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其它作物 第一节绿肥 发展绿肥是解决高产稳产与肥料,用地与养地,养殖与饲料矛盾的一项有效措施。目 前西藏主要栽培的绿肥,饲料作物品种有豌豆、苜蓿、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红豆 草、圆根、荞麦等。其中,无论就栽培面积及饲料价值而言,以紫花苜蓿居首位。 一、紫花苜蓿 (一)概述 一般认为紫苜蓿起源于小亚西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一带,原产于伊朗。由于 紫苜蓿的栽培历史较长,适应能力强,目前它广泛地分布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北 美和南美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紫苜蓿种植面积约五亿亩。其中欧洲约1.4亿亩,亚洲近 2,000万亩,非洲为260万亩,北美约为2亿亩,南美约1.1亿亩,大洋洲为1,800万 亩。从国家来说,全世界种植紫苜蓿面积最大的是美国,约占全世界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 上。其次是阿根廷,它的种植面积在1亿亩以上。苏联居第三位,它的种植面积达六千 万亩。这三个国家的紫苜蓿种植面积约为全世界紫苜蓿总面积的70%。 (二)经济价值 紫苜蓿的用途很广,它不仅是主要的饲用作物,而且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目前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豆科牧草在各个方面能胜过紫苜蓿的。从饲用价值来说,它是各类家畜 的上等饲料,不论青饲、放牧或是调制成干草、青贮,适口性都好,营养丰富,家畜都爱 吃。 (三)植物学特征 紫苜蓿为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入土很深。据观察,种后第一年根长2米以上,9 年以后可达6米。根冠膨大,其上密生许多幼芽,分枝能力很强,一般每株可产生侧根数 十条,多者可达100-200条以上。根瘤较发达,着生在主根和侧根上。茎秆直立或斜上, 光滑或少毛,具棱,略呈方形,高1米以上,多呈深绿色,亦有棕红或棕紫色的,分枝 很多。叶由三小叶组成,中间一片较大,具短柄:托叶较大,先端尖锐,不易脱落:小叶 长圆形,基部较窄,先瑞较阔而有锯齿,中下部全缘,小叶顶端中肋突出。总状花序,自 叶腋出。每簇有花20-30朵,每花有短柄:雄蕊联合成雄蕊管,具有弹性。荚果为螺旋形, 表面光滑,有脉纹,成熟后不开裂,每荚含种子约7粒左右。种子肾脏形,色淡黄,表面 有光泽,千粒重一般为2克左右,1斤种子大约有15万到25万粒。 (四)生物学特性 1.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紫苜蓿适于温暖半干燥气候,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在我国 北方冬季零下20-30℃的低温条件下,一般都能安全越冬。但抗寒能力因品种不同而异。 289
289 第八章 其它作物 第一节 绿肥 发展绿肥是解决高产稳产与肥料,用地与养地,养殖与饲料矛盾的一项有效措施。目 前西藏主要栽培的绿肥,饲料作物品种有豌豆、苜蓿、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红豆 草、圆根、荞麦等。其中,无论就栽培面积及饲料价值而言,以紫花苜蓿居首位。 一 、 紫花苜蓿 (一)概述 一般认为紫苜蓿起源于小亚西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一带,原产于伊朗。由于 紫苜蓿的栽培历史较长,适应能力强,目前它广泛地分布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北 美和南美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紫苜蓿种植面积约五亿亩。其中欧洲约 1.4 亿亩,亚洲近 2,000 万亩,非洲为 260 万亩,北美约为 2 亿亩,南美约 1.1 亿亩,大洋洲为 1,800 万 亩。从国家来说,全世界种植紫苜蓿面积最大的是美国,约占全世界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 上。其次是阿根廷,它的种植面积在 1 亿亩以上。苏联居第三位,它的种植面积达六千 万亩。这三个国家的紫苜蓿种植面积约为全世界紫苜蓿总面积的 70%。 (二)经济价值 紫苜蓿的用途很广,它不仅是主要的饲用作物,而且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目前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豆科牧草在各个方面能胜过紫苜蓿的。从饲用价值来说,它是各类家畜 的上等饲料,不论青饲、放牧或是调制成干草、青贮,适口性都好,营养丰富,家畜都爱 吃。 (三)植物学特征 紫苜蓿为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入土很深。据观察,种后第一年根长 2 米以上,9 年以后可达 6 米。根冠膨大,其上密生许多幼芽,分枝能力很强,一般每株可产生侧根数 十条,多者可达 100-200 条以上。根瘤较发达,着生在主根和侧根上。茎秆直立或斜上, 光滑或少毛,具棱,略呈方形,高 l 米以上,多呈深绿色,亦有棕红或棕紫色的,分枝 很多。叶由三小叶组成,中间一片较大,具短柄;托叶较大,先端尖锐,不易脱落;小叶 长圆形,基部较窄,先端较阔而有锯齿,中下部全缘,小叶顶端中肋突出。总状花序,自 叶腋出。每簇有花 20-30 朵,每花有短柄;雄蕊联合成雄蕊管,具有弹性。荚果为螺旋形, 表面光滑,有脉纹,成熟后不开裂,每荚含种子约 7 粒左右。种子肾脏形,色淡黄,表面 有光泽,千粒重一般为 2 克左右,l 斤种子大约有 15 万到 25 万粒。 (四)生物学特性 1. 对环境条件的反应 紫苜蓿适于温暖半干燥气候,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在我国 北方冬季零下 20-30℃的低温条件下,一般都能安全越冬。但抗寒能力因品种不同而异
紫苜蓿抗寒能力的大小与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多少关系很大。总糖量高的品种,抗寒能 力也较强。就根冠入土深度而言,通常根冠入土深的品种它的抗寒能力强。 紫苜蓿的抗旱能力很强,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根系强大,入土深。它的蒸腾系数较高, 一般为800-900之间,需水较一般牧草多。尤其在孕蕾一始花期需水量最多,通常要比禾 本科牧草多两倍。紫苜蓿适合于降水量500-800毫米的地区生长,如超过1000毫米,则 对紫苜蓿生长不利,在雨量稀少的地区,为了使紫苜蓿高产稳产,必须进行灌溉。 紫苜蓿对土壤要求不严,除太粘重的土壤或极贫瘠的砂土地以及强酸或强碱的土壤 外,都能生长。对它最适应的土壤是沙质带粘性黑土、壤土和富含石灰质土壤。喜中性或 微碱性,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7-9。 紫苜蓿虽然喜水,但它最忌积水,过多的积水往往会造成植株大批死亡。因此,在多 水区种植紫苜蓿应特别注意排水,排水通畅才能保证植株良好生长。地下水位过高对紫苜 蓿生长不利,一般最少应在1米以下。 2.生长发育紫苜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气候、品种和播种时期而异。紫苜蓿的生育 过程大致是,4月22日下种,5月2日出苗,6月中旬开始发枝,8月初开花,9月中旬 种子成熟。生育天数约为150天。 (五)栽培技术 1.轮作中的地位紫苜蓿是我国农作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长期以来,我国劳 动农民就把它作为轮作倒茬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西北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农民用它与 粮食作物套种轮作,既肥了地,又增了产,又为牲畜提供了大量优质饲草。在比较寒冷的 地区,紫首苜蓿可与春谷类作物或中耕作物如麦类套种或间作,但须注意播种时间,一般宜 迟不宜早。紫苜蓿在轮作种的时间可长可短,在以作物为主的轮作中,种2-3年即可:在 以饲料为主的轮作中,种植年限可延至4-5年。 2.播种紫首蓿种子小,苗期生长特别缓慢,容易受杂草危害,所以准备种紫首蓿 的地要求精细平整,没有杂草。播种前应施入有机肥料,在有机肥料不足的情况下,也可 以施一定量的化肥。紫苜蓿的播种时间春秋皆可。一般在气候比较寒冷、生长季节短的地 区,应在早春播种。播量一般每亩1-2斤,播种深度以2厘米左右为宜,但还要看土壤水 分状况,土湿宜浅,土干则深。播种方法用条播、撒播、点播都可以,通常多用条播,这 样有利于田间管理。冬播时行距一般为20-40厘米,收种宜宽,收草宜窄。 3.施肥为了获得高产必须施足肥料,施肥能够加快紫苜蓿再生,从而有可能增加 刈割次数。高产紫苜蓿所摄取的营养物质比玉米或小麦多,特别它对氮、钾和钙的吸收量 最大。一般来说,紫苜蓿应在初花期收获,这时它的产量高。紫苜蓿在生长季中,从春到 秋一直不断的进行生长,它的营养需要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4.灌溉紫首蓿是一种易于进行灌溉的牧草。在潮湿地区,当旱季来临,降水量少 的时候进行灌溉,能保持高产:在干旱的地区,降水不能满足高产的需要,因此需要根据 情况补充灌溉才能获得高产:在干旱地区,如不进行灌溉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关于紫苜蓿 对水分需要情况的研究报道较少,有人发现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当水分供应适量, 紫苜蓿的叶色呈现淡绿,如果叶色变深说明缺水情况开始出现,这时就该进行灌溉,否则 就有可能减产和降低干草品质。灌水方式有漫灌和喷灌两种。 5.刈割从每年刈割两次、三次和五次的产量效应来看,当年刈割三次时产草量最 290
290 紫苜蓿抗寒能力的大小与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多少关系很大。总糖量高的品种,抗寒能 力也较强。就根冠入土深度而言,通常根冠入土深的品种它的抗寒能力强。 紫苜蓿的抗旱能力很强,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根系强大,入土深。它的蒸腾系数较高, 一般为 800-900 之间,需水较一般牧草多。尤其在孕蕾一始花期需水量最多,通常要比禾 本科牧草多两倍。紫苜蓿适合于降水量 500-800 毫米的地区生长,如超过 1000 毫米,则 对紫苜蓿生长不利,在雨量稀少的地区,为了使紫苜蓿高产稳产,必须进行灌溉。 紫苜蓿对土壤要求不严,除太粘重的土壤或极贫瘠的砂土地以及强酸或强碱的土壤 外,都能生长。对它最适应的土壤是沙质带粘性黑土、壤土和富含石灰质土壤。喜中性或 微碱性,最适宜的土壤 pH 值为 7-9。 紫苜蓿虽然喜水,但它最忌积水,过多的积水往往会造成植株大批死亡。因此,在多 水区种植紫苜蓿应特别注意排水,排水通畅才能保证植株良好生长。地下水位过高对紫苜 蓿生长不利,一般最少应在 1 米以下。 2. 生长发育 紫苜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气候、品种和播种时期而异。紫苜蓿的生育 过程大致是,4 月 22 日下种,5 月 2 日出苗,6 月中旬开始发枝,8 月初开花,9 月中旬 种子成熟。生育天数约为 150 天。 (五) 栽培技术 1. 轮作中的地位 紫苜蓿是我国农作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长期以来,我国劳 动农民就把它作为轮作倒茬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西北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农民用它与 粮食作物套种轮作,既肥了地,又增了产,又为牲畜提供了大量优质饲草。在比较寒冷的 地区,紫苜蓿可与春谷类作物或中耕作物如麦类套种或间作,但须注意播种时间,一般宜 迟不宜早。紫苜蓿在轮作种的时间可长可短,在以作物为主的轮作中,种 2-3 年即可;在 以饲料为主的轮作中,种植年限可延至 4-5 年。 2. 播种 紫苜蓿种子小,苗期生长特别缓慢,容易受杂草危害,所以准备种紫苜蓿 的地要求精细平整,没有杂草。播种前应施入有机肥料,在有机肥料不足的情况下,也可 以施一定量的化肥。紫苜蓿的播种时间春秋皆可。一般在气候比较寒冷、生长季节短的地 区,应在早春播种。播量一般每亩 1-2 斤,播种深度以 2 厘米左右为宜,但还要看土壤水 分状况,土湿宜浅,土干则深。播种方法用条播、撒播、点播都可以,通常多用条播,这 样有利于田间管理。冬播时行距一般为 20-40 厘米,收种宜宽,收草宜窄。 3. 施肥 为了获得高产必须施足肥料,施肥能够加快紫苜蓿再生,从而有可能增加 刈割次数。高产紫苜蓿所摄取的营养物质比玉米或小麦多,特别它对氮、钾和钙的吸收量 最大。一般来说,紫苜蓿应在初花期收获,这时它的产量高。紫苜蓿在生长季中,从春到 秋一直不断的进行生长,它的营养需要与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4. 灌溉 紫苜蓿是一种易于进行灌溉的牧草。在潮湿地区,当旱季来临,降水量少 的时候进行灌溉,能保持高产;在干旱的地区,降水不能满足高产的需要,因此需要根据 情况补充灌溉才能获得高产;在干旱地区,如不进行灌溉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关于紫苜蓿 对水分需要情况的研究报道较少,有人发现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当水分供应适量, 紫苜蓿的叶色呈现淡绿,如果叶色变深说明缺水情况开始出现,这时就该进行灌溉,否则 就有可能减产和降低干草品质。灌水方式有漫灌和喷灌两种。 5. 刈割 从每年刈割两次、三次和五次的产量效应来看,当年刈割三次时产草量最
高,而刈割三次的植株发育差数量减少。关于在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结籽期刈割时 对产量的效应,试验结果指出在盛花期时产草量最高,株丛寿命最长。在盛花期刈割时能 够使紫首蓿根内贮存大量碳水化合物和保持植株旺盛的生活力。刈割时间的确定应同时考 虑产量和质量。初花期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量最高,但从初花期到盛花期产草量仍在增加, 主要是增加了纤维素成分。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所以一般认为初花期刈割比较合适。早春 当紫苜蓿还幼嫩时刈割是有害的,减产很明显,它和年两次均在盛花期刈割以及年三次均 在初花期刈割相比产量低,其原因是由于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和冬季受损根冠和根还没 有来得及很好恢复的情况下造成的。北方地区应特别注意秋季的刈割时间,一般认为在早 霜来临前30天左右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以后刈割,就会降低根和根冠中碳 水化合物含量,不利于越冬和翌年春季生长。刈割高度对于产量和存活,特别是由于频刈 造成的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情况下是很重要的。但一般来说,只要正确掌握刈割时间, 留茬高度低的比留茬高度高的要好一些,原因是刈割高度低时产草量和营养物质产量都 高。一般来说,其刈割高度为4-5厘米,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高度应高些,为7-8厘米。 这样能保持根部养分和有利于积雪,对苜蓿越冬有良好作用。 二、草木樨 草木樨属植物系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原产欧亚温带地区,美洲、非洲、大洋洲早己引 种栽培。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黄河和长江流域均有栽种。以甘肃、陕西、山西栽培 最多。全属植物约有20多种,前苏联、欧洲约有10种,我国6种。 (一)概述 草木樨原产亚洲西部,现较广泛分布于欧、亚、美等洲。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均有栽培。以甘肃、陕西、山西栽培最多。 (二)经济价值 草木樨产量高,一般春播当年亩产青草2500斤,第二年7000斤,甚至高达8000-10000 斤,其种子产量也甚高,可饲用,每亩产种子80-120斤,最高达300斤,其营养价值不 次于精饲料。据山西卫生局分析,含粗蛋白质23.35%,比黑豆稍差,比高梁、玉米、莜 麦等高得多。一般用开水浸泡1-2天即可饲喂,亦可以炒后磨碎后掺在精料内一起喂饲。 草木樨不仅是家畜的优良饲草,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绿肥作物,肥效高,根据东北农 科所的分析,其含氦量比大豆还高。 根据黑龙江省畜牧局研究所资料,种过二年草木樨的地块,含氮量增加13-18%,含 磷量增加20%左石,有机质增加36-40%左右,水稳定性团粒增加30-40%,同时土壤疏松, 土壤孔隙度增加,大大改善了耕层。一般可使后作增加20-30%,甚至一倍以上。因此, 国内外广泛利用它作绿肥,翻压后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等。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往往 第一年收一槎饲草后,于第二、三槎翻压作绿肥。 草木樨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由于它生长迅速,播种当年即达1米以上,同时第 二年返青早,茎叶繁茂,能很好地覆盖地面。它的根系入土深,所以能较好地防止水土流 失,一般减少径流95%。 草木樨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它的花期长50-60天,具大量小花,据测定,一亩地 可形成一干万朵小花。蜜质优良,色白质佳,平均亩产蜜20斤左右,有的高达26斤以上。 291
291 高,而刈割三次的植株发育差数量减少。关于在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结籽期刈割时 对产量的效应,试验结果指出在盛花期时产草量最高,株丛寿命最长。在盛花期刈割时能 够使紫苜蓿根内贮存大量碳水化合物和保持植株旺盛的生活力。刈割时间的确定应同时考 虑产量和质量。初花期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量最高,但从初花期到盛花期产草量仍在增加, 主要是增加了纤维素成分。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所以一般认为初花期刈割比较合适。早春 当紫苜蓿还幼嫩时刈割是有害的,减产很明显,它和年两次均在盛花期刈割以及年三次均 在初花期刈割相比产量低,其原因是由于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和冬季受损根冠和根还没 有来得及很好恢复的情况下造成的。北方地区应特别注意秋季的刈割时间,一般认为在早 霜来临前 30 天左右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以后刈割,就会降低根和根冠中碳 水化合物含量,不利于越冬和翌年春季生长。刈割高度对于产量和存活,特别是由于频刈 造成的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情况下是很重要的。但一般来说,只要正确掌握刈割时间, 留茬高度低的比留茬高度高的要好一些,原因是刈割高度低时产草量和营养物质产量都 高。一般来说,其刈割高度为 4-5 厘米,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高度应高些,为 7-8 厘米。 这样能保持根部养分和有利于积雪,对苜蓿越冬有良好作用。 二、草木樨 草木樨属植物系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原产欧亚温带地区,美洲、非洲、大洋洲早已引 种栽培。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黄河和长江流域均有栽种。以甘肃、陕西、山西栽培 最多。全属植物约有 20 多种,前苏联、欧洲约有 10 种,我国 6 种。 (一)概述 草木樨原产亚洲西部,现较广泛分布于欧、亚、美等洲。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均有栽培。以甘肃、陕西、山西栽培最多。 (二)经济价值 草木樨产量高,一般春播当年亩产青草 2500 斤,第二年 7000 斤,甚至高达 8000-10000 斤,其种子产量也甚高,可饲用,每亩产种子 80-120 斤,最高达 300 斤,其营养价值不 次于精饲料。据山西卫生局分析,含粗蛋白质 23.35%,比黑豆稍差,比高梁、玉米、莜 麦等高得多。一般用开水浸泡 1-2 天即可饲喂,亦可以炒后磨碎后掺在精料内一起喂饲。 草木樨不仅是家畜的优良饲草,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绿肥作物,肥效高,根据东北农 科所的分析,其含氦量比大豆还高。 根据黑龙江省畜牧局研究所资料,种过二年草木樨的地块,含氮量增加 13-18%,含 磷量增加 20%左石,有机质增加 36-40%左右,水稳定性团粒增加 30-40%,同时土壤疏松, 土壤孔隙度增加,大大改善了耕层。一般可使后作增加 20-30%,甚至一倍以上。因此, 国内外广泛利用它作绿肥,翻压后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等。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往往 第一年收一槎饲草后,于第二、三槎翻压作绿肥。 草木樨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由于它生长迅速,播种当年即达 1 米以上,同时第 二年返青早,茎叶繁茂,能很好地覆盖地面。它的根系入土深,所以能较好地防止水土流 失,一般减少径流 95%。 草木樨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它的花期长 50-60 天,具大量小花,据测定,一亩地 可形成一干万朵小花。蜜质优良,色白质佳,平均亩产蜜 20 斤左右,有的高达 26 斤以上
(三)植物学特征 草木樨为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根长达2米以上,根上有很多根瘤。茎高1-4米, 直立,无毛或稍有毛,圆柱形中空。叶为羽状三出复叶,中间的一片小叶具短柄:小叶细 长,椭圆形、距圆形、倒卵状等,边缘有疏锯齿:托叶很小,锥形或条状披针形。花白色, 总状花序,腋生:旗瓣较翼瓣稍长,翼瓣比龙骨瓣稍长或等长,荚果无毛,具有1-2粒种 子,有坚硬的种皮,黄色以到褐色。全株植物与种子均具有香草气味,千粒重2-2.5克。 (四)生物学特性 草木樨适应性很广,最适宜在湿润和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其蒸腾系数平均为 570-770,而苜蓿为615-844,较苜蓿更抗旱,在年降雨量300-500毫米的地方生长良好, 对土壤要求不严,除低洼积水地生长不良外,自粘土以至砂土、砂砾土都可以生长,耐瘠 薄,但不适宜酸性土壤,特别喜富于石灰质的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适宜pH7-9,在含盐 0.2-0.3%或含盐0.56%的土壤也能生长,它耐碱性很强,比其它豆科牧草耐盐碱,甚至超 过禾本科。因此,可以用来改良柱状盐碱土,有时候甚至可以把完全没有收获的柱状盐碱 土改良成肥沃的土壤。它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一般在日均地温稳定在3.1-6.5℃即开始 萌动,第一片真叶期可耐-4℃的短期低温,到-8℃时才受冻害死亡。它的成株有时可耐 -30℃以下的低温。它抗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根颈入土深度和根茎的粗细。根据调查颈粗 0.2-1厘米,入土深度不到1.5厘米即受冻害死亡。同时它受冻害并不完全在冬季,往往 发生在早春返青以后。一般越冬率50-99%。 草木樨播后5-7天可以发芽,个别情况下延续15-20天。播种当年地上部生长缓慢, 而地下部生长迅速,积累大量碳水化合物、淀粉等营养物质,一般第一年不开花,或少量 开花,到11月以后根部和地上部均呈休眠状态,秋后根茎开始膨大成小萝卜状,并在根 茎上生长休眠芽。第二年早春,这些芽迅速萌发生长成繁茂的株丛,5-7月开花结实。根 据其生育期的长短,可以分为4个类型:早熟型80-95天,中熟型95-110天,中晚熟型 110-120天,晚熟型120-135天。生育期的长短与植株的高度、开花期和产量有关。一般 来讲,凡植株较高大的属晚熟类型,它们的高度达3-3.5米,早熟类型较低短,一般高 1.5-2米。所以晚熟类型产量高,中熟类型介于早、晚型之间。同时,晚熟类型开花期延 长,长达两个月,往往在同一植株上有的种于己经成熟时,尚有大量果枝处于孕蕾和开花 期。生育期的长短直接关连到生长动态,而生长动态与绿色体主量又有着密切关系。一般 晚熟类型,在生活第二年绿色体的增长几乎持续在整个生育期,而茎的增长,甚至在种子 成熟期也不停止,而早熟类型仅持续到种子成熟始期,以后植株的增长几乎停止。 草木樨为长日照植物,在连续光照下,生活第一年就能开花结实,否则不能开花。草 木樨从孕蕾到开花需3-7天,而每朵花的延续时间26天。开花延续的时间受农业技术、 气候因素和传粉者种类及数量的影响。草木樨为无限花序,首先是花序的下部的花开放, 而后是上部花。通常当上部花尚在开放时而下部花已形成果荚。在一天当中,开花时间以 上午到下午14-15点开的最多。整个花序开花延续时间8-14天当温度和水分充足时,开 花延续时间较长。花大量发生在生活的第二年。在个别年份如气候良好时,第一年有少量 开花,但花序细弱且小,同时,由于第一年形成花序,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往往影响其 越冬。 草木樨是自花授粉植物,它的雄蕊较雌蕊长或等长,能保证花粉自由的落在柱头上。 292
292 (三)植物学特征 草木樨为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根长达 2 米以上,根上有很多根瘤。茎高 1-4 米, 直立,无毛或稍有毛,圆柱形中空。叶为羽状三出复叶,中间的一片小叶具短柄;小叶细 长,椭圆形、距圆形、倒卵状等,边缘有疏锯齿;托叶很小,锥形或条状披针形。花白色, 总状花序,腋生;旗瓣较翼瓣稍长,翼瓣比龙骨瓣稍长或等长,荚果无毛,具有 1-2 粒种 子,有坚硬的种皮,黄色以到褐色。全株植物与种子均具有香草气味,千粒重 2-2.5 克。 (四)生物学特性 草木樨适应性很广,最适宜在湿润和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其蒸腾系数平均为 570-770,而苜蓿为 615-844,较苜蓿更抗旱,在年降雨量 300-500 毫米的地方生长良好, 对土壤要求不严,除低洼积水地生长不良外,自粘土以至砂土、砂砾土都可以生长,耐瘠 薄,但不适宜酸性土壤,特别喜富于石灰质的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适宜 pH7-9,在含盐 0.2-0.3%或含盐 0.56%的土壤也能生长,它耐碱性很强,比其它豆科牧草耐盐碱,甚至超 过禾本科。因此,可以用来改良柱状盐碱土,有时候甚至可以把完全没有收获的柱状盐碱 土改良成肥沃的土壤。它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一般在日均地温稳定在 3.1-6.5℃即开始 萌动,第一片真叶期可耐-4℃的短期低温,到-8℃时才受冻害死亡。它的成株有时可耐 -30℃以下的低温。它抗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根颈入土深度和根茎的粗细。根据调查颈粗 0.2-1 厘米,入土深度不到 1.5 厘米即受冻害死亡。同时它受冻害并不完全在冬季,往往 发生在早春返青以后。一般越冬率 50-99%。 草木樨播后 5-7 天可以发芽,个别情况下延续 15-20 天。播种当年地上部生长缓慢, 而地下部生长迅速,积累大量碳水化合物、淀粉等营养物质,一般第一年不开花,或少量 开花,到 11 月以后根部和地上部均呈休眠状态,秋后根茎开始膨大成小萝卜状,并在根 茎上生长休眠芽。第二年早春,这些芽迅速萌发生长成繁茂的株丛,5-7 月开花结实。根 据其生育期的长短,可以分为 4 个类型:早熟型 80-95 天,中熟型 95-110 天,中晚熟型 110-120 天,晚熟型 120-135 天。生育期的长短与植株的高度、开花期和产量有关。一般 来讲,凡植株较高大的属晚熟类型,它们的高度达 3-3.5 米,早熟类型较低短,一般高 1.5-2 米。所以晚熟类型产量高,中熟类型介于早、晚型之间。同时,晚熟类型开花期延 长,长达两个月,往往在同一植株上有的种于已经成熟时,尚有大量果枝处于孕蕾和开花 期。生育期的长短直接关连到生长动态,而生长动态与绿色体主量又有着密切关系。一般 晚熟类型,在生活第二年绿色体的增长几乎持续在整个生育期,而茎的增长,甚至在种子 成熟期也不停止,而早熟类型仅持续到种子成熟始期,以后植株的增长几乎停止。 草木樨为长日照植物,在连续光照下,生活第一年就能开花结实,否则不能开花。草 木樨从孕蕾到开花需 3-7 天,而每朵花的延续时间 2-6 天。开花延续的时间受农业技术、 气候因素和传粉者种类及数量的影响。草木樨为无限花序,首先是花序的下部的花开放, 而后是上部花。通常当上部花尚在开放时而下部花已形成果荚。在一天当中,开花时间以 上午到下午 14-15 点开的最多。整个花序开花延续时间 8-14 天当温度和水分充足时,开 花延续时间较长。花大量发生在生活的第二年。在个别年份如气候良好时,第一年有少量 开花,但花序细弱且小,同时,由于第一年形成花序,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往往影响其 越冬。 草木樨是自花授粉植物,它的雄蕊较雌蕊长或等长,能保证花粉自由的落在柱头上
同时柱头和花粉常在同一时期成熟,因而保证了它们的自花授粉过程。 草木樨再生性良好,它具有较短节间,刈割后保持的芽较多,再生良好。据内蒙古农 牧学院在呼和浩特市栽培试验结果,草木樨在生活的第一年生长缓慢,仅能刈割一次,第 二年再生迅速,能刈割三次,一般由返青到第一次刈割计40天左右,第二次刈割仅需33 天,第三次38天。 草木樨含香豆素较高,根据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分析资料:株高85-110厘米,处于 分枝期的草木樨香豆素的含量是,茎中为0.57-0.61%,叶中为1.75-1.82%。其中花的含 量最多,其次为叶和种子,茎和根最少。按生育期言,幼嫩时较少:荚变青绿时最多。按 日言,以中午前后含量最多,早晨和下午则下降。同时不同地区,其含量也不同,干燥地 多,湿润地少。为此,在育种工作上常用含香豆素低的草木樨与之杂交,以育成含香豆素 低而饲用价值高的品种。在利用上,要注意适当提早刈割,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香豆素 含量也低。 (五)栽培技术要点 草木樨种子很小,而且种皮较厚,为了保证出苗,需要细致整地,深翻施肥,清除杂 草,及时耙耱。施肥对提高产量有良好的影响。它从土壤中吸收的钙比禾本科牧草多2-4 倍,特别是磷肥对草木樨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对钾肥也有良好反应,磷、钾肥同时施用时, 增产更显著。它可以借根瘤菌从空气中固定大量氢素,因而施氮肥的增产作用不显著。 草木樨硬实种子较多,新鲜种硬实率高达40-60%。因此,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否则 水分不易通过硬实的角质层渗到里面去。为此,播种前须局部破坏种皮,在生产实践中往 往用碾子或碾米机擦伤,也可用冷冻低温法处理,使种皮发生裂痕,也可用10%稀硫酸浸 泡30-60分钟,使种皮腐蚀,处理后用清水冲洗到无酸性反应为止。然后阴干即可播种。 草木樨春、夏、秋季均可播种。在北方以早春解冻后趁墒下种最为理想,它可以使根 系充分发育,不仅保证安全越冬,而且可以获得高产。 草木樨的播种量应根据不同地区、栽培目的和播种方法来决定。通常在干旱寒冷的地 区,由于保苗困难,播种量往往大一些。根据各地经验,在土壤水分良好的情况下,条播 用量每亩带荚种子3斤,脱荚种子2.5斤。播种方法条播、撒播和穴播均可。目前以条播 为主,一般比撒播增产30%,行距15-30厘米,采种用地往往宽行播种,行距30-60厘米 覆土深2-3厘米,湿润地区1-2厘米,干旱地区3厘米,播种后及时镇压以免跑墒。 草木樨单播时,第一年地上部生长缓慢,特别在幼苗期,主要生长地下部分。 在此时田间管理的关键是防除杂草。一般苗高10-20厘米时进行除草。在分枝期,秋 后刈割后以及第二年再生草割后要追施磷、钾肥,并及时灌溉,松土等。严寒地区应增加 积雪措施,使其安全越冬。 草木樨再生性较差,为促进其再生,必须适时刈割。最适宜的刈割时期在开花前,不 迟于现蕾期。在此时期刈割不仅有利于再生,而且牧草品质较好。过早刈割产量低,过迟 刈割则茎秆迅速木质化,且香豆素含量增加,饲料价值与适口性下降。根据山西雁北地区 试验,刈割时期必须适时,过早刈割,则越冬芽萌发较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越冬死亡 较多。该地区试验结果是,以秋分后刈割最为合适,越冬芽萌发较少或不萌发,大大减少 越冬死亡率。草木樨刈割后新枝由茎腋处的芽萌发,因此刈割时应注意留槎高度,一般应 保持2-3个茎节,刈割高度10-15厘米为宜。若为采种用的草木樨,播种当年最好不刈割, 293
293 同时柱头和花粉常在同一时期成熟,因而保证了它们的自花授粉过程。 草木樨再生性良好,它具有较短节间,刈割后保持的芽较多,再生良好。据内蒙古农 牧学院在呼和浩特市栽培试验结果,草木樨在生活的第一年生长缓慢,仅能刈割一次,第 二年再生迅速,能刈割三次,一般由返青到第一次刈割计 40 天左右,第二次刈割仅需 33 天,第三次 38 天。 草木樨含香豆素较高,根据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分析资料:株高 85-110 厘米,处于 分枝期的草木樨香豆素的含量是,茎中为 0.57-0.61%,叶中为 1.75-1.82%。其中花的含 量最多,其次为叶和种子,茎和根最少。按生育期言,幼嫩时较少;荚变青绿时最多。按 日言,以中午前后含量最多,早晨和下午则下降。同时不同地区,其含量也不同,干燥地 多,湿润地少。为此,在育种工作上常用含香豆素低的草木樨与之杂交,以育成含香豆素 低而饲用价值高的品种。在利用上,要注意适当提早刈割,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香豆素 含量也低。 (五)栽培技术要点 草木樨种子很小,而且种皮较厚,为了保证出苗,需要细致整地,深翻施肥,清除杂 草,及时耙耱。施肥对提高产量有良好的影响。它从土壤中吸收的钙比禾本科牧草多 2-4 倍,特别是磷肥对草木樨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对钾肥也有良好反应,磷、钾肥同时施用时, 增产更显著。它可以借根瘤菌从空气中固定大量氦素,因而施氮肥的增产作用不显著。 草木樨硬实种子较多,新鲜种子硬实率高达 40-60%。因此,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否则 水分不易通过硬实的角质层渗到里面去。为此,播种前须局部破坏种皮,在生产实践中往 往用碾子或碾米机擦伤,也可用冷冻低温法处理,使种皮发生裂痕,也可用 10%稀硫酸浸 泡 30-60 分钟,使种皮腐蚀,处理后用清水冲洗到无酸性反应为止。然后阴干即可播种。 草木樨春、夏、秋季均可播种。在北方以早春解冻后趁墒下种最为理想,它可以使根 系充分发育,不仅保证安全越冬,而且可以获得高产。 草木樨的播种量应根据不同地区、栽培目的和播种方法来决定。通常在干旱寒冷的地 区,由于保苗困难,播种量往往大一些。根据各地经验,在土壤水分良好的情况下,条播 用量每亩带荚种子 3 斤,脱荚种子 2.5 斤。播种方法条播、撒播和穴播均可。目前以条播 为主,一般比撒播增产 30%,行距 15-30 厘米,采种用地往往宽行播种,行距 30-60 厘米, 覆土深 2-3 厘米,湿润地区 1-2 厘米,干旱地区 3 厘米,播种后及时镇压以免跑墒。 草木樨单播时,第一年地上部生长缓慢,特别在幼苗期,主要生长地下部分。 在此时田间管理的关键是防除杂草。一般苗高 10-20 厘米时进行除草。在分枝期,秋 后刈割后以及第二年再生草割后要追施磷、钾肥,并及时灌溉,松土等。严寒地区应增加 积雪措施,使其安全越冬。 草木樨再生性较差,为促进其再生,必须适时刈割。最适宜的刈割时期在开花前,不 迟于现蕾期。在此时期刈割不仅有利于再生,而且牧草品质较好。过早刈割产量低,过迟 刈割则茎秆迅速木质化,且香豆素含量增加,饲料价值与适口性下降。根据山西雁北地区 试验,刈割时期必须适时,过早刈割,则越冬芽萌发较多,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越冬死亡 较多。该地区试验结果是,以秋分后刈割最为合适,越冬芽萌发较少或不萌发,大大减少 越冬死亡率。草木樨刈割后新枝由茎腋处的芽萌发,因此刈割时应注意留槎高度,一般应 保持 2-3 个茎节,刈割高度 10-15 厘米为宜。若为采种用的草木樨,播种当年最好不刈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