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麦 第一节 大麦的生产与分布 大麦(学名:Hordeum sativum Jess:英名:barley)隶属于禾本科,大麦属。 它是世界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又是家畜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大麦包括有稃大麦和 无稃大麦两类,常称有稃大麦为皮大麦,无稃大麦为裸大麦或青稞、元麦等。大麦具有 早熟、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在世界谷类作物播种面积中居第四位,次于 小麦、水稻和玉米。 一、大麦的起源与栽培历史 (一)起源 关于大麦的起源与进化的研究,从1855年至今,己有140多年的历史。至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末,人们认为中东“新月沃地”是野生大麦的起源中心。1938年瑞典学者欧伯 格首先报道了四川西部发现野生六棱大麦,并提出这是栽培大麦和野生二棱大麦的共同 祖先。此后,我国学者邵启全、徐廷文、李璠等报道在西藏、川西、青海等地发现各类 野生大麦,认为青藏高原是野生大麦的又一起源中心。到目前为止,较为公认的起源地 有二:其一是从小亚细亚,经美索不达米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南到埃及和北非,北到 前苏联的北高加索、中亚的南部等地区:其二是中国的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地区。 (二)栽培历史 世界各地先后发现公元前15000-5000年的栽培大麦遗物。早期主要在东亚和西南亚 的古文明区栽培,后来传至欧洲,至近代才传至美洲。 中国栽培大麦历史悠久,据考证,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新疆哈密、青 海诺木洪、西藏昌都卡若等地,已有大麦栽种。远在公元前14-12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 己有“牟(即大麦)”的记述。考古出土文物证明,西汉以前,在黄河、长江流域和西北 广大地区种植大麦己相当广泛。 此外,从古代文献中还可看出中国栽培大麦的传播。公元8世纪的《本草拾遗》中 记有“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以西种植”。公元11世纪的《集韵》中有“青 州(今山东)谓麦曰稞”。公元6世纪《本草原始》记有“大麦,一名牟麦,出关中”, 说明中国大麦的栽培有可能是自西向东、自北面的黄河流域向南面的长江流域传播的。 二、大麦的经济价值和综合利用 (一)经济价值 大麦营养成份丰富,兼具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因此,经济价值较高, 在工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63
63 第二章 大 麦 第一节 大麦的生产与分布 大麦(学名:Hordeum sativum Jess;英名:barley)隶属于禾本科,大麦属。 它是世界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又是家畜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大麦包括有稃大麦和 无稃大麦两类,常称有稃大麦为皮大麦,无稃大麦为裸大麦或青稞、元麦等。大麦具有 早熟、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在世界谷类作物播种面积中居第四位,次于 小麦、水稻和玉米。 一、大麦的起源与栽培历史 (一)起源 关于大麦的起源与进化的研究,从 1855 年至今,已有 140 多年的历史。至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末,人们认为中东“新月沃地”是野生大麦的起源中心。1938 年瑞典学者欧伯 格首先报道了四川西部发现野生六棱大麦,并提出这是栽培大麦和野生二棱大麦的共同 祖先。此后,我国学者邵启全、徐廷文、李璠等报道在西藏、川西、青海等地发现各类 野生大麦,认为青藏高原是野生大麦的又一起源中心。到目前为止,较为公认的起源地 有二:其一是从小亚细亚,经美索不达米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南到埃及和北非,北到 前苏联的北高加索、中亚的南部等地区;其二是中国的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地区。 (二)栽培历史 世界各地先后发现公元前 15000-5000 年的栽培大麦遗物。早期主要在东亚和西南亚 的古文明区栽培,后来传至欧洲,至近代才传至美洲。 中国栽培大麦历史悠久,据考证,距今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新疆哈密、青 海诺木洪、西藏昌都卡若等地,已有大麦栽种。远在公元前 14-12 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 已有“牟(即大麦)”的记述。考古出土文物证明,西汉以前,在黄河、长江流域和西北 广大地区种植大麦已相当广泛。 此外,从古代文献中还可看出中国栽培大麦的传播。公元 8 世纪的《本草拾遗》中 记有“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以西种植”。公元 11 世纪的《集韵》中有“青 州(今山东)谓麦曰稞”。公元 6 世纪《本草原始》记有“大麦,一名牟麦,出关中”, 说明中国大麦的栽培有可能是自西向东、自北面的黄河流域向南面的长江流域传播的。 二、大麦的经济价值和综合利用 (一)经济价值 大麦营养成份丰富,兼具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因此,经济价值较高, 在工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1.籽粒的化学成份大麦籽实中干物质占80-85%,水分占12-20%:在干物质中, 淀粉含量达60-74%,蛋白质为7-14%,脂肪为2-3%。还含有人体和家畜必需的氨基酸 及矿质营养元素,此外,烟酸含量特高,约63.0mgg,高于玉米21.5mgkg的水平。 2.食用价值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沿海以及前苏联、欧洲北部、蒙古、土耳其、 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至今仍以大麦作食用。此外,以大麦为原料制作的啤酒、青稞酒 均含有多种营养成份。以啤酒为例,每升啤酒产生420卡的热量,相当于5-6个鸡蛋或 0.5kg瘦猪肉或0.8升牛奶产生的热量。 3.饲用价值大麦籽粒中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含量均比玉米高,矿质元素除铁以 外,其它元素的含量也高于玉米,可作家畜的精饲料。大麦的茎叶也可作饲料,在灌浆 期至蜡熟初期收割青贮或青饲,是家畜的优质饲草,可开发为抗灾保畜饲料,有利于缓 解冬春季节家畜缺草的矛盾。 4.其他利用价值大麦制成的麦芽富含淀粉、糖类和淀粉酶等,主要用于工业利用。 在医药上可入药,制作酒精:此外,还可制作麦曲、饴糖、酱油等。 (二)综合利用 1.新兴食品开发大麦可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面粉掺和,制成营养丰富的饼干、 面包和其它食品。此外,大麦亦可单独进行深加工,如制作精优糌粑、麦片等。 2.工业编织由于大麦秸秆有韧性,富于弹性和光泽,是日常工业编制品的好原料。 今后,随着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编制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草 帽、草席、草包及其它工艺品,将是加快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大麦生产发展的概况 (一)世界的生产发展简况 大麦在世界分布很广,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北至北纬70°的挪威阿尔塔, 南至南纬50°的阿根廷塔哥尼亚以南地区。其垂直分布最高限在我国西藏境内,达海拔 4750米。即使在地中海及埃及西北部的干旱地区,也都有种植。但是世界各国的发展是 不平衡的,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发展类型: 第一种类型:播种面积逐渐减小,单产逐步提高,总产不断上升。如美国、印度等。 第二种类型:重视扩大播种面积,以提高总产为主,但单产上升较慢。如澳大利亚、 伊朗等。 第三种类型:播种面积减小或稳定,单产、总产下降。如阿根廷等。 第四种类型:既重视提高单产,又重视扩大播种面积,总产不断提高。如德国、前 苏联等。 第五种类型:播种面积下降,单产增加较为缓慢,总产稳定或下降。如中国等。 虽然世界各国大麦的生产发展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栽培面积和总产仍以前苏联最多, 中国居第三位。欧亚两州仍是大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 (二)中国的生产发展 中国大麦分布地区较小麦广,种植高度达海拔4700米以上,但产区较为集中,主要 分布于东南沿海盐碱地区,长江中下游的棉(玉米)麦两熟和稻稻麦三熟地区以及川西、 青藏高寒地区。据农业部估算,近年基本保持在333.3一466.7万公顷,总产波动于55 64
64 1.籽粒的化学成份 大麦籽实中干物质占 80-85%,水分占 12-20%;在干物质中, 淀粉含量达 60-74%,蛋白质为 7-14%,脂肪为 2-3%。还含有人体和家畜必需的氨基酸 及矿质营养元素,此外,烟酸含量特高,约 63.0mg/kg,,高于玉米 21.5mg/kg 的水平。 2.食用价值 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沿海以及前苏联、欧洲北部、蒙古、土耳其、 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至今仍以大麦作食用。此外,以大麦为原料制作的啤酒、青稞酒 均含有多种营养成份。以啤酒为例,每升啤酒产生 420 卡的热量,相当于 5-6 个鸡蛋或 0.5 kg 瘦猪肉或 0.8 升牛奶产生的热量。 3.饲用价值 大麦籽粒中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含量均比玉米高,矿质元素除铁以 外,其它元素的含量也高于玉米,可作家畜的精饲料。大麦的茎叶也可作饲料,在灌浆 期至蜡熟初期收割青贮或青饲,是家畜的优质饲草,可开发为抗灾保畜饲料,有利于缓 解冬春季节家畜缺草的矛盾。 4.其他利用价值 大麦制成的麦芽富含淀粉、糖类和淀粉酶等,主要用于工业利用。 在医药上可入药,制作酒精;此外,还可制作麦曲、饴糖、酱油等。 (二)综合利用 1. 新兴食品开发 大麦可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面粉掺和,制成营养丰富的饼干、 面包和其它食品。此外,大麦亦可单独进行深加工,如制作精优糌粑、麦片等。 2. 工业编织 由于大麦秸秆有韧性,富于弹性和光泽,是日常工业编制品的好原料。 今后,随着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编制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草 帽、草席、草包及其它工艺品,将是加快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大麦生产发展的概况 (一)世界的生产发展简况 大麦在世界分布很广,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北至北纬 70°的挪威阿尔塔, 南至南纬 50°的阿根廷塔哥尼亚以南地区。其垂直分布最高限在我国西藏境内,达海拔 4750 米。即使在地中海及埃及西北部的干旱地区,也都有种植。但是世界各国的发展是 不平衡的,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发展类型: 第一种类型:播种面积逐渐减小,单产逐步提高,总产不断上升。如美国、印度等。 第二种类型:重视扩大播种面积,以提高总产为主,但单产上升较慢。如澳大利亚、 伊朗等。 第三种类型:播种面积减小或稳定,单产、总产下降。如阿根廷等。 第四种类型:既重视提高单产,又重视扩大播种面积,总产不断提高。如德国、前 苏联等。 第五种类型:播种面积下降,单产增加较为缓慢,总产稳定或下降。如中国等。 虽然世界各国大麦的生产发展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栽培面积和总产仍以前苏联最多, 中国居第三位。欧亚两州仍是大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 (二)中国的生产发展 中国大麦分布地区较小麦广,种植高度达海拔 4700 米以上,但产区较为集中,主要 分布于东南沿海盐碱地区,长江中下游的棉(玉米)麦两熟和稻稻麦三熟地区以及川西、 青藏高寒地区。据农业部估算,近年基本保持在 333.3—466.7 万公顷,总产波动于 55
亿kg左右。其中播种面积在66.67万公顷以上的省区有江苏、云南:500万亩左右的有 河南省:其次为浙江、湖北、四川川、西藏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科技发展的程度不同,使大麦单产地区分布亦极不平衡。亩产较 高的省份有江苏、上海:处于中等水平的有福建、江西、河南、河北、吉林、西藏、内 蒙古、甘肃、青海、天津、湖北、山西、陕西、四川、重庆、新疆等:亩产较低的省份 有贵州、云南等。 随着啤酒工业的兴起,流通渠道的畅通,商品粮基地的建立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 西部转移,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大麦生产发展的速度。 (三)西藏生产的发展 西藏是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长期以来,大麦(主要是裸大麦)作为当地的主要农 作物而被栽培。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大麦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单产与总产均有 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西藏大麦播种面积约12万公顷,但年产量仅1亿 kg,平均每公顷产量仅有900kg。此后,当地政府调动大量人力、物力,通过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推广农机具,选育新品种等措施,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大面积单产 4500-6000kg/hm2的丰产田随处可见,千斤高产地块亦层出不穷。一些生产水平较高的县、 乡,平均单产已达到6000kg/hm2以上。 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引导,西藏的大麦生产必将 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四、大麦的分布和区划 (一)中国的分布和区划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可将我国大麦的分布划分为三个 大区,十二个生态区。 1.裸大麦区 (1)青藏高原裸大麦区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及四川甘孜、阿坝,甘肃甘南,云南 迪庆等几个藏族自治州。本区是世界上大麦分布最高的地区,海拔3000-4750米,属高 原气候,年均温3-7℃,年降水量300-600mm,年均日照3000-3300h。总辐射量 150-170kcl,日温差较大,作物生长季短。大麦品种一般为多棱裸大麦,也有少数多棱 皮大麦和二棱皮、裸大麦,绝大多数属春性品种,亦有一些冬性品种。播种期3月中旬 至4月中、下旬,成熟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生育期100-150天,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2.北方春大麦区 (2)东北平原春大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三个盟,大 麦分布一般在500米以下。这里的年均温0-7℃,年降水量300-700mm,年均日照 2400-2600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麦,少数二棱皮大麦,一般属春性品种。播种 期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成熟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生育期80-110天,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3)晋、冀北部春大麦区包括河北省石德县以北和北京、天津两市及山西省的 晋城、高平、泌水、临汾、河津以北地区。大麦分布于海拔300-800米地区。该区年均 温9-12℃,年降水量380一660毫米,年均日照2600-2900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 65
65 亿 kg 左右。其中播种面积在 66.67 万公顷以上的省区有江苏、云南;500 万亩左右的有 河南省;其次为浙江、湖北、四川、西藏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科技发展的程度不同,使大麦单产地区分布亦极不平衡。亩产较 高的省份有江苏、上海;处于中等水平的有福建、江西、河南、河北、吉林、西藏、内 蒙古、甘肃、青海、天津、湖北、山西、陕西、四川、重庆、新疆等;亩产较低的省份 有贵州、云南等。 随着啤酒工业的兴起,流通渠道的畅通,商品粮基地的建立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 西部转移,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大麦生产发展的速度。 (三)西藏生产的发展 西藏是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长期以来,大麦(主要是裸大麦)作为当地的主要农 作物而被栽培。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大麦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单产与总产均有 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 世纪 50 年代,西藏大麦播种面积约 12 万公顷,但年产量仅 1 亿 kg,平均每公顷产量仅有 900kg。此后,当地政府调动大量人力、物力,通过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推广农机具,选育新品种等措施,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大面积单产 4500-6000kg/hm2 的丰产田随处可见,千斤高产地块亦层出不穷。一些生产水平较高的县、 乡,平均单产已达到 6000 kg/hm2 以上。 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引导,西藏的大麦生产必将 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四、大麦的分布和区划 (一)中国的分布和区划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可将我国大麦的分布划分为三个 大区,十二个生态区。 1.裸大麦区 (1)青藏高原裸大麦区 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及四川甘孜、阿坝,甘肃甘南,云南 迪庆等几个藏族自治州。本区是世界上大麦分布最高的地区,海拔 3000-4750 米,属高 原气候,年均温 3-7℃,年降水量 300-600 mm,年均日照 3000-3300h。总辐射量 150-170kcal,日温差较大,作物生长季短。大麦品种一般为多棱裸大麦,也有少数多棱 皮大麦和二棱皮、裸大麦,绝大多数属春性品种,亦有一些冬性品种。播种期 3 月中旬 至 4 月中、下旬,成熟期 7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生育期 100-150 天,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2.北方春大麦区 (2)东北平原春大麦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三个盟,大 麦分布一般在 500 米以下。这里的年均温 0-7℃,年降水量 300-700 mm,年均日照 2400-2600 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麦,少数二棱皮大麦,一般属春性品种。播种 期 3 月下旬至 4 月中、下旬,成熟期 7 月上旬至 8 月上旬,生育期 80-110 天,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3)晋、冀北部春大麦区 包括河北省石德县以北和北京、天津两市及山西省的 晋城、高平、泌水、临汾、河津以北地区。大麦分布于海拔 300-800 米地区。该区年均 温 9-12℃,年降水量 380—660 毫米,年均日照 2600-2900 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
麦,其次为多棱裸大麦,多属春性品种,少数冬性品种或半冬性品种、播种期3月中旬 至4月中旬,成熟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生育期80110天,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兼有二年三熟。 (4)陕、甘、宁春大麦区 包括宁夏、陕西的清涧、安塞、志丹、吴旗等县及榆 林地区和甘肃的天水以西(除甘南州以外)至嘉峪关以东地区。这里大麦分布海拔一般 为100-1500米。年均温610℃,年降水量为200-600毫米,年均日照为2500-3100小时。 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裸大麦,一般为春性。播种期自3月下旬至4月下旬,成熟期6 月下旬至7月下旬,生育期90-120天,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5)内蒙古高原春大麦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除东部三个盟以外)及河北坝上、 承德二地区、这里大麦分布海拔1000-2000米。年均温3-7℃,年均降水量130-400毫米, 年均日照2800-3200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裸大麦,也有少数二棱皮大麦,一般 为春性。播种期4月上、中旬,成熟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生育期80-110天,耕作制 度一年一熟。 (6)新疆旱漠春大麦区包括新疆及甘肃的安西地区,大麦一般分布于海拔 1000-2000米。这里年均温4-8℃,年降水量100-300毫米,年均日照3000小时左右。大 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麦,兼有二棱皮大麦,一般为春性。播种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 成熟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生育期70-100天,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3.南方春大麦区 (7)黄淮冬大麦区包括山东、河南(除信阳地区外)及江苏苏北灌区以北、安徽 省淮河以北、河北石德县以南、山西临汾以南、陕西关中和安塞以南地区。这里大麦分 布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年均温12-15℃,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年均日照2200-2800 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麦,其次为多棱裸大麦,多为半冬性品种,少数为春性和 冬性品种。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成熟期翌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生育期210-250 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8)秦巴山地冬大麦区 包括陕西南部的秦岭、大巴山和夹于二者之间的汉水谷 地及四川广元、南江县以北地区。大麦分布海拔500-1000米。年均气温12-16℃,年降 水量700-1000毫米,年均日照1800-2000小时。大麦品种属多棱皮、裸大麦,多为半冬 性,少数为冬性。播期10月中、下旬,成熟期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生育期220-240 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 (9)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 包括江苏苏北灌区以南和上海市及江西(除赣南地 区外)、安徽省淮河以南、河南信阳、湖北和湖南(除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外)的广 大地区。这里大麦分布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下。年均温15-18℃,年降水量900-1600毫 米,年均日照1600-2200小时。大麦品种多属多棱皮、裸大麦和二棱皮大麦,少数为二 棱裸大麦,一般属半冬性,兼有春性和冬性。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翌年 4月下旬至5月下旬,生育期180-240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或三熟。 (10)四川盆地冬大麦区包括四川省除广元、南江县以北地区和甘孜、阿坝、 凉山三个自治州外的地区、这里大麦分布海拔250-500米。年均气温17-20℃,年降水量 1000-1300毫米,年均日照1100-1500小时。大麦品种以多棱皮、裸大麦为主,其次为二 棱皮大麦,多属春性,兼有半冬性和冬性。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期翌年4 66
66 麦,其次为多棱裸大麦,多属春性品种,少数冬性品种或半冬性品种、播种期 3 月中旬 至 4 月中旬,成熟期为 7 月上旬至 8 月上旬,生育期 80-110 天,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兼有二年三熟。 (4)陕、甘、宁春大麦区 包括宁夏、陕西的清涧、安塞、志丹、吴旗等县及榆 林地区和甘肃的天水以西(除甘南州以外)至嘉峪关以东地区。这里大麦分布海拔一般 为 100-1500 米。年均温 6-10℃,年降水量为 200-600 毫米,年均日照为 2500-3100 小时。 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裸大麦,一般为春性。播种期自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成熟期 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生育期 90-120 天,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5)内蒙古高原春大麦区 包括内蒙古中西部(除东部三个盟以外)及河北坝上、 承德二地区、这里大麦分布海拔 1000-2000 米。年均温 3-7℃,年均降水量 130-400 毫米, 年均日照 2800-3200 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裸大麦,也有少数二棱皮大麦,一般 为春性。播种期 4 月上、中旬,成熟期 7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生育期 80-110 天,耕作制 度一年一熟。 (6)新疆旱漠春大麦区 包括新疆及甘肃的安西地区,大麦一般分布于海拔 1000-2000 米。这里年均温 4-8℃,年降水量 100-300 毫米,年均日照 3000 小时左右。大 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麦,兼有二棱皮大麦,一般为春性。播种期 3 月中旬至 4 月中旬, 成熟期 6 月中、下旬至 7 月上旬,生育期 70-100 天,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3.南方春大麦区 (7)黄淮冬大麦区 包括山东、河南(除信阳地区外)及江苏苏北灌区以北、安徽 省淮河以北、河北石德县以南、山西临汾以南、陕西关中和安塞以南地区。这里大麦分 布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下。年均温 12-15℃,年降水量 500-800 毫米,年均日照 2200-2800 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麦,其次为多棱裸大麦,多为半冬性品种,少数为春性和 冬性品种。播期 9 月下旬至 10 月下旬,成熟期翌年 5 月上旬至 6 月上旬,生育期 210-250 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8)秦巴山地冬大麦区 包括陕西南部的秦岭、大巴山和夹于二者之间的汉水谷 地及四川广元、南江县以北地区。大麦分布海拔 500-1000 米。年均气温 12-16℃,年降 水量 700-1000 毫米,年均日照 1800-2000 小时。大麦品种属多棱皮、裸大麦,多为半冬 性,少数为冬性。播期 10 月中、下旬,成熟期翌年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生育期 220-240 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 (9)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 包括江苏苏北灌区以南和上海市及江西(除赣南地 区外)、安徽省淮河以南、河南信阳、湖北和湖南(除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外)的广 大地区。这里大麦分布海拔一般在 100 米以下。年均温 15-18℃,年降水量 900-1600 毫 米,年均日照 1600-2200 小时。大麦品种多属多棱皮、裸大麦和二棱皮大麦,少数为二 棱裸大麦,一般属半冬性,兼有春性和冬性。播期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成熟期翌年 4 月下旬至 5 月下旬,生育期 180-240 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或三熟。 (10)四川盆地冬大麦区 包括四川省除广元、南江县以北地区和甘孜、阿坝、 凉山三个自治州外的地区、这里大麦分布海拔 250-500 米。年均气温 17-20℃,年降水量 1000-1300 毫米,年均日照 1100-1500 小时。大麦品种以多棱皮、裸大麦为主,其次为二 棱皮大麦,多属春性,兼有半冬性和冬性。播期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成熟期翌年 4
月中旬至5月中旬,生育期160-210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或三熟。 (11)云贵高原冬大麦区包括贵州及云南(除迪庆藏族自治州外),四川凉山彝 族自治州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大麦分布海拔1000-2000米。年均温 12-18℃,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年均日照1200-2400小时。大麦品种多属多棱裸大麦, 兼有多棱皮大麦,尚有少数二棱皮大麦,云南、四川二省以春性为主,贵州、湖南二省 以冬性为主,均兼有其它类型品种。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期次年4月中旬 至5月中旬,生育期160-190天,耕作制度以一年二熟为主。 (12)华南冬大麦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及浙江温州、江西赣南地区。 这里大麦分布海拔100米以下。年均温18-24℃,年均降水量1200-2500毫米,年均日照 1800一2200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麦,次为多棱裸大麦,均为春性品种。播期11 月中、下旬,成熟期次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生育期105-165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或三熟。 (二)西藏大麦的分布与区划 大麦在西藏垂直分布高差达3000余米,最高处位于岗巴县吉汝村,海拔约4750米: 最低处在墨脱县境内,海拔在1450米以下。由于地理位置、海拔和地形的差异,形成了 迥然不同的热量、水分、光照、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根据生态因素和大麦类型的不 同,可将西藏大麦分布区划分为四个大区。 1.冬性皮、裸大麦兼种区 该区位于藏东南及藏南边境的雅鲁藏布江、易贡藏布和察隅河下游地区,包括察隅 墨脱大部及波密的易贡等地。这里大麦分布海拔2400米以下。年均温12℃以上,年降 水量700-1000毫米,年均日照1800小时以下。大麦品种多为多棱裸大麦,兼有多棱皮 大麦,尚有少数二棱裸、皮大麦。以春性为主,部分为半冬性。地方品种呈现穗密度为 密穗或极密穗:芒形以长芒为主,部分短芒或对芒:籽粒以黄色为主,兼有绿、紫、黑 或黑褐色、穗,芒为黄色的特征。播期10月中、下旬,成熟期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 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2.冬春皮、裸大麦兼种区 该区位于雅鲁藏布江、帕龙藏布、察隅河流域及藏东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 怒江)。包括察隅、墨脱部分、米林和林芝东南部、波密(除易贡外)、朗县、加查、工 布江达等县及昌都地区南部的芒康、左贡、贡觉、三岩和日喀则、山南地区的错那诺布、 亚东下三乡、定结陈塘、吉隆江村、洛扎拉康等地。这里大麦分布于海拔2000-3000米。 年均温8-11℃。年降水量500-930毫米,年日照1500-2700小时。大麦以多棱裸大麦为 主,兼有二棱皮大麦。地方品种常呈现穗密度以密穗和极密穗为主,稀穗极少:穗、芒 多为黄色,部分紫色、籽粒多黄色,绿色,紫色次之,红褐、黑、黑褐较少的特点。品 种以冬性为主,兼春性,半冬性较少:熟性以早熟最少、晚熟居中、中熟最多:播期10 月中旬,成熟期7月份,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 3.春裸大麦区 该区位于横断山脉、藏东三江中上游,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 尼洋河流域及隆子河流域。包括昌都中北部、拉萨、山南大部、林芝和日喀则地区的部 分县及阿里地区的札达等县。这里大麦分布海拔3200-4100米。年均温5-8℃,年降水量 67
67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生育期 160-210 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或三熟。 (11)云贵高原冬大麦区 包括贵州及云南(除迪庆藏族自治州外),四川凉山彝 族自治州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大麦分布海拔 1000-2000 米。年均温 12-18℃,年降水量 900-1400 毫米,年均日照 1200-2400 小时。大麦品种多属多棱裸大麦, 兼有多棱皮大麦,尚有`少数二棱皮大麦,云南、四川二省以春性为主,贵州、湖南二省 以冬性为主,均兼有其它类型品种。播期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成熟期次年 4 月中旬 至 5 月中旬,生育期 160-190 天,耕作制度以一年二熟为主。 (12)华南冬大麦区 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及浙江温州、江西赣南地区。 这里大麦分布海拔 100 米以下。年均温 18-24℃,年均降水量 1200-2500 毫米,年均日照 1800—2200 小时。大麦品种多为多棱皮大麦,次为多棱裸大麦,均为春性品种。播期 11 月中、下旬,成熟期次年 3 月上旬至 4 月中旬,生育期 105-165 天,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或三熟。 (二)西藏大麦的分布与区划 大麦在西藏垂直分布高差达 3000 余米,最高处位于岗巴县吉汝村,海拔约 4750 米; 最低处在墨脱县境内,海拔在 1450 米以下。由于地理位置、海拔和地形的差异,形成了 迥然不同的热量、水分、光照、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根据生态因素和大麦类型的不 同,可将西藏大麦分布区划分为四个大区。 1.冬性皮、裸大麦兼种区 该区位于藏东南及藏南边境的雅鲁藏布江、易贡藏布和察隅河下游地区,包括察隅、 墨脱大部及波密的易贡等地。这里大麦分布海拔 2400 米以下。年均温 12℃以上,年降 水量 700-1000 毫米,年均日照 1800 小时以下。大麦品种多为多棱裸大麦,兼有多棱皮 大麦,尚有少数二棱裸、皮大麦。以春性为主,部分为半冬性。地方品种呈现穗密度为 密穗或极密穗;芒形以长芒为主,部分短芒或对芒;籽粒以黄色为主,兼有绿、紫、黑 或黑褐色、穗,芒为黄色的特征。播期 10 月中、下旬,成熟期翌年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2.冬春皮、裸大麦兼种区 该区位于雅鲁藏布江、帕龙藏布、察隅河流域及藏东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 怒江)。包括察隅、墨脱部分、米林和林芝东南部、波密(除易贡外)、朗县、加查、工 布江达等县及昌都地区南部的芒康、左贡、贡觉、三岩和日喀则、山南地区的错那诺布、 亚东下三乡、定结陈塘、吉隆江村、洛扎拉康等地。这里大麦分布于海拔 2000-3000 米。 年均温 8-11℃。年降水量 500-930 毫米,年日照 1500-2700 小时。大麦以多棱裸大麦为 主,兼有二棱皮大麦。地方品种常呈现穗密度以密穗和极密穗为主,稀穗极少;穗、芒 多为黄色,部分紫色、籽粒多黄色,绿色,紫色次之,红褐、黑、黑褐较少的特点。品 种以冬性为主,兼春性,半冬性较少;熟性以早熟最少、晚熟居中、中熟最多;播期 10 月中旬,成熟期 7 月份,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 3.春裸大麦区 该区位于横断山脉、藏东三江中上游,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 尼洋河流域及隆子河流域。包括昌都中北部、拉萨、山南大部、林芝和日喀则地区的部 分县及阿里地区的札达等县。这里大麦分布海拔 3200-4100 米。年均温 5-8℃,年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