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 麦 第一节 生产与分布 小麦(学名TriticumL:英名wheat)隶属于禾本科,小麦属。它是世界主要的粮食 作物,全世界近1/3以上的人以小麦为主食。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因此, 是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重要粮食作物。 一、小麦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与产量仅次于水稻,为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城乡的发展与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小麦具有以下特性: (一)适应性广 由于小麦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由冬性到春性的不同数量等级,使小麦具有秋播、春 播等多种生态类型,加之,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了众多地域品种,从 而不论在世界还是我国,几乎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有小麦生长。这表明,小麦具有广泛 的生态适应性。 (二)营养价值高,加工特性好 小麦的籽粒营养丰富,含蛋白质8-16%,碳水化合物60-80%,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 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含量也较高,有利于人体健康。此外,所含的人类必需的蛋 白质与氨基酸,并与淀粉含量构成较合理的比例,是所有粮食作物中加工多样性和加工品 种最好的作物。 (三)有助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 由于小麦类型和品种繁多,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热量状况予以选择,从而使其与其他 作物实行轮作、间套和复种,也可在秋冬种植,从而有利于田间空间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 此外,也可延长周年中光热资源在时间上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 除此之外,小麦籽粒水分含量较低,耐贮藏运输,生产过程可以提高机械化,有利于 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也是许多轻工业及医药卫生的重要原料,副产品秸秆与麸皮也是不可 缺少的加工原料和家畜饲料。 二、起源与栽培历史 (一)起源 人类栽培小麦始于大约一万年以前近东地区的“新月沃土”地带,这里气候冷凉,为 草原和半草原地带,小麦越年生长,阶段发育上冬性较强,春性极弱,生态特性分别为干 旱浅山及山前型(野生一粒小麦)和山坡草原与林间空地型(野生二粒小麦)。多数学者 认为:古代人们最早采集野生一粒小麦做为食物,此事大概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大约 在公元前7500-公元前6750年,出现了穗轴坚韧的栽培一粒小麦,并逐步取代了前者。 110
110 第三章 小 麦 第一节 生产与分布 小麦(学名 Triticum L;英名 wheat)隶属于禾本科,小麦属。它是世界主要的粮食 作物,全世界近 1/3 以上的人以小麦为主食。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因此, 是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重要粮食作物。 一、小麦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与产量仅次于水稻,为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城乡的发展与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小麦具有以下特性: (一)适应性广 由于小麦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由冬性到春性的不同数量等级,使小麦具有秋播、春 播等多种生态类型,加之,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了众多地域品种,从 而不论在世界还是我国,几乎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有小麦生长。这表明,小麦具有广泛 的生态适应性。 (二)营养价值高,加工特性好 小麦的籽粒营养丰富,含蛋白质 8-16%,碳水化合物 60-80%,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 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含量也较高,有利于人体健康。此外,所含的人类必需的蛋 白质与氨基酸,并与淀粉含量构成较合理的比例,是所有粮食作物中加工多样性和加工品 种最好的作物。 (三)有助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 由于小麦类型和品种繁多,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热量状况予以选择,从而使其与其他 作物实行轮作、间套和复种,也可在秋冬种植,从而有利于田间空间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 此外,也可延长周年中光热资源在时间上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 除此之外,小麦籽粒水分含量较低,耐贮藏运输,生产过程可以提高机械化,有利于 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也是许多轻工业及医药卫生的重要原料,副产品秸秆与麸皮也是不可 缺少的加工原料和家畜饲料。 二、起源与栽培历史 (一)起源 人类栽培小麦始于大约一万年以前近东地区的“新月沃土”地带,这里气候冷凉,为 草原和半草原地带,小麦越年生长,阶段发育上冬性较强,春性极弱,生态特性分别为干 旱浅山及山前型(野生一粒小麦)和山坡草原与林间空地型(野生二粒小麦)。多数学者 认为:古代人们最早采集野生一粒小麦做为食物,此事大概发生在公元前 8000 年。大约 在公元前 7500-公元前 6750 年,出现了穗轴坚韧的栽培一粒小麦,并逐步取代了前者
到公元前7000年前后,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已有栽培一粒小麦的种植,并由那里传播到中 欧和西欧,另一说法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的栽培一粒小麦与栽培二粒小麦都直接来自近 东。 关于野生二粒小麦的考古学证据相对较少,虽然J.R.Harlan认为近东早在发掘出野 生一粒小麦的一些古代文化遗址中己有少量野生二粒小麦的遗迹。实际上,公元前7000 年时期栽培一粒小麦和栽培二粒小麦已在近东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公元前6000一公元前 4000年,栽培二粒小麦又从美索不达米亚低地传播到埃及、地中海盆地、欧洲、中亚、 印度和埃塞俄比亚。 通过对小麦栽培起源的考古证明和实地勘探,在南土耳其、北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 邻近地区,以及前苏联的外高加索等地,分布有大量的野生小麦和近缘属山羊草以及众多 的栽培小麦的变异类型,所以近东地区是公认的小麦原始起源中心。我国小麦类型极多, 从文献记载、考古遗物以及我国西南、西北高原目前尚有野生状态的小麦草证明,我国是 重要的次生起源中心之一。此外,埃塞俄比亚、地中海沿岸、印度西北部等也是一些种的 起源地。 (二)栽培历史 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不论从我国古代文献上有关小麦的记载来看,或从考古发 掘实物推断,都可以认定我国有史以来就有小麦栽培。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来”,即 小麦的记载。在汉代已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西汉时将秋种夏收的冬小麦称为宿麦(《准 南子》,《汉书·食货志》),春种秋收的春小麦称为旋麦(《汜胜之书》。在隋唐时代,土蕃 己有小麦青稞的栽培,且五谷中以麦熟为首(《旧唐书·吐蕃传》)。此外,西北、西南等 地也已开始种植小麦。在明代《天工开物》(公元1637年)中有“燕、秦、晋、豫、齐 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 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的记载。可见,及至明代,小麦栽培已遍及全国各地。从《地 方志》有关记载中亦有佐证。当时全国25个省,各省都有很多的府、州、县种植小麦。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911个府、州、县种植小麦。虽然我国种植小麦的历史比较久远, 但显然晚于近东一一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筱田统、曹隆茅(1983) 认为中国的小麦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回来的,这种意见不能成立,因为远在张骞出使西域(公 元前138年和119年)之前我国就已栽培小麦了。有人根据我国西藏高原有自然断穗轴的 普通小麦、黄河流域有粗山羊草(小麦D染色体组的供体)和全国各地都有多年生小麦族 植物的事实,认为我国的小麦是由古人将野生种驯化栽培而成,但我国尚缺少自然形成普 通小麦的条件,因而这种意见也是证据不足,所以,我国小麦究竟在何时、从何处、通过 什么途径引入中国予以栽培,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生产发展状况 (一)世界的生产发展状况 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俄罗斯、北美和欧洲,其中,俄罗斯、中国、美国、 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和巴基斯坦面积最多:法国、英国、前联邦德国等欧洲 国家,小麦面积在全世界小麦总面积中比重虽然较小,单产水平却很高。小麦播种面积较 大的国家,其共同特点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垦殖耕地面积较大,但耕作较粗放,单产较低: 111
111 到公元前 7000 年前后,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已有栽培一粒小麦的种植,并由那里传播到中 欧和西欧,另一说法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的栽培一粒小麦与栽培二粒小麦都直接来自近 东。 关于野生二粒小麦的考古学证据相对较少,虽然 J.R.Harlan 认为近东早在发掘出野 生一粒小麦的一些古代文化遗址中已有少量野生二粒小麦的遗迹。实际上,公元前 7000 年时期栽培一粒小麦和栽培二粒小麦已在近东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公元前 6000—公元前 4000 年,栽培二粒小麦又从美索不达米亚低地传播到埃及、地中海盆地、欧洲、中亚、 印度和埃塞俄比亚。 通过对小麦栽培起源的考古证明和实地勘探,在南土耳其、北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 邻近地区,以及前苏联的外高加索等地,分布有大量的野生小麦和近缘属山羊草以及众多 的栽培小麦的变异类型,所以近东地区是公认的小麦原始起源中心。我国小麦类型极多, 从文献记载、考古遗物以及我国西南、西北高原目前尚有野生状态的小麦草证明,我国是 重要的次生起源中心之一。此外,埃塞俄比亚、地中海沿岸、印度西北部等也是一些种的 起源地。 (二)栽培历史 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不论从我国古代文献上有关小麦的记载来看,或从考古发 掘实物推断,都可以认定我国有史以来就有小麦栽培。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来”,即 小麦的记载。在汉代已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西汉时将秋种夏收的冬小麦称为宿麦(《淮 南子》,《汉书·食货志》),春种秋收的春小麦称为旋麦(《汜胜之书》。在隋唐时代,土蕃 已有小麦青稞的栽培,且五谷中以麦熟为首(《旧唐书·吐蕃传》)。此外,西北、西南等 地也已开始种植小麦。在明代《天工开物》(公元 1637 年)中有“燕、秦、晋、豫、齐、 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 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的记载。可见,及至明代,小麦栽培已遍及全国各地。从《地 方志》有关记载中亦有佐证。当时全国 25 个省,各省都有很多的府、州、县种植小麦。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 1911 个府、州、县种植小麦。虽然我国种植小麦的历史比较久远, 但显然晚于近东——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筱田统、曹隆茅(1983) 认为中国的小麦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回来的,这种意见不能成立,因为远在张骞出使西域(公 元前 138 年和 119 年)之前我国就已栽培小麦了。有人根据我国西藏高原有自然断穗轴的 普通小麦、黄河流域有粗山羊草(小麦 D 染色体组的供体)和全国各地都有多年生小麦族 植物的事实,认为我国的小麦是由古人将野生种驯化栽培而成,但我国尚缺少自然形成普 通小麦的条件,因而这种意见也是证据不足,所以,我国小麦究竟在何时、从何处、通过 什么途径引入中国予以栽培,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生产发展状况 (一)世界的生产发展状况 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俄罗斯、北美和欧洲,其中,俄罗斯、中国、美国、 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和巴基斯坦面积最多;法国、英国、前联邦德国等欧洲 国家,小麦面积在全世界小麦总面积中比重虽然较小,单产水平却很高。小麦播种面积较 大的国家,其共同特点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垦殖耕地面积较大,但耕作较粗放,单产较低;
而单产较高的国家,由于土地资源少,主要靠机械化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 弥补耕地的不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世界每年小麦进出口额约为1亿t左右。亚洲、 非洲为净进口,其他洲为净出口,世界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 根廷,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中国、意大利、埃及、日本等。 (二)中国的生产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50余年间,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是面积相对稳定,单产和总产 持续增长,但发展过程有起伏。总的来说,前25年徘徊,缓慢增长,后20余年持续快速 增长。具体分析小麦生产能力的提高,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恢复一一发展一一下降一一恢复阶段(1949-1965)在1949-1953年小麦产量由 1949年的13800kt提高到1953年的18300kt,增长32.6%,基本上属于恢复生产:1954-1960 年小麦产量由1953年的18300kt提高到1960年的22100kt,增长20.8%:1961一1963年 由1960年的22100kt下降到1963年的18500kt,减产16.3%,基本回到1953年的产量水 平:1964一1965年由1963年的18500kt提高到25200kt,属恢复性增长。 2.缓慢提高阶段(1966-1969)4年间小麦产量由1965年的25200kt提高到27600kt, 增长9.5%,为小麦生产的缓慢提高阶段。 3.快速提高阶段(1970-1986)自从国务院于1970年召开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后,大 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发展小麦生产。17年间,小麦产量以年增长13.3%的速度发展。特 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6年的8年间,小麦产量由1978年的53850kt猛增到1986 年的90040kt。 4.稳步提高阶段(1987年以后)1987-1990年小麦产量由1986年的90040kt提高 到1990年的99350kt,年均增长率为2.58%。 (三)西藏的生产发展状况 西藏小麦含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类,在粮食生产中仅次于裸大麦占第二位。在民主改革 以前,春小麦一般单产仅为375公斤/公顷上下,在民主改革以后,春小麦的生产有了较 大的变化。进入1980年以后,春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基本波动在1.4-2.07万公顷之间,占 粮食作物面积的7.5-11.1%,而单产则在逐年提高。至于冬小麦,在旧西藏,仅在海拔3000 米以下地区有少量种植,单产仅750kg/公顷左右。通过1952-1972年的系统、深入的研 究,使冬小麦大面积推广,总产和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在西藏各地单产7500kg/公 顷以上的田块不断涌现,对西藏小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分布和区划 (一)中国的分布和区划 我国小麦分布,北起黑龙江漠河县,南至海南岛,西抵天山脚下,东达沿海诸岛,平 原及高山均有种植。为了因地制宜推广与改进农业技术,必须扬长避短,分类指导,稳步 地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 1996《中国小麦学》提出我国小麦现阶段区划,共分3个主区、10个亚区和29个副 区。 1.春(播)麦区 春麦在全国不少省(自治区)均由种植,但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 112
112 而单产较高的国家,由于土地资源少,主要靠机械化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 弥补耕地的不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世界每年小麦进出口额约为 1 亿 t 左右。亚洲、 非洲为净进口,其他洲为净出口,世界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 根廷,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中国、意大利、埃及、日本等。 (二)中国的生产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 50 余年间,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是面积相对稳定,单产和总产 持续增长,但发展过程有起伏。总的来说,前 25 年徘徊,缓慢增长,后 20 余年持续快速 增长。具体分析小麦生产能力的提高,大致经历了以下 4 个阶段。 1. 恢复——发展——下降——恢复阶段(1949-1965) 在 1949-1953 年小麦产量由 1949年的13800kt提高到1953年的18300kt,增长32.6%,基本上属于恢复生产;1954-1960 年小麦产量由 1953 年的 18300kt 提高到 1960 年的 22100kt,增长 20.8%;1961—1963 年 由 1960 年的 22100kt 下降到 1963 年的 18500kt,减产 16.3%,基本回到 1953 年的产量水 平;1964—1965 年由 1963 年的 18500kt 提高到 25200kt,属恢复性增长。 2. 缓慢提高阶段(1966-1969)4 年间小麦产量由 1965 年的 25200kt 提高到 27600kt, 增长 9.5%,为小麦生产的缓慢提高阶段。 3. 快速提高阶段(1970-1986) 自从国务院于 1970 年召开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后,大 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发展小麦生产。17 年间,小麦产量以年增长 13.3%的速度发展。特 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 1986 年的 8 年间,小麦产量由 1978 年的 53850kt 猛增到 1986 年的 90040kt。 4. 稳步提高阶段(1987 年以后) 1987-1990 年小麦产量由 1986 年的 90040kt 提高 到 1990 年的 99350kt,年均增长率为 2.58%。 (三)西藏的生产发展状况 西藏小麦含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类,在粮食生产中仅次于裸大麦占第二位。在民主改革 以前,春小麦一般单产仅为 375 公斤/公顷上下,在民主改革以后,春小麦的生产有了较 大的变化。进入 1980 年以后,春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基本波动在 1.4-2.07 万公顷之间,占 粮食作物面积的 7.5-11.1%,而单产则在逐年提高。至于冬小麦,在旧西藏,仅在海拔 3000 米以下地区有少量种植,单产仅 750kg/公顷左右。通过 1952-1972 年的系统、深入的研 究,使冬小麦大面积推广,总产和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在西藏各地单产 7500kg/公 顷以上的田块不断涌现,对西藏小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分布和区划 (一)中国的分布和区划 我国小麦分布,北起黑龙江漠河县,南至海南岛,西抵天山脚下,东达沿海诸岛,平 原及高山均有种植。为了因地制宜推广与改进农业技术,必须扬长避短,分类指导,稳步 地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 1996《中国小麦学》提出我国小麦现阶段区划,共分 3 个主区、10 个亚区和 29 个副 区。 1. 春(播)麦区 春麦在全国不少省(自治区)均由种植,但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
大多地处寒冷、干旱或高原地带。 ①东北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大连、营口两市和锦 州市个别县以外的大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兴安和哲里木三个盟及赤峰市。这里属寒、 中温带,小麦分布海拔14-1087m,播期4月中旬,成熟期为8月10日左右,农作物一年 一熟。干旱常导致各春麦区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可分为3个副区。 1〉北部高寒副区 2〉东部湿润副区 3〉西部干旱副区 ②北部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地处我国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包 括内蒙古的锡盟、宇盟、伊盟、巴盟以及呼和浩特、包头和乌海市,河北张家口、承德二 市,山西大同市和雁北地区、忻县地区大部,吕梁和太原部分,以及陕西榆林地区部分县。 这里寒冷干燥,海拔700-1500米,全亚区日照充足,但水资源贫乏,雨量不足,保证率 低,是制约小麦高产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小麦播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期为7 月10日左右。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为主,可依降水量不同划分为二副区。 4〉北部高原干旱副区 5〉南部丘陵平原半干旱副区 ③西北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体,包括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宁夏银川、石嘴山市及银南地 区全部及固原地区大部:甘肃兰州、临夏、张掖、武威、酒泉全部以及定西、天水、甘南 州部分县:青海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以及黄南、海南州的个别县。这里年≥10℃积温 2840-3600℃,降水不足300mm,春小麦通常在3月中、上旬播种,7月底左右成熟,由于 主要麦田均分布于河川沿岸,有补偿雨水的严重不足,辅之光照资源丰富,故历年小麦亩 产高居各春麦区之首,可分为4个副区。 6)银、宁灌溉副区 7〉陇西丘陵副区 8〉河西走廊副区 9〉荒漠干旱副区 2.冬(秋播)麦区 冬麦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大,亩产高,总产多,分布范围北起长城 以南,西自岷山、大雪山以东,以秦岭及淮河为界,以北为北方冬麦区,以南为南方冬麦 区。 ④北部冬(秋播)麦亚区 本亚区东起辽东半岛,沿长城及燕山南麓进入河北,向西跨越太行山经黄土高原的山 西中部与东南部及陕西北部,向西迄至甘肃陇东地区,以及京、津二市,形成东西向狭长 地带。这里属暖温带,全年降水量440-710mm,近年来,随着冬季气候变暖,低温冻害己 有所减轻,但干旱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最主要问题。小麦播期多在9月初至9月下旬,成 熟期6月中、下至7月上旬。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为主,可划分为3个副区。 113
113 大多地处寒冷、干旱或高原地带。 ①东北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大连、营口两市和锦 州市个别县以外的大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兴安和哲里木三个盟及赤峰市。这里属寒、 中温带,小麦分布海拔 14-1087m,播期 4 月中旬,成熟期为 8 月 10 日左右,农作物一年 一熟。干旱常导致各春麦区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可分为 3 个副区。 1〉北部高寒副区 2〉东部湿润副区 3〉西部干旱副区 ②北部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地处我国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包 括内蒙古的锡盟、宇盟、伊盟、巴盟以及呼和浩特、包头和乌海市,河北张家口、承德二 市,山西大同市和雁北地区、忻县地区大部,吕梁和太原部分,以及陕西榆林地区部分县。 这里寒冷干燥,海拔 700-1500 米,全亚区日照充足,但水资源贫乏,雨量不足,保证率 低,是制约小麦高产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小麦播期 3 月中旬至 4 月中旬,成熟期为 7 月 10 日左右。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为主,可依降水量不同划分为二副区。 4〉北部高原干旱副区 5〉南部丘陵平原半干旱副区 ③西北春(播)麦亚区 本亚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体,包括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宁夏银川、石嘴山市及银南地 区全部及固原地区大部;甘肃兰州、临夏、张掖、武威、酒泉全部以及定西、天水、甘南 州部分县;青海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以及黄南、海南州的个别县。这里年≥10℃积温 2840-3600℃,降水不足 300mm,春小麦通常在 3 月中、上旬播种,7 月底左右成熟,由于 主要麦田均分布于河川沿岸,有补偿雨水的严重不足,辅之光照资源丰富,故历年小麦亩 产高居各春麦区之首,可分为 4 个副区。 6〉银、宁灌溉副区 7〉陇西丘陵副区 8〉河西走廊副区 9〉荒漠干旱副区 2. 冬(秋播)麦区 冬麦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大,亩产高,总产多,分布范围北起长城 以南,西自岷山、大雪山以东,以秦岭及淮河为界,以北为北方冬麦区,以南为南方冬麦 区。 ④北部冬(秋播)麦亚区 本亚区东起辽东半岛,沿长城及燕山南麓进入河北,向西跨越太行山经黄土高原的山 西中部与东南部及陕西北部,向西迄至甘肃陇东地区,以及京、津二市,形成东西向狭长 地带。这里属暖温带,全年降水量 440-710mm,近年来,随着冬季气候变暖,低温冻害已 有所减轻,但干旱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最主要问题。小麦播期多在 9 月初至 9 月下旬,成 熟期 6 月中、下至 7 月上旬。农作物以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为主,可划分为 3 个副区
10)燕太山麓平原副区 11〉晋冀山地盆地副区 12〉黄土高原沟壑副☒ ⑤、黄淮冬麦亚区 本亚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南以淮河一一秦岭为界,西沿渭河河谷直抵春麦区边界, 东临海滨,包括山东省、河南省除信阳地区外的全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二省 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及山西南部,甘肃天水全部,平凉及定西地区部分。这里 平均海拔100-600m,年降水量520-980mm,小麦多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5月底6 月初成熟,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常高温低湿,易形成干热风危害,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 可分为3个副区。 13〉黄淮平原副区 14)汾渭谷地副区 15〉胶东丘陵副区 ⑥长江中下游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浙江、江西及上海全部,河南信阳地区及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的部 分地区,这里海拔2-341m,降水量830-1870mm,小麦品种为弱冬性或春性,适宜播期10 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为5月下旬前后。在小麦生长期间常受湿渍危害,此外,赤 霉病亦发生较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可分为4个副区。 16)江淮平原副区 17)沿江滨湖副区 18〉浙皖南部山地副区 19〉湘赣丘陵副区 ⑦西南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陕西以及湖北、湖南部分,这里海拔500-1500m, 年降水量500-1100mm,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期在5月中旬左右, 在小麦生长期间,干旱时有发生,此外赤霉病在多雨年份局部地区间有发生,小麦品种多 为春性,以一年二熟农作制为主体。可分为3个副区。 20〉云贵高原副区 21〉四川盆地副区 22〉陕南鄂西山地丘陵副区 ⑧华南冬麦亚区 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全部及云南南部的部分地 区,这里年降水量1500mm左右,在小麦生长的11月至次年2月,干旱少雨,给冬种春管 带来不利影响,2月底后,多雨寡照,使病虫为害加剧,小麦品种主要为春性,少数为弱 冬性,一般11月上、中旬播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熟。农作物以二年三熟为主,可 分为2个副区。 23〉内陆山地丘陵副区 24〉沿海平原副区 3、冬春麦兼播区 114
114 10〉燕太山麓平原副区 11〉晋冀山地盆地副区 12〉黄土高原沟壑副区 ⑤、黄淮冬麦亚区 本亚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南以淮河——秦岭为界,西沿渭河河谷直抵春麦区边界, 东临海滨,包括山东省、河南省除信阳地区外的全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二省 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及山西南部,甘肃天水全部,平凉及定西地区部分。这里 平均海拔 100-600m,年降水量 520-980mm,小麦多于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播种,5 月底 6 月初成熟,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常高温低湿,易形成干热风危害,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 可分为 3 个副区。 13〉黄淮平原副区 14〉汾渭谷地副区 15〉胶东丘陵副区 ⑥长江中下游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浙江、江西及上海全部,河南信阳地区及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的部 分地区,这里海拔 2-341m,降水量 830-1870mm,小麦品种为弱冬性或春性,适宜播期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上旬,成熟期为 5 月下旬前后。在小麦生长期间常受湿渍危害,此外,赤 霉病亦发生较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为主,可分为 4 个副区。 16〉江淮平原副区 17〉沿江滨湖副区 18〉浙皖南部山地副区 19〉湘赣丘陵副区 ⑦西南冬麦亚区 本区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陕西以及湖北、湖南部分,这里海拔 500-1500m, 年降水量 500-1100mm,小麦适宜播期为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成熟期在 5 月中旬左右, 在小麦生长期间,干旱时有发生,此外赤霉病在多雨年份局部地区间有发生,小麦品种多 为春性,以一年二熟农作制为主体。可分为 3 个副区。 20〉云贵高原副区 21〉四川盆地副区 22〉陕南鄂西山地丘陵副区 ⑧华南冬麦亚区 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全部及云南南部的部分地 区,这里年降水量 1500mm 左右,在小麦生长的 11 月至次年 2 月,干旱少雨,给冬种春管 带来不利影响,2 月底后,多雨寡照,使病虫为害加剧,小麦品种主要为春性,少数为弱 冬性,一般 11 月上、中旬播种,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成熟。农作物以二年三熟为主,可 分为 2 个副区。 23〉内陆山地丘陵副区 24〉沿海平原副区 3、冬春麦兼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