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2014年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 命题:殷祥廷朱杰郝云(张掖中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 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 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一一圣诗与 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 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 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 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 《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 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 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 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 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 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 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 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 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 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 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 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一一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 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 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 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 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 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 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 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 2014 年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 命题:殷祥廷 朱 杰 郝 云(张掖中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 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 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 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 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 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 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 《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 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 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 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 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 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 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 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 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 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 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 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 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 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 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 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 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 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 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清楚地区 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 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 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 D.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 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将诗歌的起源区分出圣诗和俗诗两个不同的源头并分别加以探讨,虽然可以 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 诗歌起源的问题。 B.文明早期的圣诗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 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 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皆因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D.安德鲁·兰认为: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 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他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 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 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 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 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 的圣诗。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髙劢字敬德,渤海修人也。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性刚直, 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时宦官放纵,仪同 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太后救之,乃释。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 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 弄权,致使衣冠解体。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文殊甚愧。后主 弃邺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见之,因问齐亡所由。劢发言流涕,悲 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 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 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 速官谤。”高祖甚器之,拜楚州刺史,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伍子胥庙,其俗敬 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 谕所部,自此遂止,百姓赖之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清楚地区 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 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 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 D.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 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将诗歌的起源区分出圣诗和俗诗两个不同的源头并分别加以探讨,虽然可以 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 诗歌起源的问题。 B.文明早期的圣诗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 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 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皆因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D.安德鲁·兰认为: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 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他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 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 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 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 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 的圣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高劢字敬德,渤海蓚人也。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性刚直, 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时宦官放纵,仪同 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太后救之,乃释。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 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 弄权,致使衣冠解体。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文殊甚愧。后主 弃邺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见之,因问齐亡所由。劢发言流涕,悲 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 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 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 速官谤。”高祖甚器之,拜楚州刺史,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伍子胥庙,其俗敬 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 谕所部,自此遂止,百姓赖之
七年,转光州刺史,上取陈五策,又上表曰:“叔宝肆其昏虐,毒被金陵。数年 以来,荒悖滋甚。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民神怨愤,灾异 荐发,天时人事,昭然可知。臣以庸才,猥蒙朝寄,频历藩任,与其邻接,密迩 仇雠,知其动静,天讨有罪,此即其时。”高祖览表嘉之,答以优诏。及大举伐 陈,以劢为行军总管,从宜阳公王世积下陈江州。以功拜上开府,赐物三千段 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 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 数年,称为治理。后卒于家,时年五十六。 (选自《隋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劢将斩之以徇 徇:示众 B.既蒙获宥 宥:宽恕 C.致速官谤 速:招致 D.乃告谕所部 部:部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劢“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②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 ③拜楚州刺史,民安之 ④高祖览表嘉之,答以 优诏 ⑤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 ⑥豪猾屏迹,路不拾遗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劢很受器重。他在齐国时就受到齐显祖宠爱,被周军俘获后,周武帝授予 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入隋之后,被多次任以要职 B.高劢担心国运。他对宦官弄权误国十分不满,就想杀掉其中最受宠幸的苟子 溢,但太后认为他干预朝政,逼他释放了苟子溢。 C.高劢留心国事。他在边疆任职时,对相邻的陈国有深入的了解,后来他向高 祖上“取陈五策”,认为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举灭陈。 D.高劢关注民生。任楚州刺史时,他见百姓祭祀伍子胥都用牛和酒,常常导致 破产,就下令废止祭祀,百姓因此获益。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5分) (2)数年以来,荒悖滋甚。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七年,转光州刺史,上取陈五策,又上表曰:“叔宝肆其昏虐,毒被金陵。数年 以来,荒悖滋甚。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民神怨愤,灾异 荐发,天时人事,昭然可知。臣以庸才,猥蒙朝寄,频历藩任,与其邻接,密迩 仇雠,知其动静,天讨有罪,此即其时。”高祖览表嘉之,答以优诏。及大举伐 陈,以劢为行军总管,从宜阳公王世积下陈江州。以功拜上开府,赐物三千段。 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 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 数年,称为治理。后卒于家,时年五十六。 (选自《隋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劢将斩之以徇 徇:示众 B.既蒙获宥 宥:宽恕 C.致速官谤 速:招致 D.乃告谕所部 部:部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劢“有才干”的一组是(3 分)( ) ①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 ②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 ③拜楚州刺史,民安之 ④高祖览表嘉之,答以 优诏 ⑤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 ⑥豪猾屏迹,路不拾遗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高劢很受器重。他在齐国时就受到齐显祖宠爱,被周军俘获后,周武帝授予 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入隋之后,被多次任以要职。 B.高劢担心国运。他对宦官弄权误国十分不满,就想杀掉其中最受宠幸的苟子 溢,但太后认为他干预朝政,逼他释放了苟子溢。 C.高劢留心国事。他在边疆任职时,对相邻的陈国有深入的了解,后来他向高 祖上“取陈五策”,认为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举灭陈。 D.高劢关注民生。任楚州刺史时,他见百姓祭祀伍子胥都用牛和酒,常常导致 破产,就下令废止祭祀,百姓因此获益。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5 分) ⑵数年以来,荒悖滋甚。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
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秋天漠漠向昏黑 娇儿恶 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 木 。(李白《蜀道难》)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11、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必须用2B铅笔将选作题目 对应题号后面的方框涂满、涂黑,请勿多涂、漏涂。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 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八样 薛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厌倦了在家里过除夕。这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嘈杂的 天,她总是借故赶稿子而躲避着厨房。她身上穿着父亲的大棉袄,脚上拖着母 亲的老棉鞋,像一只慵懒的家猫一样身陷沙发的怀抱。她的面前,小小的折叠桌 上立着超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开着一页空白的文档,上面还没有留下只字片言 空调嗡嗡驱赶着寒冷,玻璃窗阻隔了正逐渐入侵的暮色,遥远的爆竹声渐次密集 起来,“**酒”金红闪光的广告在央视春晚开始前试图夺人眼目。人们让喧闹留 有余地,是对零点以后新年的莅临表示更为热烈的欢迎。一切都在拥挤着来临, 旧年只剩下最后一日,“旧”,“一”和“日”的左右结构,将成为一段打上句 号的往昔。 母亲往花瓶里插入一束银柳,然后抓起一块抹布擦着早已亮闪闪的电视柜,唠叨 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冲好抽水马桶,在零点之前洗完脏衣 服……大年初一,不可以做一切与“扫除”有关的事。 父亲正在准备年夜饭,忙碌的身影不时从厨房进入客厅,又从客厅进入厨房。进 出间,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哔哔啵啵”和“哩哩啦啦”的 欢快的哼唱。老八样,还是老八样,他三十年如一日地为除夕的餐桌奉上最古老 的八道菜。她给他买过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只粗略地翻了一遍彩页,并且 对华而不实的菜式嗤之以鼻。他排斥“时尚”或者“流行”这样的字眼,他认为 那是“浮躁”和“骗术”的代名词。他并未意识到他的过时,一如既往地操作着 古老的年夜饭,并且永远保持着三十年前的热情。他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一大碗 大碗的菜肴,脸上流溢着满足的表情。他好像从不知道,她早就吃腻了老八样。 整个春节期间,他把那八道菜端出端进,从除夕一直端到正月十五。 这是她记忆中千篇一律的春节,她过够了。于是今年,她准备出逃,自 然是有人领着她逃。她只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然后,有一双大手牵着她的小手
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 ,秋天漠漠向昏黑。 ,娇儿恶 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⑵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 木, 。 (李白《蜀道难》) ⑶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 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 11、12 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必须用 2B 铅笔将选作题目 对应题号后面的方框涂满、涂黑,请勿多涂、漏涂。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 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老八样 薛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厌倦了在家里过除夕。这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嘈杂的 一天,她总是借故赶稿子而躲避着厨房。她身上穿着父亲的大棉袄,脚上拖着母 亲的老棉鞋,像一只慵懒的家猫一样身陷沙发的怀抱。她的面前,小小的折叠桌 上立着超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开着一页空白的文档,上面还没有留下只字片言。 空调嗡嗡驱赶着寒冷,玻璃窗阻隔了正逐渐入侵的暮色,遥远的爆竹声渐次密集 起来,“**酒”金红闪光的广告在央视春晚开始前试图夺人眼目。人们让喧闹留 有余地,是对零点以后新年的莅临表示更为热烈的欢迎。一切都在拥挤着来临, 旧年只剩下最后一日,“旧”,“一”和“日”的左右结构,将成为一段打上句 号的往昔。 母亲往花瓶里插入一束银柳,然后抓起一块抹布擦着早已亮闪闪的电视柜,唠叨 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冲好抽水马桶,在零点之前洗完脏衣 服……大年初一,不可以做一切与“扫除”有关的事。 父亲正在准备年夜饭,忙碌的身影不时从厨房进入客厅,又从客厅进入厨房。进 出间,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哔哔啵啵”和“哩哩啦啦”的 欢快的哼唱。老八样,还是老八样,他三十年如一日地为除夕的餐桌奉上最古老 的八道菜。她给他买过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只粗略地翻了一遍彩页,并且 对华而不实的菜式嗤之以鼻。他排斥“时尚”或者“流行”这样的字眼,他认为 那是“浮躁”和“骗术”的代名词。他并未意识到他的过时,一如既往地操作着 古老的年夜饭,并且永远保持着三十年前的热情。他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一大碗一 大碗的菜肴,脸上流溢着满足的表情。他好像从不知道,她早就吃腻了老八样。 整个春节期间,他把那八道菜端出端进,从除夕一直端到正月十五。 这是她记忆中千篇一律的春节,她过够了。于是今年,她准备出逃,自 然是有人领着她逃。她只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然后,有一双大手牵着她的小手
长了翅膀一样,远走高飞了。去海南的机票竟不打折,原来那么多人和她一样, 厌烦了在家里过年。满员的经济舱里空气浑浊,却浑浊得让她心安理得。 深冬的海南没有一丝深冬的气象,绿意葱茏的热带植物染绿了她的眼睛 碧蓝的大海边,暖风飞扬起她单薄的衣衫,赤裸的脚趾里灌满了温暖的细沙… 没有人忙于过年,没有人惦记着插银柳、大扫除、做年夜饭、放鞭炮,没有人记 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叫除夕。直到午夜,手机忽然发出一声布谷 鸟的呼唤,是短信。白天的疯玩让她疲惫不堪,她打开昏昏欲睡的眼皮看短信: 阿囡,新年到啦,爸爸妈妈祝你快乐,进步! 新年到了吗?她以为她在梦中,梦中的新年为何是一盏昏暗寂寞的床头 灯?怎么是一床除了白色还是白色的被褥枕头?怎么是一个没有飘逸出熏鱼酱 鸭香味的标准间?她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她逃离到了一个不需要过除夕的地方, 可新年还是马不停蹄地来临了 她推了推熟睡的人:新年好! 熟睡的人发出梦中的呢喃:好!…继续熟睡, 她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感觉有点饿,她听到胃壁在暗暗地较劲,发出 微弱的研磨声,身体内的生物钟醒了,她终于惦念起了某些食物,那些应该出现 在除夕餐桌上的三十年不变的食物。她便问熟睡的人:现在,你最想吃什么? 熟睡的人没有回答她,她便自问自答:第一想吃八宝饭,第二想吃白斩 鸡,第三油爆虾,第四咸肉炖笋干,第五熏鱼,第六酱鸭,第七扣三丝……她掰 着手指头数了一遍,才七个,还有一个,对了,还有一个,肉圆蛋饺三鲜锅。 她简直胃口大开,她几乎要吃成一个大胖子了,她第一次用想象和回忆, 品尝出了老八样的美味。美味的老八样,让她忽然有些想念她厌倦了的家 她忍不住又推了推依然熟睡的他:明天,我们还是回上海吧,我想吃我爸做的老 八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写出了“她”由吃腻了老八样到想吃老八样的 转变,情节一波三折,意蕴丰富。 B.母亲在除夕这天进行大扫除,不停唠叨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 之前 这表现了母亲的封建迷信思想 C.父亲每年除夕都做老八样,女儿给他买了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却对书 上的菜式嗤之以鼻,他觉得自己做的老八样是世上最美味的菜肴, D.第四段中提到父亲的老八样而不具体点明,吊读者胃口;倒数第三段通过 “她”的口一一道出八样菜的名称,前后呼应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同时,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灵活运用也为小说增色不少 (2)小说中的“她”厌倦在家过除夕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3)这篇小说在线索安排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亲情,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新旧两种文化的 碰撞,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好医生华益慰
长了翅膀一样,远走高飞了。去海南的机票竟不打折,原来那么多人和她一样, 厌烦了在家里过年。满员的经济舱里空气浑浊,却浑浊得让她心安理得。 深冬的海南没有一丝深冬的气象,绿意葱茏的热带植物染绿了她的眼睛, 碧蓝的大海边,暖风飞扬起她单薄的衣衫,赤裸的脚趾里灌满了温暖的细沙…… 没有人忙于过年,没有人惦记着插银柳、大扫除、做年夜饭、放鞭炮,没有人记 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叫除夕。直到午夜,手机忽然发出一声布谷 鸟的呼唤,是短信。白天的疯玩让她疲惫不堪,她打开昏昏欲睡的眼皮看短信: 阿囡,新年到啦,爸爸妈妈祝你快乐,进步! 新年到了吗?她以为她在梦中,梦中的新年为何是一盏昏暗寂寞的床头 灯?怎么是一床除了白色还是白色的被褥枕头?怎么是一个没有飘逸出熏鱼酱 鸭香味的标准间?她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她逃离到了一个不需要过除夕的地方, 可新年还是马不停蹄地来临了。 她推了推熟睡的人:新年好! 熟睡的人发出梦中的呢喃:好!……继续熟睡。 她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感觉有点饿,她听到胃壁在暗暗地较劲,发出 微弱的研磨声,身体内的生物钟醒了,她终于惦念起了某些食物,那些应该出现 在除夕餐桌上的三十年不变的食物。她便问熟睡的人:现在,你最想吃什么? 熟睡的人没有回答她,她便自问自答:第一想吃八宝饭,第二想吃白斩 鸡,第三油爆虾,第四咸肉炖笋干,第五熏鱼,第六酱鸭,第七扣三丝……她掰 着手指头数了一遍,才七个,还有一个,对了,还有一个,肉圆蛋饺三鲜锅。 她简直胃口大开,她几乎要吃成一个大胖子了,她第一次用想象和回忆, 品尝出了老八样的美味。美味的老八样,让她忽然有些想念她厌倦了的家。 她忍不住又推了推依然熟睡的他:明天,我们还是回上海吧,我想吃我爸做的老 八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写出了“她”由吃腻了老八样到想吃老八样的 转变,情节一波三折,意蕴丰富。 B.母亲在除夕这天进行大扫除,不停唠叨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 之前……”,这表现了母亲的封建迷信思想。 C.父亲每年除夕都做老八样,女儿给他买了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却对书 上的菜式嗤之以鼻,他觉得自己做的老八样是世上最美味的菜肴。 D.第四段中提到父亲的老八样而不具体点明,吊读者胃口;倒数第三段通过 “她”的口一一道出八样菜的名称,前后呼应。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同时,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灵活运用也为小说增色不少。 ⑵小说中的“她”厌倦在家过除夕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 分) ⑶这篇小说在线索安排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 分) ⑷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亲情,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新旧两种文化的 碰撞,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好医生华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