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 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 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 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 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300 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 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 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岀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 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设 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 有口碑。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 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 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 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 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 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 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 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 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 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 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
1 甘肃省玉门市 2019-2020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 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 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 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 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300 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 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 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 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设 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 有口碑。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 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 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 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1621 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 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 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 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 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 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 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 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
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 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 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 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 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 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 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 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 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C.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雄辩地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 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D.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 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 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B.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 衷的赞叹,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并提到了八股文 C.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 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D.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 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 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 2
2 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 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 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 年 10 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 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 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 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 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 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 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 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C. 1300 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雄辩地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 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D. 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 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 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B. 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 衷的赞叹,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并提到了八股文。 C. 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 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D. 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 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 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 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
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 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D.丁韪良认为,中国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 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答案】1.B2.D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 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近代以 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中华文 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文中“被强行纳入西学 框架体系”和“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是选择关系,而选项变成承接关系,错误,故选 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 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 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 这并不公平”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 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孟德斯鸠只是指出“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并没有说“中国人要通过考试 才能进入官场”“并不公平”。B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 的赞叹”错误,第三段说的是“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 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甚至提到了八股文”,“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不是他给欧洲人信件中的内 容。C项,“……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错误,第 三段说的是“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 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从“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
3 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 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 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D. 丁韪良认为,中国 的 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 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 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近代以 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中华文 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文中“被强行纳入西学 框架体系”和“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是选择关系,而选项变成承接关系,错误,故选 B 项。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 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 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 项,“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 这并不公平”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 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孟德斯鸠只是指出“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并没有说“中国人要通过考试 才能进入官场”“并不公平”。B 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 的赞叹”错误,第三段说的是“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 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甚至提到了八股文”,“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不是他给欧洲人信件中的内 容。C 项,“……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错误,第 三段说的是“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 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从“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
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无法得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 作用”这一结论,且“并没有任何作用”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 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 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 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错误,文中第四段说的是“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 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选项忽略了“几乎”这一限制词。B项,“……所以中国 的科举制度……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错误,第四段说的是“一旦了 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 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应是体现出来的“平等的中国精神”, 而不是“中国的科举制度”。C项,“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 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错误,第四段说的是“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 系列启蒙思想家,……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应是“这种 平等的‘中国精神’”,而不是“科举制度的影响”,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4 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无法得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 作用”这一结论,且“并没有任何作用”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 D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 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 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 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错误,文中第四段说的是“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 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选项忽略了“几乎”这一限制词。B 项,“……所以中国 的科举制度……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错误,第四段说的是“一旦了 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 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应是体现出来的“平等的中国精神”, 而不是“中国的科举制度”。C 项,“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 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错误,第四段说的是“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 系列启蒙思想家,……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应是“这种 平等的‘中国精神’”,而不是“科举制度的影响”,选项偷换概念。故选 D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 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 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 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 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文官的死 (俄)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正厅第二排,举起 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 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切尔维亚科 夫一点也不慌,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望四下瞧了瞧,看看他的喷嚏搅 扰别人没有。可这一看,他就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 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三品文官布 里扎洛夫将军。 “我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 官,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 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出于无心……” “没关系,没关系 “请您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哎,请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可再也感觉不到 心旷神怡了。他开始惶恐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
5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 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 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 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 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文官的死 (俄)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正厅第二排,举起 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 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切尔维亚科 夫一点也不慌,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望四下瞧了瞧,看看他的喷嚏搅 扰别人没有。可这一看,他就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 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三品文官布 里扎洛夫将军。 “我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 官,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 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出于无心……” “没关系,没关系……” “请您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哎,请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可再也感觉不到 心旷神怡了。他开始惶恐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