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秦安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 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 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 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 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 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 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 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 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 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 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 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 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 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 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一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 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 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 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 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 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 “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 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 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 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 归 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 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 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 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 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 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 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 钧”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 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 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 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 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甘肃省秦安一中 2013 届高三第二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 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 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 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 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 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 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 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 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 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 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 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 玉” 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 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 “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 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 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 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 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 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 “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 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 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 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 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 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 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 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 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 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40 多年的事。中国传 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 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 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 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 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 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是()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C.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D.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2.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 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 B.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C.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 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 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 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 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 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 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 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 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 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 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 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 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 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 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 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 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廙目仗剑,无一敢前 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飞矢雨激,卒不能施 卒:士卒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1.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是( )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C.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D.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2.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 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 B.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C.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 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 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 “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 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 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 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 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 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 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 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 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 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 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 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 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 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 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飞矢雨激,卒不能施 卒:士卒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 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 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 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 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5分)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 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8.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5分) 9.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见。(《小 石潭记》柳宗元)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 (《岳 阳楼记》范仲淹) (3)人知从太守游而 乐 。(醉翁亭记》欧阳修 (4)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曹操) (5)此中有真意, 《饮酒》 陶潜) (6)水陆草木之 花 (周敦颐《爱 莲说》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 分)( )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 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 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 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 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5 分)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江 城 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 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8.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5 分) 9.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见。(《小 石潭记》柳宗元) ⑵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 ;(《岳 阳楼记》范仲淹) ⑶人知从太守游而 乐, 。(醉翁亭记》欧阳修) ⑷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曹操) ⑸此中有真意, 。(《饮酒》 陶潜) (6)水陆草木之 花, 。(周敦颐《爱 莲说》)
乙选考题(25分)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个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马 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 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 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 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髙歌,墙前有一个倾 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 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 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 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一一亲密的朋友一一那匹黑色的、心事重 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 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 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 “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 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 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 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 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 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 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 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 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 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 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一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 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 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 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 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 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 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 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 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 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 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
乙 选考题(25 分)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个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马 语 莫 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 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 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 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 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 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 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 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 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 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 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 “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 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 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 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 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 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 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 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 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 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 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 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 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 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 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 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 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 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 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 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 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 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 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
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 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 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 地走去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 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 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 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 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 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 的”,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E.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说“不,我瞎了……”,这里写出了马因一件小事 败坏了自己之后的沉痛懊悔。 12.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 13.小说写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之前,先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 其用意是什么? 14.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 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 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 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 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 书。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 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大师在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 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 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意深邃、意境悠远 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 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执教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 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 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 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
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 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 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 地走去。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 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 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 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 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 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 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 的”,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E.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说“不,我瞎了……”,这里写出了马因一件小事 败坏了自己之后的沉痛懊悔。 12.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 13.小说写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之前,先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 其用意是什么? 14.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 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 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 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 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 书。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 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大师在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 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 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意深邃、意境悠远 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 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执教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 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 本功。1914 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 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 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