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201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 150分钟。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 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 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 (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 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 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 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 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 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 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 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 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 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 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 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髙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 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 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 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 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 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 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 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 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 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 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甘肃省甘谷县 2013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 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 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 (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 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 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 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 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 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 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 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 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 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 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 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 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 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 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 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 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 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 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 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 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 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 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 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髙低有关,这是第 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 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分)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 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 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 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髙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 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 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 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 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 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 全县境。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 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 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 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 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 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 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 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 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 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 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 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 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 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 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 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 分)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 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 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 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 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 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 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 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 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 全县境。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 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 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 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 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 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 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 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 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 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 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 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编者有改动) 【注释】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哀恸过人,杖而后起 杖:拄拐杖 B.兼卫尉江淹出奔 奔:逃亡 C.帝将幸稷宅 幸:宠幸,喜爱 D.皆酬太官馔直 直:同“值”,价值, 价钱 5.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张稷清廉朴素的一组是( )(3分 ①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 ②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 ③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④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 ⑤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 ⑥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A.①②⑥ ③④⑤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 痛不已,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神位 B.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 立有不少功劳。 C.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 的乘机弹劾,武帝却不追究 D.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 廉,与人为善,率素宽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5分) )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8.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5分)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编者有改动) 【注释】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哀恸过人,杖而后起 杖:拄拐杖 B.兼卫尉江淹出奔 奔:逃亡 C.帝将幸稷宅 幸:宠幸,喜爱 D.皆酬太官馔直 直:同“值”,价值, 价钱 5.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张稷清廉朴素的一组是( ) (3 分) ①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 ②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 ③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④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 ⑤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 ⑥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 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 痛不已,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神位。 B. 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 立有不少功劳。 C. 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 的乘机弹劾,武帝却不追究。 D. 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 廉,与人为善,率素宽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5 分) (2)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8.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5 分)
9.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甘谷一中的学生必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一(4)题。(25分)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 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 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 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 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一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 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 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 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 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 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 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 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髙的,遮住他的 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一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 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 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 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9.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苔痕上阶绿, 。 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韩愈《师说》) (3)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甘谷一中的学生必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一(4)题。(25 分)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 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 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 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 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 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 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 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 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 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 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 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 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 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 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 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 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 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祆,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 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 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 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 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 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 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 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 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 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 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 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 送给他 (节选自《雕花烟斗》,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 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B.“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得意时, 画家老唐并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就开始喜欢老 范了。 C.“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 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 术的老花农。 D.“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这句话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著,又反映了老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 自然。 E.小说借“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这句话,揭示了 唐先生失意之后的社会处境,如精美的烟斗一样乏人问津 (2)结合全文看,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 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 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 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 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 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 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 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 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 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 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 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 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 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 送给他…… (节选自《雕花烟斗》,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 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B.“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得意时, 画家老唐并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就开始喜欢老 范了。 C.“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 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 术的老花农。 D.“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这句话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著,又反映了老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 自然。 E.小说借“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这句话,揭示了 唐先生失意之后的社会处境,如精美的烟斗一样乏人问津。 (2) 结合全文看,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