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用基础化学/MedicBasisChemistry课程编码:P217114总学时/总学分:48/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3适用专业:临床医疗、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该课程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等的普通教育必修课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用基础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建立化学方面准确的“量”的概念;掌握水溶液的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以及配位平衡和配位定的化学平衡原理;掌握容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误差理论:重点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基本运算和稀溶液的性质:了解物质结构、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和计算,了解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具有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实践夯实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内容及要求1学时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1学时)第一节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第四节量纲分析第三节有效数字第五节分散系统与混合物的组成标度教学要求:掌握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第二章稀薄溶液的依数性(4学时)第一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第二节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第三节溶液的渗透压力教学要求:理解稀溶液依数性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及其计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用基础化学/ Medic Basis Chemistry 课程编码:P217114 总学时/总学分:48/3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3 适用专业:临床医疗、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该课程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等的普通教育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用基础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知 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建立化学方面准确的“量”的概念;掌握水溶液的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以及配位平衡和配位定的化学平衡原理;掌握 容量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误差理论;重点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基本运算和稀溶液的性质;了解物质结 构、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和计算,了解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 力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具有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关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实践夯实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 学时 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1 学时) 第一节 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第三节 有效数字 第四节 量纲分析 第五节 分散系统与混合物的组成标度 教学要求:掌握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 第二章 稀薄溶液的依数性 (4 学时) 第一节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第二节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力 教学要求:理解稀溶液依数性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及其计算。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7学时)第一节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第二节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第三节酸碱的质子理论第四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六节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要求: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概念,酸碱溶液的解离平衡,一元酸碱溶液pH的计算;理解电解质溶液理论,多元酸的解离平衡,沉淀平衡及其计算:了解多元酸溶液pH的计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第四章缓冲溶液(4学时)第一节缓冲溶液及缓冲机制第二节缓冲溶液pH的计算第三节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第四节缓冲溶液的配制第五节血液中的缓冲系教学要求: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理解缓冲机制、缓冲溶液的配制;了解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血液中的缓冲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第六章化学反应热及反应的方向和限度(4学时)第一节热力学系统和状态函数第二节能量守恒和化学反应热第三节摘和Gibbs自由能第四节化学平衡教学要求:理解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热和功、反应进度、反应方向与反应热和系统混乱度的含义: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过程的热(定容热、定压热):摩尔饸变: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恰:标准摩尔燃烧恰:化学平衡原理,化学平衡(特征、实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了解摘概念初步(摘、炳变):吉布斯自由能、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吉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3学时)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第二节反应机理和元反应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 (7 学时) 第一节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第二节 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 第三节 酸碱的质子理论 第四节 酸碱溶液 pH 的计算 第六节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要求: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概念,酸碱溶液的解离平衡,一元酸碱溶液 pH 的计算;理解电 解质溶液理论,多元酸的解离平衡,沉淀平衡及其计算;了解多元酸溶液 pH 的计算。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四章 缓冲溶液 (4 学时) 第一节 缓冲溶液及缓冲机制 第二节 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 第三节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第四节 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五节 血液中的缓冲系 教学要求: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理解缓冲机制、缓冲溶液的配制;了解缓冲 容量和缓冲范围、血液中的缓冲系。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六章 化学反应热及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4 学时) 第一节 热力学系统和状态函数 第二节 能量守恒和化学反应热 第三节 熵和 Gibbs 自由能 第四节 化学平衡 教学要求:理解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热和功、反应进度、反应方向与反应热和系统 混乱度的含义;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过程的热(定容热、定压热);摩尔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盖 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化学平衡原理,化学平衡(特征、实验平衡常数和标准 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了解熵概念初步(熵、熵变);吉布斯自由能、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吉 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 (3 学时)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第二节 反应机理和元反应
第三节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及其特点第四节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第五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第六节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要求:理解反应速率及其表示、速率理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5学时)第二节原电池与电极电位第三节电池电动势与Gibbs自由能第四节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式及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教学要求:掌握原电池:电极电位:能斯特方程式;浓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电极电位的应用: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氧化还原指示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4学时)第一节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特性第二节氢原子的波函数第三节多电子原子的原子结构第四节原子的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要求:掌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图象: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电负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第十章共价键与分子间力(6学时)第一节现代价键理论第二节杂化轨道理论第三节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第四节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要求:掌握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间力和氢键及其应用;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第三节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及其特点 第四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五节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六节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要求:理解反应速率及其表示、速率理论、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 程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 (5 学时) 第二节 原电池与电极电位 第三节 电池电动势与 Gibbs 自由能 第四节 电极电位的 Nernst 方程式及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教学要求:掌握原电池;电极电位;能斯特方程式;浓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电极电位的应用;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氧化还原指示剂。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 学时) 第一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特性 第二节 氢原子的波函数 第三节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结构 第四节 原子的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要求:掌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 排布的规则;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图象;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 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电负性)。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十章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 (6 学时) 第一节 现代价键理论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 第三节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第四节 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要求:掌握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间力和氢键及其应用;了解价层电子对互 斥理论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5学时)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第三节配位平衡第四节螯合物和生物配体教学要求:掌握配合物的组成与命名: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平衡移动:理解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了解螯合物和生物配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第十二章滴定分析(4学时)第一节滴定分析原理第二节分析结果的误差第三节酸碱滴定法第四节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六节沉淀滴定法第五节配位滴定法教学要求:掌握定量分析的误差(表示方法、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方法);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与方式:标准溶液与基准试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第十三章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1学时)第一节物质的吸收光谱第二节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第三节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四节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教学要求: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光的选择性吸收;吸光分析基本定律:了解显色反应的要求;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光度测量的误差:吸光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式等教学形式。三、参考教材1.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2.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学习指导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5 学时)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第三节 配位平衡 第四节 螯合物和生物配体 教学要求:掌握配合物的组成与命名;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平衡移动;理解配合物的稳定常 数;了解螯合物和生物配体。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十二章 滴定分析 (4 学时) 第一节 滴定分析原理 第二节 分析结果的误差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五节 配位滴定法 第六节 沉淀滴定法 教学要求:掌握定量分析的误差(表示方法、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方法);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 法;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与方式;标准溶液与基准试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第十三章 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1 学时) 第一节 物质的吸收光谱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第三节 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四节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光的选择性吸收;吸光分析基本定律;了解显色反应的要求;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光度测量的误差;吸光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板书为辅;采用复习、提问、启发 式等教学形式。 三、参考教材 1. 魏祖期 主编 基础化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 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 2.魏祖期 主编 基础化学学习指导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四、学习要求《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学习的一门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讲授溶液的性质,讨论水溶液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学习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学习内容较多,有些理论较抽象,一些概念较难理解,一些概念与中学化学有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首先要提前预习讲授内容,记下难点和重点,上课中仔细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同时参考一些学习指导的材料,帮助理解与记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利用网络扩展学习内容,通过完成网络作业,掌握课程的内容。五、成绩评定方式考试形式:笔试,闭卷成绩构成:平时(30%)+期中或网络测试(10%)+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构成:作业(20%)+提问(5%)+考勤(5%)大纲制定者:杜志坚大纲审定者:基础化学教研组制定时间:2010年9月
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 四、学习要求 《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学习的一门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 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讲授溶液的性质,讨论水溶液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学习 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学习内容较多,有些理论较抽象,一些概念较难理解,一些概念与中学化学有 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首先要提前预习讲授内容,记下难点和重点,上课中仔细 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同时参考一些学习指导的材料,帮助理解与记忆。随着网络 技术的发展,能利用网络扩展学习内容,通过完成网络作业,掌握课程的内容。 五、成绩评定方式 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30%)+ 期中或网络测试(1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构成:作业(20%)+提问(5%)+考勤(5%) 大纲制定者:杜志坚 大纲审定者:基础化学教研组 制定时间: 2010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