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安县某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 汪为胜 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儒家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阐述“动” 与“静”的辩证概念。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着道的法则和 规律。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庄子 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观点是, 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春夏秋冬,南北山水景物可自由组合。他的这 思想观念构成了超越事实的表象,从而达到物化为我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 述,也正是画论运用了哲学精神提出了山水画的要求,确立了诸多山水画大师能 善于用哲学精神完成山水画创造。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晢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 之真,去伪存真,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 岸、林霏烟云的表达,不仅获得了“平淡天真”,还增添了浓厚的髙隐成分,这 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道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 中提出“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 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的境地,“虚”的 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 苍海则意溢于海”。这是哲学精神构成郭熙写意性山水的结果。宋米芾认为绘画 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他喜好南方轻墨淡岚的山水, “米氏云山”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归宿。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绘画 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气”是古典哲学概念,《黄帝内经》称:“诸血者 皆源于心,诸气者皆源于肺。”古代先贤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认为人的情感、智 理、知觉记忆所发出之处并不是脑,而是心得思维。老子以气入手探讨万物起源, 庄子讲人之生为气,人之存为气,达到最高境界亦为气。故而,宋代苏轼提出“士 人画”,“取其意气所到”,倪瓒的“逸气说”,与苏轼皆受道学的影响,表现 出文人画家精神浄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明董其昌受儒、道、禅影响很重,他 的论文常用古典哲学相喻。自己所画的山水构图抓住“远”作思考,总是近处坡 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髙峰危岩。以披麻用笔,轻松、柔和,毫无觚棱钩 角刻露之痕,这是道家“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思想作用的结果。他用
甘肃秦安县某中学 2014 届高三第一次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 考生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 汪为胜 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儒家孔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阐述“动” 与“静”的辩证概念。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着道的法则和 规律。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庄子 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观点是, 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春夏秋冬,南北山水景物可自由组合。他的这 一思想观念构成了超越事实的表象,从而达到物化为我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 述,也正是画论运用了哲学精神提出了山水画的要求,确立了诸多山水画大师能 善于用哲学精神完成山水画创造。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 之真,去伪存真,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 岸、林霏烟云的表达,不仅获得了“平淡天真”,还增添了浓厚的高隐成分,这 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道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 中提出“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 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的境地,“虚”的 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 苍海则意溢于海”。这是哲学精神构成郭熙写意性山水的结果。宋米芾认为绘画 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他喜好南方轻墨淡岚的山水, “米氏云山”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归宿。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绘画 就是为了“写胸中之逸气。“气”是古典哲学概念,《黄帝内经》称:“诸血者 皆源于心,诸气者皆源于肺。”古代先贤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认为人的情感、智 理、知觉记忆所发出之处并不是脑,而是心得思维。老子以气入手探讨万物起源, 庄子讲人之生为气,人之存为气,达到最高境界亦为气。故而,宋代苏轼提出“士 人画”,“取其意气所到”,倪瓒的“逸气说”,与苏轼皆受道学的影响,表现 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明董其昌受儒、道、禅影响很重,他 的论文常用古典哲学相喻。自己所画的山水构图抓住“远”作思考,总是近处坡 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危岩。以披麻用笔,轻松、柔和,毫无觚棱钩 角刻露之痕,这是道家“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思想作用的结果。他用
墨虚淡、柔和、软秀,也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影响 下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精神。尽管山水画能够兼容着各种形态, 包括写实与写意、虚拟与表象、直观与寓意,能够观赏自然美景,抒发国土情怀, 表现生态环境。尽管随着当下文化的变革,产生新思想、新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 但山水画哲学精神的传统不可缺失,那是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的一笔需要认真 研究的宝贵财富,倘若我们弃之遗失殆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失去“中国精 神”,是一个没有核的泡沫气体,我们将为之付出代价。 (选 自2013年2月28日《美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孔子首次用哲学眼光来审视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的创作主张 B.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自然本性相同,这成为后世山水艺术 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中国历代画论中都大量的渗透着把中国哲学精神作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 D.庄子认为春夏秋冬、南北山水的景物都可以自由组合,这是一种把事实表象 内化为“精神山水”的思想观念。 2.对相关画家创作特点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以山水寓意道的法 则和规律,强调在绘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B.董源深受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他笔下的江南山水,丘陵溪流、重汀绝岸 林霏烟云,风格平淡天真,有深厚的高隐成分, C.郭煕认为“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远”才能渐入“无”“虚”“淡”的 境地,精神世界方可升华,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D.董其昌的山水画构图强调“远”,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髙峰 危岩,用笔轻松、柔和,这是道家思想作用的结果。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是 A.老子、庄子都对“气”极为推崇,这些古代先贤理智地认为人的情感、智理、 知觉记忆产生了心得思维。 B.宋代文人画家苏轼、董其昌都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 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C.中国古代山水画用笔轻松、柔和,用墨虚淡、软秀,这是道、禅提倡的“柔、 弱、虚、淡、不争、处下”对创造者影响的结果 D.哲学精神是笔宝贵财富,是山水画“中国精神”的灵魂,今天的创作如果抛 弃这一传统,一味求新求变,后果难以想象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墨虚淡、柔和、软秀,也是道、禅提倡的“柔、弱、虚、淡、不争、处下”影响 下的结果。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精神。尽管山水画能够兼容着各种形态, 包括写实与写意、虚拟与表象、直观与寓意,能够观赏自然美景,抒发国土情怀, 表现生态环境。尽管随着当下文化的变革,产生新思想、新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 但山水画哲学精神的传统不可缺失,那是前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的一笔需要认真 研究的宝贵财富,倘若我们弃之遗失殆尽,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将会失去“中国精 神”,是一个没有核的泡沫气体,我们将为之付出代价。 (选 自 2013 年 2 月 28 日《美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 孔子首次用哲学眼光来审视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的创作主张。 B.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道的化生,自然本性相同,这成为后世山水艺术 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 中国历代画论中都大量的渗透着把中国哲学精神作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 释。 D. 庄子认为春夏秋冬、南北山水的景物都可以自由组合,这是一种把事实表象 内化为“精神山水”的思想观念。 2. 对相关画家创作特点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开创者,他的创作以山水寓意道的法 则和规律,强调在绘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B. 董源深受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他笔下的江南山水,丘陵溪流、重汀绝岸、 林霏烟云,风格平淡天真,有深厚的高隐成分。 C. 郭熙认为“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远”才能渐入“无”“虚”“淡”的 境地,精神世界方可升华,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D. 董其昌的山水画构图强调“远”,近处坡岸丛林,中景山峦草屋,远景高峰 危岩,用笔轻松、柔和,这是道家思想作用的结果。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是 A. 老子、庄子都对“气”极为推崇,这些古代先贤理智地认为人的情感、智理、 知觉记忆产生了心得思维。 B. 宋代文人画家苏轼、董其昌都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表现出文人画家精神净化 之美的审美心理建构。 C. 中国古代山水画用笔轻松、柔和,用墨虚淡、软秀,这是道、禅提倡的“柔、 弱、虚、淡、不争、处下”对创造者影响的结果。 D. 哲学精神是笔宝贵财富,是山水画“中国精神”的灵魂,今天的创作如果抛 弃这一传统,一味求新求变,后果难以想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 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 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 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 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煕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 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 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 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 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 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 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 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摩兵却走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 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 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 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命业副之 副:担任副将 B.间 至雁门北口间:道路中间 C.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引:退兵 D.即拊膺大 恸 拊膺:捶着胸膛 5.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所获倍于人 以功迁云州 观察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 C.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D.因指陈家谷曰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相如因持璧却立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他曾对同伴说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 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一生都在疆场厮杀,立下赫赫 战功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谋 反图谋,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 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 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 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 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 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 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 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 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 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 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 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 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 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 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 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命业副之 副:担任副将 B.间 至雁门北口 间:道路中间 C.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引:退兵 D.即拊膺大 恸 拊膺:捶着胸膛 5.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所获倍于人 B.以功迁云州 观察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 C.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D.因指陈家谷曰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相如因持璧却立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他曾对同伴说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 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一生都在疆场厮杀,立下赫赫 战功。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谋 反图谋,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埋伏的援军,心知必死无疑,反身与辽兵力战,后被 擒,杨业感叹奸臣逼迫出兵,绝食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5分) (2)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8.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 作简要分析。(5分) 9.“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 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 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3)淇则有岸, 。(《诗经·氓》) (4)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5)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6)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1.作答时必须用2B8铅笔在答题卡上所选大题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 评分;不涂多涂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2.只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 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汘,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 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男孩儿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儿,“能不能给我一碗 水?”他目送着男孩儿进屋。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D.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埋伏的援军,心知必死无疑,反身与辽兵力战,后被 擒,杨业感叹奸臣逼迫出兵,绝食而死。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5 分) (2)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8.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 作简要分析。(5 分) 9.“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 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3)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1.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所选大题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 评分;不涂多涂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2.只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 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 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男孩儿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儿,“能不能给我一碗 水?”他目送着男孩儿进屋。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洌,甘甜,喝 下去,酷热顿无。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儿说,“她扛了锄头,那锄头比她还髙;她说阳光 很毒,正好可以晒死刚刚锄下来的杂草;她得走上半个小时才能到地头,她带了 满满一壶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她回来后还得做 饭,她坐在很高的凳子上往锅里贴玉米饼,她说她太累了,站不住;吃完饭她还 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我想帮她做 饭,可是我不会,我只能帮她烧火……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儿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儿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模摸男孩儿青色的脑壳。男孩儿机警地跳开,说: “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尴尬地笑,收回手。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后来我爹跑了,我们就搬到山上来……娘说她 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所有人都在背后指指点点……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 残……他跑了……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 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娘了,不要我了…” 男孩儿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 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儿:“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 下去吗?” 男孩儿仰起脑袋:“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儿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 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 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胆战心惊……”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男孩儿认真地说,“可是 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 “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 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 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 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儿:“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儿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 “看到了吗?”男孩儿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朵?
男孩儿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洌,甘甜,喝 下去,酷热顿无。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儿说,“她扛了锄头,那锄头比她还高;她说阳光 很毒,正好可以晒死刚刚锄下来的杂草;她得走上半个小时才能到地头,她带了 满满一壶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她回来后还得做 饭,她坐在很高的凳子上往锅里贴玉米饼,她说她太累了,站不住;吃完饭她还 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我想帮她做 饭,可是我不会,我只能帮她烧火……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儿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儿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模摸男孩儿青色的脑壳。男孩儿机警地跳开,说: “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尴尬地笑,收回手。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后来我爹跑了,我们就搬到山上来……娘说她 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所有人都在背后指指点点……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 残……他跑了……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 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娘了,不要我了……” 男孩儿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 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儿:“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 下去吗?” 男孩儿仰起脑袋:“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儿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 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 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胆战心惊……”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男孩儿认真地说,“可是 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 “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 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 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 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儿:“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儿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 台。 “看到了吗?”男孩儿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