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 农业生产和作物栽培 一、作物生产概况 (一)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吃、穿问题,而解决吃穿问题,主要靠农业生产。 从公元前21世纪至清代,我国先后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当时人类己从采集野 生植物果实为食物的过程中,通过长期摸索观察把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驯化栽培成为农 作物,并逐渐认识到种植培育植物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掌握了各种作物的栽培方法。人 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垦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开沟排水,积蓄雨水,改进灌溉技术,施用 肥料,并按作物种类予以种植,致使人类从依赖自然产品到粗放种植并逐步进入精耕细作 的以栽培为主的生产阶段。因此,作物生产的实质是人类利用作物对土壤,雨水,太阳光 热等环境资源的能量转化为粮食和衣、被等,供人类生活需要的一种活动。 农作物产品是人类的重要粮食、衣被的唯一来源,畜牧业动物的产品,对人类的营养、 穿着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由此可见,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食 物,全部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 作物产品是多种多样的,推其来源,主要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作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 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所以,要想作物高产,就要充分利用光能,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 来促进光合产物有较多的积累,并较多地运输到产品器官中去,这就是作物高产栽培的基 本原则。 通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作物生产则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作物生产 的发展,不但提供了人类所需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基本生活资料。同时,也提供 了大量的工业原料,特别是轻工业的大部分原料。粮食是农业基础的基础,粮食亏缺,人 民生活和工业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只有提高粮食和其他作物的生产才能满足人们 的需要:也只有在粮食和其他作物的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情况下,和其大幅度增产的前提 下,农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才能满足工业的原料或畜牧业饲料的供给和促进其发展。 因此,作物生产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现状和发展方向 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农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农产品的生产中,粮食的生产被列为 首要任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自1949年以来逐年增加,1980年最高,达到717137千公 顷。由于耕地面积所限,不能单靠扩大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各国都很重视提高单位面 1
1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农业生产和作物栽培 一、作物生产概况 (一)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吃、穿问题,而解决吃穿问题,主要靠农业生产。 从公元前 21 世纪至清代,我国先后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当时人类已从采集野 生植物果实为食物的过程中,通过长期摸索观察把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驯化栽培成为农 作物,并逐渐认识到种植培育植物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掌握了各种作物的栽培方法。人 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垦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开沟排水,积蓄雨水,改进灌溉技术,施用 肥料,并按作物种类予以种植,致使人类从依赖自然产品到粗放种植并逐步进入精耕细作 的以栽培为主的生产阶段。因此,作物生产的实质是人类利用作物对土壤,雨水,太阳光 热等环境资源的能量转化为粮食和衣、被等,供人类生活需要的一种活动。 农作物产品是人类的重要粮食、衣被的唯一来源,畜牧业动物的产品,对人类的营养、 穿着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由此可见,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食 物,全部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 作物产品是多种多样的,推其来源,主要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作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 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所以,要想作物高产,就要充分利用光能,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 来促进光合产物有较多的积累,并较多地运输到产品器官中去,这就是作物高产栽培的基 本原则。 通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作物生产则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作物生产 的发展,不但提供了人类所需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基本生活资料。同时,也提供 了大量的工业原料,特别是轻工业的大部分原料。粮食是农业基础的基础,粮食亏缺,人 民生活和工业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只有提高粮食和其他作物的生产才能满足人们 的需要;也只有在粮食和其他作物的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情况下,和其大幅度增产的前提 下,农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才能满足工业的原料或畜牧业饲料的供给和促进其发展。 因此,作物生产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现状和发展方向 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农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农产品的生产中,粮食的生产被列为 首要任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自 1949 年以来逐年增加,1980 年最高,达到 717137 千公 顷。由于耕地面积所限,不能单靠扩大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各国都很重视提高单位面
积产量。1994年虽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1980年减少了2.3%,但由于单产提高,总产却 增加了24.6%(表1-1)。 表1-1世界谷物面积、单产、总产 年份 收获面积 单产(kg/hm2) 总产(千吨) 1979-1981 717137 2194 1573337 1992 700409 2799 1960172 1993 689412 2744 1891578 1994 689146 2830 1950599 世界粮食总产量从50年代以来,平均年递增约4.2%,1984-1994年的10年间,每年 递增2.4%,我国从1949-1994年的45年间,平均递增率为2.1%,19841994的10年间平 均增长率为2.4%。 表1-2部分国家谷物产量(单位:kt) 国别 1950 1960 1970 1980 1992 1994 世界总计 688846 961900 1212948 1570454 1960172 1950599 中国 320564 400164 397212 美国 140717 180428 186851 269991 352757 357377 前苏联 78939 130807 179176 182832 印度 52861 84527 113909 145079 201932 212482 法国 13882 22857 31757 48001 60638 53641 加拿大 21695 25515 28954 40795 49513 47054 巴基斯坦 17828 21115 12099 17337 22117 22256 世界粮食总产量在100Mt(即一亿吨)以上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前苏联和印度(表 1-2) 粮食单产面积世界平均为2830kg/亩。单产最高的国家有日本6449kg,比利时-卢森 堡6585kg,法国6554kg,荷兰7146kg,英国6451kg。中国为4500kg,低于上述国家, 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粮食作物中以小麦、稻、玉米为最多,号称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三者的生产情况见 表1-3 表13世界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情况 小麦 稻谷 年份 玉米 单产(kghm) 总产Mt 单产(kghm) 总产M 单产(kg/hm2) 总产Mt 1949 960 164 1636 153 1672 140 1960 1210 245 2010 240 2040 216 1970 1513 318 2297 309 2437 261 1980 1884 445 2771 400 2995 392 1992 2548 564、837 3569 526、643 3984 528 1993 2535 564、065 3589 527、103 3707 470 1994 2445 527、982 3651 534、701 4330 570 小麦以其营养丰富,适于制作多种食品, 适应性强,分布广而深受人们的欢迎。自 2
2 积产量。1994 年虽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 1980 年减少了 2.3%,但由于单产提高,总产却 增加了 24.6%(表 1-1)。 表 1-1 世界谷物面积、单产、总产 年份 收获面积 单产(kg/hm2) 总产(千吨) 1979-1981 717137 2194 1573337 1992 700409 2799 1960172 1993 689412 2744 1891578 1994 689146 2830 1950599 世界粮食总产量从 50 年代以来,平均年递增约 4.2%,1984-1994 年的 10 年间,每年 递增 2.4%,我国从 1949-1994 年的 45 年间,平均递增率为 2.1%,1984-1994 的 10 年间平 均增长率为 2.4%。 表 1-2 部分国家谷物产量 (单位:kt) 国别 1950 1960 1970 1980 1992 1994 世界总计 688846 961900 1212948 1570454 1960172 1950599 中国 — — — 320564 400164 397212 美国 140717 180428 186851 269991 352757 357377 前苏联 78939 130807 179176 182832 — — 印度 52861 84527 113909 145079 201932 212482 法国 13882 22857 31757 48001 60638 53641 加拿大 21695 25515 28954 40795 49513 47054 巴基斯坦 17828 21115 12099 17337 22117 22256 世界粮食总产量在 100Mt(即一亿吨)以上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前苏联和印度(表 1-2)。 粮食单产面积世界平均为 2830kg/亩。单产最高的国家有日本 6449kg,比利时-卢森 堡 6585kg,法国 6554kg,荷兰 7146kg,英国 6451kg。中国为 4500kg,低于上述国家, 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粮食作物中以小麦、稻、玉米为最多,号称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三者的生产情况见 表 1-3。 表 1-3 世界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情况 年份 小麦 稻谷 玉米 单产(kg/hm2 ) 总产 Mt 单产(kg/hm2 ) 总产 Mt 单产(kg/hm2 ) 总产 Mt 1949 960 164 1636 153 1672 140 1960 1210 245 2010 240 2040 216 1970 1513 318 2297 309 2437 261 1980 1884 445 2771 400 2995 392 1992 2548 564、837 3569 526、643 3984 528 1993 2535 564、065 3589 527、103 3707 470 1994 2445 527、982 3651 534、701 4330 570 小麦以其营养丰富,适于制作多种食品,适应性强,分布广而深受人们的欢迎。自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小麦生产发展很快,1949-1994年的45年间,播种面积扩大 26.6%,总产量年增长4.9%,单产提高近1倍,平均每年增长33kg。小麦生产最多的国 家依次为前苏联、美国、中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稻在各大洲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亚洲多水地区,种植面积占世界的90%以上,稻的 发展也很快,1949年到1994年的45年间,播种面积增加了55.6%,总产量增长249.7%, 单产提高123.1%,平均每年增长44.8kg。我国稻谷总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 印度尼西亚、孟加拉、泰国和日本。 玉米不仅是高产的粮食作物,也是优质的饲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竞相发 展,播种面积1994年比1949年扩大56.7%,总产量增长307%,单产提高159%,平均每 年增加59.1kg,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增长最快。世界玉米生产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 巴西、墨西哥、南美等。 在油料作物中,以花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油菜。油菜籽产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印度、加拿大和法国。 此外,尚有向日葵、甘蔗、烟草、芝麻、棉花等经济作物。 2.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作物生产首先要保证人民吃粮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安 排一定比例的经济作物以保证人民的穿衣、食油和吃糖等需要。因此,在种植业中粮食作 物播种面积一直占有很大比重,多年来均在70%以上,而油料作物则在8%左右(表1-4)。 在油料作物中,其中尤以油菜籽产量增长最快,1996年总产量达到9.2Mt居世界前列。 但由于菜籽油含有芥酸,品质欠佳,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今后可望提高。 表1-4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与比例 粮食作物面积 占总播种面积 经济作物面积 占总面积比例 年度 (千hm2) (%) (千hm2) (%) 1980 117234 80.1 7928 5.4 1985 108845 75.8 11800 8.2 1990 113466 76.5 10900 7.3 1995 110060 73.4 13101 8.7 1996 112548 73.8 12555 8.2 其次如甘蔗、甜菜、烤烟、棉花等作物的总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在1996年分别 达到6687.6万t、1672.6万t、294.6万t、420.3万t。 现在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和经 济作物虽然有很大发展,但由于人口众多、农产品人均水平还较低(表1-5)。我国耕地面 积有限,进一步提高产量只有从单产上下功夫,从我国农作物单产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 不少差距,因而大有潜力可挖。 3.西藏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 西藏的作物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作物中,就有谷物种子,这 说明在很早以前,东部澜沧江河谷地带,可能已有谷物生产。据藏文《土蕃王朝世系明鉴》 记载:“土蕃农业始于布袋巩夹王(松赞干布以前二十四代,相当于公元二、三世纪),种 子大约是从四川、云南等接壤地区逐步传入的”“…又于木上筑孔作犁杖与轭木,二者
3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小麦生产发展很快,1949-1994 年的 45 年间,播种面积扩大 26.6%,总产量年增长 4.9%,单产提高近 1 倍,平均每年增长 33kg。小麦生产最多的国 家依次为前苏联、美国、中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稻在各大洲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亚洲多水地区,种植面积占世界的 90%以上,稻的 发展也很快,1949 年到 1994 年的 45 年间,播种面积增加了 55.6%,总产量增长 249.7%, 单产提高 123.1%,平均每年增长 44.8kg。我国稻谷总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 印度尼西亚、孟加拉、泰国和日本。 玉米不仅是高产的粮食作物,也是优质的饲料,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各国竞相发 展,播种面积 1994 年比 1949 年扩大 56.7%,总产量增长 307%,单产提高 159%,平均每 年增加 59.1kg,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增长最快。世界玉米生产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 巴西、墨西哥、南美等。 在油料作物中,以花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油菜。油菜籽产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印度、加拿大和法国。 此外,尚有向日葵、甘蔗、烟草、芝麻、棉花等经济作物。 2.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作物生产首先要保证人民吃粮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安 排一定比例的经济作物以保证人民的穿衣、食油和吃糖等需要。因此,在种植业中粮食作 物播种面积一直占有很大比重,多年来均在 70%以上,而油料作物则在 8%左右(表 1-4)。 在油料作物中,其中尤以油菜籽产量增长最快,1996 年总产量达到 9.2Mt,居世界前列。 但由于菜籽油含有芥酸,品质欠佳,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今后可望提高。 表 1-4 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与比例 年度 粮食作物面积 占总播种面积 经济作物面积 占总面积比例 (千 hm2) (%) (千 hm2) (%) 1980 117234 80.1 7928 5.4 1985 108845 75.8 11800 8.2 1990 113466 76.5 10900 7.3 1995 110060 73.4 13101 8.7 1996 112548 73.8 12555 8.2 其次如甘蔗、甜菜、烤烟、棉花等作物的总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在 1996 年分别 达到 6687.6 万 t、1672.6 万 t、294.6 万 t、420.3 万 t 。 现在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和经 济作物虽然有很大发展,但由于人口众多、农产品人均水平还较低(表 1-5)。我国耕地面 积有限,进一步提高产量只有从单产上下功夫,从我国农作物单产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 不少差距,因而大有潜力可挖。 3.西藏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 西藏的作物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作物中,就有谷物种子,这 说明在很早以前,东部澜沧江河谷地带,可能已有谷物生产。据藏文《土蕃王朝世系明鉴》 记载:“土蕃农业始于布袋巩夹王(松赞干布以前二十四代,相当于公元二、三世纪),种 子大约是从四川、云南等接壤地区逐步传入的”“……又于木上筑孔作犁杖与轭木,二者
相连,将轭傅于牛角之上,垦平原作田,自湖中引沟渠灌溉,种植庄稼。”这些材料说明, 在西汉时期,西藏已有作物生产。 西藏主要栽培的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蚕豆、马铃薯等,在藏南水、热条件 较好的地区,还少量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 西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积累了在高原种植作物的丰富经 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生产力发展被束缚,生产方式落后,工具简陋,耕作粗放。在一 些地区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烧荒肥田”的原始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发展极其缓慢。1952 年,粮食总产1.55×105吨,经过40多年的努力,全区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粮食总 产达到6.72×105吨。 表15我国人均主要农产品数量(kg八)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糖料 1949 208.9 0.8 4.7 5.2 1951 306.0 2.6 6.6 18.7 1965 272.0 2.9 5.1 21.5 1970 293.2 2.8 4.6 19.0 1980 326.7 2.8 7.8 29.7 1990 393.1 4.0 14.2 63.6 1995 378.4 3.8 17.6 63.4 1996 409.0 3.5 18.5 69.9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减少从区外的粮食调入,减轻地方财政补贴的包袱,自治区己将 堆龙德庆、曲水、达孜、江孜、日喀则、白朗、乃东、贡嘎、波密等9个集中产粮县作为 商品粮基地县,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健全农业科技 服务体系等方面予以完善、扶持,使西藏粮食的商品率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 但是,还必须看到,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传统耕作习惯尚未彻底改变,科学 种田水平很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机耕机播面积缩小,撒播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减少, 使粮食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西藏粮食总产始终未能大幅度提高。因此, 今后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增强农业的后劲。同时,要逐 步恢复与扩大机耕面积,积极推广良种,合理施用化肥,加强田间管理,不断提高科学水 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粮食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作物栽培科学的演进和发展 (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成就和解放后的发展 1.我国农业的历史成就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 物起源中心之一。从近年许多考古资料表明,距今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己经在黄河流 域一带普遍种植粟、黍、稷等作物,南方长江流域己有水稻种植,并且向北方传播。在距 今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稻、禾、麦、(小麦)等作物名称。 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祖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和已经散 失的古农书约有500余种。例如,汉代的《汜胜之书》、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代 4
4 相连,将轭傅于牛角之上,垦平原作田,自湖中引沟渠灌溉,种植庄稼。”这些材料说明, 在西汉时期,西藏已有作物生产。 西藏主要栽培的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蚕豆、马铃薯等,在藏南水、热条件 较好的地区,还少量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 西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积累了在高原种植作物的丰富经 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生产力发展被束缚,生产方式落后,工具简陋,耕作粗放。在一 些地区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烧荒肥田”的原始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发展极其缓慢。1952 年,粮食总产 1.55×105 吨,经过 40 多年的努力,全区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粮食总 产达到 6.72×105 吨。 表 1-5 我国人均主要农产品数量(kg/人)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糖料 1949 208.9 0.8 4.7 5.2 1951 306.0 2.6 6.6 18.7 1965 272.0 2.9 5.1 21.5 1970 293.2 2.8 4.6 19.0 1980 326.7 2.8 7.8 29.7 1990 393.1 4.0 14.2 63.6 1995 378.4 3.8 17.6 63.4 1996 409.0 3.5 18.5 69.9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减少从区外的粮食调入,减轻地方财政补贴的包袱,自治区已将 堆龙德庆、曲水、达孜、江孜、日喀则、白朗、乃东、贡嘎、波密等 9 个集中产粮县作为 商品粮基地县,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健全农业科技 服务体系等方面予以完善、扶持,使西藏粮食的商品率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 但是,还必须看到,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传统耕作习惯尚未彻底改变,科学 种田水平很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机耕机播面积缩小,撒播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减少, 使粮食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西藏粮食总产始终未能大幅度提高。因此, 今后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增强农业的后劲。同时,要逐 步恢复与扩大机耕面积,积极推广良种,合理施用化肥,加强田间管理,不断提高科学水 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粮食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作物栽培科学的演进和发展 (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成就和解放后的发展 1.我国农业的历史成就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 物起源中心之一。从近年许多考古资料表明,距今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黄河流 域一带普遍种植粟、黍、稷等作物,南方长江流域已有水稻种植,并且向北方传播。在距 今 3000 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稻、禾、麦、(小麦)等作物名称。 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祖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和已经散 失的古农书约有 500 余种。例如,汉代的《汜胜之书》、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代
陆羽《茶记》、宋代陈甫《农书》、元代《农桑辅要》、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的 《授时通考》等。在这些农书中,对前人的耕种、栽培技术、选育品种、施肥等方面的经 验进行了总结,如《齐民要术》“秋耕犁深,春夏欲浅”:《汜胜之书》“种麦得时无不 害,…晚种则穗小而实少”等。 2.解放后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虽然我国古代有着光辉农业史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发展较为缓慢,建国 以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深耕、改土、施肥、灌水、播种及耕作制度等方面开展了科 学研究和群众经验总结。例如:在密植方面总结了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及其作物各器官间 的形成关系,提出了高产群体合理结构的理论:在作物育种,育苗移栽,提高复种指数, 用地养地,提高光能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和前景 1.在土壤耕作,改良利用方面:利用现代化手段,每3-5年进行一次土壤诊断,为 因土种植、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由于除草剂和耕、播机的联合使用,耕作技术有 了很大改变。如在丘陵、坡地上实行变耕法等。 2.在施肥方面:在大量施用化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复合肥料,长效肥料,提高 化肥浓度,改进施肥技术,采用深层施肥等方法减少施肥次数。同时,微量元素肥料和农 药肥料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3.在灌溉方面:目前,许多国家正在向灌溉模式化方向发展,即据土壤类型、作物 种类、气候等因素,建立自动化灌排系统,使降低成本,减轻盐碱,调节小气候等作用兼 而有之。 4.在作物种植密度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质、栽培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 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和运筹,以达到最优的密度组合。 5.在田间管理方面:在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判定出达到高产优质的合理生 育进程模式,并运用仪表进行快速的活体测定,为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性质、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 优质、低成本生产的理论和措施的一门科学:简单地说,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的栽培 理论和栽培技术措施,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一一作物,是与环境紧密联系的活的有机体,作物都各自有其器官建成和产 量形成等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了争取高产优质,必须研究和掌握各种作物的生长发 育规律,为看苗诊断和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外界环境的条件光、热、水、肥、气的要求,以及器官 形成过程中对环境不同要求的矛盾,以便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并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对播种期、种植密度、肥水运筹等方面的要求,进 行合理安排,以创造一个使个体和群体协调发展的生态体系,从而发挥作物的最大的增产 潜力。 作物栽培的目的,不仅只着眼于一个作物,一季作物高产,还必须考虑到季季高产, 5
5 陆羽《茶记》、宋代陈甫《农书》、元代《农桑辅要》、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的 《授时通考》等。在这些农书中,对前人的耕种、栽培技术、选育品种、施肥等方面的经 验进行了总结,如《齐民要术》“秋耕犁深,春夏欲浅”;《汜胜之书》“种麦得时无不 害,……晚种则穗小而实少”等。 2.解放后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虽然我国古代有着光辉农业史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发展较为缓慢,建国 以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深耕、改土、施肥、灌水、播种及耕作制度等方面开展了科 学研究和群众经验总结。例如:在密植方面总结了合理密植的增产作用及其作物各器官间 的形成关系,提出了高产群体合理结构的理论;在作物育种,育苗移栽,提高复种指数, 用地养地,提高光能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和前景 1.在土壤耕作,改良利用方面:利用现代化手段,每 3-5 年进行一次土壤诊断,为 因土种植、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由于除草剂和耕、播机的联合使用,耕作技术有 了很大改变。如在丘陵、坡地上实行变耕法等。 2.在施肥方面:在大量施用化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复合肥料,长效肥料,提高 化肥浓度,改进施肥技术,采用深层施肥等方法减少施肥次数。同时,微量元素肥料和农 药肥料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3.在灌溉方面:目前,许多国家正在向灌溉模式化方向发展,即据土壤类型、作物 种类、气候等因素,建立自动化灌排系统,使降低成本,减轻盐碱,调节小气候等作用兼 而有之。 4.在作物种植密度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质、栽培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 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和运筹,以达到最优的密度组合。 5.在田间管理方面:在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判定出达到高产优质的合理生 育进程模式,并运用仪表进行快速的活体测定,为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 、 作 物 栽培学的性质、 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性质、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 优质、低成本生产的理论和措施的一门科学;简单地说,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的栽培 理论和栽培技术措施,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作物,是与环境紧密联系的活的有机体,作物都各自有其器官建成和产 量形成等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规律。为了争取高产优质,必须研究和掌握各种作物的生长发 育规律,为看苗诊断和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外界环境的条件光、热、水、肥、气的要求,以及器官 形成过程中对环境不同要求的矛盾,以便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并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对播种期、种植密度、肥水运筹等方面的要求,进 行合理安排,以创造一个使个体和群体协调发展的生态体系,从而发挥作物的最大的增产 潜力。 作物栽培的目的,不仅只着眼于一个作物,一季作物高产,还必须考虑到季季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