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豆类作物栽培 第一节豌 豆 一、概述 豌豆(Pisum Satium.L.),又名毕豆、冷豆、国豆、麦豆、寒豆、荷兰豆等。本草 纲目云:“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名豌豆名。”豌豆是我国传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分 布广泛。 (一)豌豆生产的意义 1.营养价值较高和其它豆类作物一样,豌豆富含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8中氨基酸, 是我国人民蛋白质营养来源之一。其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出水稻、玉米2倍以上,高出小麦 1倍多。此外豌豆籽粒还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表7-1)。 表7-1每100g豌豆籽实所含有营养成分 项目 干豆 青豆 项目 千豆 青豆 热量(J) 1346-1450 334-673 磷(g) 194-400 71-127 水分(g) 13.0-14.4 55.0-78.3 铁(mg) 5.1-11.1 0.8-1.9 蛋白质(g) 20.0-24.0 4.4-11.6 胡萝卜素(mg) 0.01-0.04 0.15-0.33 脂肪(g) 1.0-2.7 0.1-0.7 维生素B:(mg) 0.73-1.04 0.11-0.54 碳水化合物(g) 55.5-60.6 12.0-29.8 维生素B(mg) 0.11-0.24 0.04-0.31 灰分(g) 4.5-8.4 1.3-3.5 维生素PP(g) 1.3-3.2 0.17-3.4 粗纤维(g) 2.0-3.2 0.8-1.3 维生素C(mg) 0 9-38 钙(mg) 71-117 13-63 豌豆籽粒磨粉是日常烹调、制作糕点、粉丝、凉粉、面条及其他一些食品工业的原料。 豌豆的嫩荚和鲜豆可制作罐头。豌豆的鲜嫩茎稍、豆荚和青豆含有较高的糖分、多种维生 素和矿物质,是质优味美的蔬菜。豌豆与青稞、小麦磨制成糌耙,营养丰富酥香适口而且 耐饥。 2.豌豆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豌豆的茎叶柔嫩多汁营养丰富,据测定资料表明,豌豆 茎叶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达25.2%,嫩茎可消化蛋白质达21.1%,荚壳含蛋白质7.5%,是 营养价值较高的畜禽饲料作物。在我区高寒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受低温的影响而常 常导致大部分豌豆不能正常成熟,但当地群众仍充分利用有限的积温种植一季豌豆秧,用 来做牲畜冬春饲料,在缓和冬春季的草畜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温暖河谷农区利 用前茬作物收获后的水热条件进行复种栽培,仍能获得750kg以上的鲜草产量。 3.豌豆是固氮作物,在轮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豌豆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 素,除供本身的需要外,还遗留一部分于土中为后季作物生产奠定一定的基础。据国外资 料报道,生产50kg豌豆,其根瘤则可固氮3.3kg左右。 275
275 第七章 豆类作物栽培 第一节 豌 豆 一、概 述 豌豆(Pisum Satium .L. ),又名毕豆、冷豆、国豆、麦豆、寒豆、荷兰豆等。本草 纲目云:“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名豌豆名。”豌豆是我国传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分 布广泛。 (一)豌豆生产的意义 1. 营养价值较高 和其它豆类作物一样,豌豆富含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 8 中氨基酸, 是我国人民蛋白质营养来源之一。其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出水稻、玉米 2 倍以上,高出小麦 1 倍多。此外豌豆籽粒还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表 7-1)。 表 7-1 每 100g 豌豆籽实所含有营养成分 项目 干豆 青豆 项目 干豆 青豆 热量(J) 1346-1450 334-673 磷(mg) 194-400 71-127 水分(g) 13.0-14.4 55.0-78.3 铁(mg) 5.1-11.1 0.8-1.9 蛋白质(g) 20.0-24.0 4.4-11.6 胡萝卜素 (mg) 0.01-0.04 0.15-0.33 脂肪(g) 1.0-2.7 0.1-0.7 维生素 B1 (mg) 0.73-1.04 0.11-0.54 碳水化合物(g) 55.5-60.6 12.0-29.8 维生素 B2 (mg) 0.11-0.24 0.04-0.31 灰分(g) 4.5-8.4 1.3-3.5 维生素 PP (mg) 1.3-3.2 0.17-3.4 粗纤维(g) 2.0-3.2 0.8-1.3 维生素 C (mg) 0 9-38 钙(mg) 71-117 13-63 豌豆籽粒磨粉是日常烹调、制作糕点、粉丝、凉粉、面条及其他一些食品工业的原料。 豌豆的嫩荚和鲜豆可制作罐头。豌豆的鲜嫩茎稍、豆荚和青豆含有较高的糖分、多种维生 素和矿物质,是质优味美的蔬菜。豌豆与青稞、小麦磨制成糌耙,营养丰富酥香适口而且 耐饥。 2. 豌豆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豌豆的茎叶柔嫩多汁营养丰富,据测定资料表明,豌豆 茎叶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达 25.2%,嫩茎可消化蛋白质达 21.1%,荚壳含蛋白质 7.5%,是 营养价值较高的畜禽饲料作物。在我区高寒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受低温的影响而常 常导致大部分豌豆不能正常成熟,但当地群众仍充分利用有限的积温种植一季豌豆秧,用 来做牲畜冬春饲料,在缓和冬春季的草畜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温暖河谷农区利 用前茬作物收获后的水热条件进行复种栽培,仍能获得 750 kg 以上的鲜草产量。 3. 豌豆是固氮作物,在轮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豌豆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 素,除供本身的需要外,还遗留一部分于土中为后季作物生产奠定一定的基础。据国外资 料报道,生产 50kg 豌豆,其根瘤则可固氮 3.3kg 左右
豌豆是西藏重要的养地作物。不论在河谷农区还是在高寒农区的作物轮作周期中,豌 豆在其中都占有一定比例,对培肥地力提高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生产资料表明,豌 豆后茬种植青稞比青稞连作田增产100-1120kg。所以是其它作物的良好前茬。主要轮作 方式有:豌豆一一青稞一一小麦:小麦一一油菜×豌豆一—一青稞等。不少地区群众把种植 豌豆后第一年种青稞的地称“上等地”:连作几年青稞豌豆混播或油菜豌豆混播的地,因 肥力不及豌豆茬地,所以称之为“中等地”:连作几年青稞或小麦的地称之为“下等地”。 此外各地群众利用养地作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以借助油菜做支架的油豌混播:以 青稞或小麦作支架的麦豌混播,也有用青稞油菜豌、麦子油菜豌三混播等方式。这些利用 方式在当时生产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这些 混作方式必须加以研究改进与提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4.豌豆是重要的绿肥作物据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豌豆植株中的养分 含量一般随植株的生长而不断增加,以盛花期含量最高,一般含氮素2.5229.2%。五氧 化二磷0.53`0.62%,氧化钾2.1-2.9%。利用豌豆植株做绿肥压青,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 0.24-0.56%,全氮增加0.01-0.03%。后茬种植春青稞喜马拉6号,平均亩产量达284kg, 比对照增产61%以上:利用根茬养地后种青稞亩产也比对照增产20%以上。1981年西藏自 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达孜县章多公社试验,豌豆于盛花期压青后种植冬小麦,平均亩产 460.3kg,比连作增产89.1%。据试验测定,一般翻压2500公斤鲜草,可增产青稞、小麦 18-30公斤。因此其培肥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是非常好的绿肥作物。 (二)豌豆的分部和生产概况 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非洲北部、亚洲中部地区。人类驯化栽培已有6000多年历史, 引入我国栽培也有2000多年。 豌豆在豆类作物中属耐寒喜凉且早熟的类型,适应性强,地理分布广,全世界大部分 农业地区均有种植。近年来,全世界干豌豆总收获面积在800-900万公顷。此外,菜用豌 豆也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欧美有较大发展。 我国常年播种面积约2000万亩左右。其中以四川居首,约为200多万亩,其次为青 海,约60万亩左右,其它省区有少量种植。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中期,常年面积1000万 亩左右,以后随着其它夏收作物的发展,面积逐年下降,至80年代中后期仅200多万亩。 但亩产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优良品种的逐渐推广,干豌豆产量己从50年代初期的 40-50公斤/亩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 其它大田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加之豌豆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又没有得到足够的 重视,豌豆现属杂粮,产量又低,因此生产面积逐渐缩小而让位于其它作物。但从今后发 展看,随着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提高,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其生产潜力。 豌豆是西藏传统的四大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由于豌豆具有喜凉耐寒的特点,在 西藏分布广泛,据1981-1984年西藏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资料表明,西藏豌豆垂直分布上 限为4500米。其播种面积仅次于青稞、小麦是西藏重要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据西藏民 主改革初期的统计,全自治区豌豆种植面积在41.06-46.42万亩,一般占作物播种面积的 15%左右,林芝、拉萨地区高达17-18%,常年平均亩产50-80公斤,豌豆总产量为2669-3017 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3-14%。调查结果说明,耕作管理粗放,品种混杂,病虫 危害是当时限制豌豆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276
276 豌豆是西藏重要的养地作物。不论在河谷农区还是在高寒农区的作物轮作周期中,豌 豆在其中都占有一定比例,对培肥地力提高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生产资料表明,豌 豆后茬种植青稞比青稞连作田增产 100-1120 kg。所以是其它作物的良好前茬。主要轮作 方式有:豌豆——青稞——小麦;小麦——油菜×豌豆——青稞等。不少地区群众把种植 豌豆后第一年种青稞的地称“上等地”;连作几年青稞豌豆混播或油菜豌豆混播的地,因 肥力不及豌豆茬地,所以称之为“中等地”;连作几年青稞或小麦的地称之为“下等地”。 此外各地群众利用养地作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以借助油菜做支架的油豌混播;以 青稞或小麦作支架的麦豌混播,也有用青稞油菜豌、麦子油菜豌三混播等方式。这些利用 方式在当时生产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这些 混作方式必须加以研究改进与提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4. 豌豆是重要的绿肥作物 据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豌豆植株中的养分 含量一般随植株的生长而不断增加,以盛花期含量最高,一般含氮素 2.52~29.2%。五氧 化二磷 0.53~0.62%,氧化钾 2.1-2.9%。利用豌豆植株做绿肥压青,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 0.24-0.56%,全氮增加 0.01-0.03%。后茬种植春青稞喜马拉 6 号,平均亩产量达 284kg, 比对照增产 61%以上;利用根茬养地后种青稞亩产也比对照增产 20%以上。1981 年西藏自 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达孜县章多公社试验,豌豆于盛花期压青后种植冬小麦,平均亩产 460.3kg,比连作增产 89.1%。据试验测定,一般翻压 2500 公斤鲜草,可增产青稞、小麦 18-30 公斤。因此其培肥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是非常好的绿肥作物。 (二)豌豆的分部和生产概况 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非洲北部、亚洲中部地区。人类驯化栽培已有 6000 多年历史, 引入我国栽培也有 2000 多年。 豌豆在豆类作物中属耐寒喜凉且早熟的类型,适应性强,地理分布广,全世界大部分 农业地区均有种植。近年来,全世界干豌豆总收获面积在 800-900 万公顷。此外,菜用豌 豆也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欧美有较大发展。 我国常年播种面积约 2000 万亩左右。其中以四川居首,约为 200 多万亩,其次为青 海,约 60 万亩左右,其它省区有少量种植。解放初期至 60 年代中期,常年面积 1000 万 亩左右,以后随着其它夏收作物的发展,面积逐年下降,至 80 年代中后期仅 200 多万亩。 但亩产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优良品种的逐渐推广,干豌豆产量已从 50 年代初期的 40-50 公斤/亩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 其它大田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加之豌豆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又没有得到足够的 重视,豌豆现属杂粮,产量又低,因此生产面积逐渐缩小而让位于其它作物。但从今后发 展看,随着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提高,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其生产潜力。 豌豆是西藏传统的四大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由于豌豆具有喜凉耐寒的特点,在 西藏分布广泛,据 1981-1984 年西藏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资料表明,西藏豌豆垂直分布上 限为 4500 米。其播种面积仅次于青稞、小麦是西藏重要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据西藏民 主改革初期的统计,全自治区豌豆种植面积在 41.06-46.42 万亩,一般占作物播种面积的 15%左右,林芝、拉萨地区高达 17-18%,常年平均亩产 50-80 公斤,豌豆总产量为 2669-3017 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 13-14%。调查结果说明,耕作管理粗放,品种混杂,病虫 危害是当时限制豌豆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民主改革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西藏豌豆生产与其它作物 生产一样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989年全区平均亩产 已达到156.4公斤,比民主改革初期增长了1.41倍:日喀则地区平均亩产已达到180.3 公斤,比1959年增长近2倍。尽管全区种植面积比60年代初期下降了23%,但豌豆总产 量仍然达到了5262.1万公斤,增长了85%,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 但是,由于豌豆的产量不及麦类作物,因此被人们不公正的列为低产作物而被压缩。 因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农业科技工作中也忽视了对豌豆的研究。特别是从70年代开 始,受河谷农区扩种冬小麦、高寒农区扩种春青稞等高产作物的影响,忽视了豌豆在农业 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综合效益,使豌豆生产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种植面积由 60年代初的15-18%呈逐渐下降趋势,1976年下降到10%,到1980年全区种植面积只有 13万亩,仅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对作物轮作倒茬带来一定影响。 由于不合理地压缩豌豆的种植面积,导致农作物种植比例失调,农田土壤肥力下降, 病虫草危害加剧,单位面积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80年代后期,有效地扭转这种被动局 面,农业生产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逐步恢复了豌豆在作物生产中的比例,到1989 年,豌豆种植面积已恢复到33.6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2%,特别是随着豌豆食 品加工的兴起,豌豆生产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部门恢复了豌豆育种、栽培和病虫 防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为豌豆的生产与健康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豌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分类与品种 豌豆属于豆科(Leguminosae)豌豆属(Pisum L.)中一个栽培种(P.Sativum)。种 以下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L.根据花色分类有白花豌豆(P.Sativum Var.Sativum又名菜豌豆)茎粗叶大,植 株较柔弱,抗旱抗寒性差,易受霜冻。但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快、千粒重高、品质好、丰产 性好,适合在肥沃湿润地区种植。紫花豌豆(P.Sativam Var,arvense.,又名红花豌豆或 谷豌豆)。茎细、叶小、株高、分枝开始早、多,分枝再生力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种子 较小、品质差、产量较低。 2.根据荚型、花色和株型综合分类有软荚豌豆(P.Sativam.macrocarpam sor又名 糖荚豌豆或食荚豌豆)、谷实豌豆(P.Sativum Var.arvense poiret,又名田野豌豆或农 田豌豆)和矮生豌豆(P.SativumVar.humile poivet,又名矮豌豆)。 此外,在栽培学上还可依据荚型、籽粒用途及生育期长短、种子大小、生长习性等进 行分类。豌豆还有各种突变类型,已记录的自然突变和诱变型约有2000左右。如目前的 未叶豌豆(植上仅有正常的托叶和由复叶上全部小叶变成的卷叶)和无叶豌豆(植株上只 有退化的小托叶和由复叶上全部小叶变成的卷须)等。 我国是豌豆主产国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在西藏地区由于复杂多 样的生态环境的驯化下,形成了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据 1981-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西藏农牧科学院共同主持完成的西 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结果表明,西藏的豌豆不同类型的栽培种有53种。从不同生态区域 的豌豆花色看,主要有白花豌豆和紫色豌豆两大类:从籽粒的颜色和形态看,可粗分为白 277
277 民主改革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西藏豌豆生产与其它作物 生产一样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到 1989 年全区平均亩产 已达到 156.4 公斤,比民主改革初期增长了 1.41 倍;日喀则地区平均亩产已达到 180.3 公斤,比 1959 年增长近 2 倍。尽管全区种植面积比 60 年代初期下降了 23%,但豌豆总产 量仍然达到了 5262.1 万公斤,增长了 85%,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 但是,由于豌豆的产量不及麦类作物,因此被人们不公正的列为低产作物而被压缩。 因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农业科技工作中也忽视了对豌豆的研究。特别是从 70 年代开 始,受河谷农区扩种冬小麦、高寒农区扩种春青稞等高产作物的影响,忽视了豌豆在农业 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综合效益,使豌豆生产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种植面积由 60 年代初的 15-18%呈逐渐下降趋势,1976 年下降到 10%,到 1980 年全区种植面积只有 13 万亩,仅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4%,对作物轮作倒茬带来一定影响。 由于不合理地压缩豌豆的种植面积,导致农作物种植比例失调,农田土壤肥力下降, 病虫草危害加剧,单位面积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80 年代后期,有效地扭转这种被动局 面,农业生产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逐步恢复了豌豆在作物生产中的比例,到 1989 年,豌豆种植面积已恢复到 33.65 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12%,特别是随着豌豆食 品加工的兴起,豌豆生产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部门恢复了豌豆育种、栽培和病虫 防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为豌豆的生产与健康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豌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分类与品种 豌豆属于豆科(Leguminosae)豌豆属(Pisum L.)中一个栽培种(P.Sativum)。种 以下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根据花色分类 有白花豌豆(P.Sativum Var.Sativum 又名菜豌豆)茎粗叶大,植 株较柔弱,抗旱抗寒性差,易受霜冻。但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快、千粒重高、品质好、丰产 性好,适合在肥沃湿润地区种植。紫花豌豆(P.Sativam Var.arvense.,又名红花豌豆或 谷豌豆)。茎细、叶小、株高、分枝开始早、多,分枝再生力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种子 较小、品质差、产量较低。 2. 根据荚型、花色和株型综合分类 有软荚豌豆(P.Sativam.macrocarpam sor 又名 糖荚豌豆或食荚豌豆)、谷实豌豆(P.Sativum Var.arvense poiret,又名田野豌豆或农 田豌豆)和矮生豌豆(P.SativumVar.humile poivet,又名矮豌豆)。 此外,在栽培学上还可依据荚型、籽粒用途及生育期长短、种子大小、生长习性等进 行分类。豌豆还有各种突变类型,已记录的自然突变和诱变型约有 2000 左右。如目前的 未叶豌豆(植上仅有正常的托叶和由复叶上全部小叶变成的卷叶)和无叶豌豆(植株上只 有退化的小托叶和由复叶上全部小叶变成的卷须)等。 我国是豌豆主产国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在西藏地区由于复杂多 样的生态环境的驯化下,形成了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据 1981-1984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西藏农牧科学院共同主持完成的西 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结果表明,西藏的豌豆不同类型的栽培种有 53 种。从不同生态区域 的豌豆花色看,主要有白花豌豆和紫色豌豆两大类;从籽粒的颜色和形态看,可粗分为白
色、黑色和麻色豌豆三大类型:依据植物学分类法,又可将白花豌豆分为5个变种,紫花 豌豆可分为黑、褐、蓝、棕、深麻、浅麻6个变种。从地理分布情况看,一般海拔在3500 米以下的广大农区以种植白花豌豆为主,其中,晚熟品种的生长期一般在120-140天,株 高可达150-180厘米,百粒重可达20-25克:而紫花豌豆一般分布在海拔3500-4500米农 区,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其生长期与植株高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梯度缩短的趋势。 (二)豌豆的植物学形态特征 豌豆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1.根和根瘤豌豆具有发达的主根,侧根细长,分枝较多,分布在70厘米左右土层, 主根深可达1米以上:整个根系呈钟罩形。豌豆根系一生中都保持着较强的吸收功能,豌 豆根上着生肾形根瘤,有时整个根瘤聚集呈花瓣状,主根着生根瘤多于侧根。 2.茎豌豆茎为方或圆形,中空质脆易折,呈绿或黄绿色,表面光滑多被白色蜡粉。 高茎型株高150-300厘米,多为中晚熟品种,矮生型30-60厘米,多为早熟品种,介于二 者之间称中间型。我国豌豆品种株高差异很大。 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又可分为直立型、蔓生型和攀缘型三类。豌豆茎基部节间短、各节 都能发生分枝,但一般仅3-4个分枝能成株结荚。 3.叶豌豆为偶数羽状复叶,由1-3对小叶组成,少数有5-7对小叶的,小叶对生, 复叶互生。复叶顶端为退化变态小叶呈卷须状,能攀缘,个别品种无卷须。叶片大多数光 滑无毛表面被蜡粉。叶柄基部具有心脏形大托叶2枚,其大小长与小叶相同或超过小叶, 托叶下部边缘有锯齿,少数变异类型托叶变小成为退化的小叶,主茎基部1-2节不生复叶, 而生三裂小苞叶。小叶呈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或下部有锯齿,叶与茎同色,植株中部复叶 小叶数多,上下部复叶的小叶数少。 4.花豌豆为总状花序第一个花序常随品种不同着生于植株第7-18节处的花轴上, 自主茎最下一节向上数第一个开花结荚的节位叫始花节位。始花节位的高低与早熟性有 关,一般始花节位低的品种生育期短,始花节位高的品种生育期长,着生在5-10节处的 多为早熟品种,它们对光照不敏感,若发芽后立即摘除子叶,可使这些品种推迟几个节始 花。11-15节处的多为中熟品种,而着生于15节以上者则多为晚熟品种。每一花轴上着 生1-3朵小花,多为2朵,少数有5-6朵。花为白、紫或红色,花萼5片,蝶形花冠,旗 瓣圆形宽大,翼瓣与龙骨瓣贴生,二体雄蕊10枚(9+1),子房上位。 豌豆为无限花序。全株开花时间很长,开花顺序由下而上,由主茎到分枝。为天然自 花授粉植物,子房比花粉成熟早,在花朵开放前即已完成授粉受精,异交率很低。但在干 燥和炎热气候条件下偶能发生杂交,杂交率在10%左右。 5.荚果豌豆授粉后花冠干枯,子房膨大,受精后最初几天,豆荚生长缓慢,约5 天后才迅速伸长。当豆荚露出花萼长达1厘米时称为座荚。豌豆荚果为圆筒或扁圆筒形, 分软荚和硬荚两种类型。硬荚内果皮变为干硬的膜,成熟时膜干燥收缩使荚果开裂,荚壳 不能食用。软荚型内果皮成熟时保持软而嫩的状态,荚熟时无膜不开裂,荚果柔软可食。 每株荚数5-10个,少数品种低于5个或多于15个。荚内含种子2-10粒。 6.种子荚内种子大致近圆球形。依品种不同其形状、大小、颜色有较大差异。形 状有圆粒、凹圆粒、皱粒、方形粒和扁圆粒等。我国地方品种中主要为凹圆粒和圆粒。目 前世界各国豌豆育种中除部分圆粒外,主要为适于速冻和制罐头的绿色或浅绿色皱粒品 278
278 色、黑色和麻色豌豆三大类型;依据植物学分类法,又可将白花豌豆分为 5 个变种,紫花 豌豆可分为黑、褐、蓝、棕、深麻、浅麻 6 个变种。从地理分布情况看,一般海拔在 3500 米以下的广大农区以种植白花豌豆为主,其中,晚熟品种的生长期一般在 120-140 天,株 高可达 150-180 厘米,百粒重可达 20-25 克;而紫花豌豆一般分布在海拔 3500-4500 米农 区,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其生长期与植株高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梯度缩短的趋势。 (二)豌豆的植物学形态特征 豌豆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1. 根和根瘤 豌豆具有发达的主根,侧根细长,分枝较多,分布在 70 厘米左右土层, 主根深可达 1 米以上;整个根系呈钟罩形。豌豆根系一生中都保持着较强的吸收功能,豌 豆根上着生肾形根瘤,有时整个根瘤聚集呈花瓣状,主根着生根瘤多于侧根。 2. 茎 豌豆茎为方或圆形,中空质脆易折,呈绿或黄绿色,表面光滑多被白色蜡粉。 高茎型株高 150-300 厘米,多为中晚熟品种,矮生型 30-60 厘米,多为早熟品种,介于二 者之间称中间型。我国豌豆品种株高差异很大。 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又可分为直立型、蔓生型和攀缘型三类。豌豆茎基部节间短、各节 都能发生分枝,但一般仅 3-4 个分枝能成株结荚。 3. 叶 豌豆为偶数羽状复叶,由 1-3 对小叶组成,少数有 5-7 对小叶的,小叶对生, 复叶互生。复叶顶端为退化变态小叶呈卷须状,能攀缘,个别品种无卷须。叶片大多数光 滑无毛表面被蜡粉。叶柄基部具有心脏形大托叶 2 枚,其大小长与小叶相同或超过小叶, 托叶下部边缘有锯齿,少数变异类型托叶变小成为退化的小叶,主茎基部 1-2 节不生复叶, 而生三裂小苞叶。小叶呈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或下部有锯齿,叶与茎同色,植株中部复叶 小叶数多,上下部复叶的小叶数少。 4. 花豌豆为总状花序 第一个花序常随品种不同着生于植株第 7-18 节处的花轴上, 自主茎最下一节向上数第一个开花结荚的节位叫始花节位。始花节位的高低与早熟性有 关,一般始花节位低的品种生育期短,始花节位高的品种生育期长,着生在 5-10 节处的 多为早熟品种,它们对光照不敏感,若发芽后立即摘除子叶,可使这些品种推迟几个节始 花。11-15 节处的多为中熟品种,而着生于 15 节以上者则多为晚熟品种。每一花轴上着 生 1-3 朵小花,多为 2 朵,少数有 5-6 朵。花为白、紫或红色,花萼 5 片,蝶形花冠,旗 瓣圆形宽大,翼瓣与龙骨瓣贴生,二体雄蕊 10 枚(9+1),子房上位。 豌豆为无限花序。全株开花时间很长,开花顺序由下而上,由主茎到分枝。为天然自 花授粉植物,子房比花粉成熟早,在花朵开放前即已完成授粉受精,异交率很低。但在干 燥和炎热气候条件下偶能发生杂交,杂交率在 10%左右。 5. 荚果 豌豆授粉后花冠干枯,子房膨大,受精后最初几天,豆荚生长缓慢,约 5 天后才迅速伸长。当豆荚露出花萼长达 1 厘米时称为座荚。豌豆荚果为圆筒或扁圆筒形, 分软荚和硬荚两种类型。硬荚内果皮变为干硬的膜,成熟时膜干燥收缩使荚果开裂,荚壳 不能食用。软荚型内果皮成熟时保持软而嫩的状态,荚熟时无膜不开裂,荚果柔软可食。 每株荚数 5-10 个,少数品种低于 5 个或多于 15 个。荚内含种子 2-10 粒。 6. 种子 荚内种子大致近圆球形。依品种不同其形状、大小、颜色有较大差异。形 状有圆粒、凹圆粒、皱粒、方形粒和扁圆粒等。我国地方品种中主要为凹圆粒和圆粒。目 前世界各国豌豆育种中除部分圆粒外,主要为适于速冻和制罐头的绿色或浅绿色皱粒品
种。粒色有白(黄)、浅红、浅绿、绿、褐、麻、黑等各种。每100粒重12克以下为小粒 型种子,分布在河南、山西、湖北、西藏等地区,12-20克为中粒型。分布较多的省区有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青海等。20克以上为大粒型。豌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无 胚乳,两片子叶肥大,胚根、胚轴和胚芽所占的比例较小,发芽时上胚轴伸长子叶不出土。 (三)豌豆的生长发育 1.豌豆的一生从种子吸水萌发开始,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最后形成种子。 由于品种和生长环境不同,豌豆一生的长短相差很大,但一般要经过吸胀萌发、幼苗期、 抽蔓分枝期、开花结荚期、成熟期等阶段。 2.种子萌发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种皮和种吸水,胚根先从种 孔伸出成为幼根,继后胚芽突破种皮,并在上胚轴伸长的作用下露出土表称出苗。这时胚 极上己长出次生根,子叶留于土中,供幼株生长所需养分。 3.幼苗期出苗到分枝出现为幼苗期,约10-20天出苗后,根系和幼芽不断生长, 第一叶展开延伸,常由大小相似但没有卷须的两片小叶组成,侧根增多。此期以长根系为 主时期。 4.抽蔓分枝期在茎基部开始出现分枝到现蕾为抽蔓分枝期。长日照、气温低时分 枝出现较早,较多,反之则减少,另外延迟播种也使分枝减少。根的生长速度达到高峰, 此后生长减慢。 5.开花结荚期植株现蕾至豆荚停止伸长时称为开花结荚期。豌豆于苗期4-5片真 叶出现时,花芽原基己经形成。花蕾原始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花柄伸长,将花蕾 送出托叶肉眼可见时称为现蕾。从花蕾出现至花开一般需4-5天,全株开花共需15-35 天。至谢花后8-10天大多数豆荚便停止伸长,这时是食荚豌豆的采收适期。是决定每株 荚数和每荚粒数的重要时期。此期,一方面茎叶旺盛生长,另一方面花荚等生殖器官不断 产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矛盾最突出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如缺水或缺肥都能使豌豆 提前封顶收花,降低产量:也是花荚脱落的主要时期。豌豆是开花较多而结荚较少的作物, 其花荚脱落率一般在30%以上。花荚脱落的高峰期多出现在盛花末至结荚初的几天内。花 荚脱落与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关。如直立茎品种比蔓生茎品种花荚脱落率低:高 温、大风、干旱、降雨过多等会增加花荚脱落率:密度大、水肥过多也会造成大量落荚。 此期也是根瘤固氮最多的时期。 6.成熟期豆荚的纤维素增多,籽粒中碳水化合物开始积累至最大果荚鲜重称荚的 充实期。以后荚开始退绿干燥,籽粒中逐渐积累淀粉、蛋白质,而全糖及还原糖的含量下 降,可溶性氮减少,维生素C迅速下降种子失水干燥呈固有色泽,种皮变硬,硬荚种的内 果皮干燥收缩荚果开裂。软荚种不开裂。豌豆荚成熟时不一致,当植株上80%的荚由绿变 黄时,为成熟收获期。 (四)豌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对温度的要求豌豆喜冷凉,通过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不十分严格,一般需要 2-8℃经历10-12天的时间。种子在1-2℃时即可发芽。但发芽速度极慢,随着温度的上 高发芽速度加快。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高温度为35℃,发芽温度过高,虽然发 芽速度快,但由于根易腐烂而影响出苗。幼苗较耐寒可忍耐-5℃的低温,因而豌豆可在早 春表土刚解冻时播种。豌豆苗期生长需要10℃以上的温度条件才能使分枝增多,生长茂 279
279 种。粒色有白(黄)、浅红、浅绿、绿、褐、麻、黑等各种。每 100 粒重 12 克以下为小粒 型种子,分布在河南、山西、湖北、西藏等地区,12-20 克为中粒型。分布较多的省区有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青海等。20 克以上为大粒型。豌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无 胚乳,两片子叶肥大,胚根、胚轴和胚芽所占的比例较小,发芽时上胚轴伸长子叶不出土。 (三)豌豆的生长发育 1. 豌豆的一生 从种子吸水萌发开始,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最后形成种子。 由于品种和生长环境不同,豌豆一生的长短相差很大,但一般要经过吸胀萌发、幼苗期、 抽蔓分枝期、开花结荚期、成熟期等阶段。 2. 种子萌发 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种皮和种吸水,胚根先从种 孔伸出成为幼根,继后胚芽突破种皮,并在上胚轴伸长的作用下露出土表称出苗。这时胚 极上已长出次生根,子叶留于土中,供幼株生长所需养分。 3. 幼苗期 出苗到分枝出现为幼苗期,约 10-20 天出苗后,根系和幼芽不断生长, 第一叶展开延伸,常由大小相似但没有卷须的两片小叶组成,侧根增多。此期以长根系为 主时期。 4. 抽蔓分枝期 在茎基部开始出现分枝到现蕾为抽蔓分枝期。长日照、气温低时分 枝出现较早,较多,反之则减少,另外延迟播种也使分枝减少。根的生长速度达到高峰, 此后生长减慢。 5. 开花结荚期 植株现蕾至豆荚停止伸长时称为开花结荚期。豌豆于苗期 4-5 片真 叶出现时,花芽原基已经形成。花蕾原始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花柄伸长,将花蕾 送出托叶肉眼可见时称为现蕾。从花蕾出现至花开一般需 4-5 天,全株开花共需 15-35 天。至谢花后 8-10 天大多数豆荚便停止伸长,这时是食荚豌豆的采收适期。是决定每株 荚数和每荚粒数的重要时期。此期,一方面茎叶旺盛生长,另一方面花荚等生殖器官不断 产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矛盾最突出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如缺水或缺肥都能使豌豆 提前封顶收花,降低产量;也是花荚脱落的主要时期。豌豆是开花较多而结荚较少的作物, 其花荚脱落率一般在 30%以上。花荚脱落的高峰期多出现在盛花末至结荚初的几天内。花 荚脱落与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关。如直立茎品种比蔓生茎品种花荚脱落率低;高 温、大风、干旱、降雨过多等会增加花荚脱落率;密度大、水肥过多也会造成大量落荚。 此期也是根瘤固氮最多的时期。 6. 成熟期 豆荚的纤维素增多,籽粒中碳水化合物开始积累至最大果荚鲜重称荚的 充实期。以后荚开始退绿干燥,籽粒中逐渐积累淀粉、蛋白质,而全糖及还原糖的含量下 降,可溶性氮减少,维生素 C 迅速下降种子失水干燥呈固有色泽,种皮变硬,硬荚种的内 果皮干燥收缩荚果开裂。软荚种不开裂。豌豆荚成熟时不一致,当植株上 80%的荚由绿变 黄时,为成熟收获期。 (四)豌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 对温度的要求 豌豆喜冷凉,通过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不十分严格,一般需要 2-8℃经历 10-12 天的时间。种子在 1-2℃时即可发芽。但发芽速度极慢,随着温度的上 高发芽速度加快。发芽的最适温度为 15-20℃,最高温度为 35℃,发芽温度过高,虽然发 芽速度快,但由于根易腐烂而影响出苗。幼苗较耐寒可忍耐-5℃的低温,因而豌豆可在早 春表土刚解冻时播种。豌豆苗期生长需要 10℃以上的温度条件才能使分枝增多,生长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