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河西三校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 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 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髙境界,相 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 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 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 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 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 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 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 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 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 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 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 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 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 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 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 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 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奧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 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 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 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 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 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 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 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 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 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 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 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甘肃省河西三校普通高中 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 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 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 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 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 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 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 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 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 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 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 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 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 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 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 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 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 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 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 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 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 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 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 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 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 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 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 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 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 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 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 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 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2.下列对“中国书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B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 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C.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 慢地去体会、涵咏 D.中国书法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 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 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C.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 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 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曾祖孝宽,为周大司空、郧国公。祖津,隋大业末为民部 侍郎,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于东门,为密禽。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 免,密败,复归洛。世充平,髙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检校黄门侍郎,陵州 刺史,卒。父琬,仕为成州刺史。 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雍州长史苏良嗣器之。永昌元年,迁雍州司兵参军。良 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 迁并州司马,有善政,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安石性方重,不荀言 交D中连义昌右,以台待同风台平章事,兼太子左除子,份传读 寻知纳言事。时二张②及武三思宠横,安石数折辱之。会侍宴殿中,易之引蜀商 宋霸子等博塞③后前,安石跪奏:“商等贱类,不当戏殿上。”顾左右引出,坐 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复为侍中、中书令,进开府仪同三司。太平公 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数因其婿唐晙邀之,拒不往。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 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 也。”帝矍然曰:“卿勿言,朕知之。”主窃闻,乃构飞变,欲讯之,赖郭元振 保护,免。迁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三品,俄罢政事,留守东都 会妻薛怨婿婢,笞杀之,为御史中丞杨茂谦所劾,下迁蒲州刺史,徙青州。安石 在蒲,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拒之。皎弟晦为中丞,以安石昔相中宗,受遗制,而 宗楚客、韦温削相王辅政语,安石无所建正,讽侍御史洪子舆劾举,子舆以更赦 不从。监察御史郭震奏之,有诏与韦嗣立、赵彦昭等皆贬,安石为沔州别驾。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 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 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2.下列对“中国书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B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之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 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C.在中国,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如橄榄,它需要慢 慢地去体会、涵咏。。 D.中国书法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 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 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C.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 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 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曾祖孝宽,为周大司空、郧国公。祖津,隋大业末为民部 侍郎,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于东门,为密禽。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 免,密败,复归洛。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检校黄门侍郎,陵州 刺史,卒。父琬,仕为成州刺史。 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雍州长史苏良嗣器之。永昌元年,迁雍州司兵参军。良 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 迁并州司马,有善政,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安石性方重,不苟言 笑,其政尚清严,吏民尊畏。 久视①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仍侍读, 寻知纳言事。时二张②及武三思宠横,安石数折辱之。会侍宴殿中,易之引蜀商 宋霸子等博塞③后前,安石跪奏:“商等贱类,不当戏殿上。”顾左右引出,坐 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复为侍中、中书令,进开府仪同三司。太平公 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数因其婿唐晙邀之,拒不往。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 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 也。”帝矍然曰:“卿勿言,朕知之。”主窃闻,乃构飞变,欲讯之,赖郭元振 保护,免。迁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三品,俄罢政事,留守东都。 会妻薛怨婿婢,笞杀之,为御史中丞杨茂谦所劾,下迁蒲州刺史,徙青州。安石 在蒲,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拒之。皎弟晦为中丞,以安石昔相中宗,受遗制,而 宗楚客、韦温削相王辅政语,安石无所建正,讽侍御史洪子舆劾举,子舆以更赦 不从。监察御史郭震奏之,有诏与韦嗣立、赵彦昭等皆贬,安石为沔州别驾。皎
又泰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盜没,诏籍其赃。安石叹曰:“袛须我死乃已。”发愤 卒,年六十四。开元十七年,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加赠左仆射、郇国公,谥文 贞。二子:陟,斌。(《新唐书》) 【注】①久视:唐代年号。②二张: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 ③博塞:博戏,下棋的一类的游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免:幸免 B.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陟:登高 C.时二张及武三思宠横宠:恃宠 D.主窃闻,乃构飞变构:设计陷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 /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B.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 /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C.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 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D.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 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韦安石人生的起伏,有平步青云的时光,辅佐过武后、中宗、睿 宗,晚年因得罪小人而一再遭诬陷,最后忧愤而亡。 B.韦安石为人刚正不阿,对倚仗武后宠信而胡作非为的武三思及张易之二兄弟, 他也毫不留情,多次指责羞辱他们。 C.雍州长史苏良嗣器重韦安石,向武后举荐他,韦安石被任命为膳部员外郎, 他为官有政绩,朝廷经过长期的考察,最终提拔他为文昌右丞 D.太平公主准备谋反,想要拉拢韦安石,因韦安石拒绝了她,并且得知韦安石 在睿宗那里揭发她的阴谋,于是想要审讯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石性方重,不苟言笑,其政尚清严,吏民尊畏。(4分) (2)顾左右引出,坐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3分) (3)皎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赃。(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江行无题钱起 橹慢开轻浪,帆虚带白云 莫嫌舟似叶,容得庾将军①。 江行柳中庸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 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注]①庾将军:姓庾,名胜,汉代名将。 8.两首诗都写到了江行之“帆”,但情景各异,请作简要解说。(6分) 9.《江行》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赃。安石叹曰:“祗须我死乃已。”发愤 卒,年六十四。开元十七年,赠蒲州刺史。天宝初,加赠左仆射、郇国公,谥文 贞。二子:陟,斌。 (《新唐书》) 【注】①久视:唐代年号。 ②二张: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 ③博塞:博戏,下棋的一类的游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 免:幸免 B.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 陟:登高 C.时二张及武三思宠横 宠:恃宠 D.主窃闻,乃构飞变 构:设计陷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 /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B.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 /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C.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 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D.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 功/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了韦安石人生的起伏,有平步青云的时光,辅佐过武后、中宗、睿 宗,晚年因得罪小人而一再遭诬陷,最后忧愤而亡。 B.韦安石为人刚正不阿,对倚仗武后宠信而胡作非为的武三思及张易之二兄弟, 他也毫不留情,多次指责羞辱他们。 C.雍州长史苏良嗣器重韦安石,向武后举荐他,韦安石被任命为膳部员外郎, 他为官有政绩,朝廷经过长期的考察,最终提拔他为文昌右丞。 D.太平公主准备谋反,想要拉拢韦安石,因韦安石拒绝了她,并且得知韦安石 在睿宗那里揭发她的阴谋,于是想要审讯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安石性方重,不苟言笑,其政尚清严,吏民尊畏。(4 分) (2)顾左右引出,坐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3 分) (3)皎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赃。(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8-9 题。 江行无题 钱起 橹慢开轻浪,帆虚带白云。 莫嫌舟似叶,容得庾将军①。 江行 柳中庸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 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注] ①庾将军:姓庾,名胜,汉代名将。 8.两首诗都写到了江行之“帆”,但情景各异,请作简要解说。(6 分) 9.《江行》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3)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注意:作答 时,请先填写所选定大题的题号,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无言的骡子 相裕亭 冬日黄昏,太阳像个霜打的红柿子,软蔫蔫地落下了。可那会儿万顺大叔正起劲 地赶着他的骡子,从村东的水泥制板场又拉来满当当的一车水泥板子,精神抖擞 地奔着这边公路赶来。他的儿子 个长着小黑胡子、个头儿比万顺大叔还要 高出一头的大小伙子,这阵子可能还在为刚才与父亲的争执而不快一一远远地跟 在后面,好像前面的车和车上的水泥板子与他无关 万顺大叔看儿子那副熊样,不想搭理他。万顺大叔想拉完这一趟,返回来再跑 趟。可儿子不那样想,儿子想拉完这一趟,就收工回家。他和西巷的三华子约好, 晚饭后要去城关找朋友玩。 可父亲不让,父亲说:“今晚得把九更家的楼板送齐了 儿子说:“明天再送不行吗?” 父亲说:“明天还有吉庆家的、小套家的等着哩!” 小村腊月,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好多人家都选这个时候盖新房。万顺大叔为 了揽下这送楼板的差使,专门在水泥制板场请了酒席。这阵子正忙得不可开交 他巴不得眼前的骡子能变成一匹马,一匹能多拉快跑的骏马才好哩!可他这个不 争气的儿子正好与老子的想法相反。这小兔崽子,从小到大,一天力气活儿没干 过,整天当个宝贝一样疼着他惯着他,把他惯坏了!而今,干什么都没有长进, 见天就知道和三华子伙在一起四处疯玩。 万顺大叔不想跟他啰唆,套上骡子,如同身边没有这个儿子一样愤愤地赶着车, 前头走了。儿子看父亲拿他无所谓,他本不想跟父亲走,可也不敢离去,就那么 很无奈地跟在父亲后面,如同无事人似的。 眼看,前面就是村路与公路的交叉口。那儿,有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陡坡。 但是装满水泥板子的骡子车爬上去很不容易,尤其是公路上浇灌了水泥板道以 后,明显高于那条横向而来的乡间土道。 好在,万顺大叔的骡子爬过这个陡坡,知道在什么时候加劲,什么时候瞪起眼来 爬坡。万顺大叔也相信他这老伙计有那个能耐。但他,在骡子加速的那一刻,还 是下意识地回头瞥了儿子一眼,万顺大叔想让儿子快点儿赶过来,在后面用力推 把。看儿子那副蔫不唧的熊样,万顺大叔气不打一处来!他一咬牙,扬起鞭子, 嘎,嘎!两声空响,给了骡子一个爬坡的信号,那骡子立马陡起耳朵,蹄下生风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注意:作答 时,请先填写所选定大题的题号,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无言的骡子 相裕亭 冬日黄昏,太阳像个霜打的红柿子,软蔫蔫地落下了。可那会儿万顺大叔正起劲 地赶着他的骡子,从村东的水泥制板场又拉来满当当的一车水泥板子,精神抖擞 地奔着这边公路赶来。他的儿子——一个长着小黑胡子、个头儿比万顺大叔还要 高出一头的大小伙子,这阵子可能还在为刚才与父亲的争执而不快——远远地跟 在后面,好像前面的车和车上的水泥板子与他无关。 万顺大叔看儿子那副熊样,不想搭理他。万顺大叔想拉完这一趟,返回来再跑一 趟。可儿子不那样想,儿子想拉完这一趟,就收工回家。他和西巷的三华子约好, 晚饭后要去城关找朋友玩。 可父亲不让,父亲说:“今晚得把九更家的楼板送齐了。” 儿子说:“明天再送不行吗?” 父亲说:“明天还有吉庆家的、小套家的等着哩!” 小村腊月,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好多人家都选这个时候盖新房。万顺大叔为 了揽下这送楼板的差使,专门在水泥制板场请了酒席。这阵子正忙得不可开交, 他巴不得眼前的骡子能变成一匹马,一匹能多拉快跑的骏马才好哩!可他这个不 争气的儿子正好与老子的想法相反。这小兔崽子,从小到大,一天力气活儿没干 过,整天当个宝贝一样疼着他惯着他,把他惯坏了!而今,干什么都没有长进, 见天就知道和三华子伙在一起四处疯玩。 万顺大叔不想跟他啰唆,套上骡子,如同身边没有这个儿子一样愤愤地赶着车, 前头走了。儿子看父亲拿他无所谓,他本不想跟父亲走,可也不敢离去,就那么 很无奈地跟在父亲后面,如同无事人似的。 眼看,前面就是村路与公路的交叉口。那儿,有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陡坡。 但是装满水泥板子的骡子车爬上去很不容易,尤其是公路上浇灌了水泥板道以 后,明显高于那条横向而来的乡间土道。 好在,万顺大叔的骡子爬过这个陡坡,知道在什么时候加劲,什么时候瞪起眼来 爬坡。万顺大叔也相信他这老伙计有那个能耐。但他,在骡子加速的那一刻,还 是下意识地回头瞥了儿子一眼,万顺大叔想让儿子快点儿赶过来,在后面用力推 一把。看儿子那副蔫不唧的熊样,万顺大叔气不打一处来!他一咬牙,扬起鞭子, 嘎,嘎!两声空响,给了骡子一个爬坡的信号,那骡子立马陡起耳朵,蹄下生风
扬起一片烟尘。万顺大叔在那烟尘中,随之弓下腰,一把拽住车子左边的护栏, 瞪圆了眼睛,与骡子奋力冲向陡坡! 万顺大叔想在儿子面前显显他的能耐!他想正告儿子:你个小兔崽子,少在老子 面前耍横,老子没有你来做帮手,照样能把这车水泥板子拉上坡去!往常,儿子 不在的时候,万顺大叔与他的骡子确实那样爬过 可今天,那头骡子跟万顺大叔跑了一整天。一天中,每一车的水泥板子都装成小 山一般高。这会儿,那骡子可能是体力不支了,万顺大叔抓住护栏的那只胳膊已 经帮骡子下足了力气!可那骡子,偏偏在前蹄踏上公路的一刹那,打了一个前踢, 就听咔嚓一声脆响,双膝跪地了。随之,车上的水泥板子往前一倾.当即把骡子 压趴在地上了。 万顺大叔扬起鞭子,想让骡子站起来,快站起来!万顺大叔猛抽了骡子一鞭,声 嘶力竭地扯嗓髙喊:“驾,驾!” 走在后面的儿子,看到前面发生了意外,一个箭步蹿上来,跳到车子的尾部,想 以他身体的重量来平衡骡子背上的压力,企图帮父亲,或者说是帮骡子重新站起 来 父亲看到儿子的举动,心中虽有些暖意,可他仍旧面无表情。但,接下来,父子 俩配合得十分默契。就在儿子纵身跳上水泥板车的一刹那,万顺大叔啪的一声鞭 响,正抽在骡子的脖子上,给了骡子一个死命令,让它站起来! 骡子极有灵性,随之划动四蹄,想站起来,但它并没能站起来。这期间,万顺大 叔又是重重一鞭,这一鞭,狠狠地抽在骡子的耳根部,这对于骡子来说,是无情 的抽打,是凄惨的抽打!与此同时,就看那骡子瞪直了眼睛,从肚皮底下伸出 条后腿,划动了一下,没有找到支撑点,但它的两条前腿却神奇般地支撑起来 随之另一条后腿也颤悠悠地支撑住了。可,就在万顺大叔拽紧了缰绳,强迫骡子 往前迈步时,就听扑通一声响,骡子再次重重地倒下了。 万顺大叔扬起鞭子,还想抽打它,只见那骡子脖子一软,鼻孔里呼出长长的一团 热气,两行浑浊的泪水,如同两条蠕动的蚯蚓一样,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 下来一一那骡子的一条后腿,被顺势而下的水泥板子给撞断了。但,骡子无言, 无法诉说它的腿断了,辜负了主人的期望,它在主人的皮鞭下,深深地把头戳在 地上 这时候,儿子从后面过来,想看看前头的骡子到底怎么了,没料到,此刻,正蹲 在地上与骡子“对话”的万顺大叔,抹着骡子的热泪,莫名其妙地扬起鞭子,冲 着儿子,劈头盖脸,噼啪噼啪地打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既是环境描写,又具有象征意味,为故事的展开营造氛 围,“太阳软蔫蔫地落下了”也蕴含着小说的悲剧意义。 B.小说中多次写到万顺大叔的心理活动,一则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二则充分揭 示了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结尾写到骡子“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下来”, 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骡子对自己命运的伤感 D.父亲用鞭子抽打儿子的反常动作,突出了万顺大叔对相依为命的老伙计深厚的 感情,骡子受伤了,他心疼。在艰难的生活中,畜生比儿子还要亲。 E.小说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展示了转型期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交织,通过 对一骡子命运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 (2)“骡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扬起一片烟尘。万顺大叔在那烟尘中,随之弓下腰,一把拽住车子左边的护栏, 瞪圆了眼睛,与骡子奋力冲向陡坡! 万顺大叔想在儿子面前显显他的能耐!他想正告儿子:你个小兔崽子,少在老子 面前耍横,老子没有你来做帮手,照样能把这车水泥板子拉上坡去!往常,儿子 不在的时候,万顺大叔与他的骡子确实那样爬过。 可今天,那头骡子跟万顺大叔跑了一整天。一天中,每一车的水泥板子都装成小 山一般高。这会儿,那骡子可能是体力不支了,万顺大叔抓住护栏的那只胳膊已 经帮骡子下足了力气!可那骡子,偏偏在前蹄踏上公路的一刹那,打了一个前踢, 就听咔嚓一声脆响,双膝跪地了。随之,车上的水泥板子往前一倾.当即把骡子 压趴在地上了。 万顺大叔扬起鞭子,想让骡子站起来,快站起来!万顺大叔猛抽了骡子一鞭,声 嘶力竭地扯嗓高喊:“驾,驾!” 走在后面的儿子,看到前面发生了意外,一个箭步蹿上来,跳到车子的尾部,想 以他身体的重量来平衡骡子背上的压力,企图帮父亲,或者说是帮骡子重新站起 来。 父亲看到儿子的举动,心中虽有些暖意,可他仍旧面无表情。但,接下来,父子 俩配合得十分默契。就在儿子纵身跳上水泥板车的一刹那,万顺大叔啪的一声鞭 响,正抽在骡子的脖子上,给了骡子一个死命令,让它站起来! 骡子极有灵性,随之划动四蹄,想站起来,但它并没能站起来。这期间,万顺大 叔又是重重一鞭,这一鞭,狠狠地抽在骡子的耳根部,这对于骡子来说,是无情 的抽打,是凄惨的抽打!与此同时,就看那骡子瞪直了眼睛,从肚皮底下伸出一 条后腿,划动了一下,没有找到支撑点,但它的两条前腿却神奇般地支撑起来, 随之另一条后腿也颤悠悠地支撑住了。可,就在万顺大叔拽紧了缰绳,强迫骡子 往前迈步时,就听扑通一声响,骡子再次重重地倒下了。 万顺大叔扬起鞭子,还想抽打它,只见那骡子脖子一软,鼻孔里呼出长长的一团 热气,两行浑浊的泪水,如同两条蠕动的蚯蚓一样,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 下来——那骡子的一条后腿,被顺势而下的水泥板子给撞断了。但,骡子无言, 无法诉说它的腿断了,辜负了主人的期望,它在主人的皮鞭下,深深地把头戳在 地上了。 这时候,儿子从后面过来,想看看前头的骡子到底怎么了,没料到,此刻,正蹲 在地上与骡子“对话”的万顺大叔,抹着骡子的热泪,莫名其妙地扬起鞭子,冲 着儿子,劈头盖脸,噼啪噼啪地打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既是环境描写,又具有象征意味,为故事的展开营造氛 围,“太阳软蔫蔫地落下了”也蕴含着小说的悲剧意义。 B.小说中多次写到万顺大叔的心理活动,一则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二则充分揭 示了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结尾写到骡子“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它眼窝的黑线汩汩地流下来”, 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骡子对自己命运的伤感。 D.父亲用鞭子抽打儿子的反常动作,突出了万顺大叔对相依为命的老伙计深厚的 感情,骡子受伤了,他心疼。在艰难的生活中,畜生比儿子还要亲。 E.小说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展示了转型期两代人价值观的矛盾交织,通过 对一骡子命运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 (2)“骡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