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皮肤性病科教研室 教案 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撰写时间_2003年1月 课次第一次课(2学时) 皮肤的结构 教学内容 皮肤的功能 掌握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掌握皮肤有哪些附属器 教学目的 结构:了解皮肤的功能 本课内容重点: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毛发的生长 学习指导难点:基底膜带的结构;皮肤的免疫功能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 自学内容桥粒的结构 教学时间|皮肤的结构:12学时 的分配 皮肤的功能:0.8学时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 带连接。表皮自内向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 角质层。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树枝状 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汗细胞和 Merle细胞。皮肤附属器 课后小结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顶泌汗腺和甲。皮肤除有防 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外,还参 与各种物质的代谢。目前,还发现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除积极参与免疫反应外,还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使机体有 个稳定的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1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皮肤性病科教研室 教 案 课程名称 皮肤性病学 撰写时间 2003 年 1 月 课 次 第一次课(2 学时) 教学内容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功能 教学目的 掌握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掌握皮肤有哪些附属器 结构;了解皮肤的功能。 本课内容 学习指导 重点:皮肤的分层;表皮的分层和细胞;毛发的生长 难点:基底膜带的结构;皮肤的免疫功能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 自学内容 桥粒的结构 教学时间 的分配 皮肤的结构:1.2 学时 皮肤的功能:0.8 学时 课后小结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 带连接。表皮自内向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 角质层。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树枝状 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汗细胞和 Merlel 细胞。皮肤附属器 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顶泌汗腺和甲。皮肤除有防 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外,还参 与各种物质的代谢。目前,还发现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除积极参与免疫反应外,还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使机体有一 个稳定的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皮肤的结构 概述 皮肤的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包括皮肤附属器(毛发、皮 脂腺、汗腺、甲)和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等 ·皮肤的重量、面积和厚度:皮肤占体重的16%;成人面积约15m, 新生儿约021m;厚约05-4mm(不包括皮下组织),其中表皮约 0.1mm。 二、表皮 ·(一)表皮的细胞组成: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主要由角质形 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 1.角质形成细胞的特点: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 角蛋白,细胞之间具有细胞间桥。 ·2.角质形成细胞的组成: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 ·3.树枝状细胞的组成: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Merκke细胞 (二)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1.分层 (1).基底层 位于表皮的最下层,为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细胞的长轴与基 底膜带垂直,胞核呈卵圆形,胞浆内含有黑素颗粒,核分裂象常见。 具有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因此又称为生发层。由基底层移行至颗 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称为表
2 • 皮肤的结构 一、概述 • 皮肤的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包括皮肤附属器(毛发、皮 脂腺、汗腺、甲)和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等。 • 皮肤的重量、面积和厚度:皮肤占体重的16%;成人面积约1.5m, 新生儿约0.21m;厚约0.5-4mm(不包括皮下组织),其中表皮约 0.1mm。 二、表皮 • (一) 表皮的细胞组成: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主要由角质形 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 • 1. 角质形成细胞的特点: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 角蛋白,细胞之间具有细胞间桥。 • 2. 角质形成细胞的组成: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 层。 • 3. 树枝状细胞的组成: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Merkel细胞。 (二) 表皮的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1. 分层 (1). 基底层 • 位于表皮的最下层,为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细胞的长轴与基 底膜带垂直,胞核呈卵圆形,胞浆内含有黑素颗粒,核分裂象常见。 • 具有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因此又称为生发层。由基底层移行至颗 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称为表
皮通过时间 (2).棘层 由4-10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间桥明显呈棘状 (3).颗粒层 ·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内含有透明角质颗粒 (4).透明层 仅见于掌跖。由2-3层扁平无核细胞组成 (5).角质层 ·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520层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胞内细胞 器结构消失,充满角蛋白。 2.表皮的细胞 (1).黑素细胞 ·位于角质形成之间,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银染色和多巴染色显 示具有较多的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与 其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紧密配合,向其输送黑素颗粒,构成表皮黑 素单元。 ·电镜下见特征性的黑素小体,无张力细丝和桥粒。 2).朗格汉斯细胞 ·是来源于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约占表皮细胞的3%-5%。 ·HE染色不着色,多巴染色阴性,ATP酶染色阳性,氯化金染色显示 树枝状突起
3 皮通过时间。 (2). 棘层 • 由4-10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间桥明显呈棘状。 (3). 颗粒层 • 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内含有透明角质颗粒。 (4). 透明层 • 仅见于掌跖。由2-3层扁平无核细胞组成。 (5). 角质层 • 位于表皮的最外层,由5-20层死亡的扁平无核细胞组成,胞内细胞 器结构消失,充满角蛋白。 2. 表皮的细胞 (1). 黑素细胞 • 位于角质形成之间,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银染色和多巴染色显 示具有较多的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与 其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紧密配合,向其输送黑素颗粒,构成表皮黑 素单元。 • 电镜下见特征性的黑素小体,无张力细丝和桥粒。 (2). 朗格汉斯细胞 • 是来源于骨髓的免疫活性细胞,约占表皮细胞的3%-5%。 • HE染色不着色,多巴染色阴性,ATP酶染色阳性,氯化金染色显示 树枝状突起
·电镜下最重要的特点是胞浆内含有特征性的 Birbeck颗粒,无张力 细丝、桥粒和黑素小体。 具有多种细胞表面标记,包括FcR、C3R、HLA-DR抗原、CD1抗原。 具有吞噬处理抗原和抗原递呈的功能 (3). Merkel细胞 ·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具有短指状突 电镜下见与角质形成细胞有桥粒相连,胞浆内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 颗粒 ·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形成Merκel细胞-轴索复合体,可感受触觉 真皮的结构 1.分层: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 2真皮的纤维组织 真皮属于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以纤 维成为为主。 (1).胶原纤维 较粗,主要由I型胶原组成,韧性大,抗拉力强,缺乏弹性, 在真皮内相互交织成网。 ·(2)弹力纤维 较细,由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使皮肤具有弹性。 (3)网状纤维 主要由II型胶原组成,分布于真皮乳头层以及皮肤附属 器、血管和神经周围
4 • 电镜下最重要的特点是胞浆内含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无张力 细丝、桥粒和黑素小体。 • 具有多种细胞表面标记,包括FcR、C3R、HLA-DR抗原、CD1抗原。 • 具有吞噬处理抗原和抗原递呈的功能。 (3). Merkel细胞 • 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具有短指状突。 • 电镜下见与角质形成细胞有桥粒相连,胞浆内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 颗粒。 • 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形成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可感受触觉。 三、 真皮的结构 • 1. 分层: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 • 2 真皮的纤维组织 • 真皮属于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以纤 维成为为主。 (1). 胶原纤维: 较粗,主要由I型胶原组成,韧性大,抗拉力强,缺乏弹性, 在真皮内相互交织成网。 • (2) 弹力纤维: • 较细,由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使皮肤具有弹性。 (3) 网状纤维: • 主要由III型胶原组成,分布于真皮乳头层以及皮肤附属 器、血管和神经周围
·3.真皮的组织和细胞: 真皮内含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以及丰富的血管、 淋巴管、神经、肌肉、基质和细胞。 基质:填充于纤维、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的无定型物质,主要 成分为蛋白多糖。 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 细胞等。 四、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相连,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 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 腺 五、皮肤的连接结构 表皮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桥(桥粒)相互连接一起 ·表皮与真皮之间通过半桥粒和基底膜带相互连接一起。 1、桥粒和半桥粒 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 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形成,包括附着板和张力细丝。 桥粒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桥粒结构的破坏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松 解 2、皮肤基底膜带(BMZ)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染色呈现约05-10um厚的紫红色均质 条带
5 • 3. 真皮的组织和细胞: • 真皮内含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以及丰富的血管、 淋巴管、神经、肌肉、基质和细胞。 • 基质:填充于纤维、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的无定型物质,主要 成分为蛋白多糖。 • 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 细胞等。 四、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相连,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 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 腺。 五、 皮肤的连接结构 • 表皮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桥(桥粒)相互连接一起。 • 表皮与真皮之间通过半桥粒和基底膜带相互连接一起。 1、桥粒和半桥粒 • 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 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形成,包括附着板和张力细丝。 • 桥粒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桥粒结构的破坏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松 解。 2、皮肤基底膜带(BMZ) •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染色呈现约0.5-1.0um厚的紫红色均质 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