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作物栽培学》教案 西藏作物栽培学(总学时64,其中实验16) 第一教学单元 授课时间 8一12月第周:周第节 授课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 课时 g (请打V) 其他()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节讲4学时,重点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及有关概念,西藏农业生产概况及发展前景:了解作物栽培学 的性质和研究方法。 本次教学重点或难点:主要了解掌握国内外农业生产概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方法及手段:理论教学为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作物与作物栽培学 一、作物栽培方面的概念及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转换贮存能量,并通过人工培育、耕作、 饲养而获得产品的生产事业和部门。当然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年代有一 定的差异。包括种植业(农)、林、牧、副、渔五业。 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为人类提供粮食、饲料和工业 原料的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部门,是其它各业发展的基础。 林业:是利用树木的生长发育特征以取得木材和各种林产品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以取得动物性产品的生 产部门。 渔业:是利用水域养殖与捕捞水生动物、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生产部门。 副业:搞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外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从事的产业。如野 生植物、动物、农村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各 种农村服务业。(第三产业)
《西藏作物栽培学 I》 教案 西藏作物栽培学(总学时 64,其中实验 16) 第一 教学单元 授课时间 8—12 月第 周;周 第 节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 其他( ) 课时 安排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节讲 4 学时,重点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及有关概念,西藏农业生产概况及发展前景;了解作物栽培学 的性质和研究方法 。 本次教学重点或难点:主要了解掌握国内外农业生产概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方法及手段:理论教学为主。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作物与作物栽培学 一、作物栽培方面的概念及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转换贮存能量,并通过人工培育、耕作、 饲养而获得产品的生产事业和部门。当然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年代有一 定的差异。包括种植业(农)、林、牧、副、渔五业。 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为人类提供粮食、饲料和工业 原料的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部门,是其它各业发展的基础。 林业:是利用树木的生长发育特征以取得木材和各种林产品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以取得动物性产品的生 产部门。 渔业:是利用水域养殖与捕捞水生动物、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生产部门。 副业:搞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外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从事的产业。如野 生植物、动物、农村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各 种农村服务业。(第三产业)
五业之间的关系: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种植业为养殖业、渔业提供饲料,林业 为水土保持、农业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和肥 料: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又为副业提供原料,而副业又为其它各业提供 资金。 农学:是研究农作物生产理论,提高作物生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分析 作物与环境和综合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涉及到农作物的品种, 植物营养,农业生态,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等学科。 作物栽培:根据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综合运用农业“八 大宪法”控制和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保证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所应用的一切 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的植物(指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 农作物: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大田栽培的作物。 结构调整:包括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各业内部的调整。 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比例。 农业生产结构的组成、比例,受文化传统、农业资源、经济条件的影响,一般是 发达国家畜牧业的比重大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种植业比重大于畜牧业。我 国种植业占的比重较大,其他各业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与种植业提供原料。就 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向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即优势农产品区域方向发展。 国家农业部于2月12日发布《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划定 了35个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 双高甘蔗、柑橘、苹果、牛奶、牛羊肉和水产品11种优势农产品。 规划提出:要用5年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 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优势产区的条件是: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 大、产业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当然是对国内宏观调控和进出口有重 大影响,对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有重大作用的农产品。 总之,生产结构的调整,必须是有优势的产品,而且要使之形成区域(一定规模): 才能产生较大的效益。 从以上有关农业生产的概念可以看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是吃、穿,而解 决吃、穿问题主要靠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就是人类为了生存问题去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因此,作物生产的实质,就是人类利用作物对土壤、雨
五业之间的关系: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种植业为养殖业、渔业提供饲料,林业 为水土保持、农业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和肥 料;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又为副业提供原料,而副业又为其它各业提供 资金。 农学:是研究农作物生产理论,提高作物生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分析 作物与环境和综合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涉及到农作物的品种, 植物营养,农业生态,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等学科。 作物栽培:根据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综合运用农业“八 大宪法”控制和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保证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所应用的一切 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的植物(指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 农作物: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大田栽培的作物。 结构调整:包括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各业内部的调整。 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比例。 农业生产结构的组成、比例,受文化传统、农业资源、经济条件的影响,一般是 发达国家畜牧业的比重大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种植业比重大于畜牧业。我 国种植业占的比重较大,其他各业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与种植业提供原料。 就 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向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即优势农产品区域方向发展。 国家农业部于 2 月 12 日发布《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划定 了 35 个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 双高甘蔗、柑橘、苹果、牛奶、牛羊肉和水产品 11 种优势农产品。 规划提出:要用 5 年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 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优势产区的条件是: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 大、产业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当然是对国内宏观调控和进出口有重 大影响,对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有重大作用的农产品。 总之,生产结构的调整,必须是有优势的产品,而且要使之形成区域(一定规模); 才能产生较大的效益。 从以上有关农业生产的概念可以看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是吃、穿,而解 决吃、穿问题主要靠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就是人类为了生存问题去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因此,作物生产的实质,就是人类利用作物对土壤、雨
水、太阳等环境资源转化为人类生活需要的一种活动。维持人类生存的食物全部 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作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光合 产物的积累与分配,要想作物高产,就要充分利用光能,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来 促经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这就是作物高产栽培的基本原则。如:西藏过去不能 种植的作物种类,现在可以种植,就是改变了栽培技术,地膜、保护地、间套作、 选用抗旱寒品种、早熟品种等。 二、作物栽培学性质和目的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这个 理论基础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稳产、环保的栽培技术措施及其理论依据,以 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门技术性、综合性的科学。 三、作物栽培学特点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不仅要提出正确的和适用的栽培技术,而且必须阐明提出这些技术措 施的理论依据。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具 有季节性、复杂性、连续性等特点。 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于研究方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与发展 作物栽培学在理论基础和栽培措施两方面的世界及中国范围内的演进和发展史。 二、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观察法、产量对比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等方法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 究中的应用。 三、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有史以来中外作物栽培学中的主要成就和目前主要的问题。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 新兴科学技术在作物栽培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效益。如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智能 化的栽培等。随着粮食库存量的下降,粮食利用的多样化,以及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自然资源正在迅速的减少和退化,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这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作物栽培作为种植业的主体,必 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改变过去的农业增长方式,将资源密集型转变为资
水、太阳等环境资源转化为人类生活需要的一种活动。维持人类生存的食物全部 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作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光合 产物的积累与分配,要想作物高产,就要充分利用光能,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来 促经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这就是作物高产栽培的基本原则。如:西藏过去不能 种植的作物种类,现在可以种植,就是改变了栽培技术,地膜、保护地、间套作、 选用抗旱寒品种、早熟品种等。 二、作物栽培学性质和目的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这个 理论基础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稳产、环保的栽培技术措施及其理论依据,以 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门技术性、综合性的科学。 三、作物栽培学特点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不仅要提出正确的和适用的栽培技术,而且必须阐明提出这些技术措 施的理论依据。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具 有季节性、复杂性、连续性等特点。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于研究方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演进与发展 作物栽培学在理论基础和栽培措施两方面的世界及中国范围内的演进和发展史。 二、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观察法、产量对比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等方法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 究中的应用。 三、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有史以来中外作物栽培学中的主要成就和目前主要的问题。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 新兴科学技术在作物栽培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效益。如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智能 化的栽培等。随着粮食库存量的下降,粮食利用的多样化,以及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自然资源正在迅速的减少和退化,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这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作物栽培作为种植业的主体,必 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改变过去的农业增长方式,将资源密集型转变为资
金和技术密集型,即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和发展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今后种 植业的发展,必须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产量向优质化方向发展,要良 田、良制、良种、良法结合,发展适用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无性诱导创造新的遗传变异,通过花药培养、染色体加倍,通过 物理因素诱变突变,培养新品种等。育种目标的多样化,随着优势产品的区域化 发展,育种目标也将发生变化,如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各区域均有 一定的育种目标。 在种子产业化的过程中,逐步使种子管理法制化、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 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育繁加销推一体化。 发展适用技术,如节水灌溉、优化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机械化作业、化学 调控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等。 第三节作物生产概况 一、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人口的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农产品中、粮食生产是首要的任务, 在世界总趋势重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单产和总产每年都有所增加,增长 率不大。其中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依次为日本、比利时、法国、荷兰。世界平均 为2830kghm2,我国为4500kghm2。世界在粮食作物中以小麦、稻谷、玉米 为三大粮食作物。 二、我国作物生产概况 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70%以上,油料占8%,其他作物占的比 例很少。目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望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油料作 物、糖料、烟草、棉花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向优质高效上发展。 三、西藏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重要性 (1)党中央和区党委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 1995年5月26日,江总书记在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依靠 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区相继提出“科教兴藏”战略,在1997
金和技术密集型,即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和发展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今后种 植业的发展,必须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产量向优质化方向发展,要良 田、良制、良种、良法结合,发展适用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无性诱导创造新的遗传变异,通过花药培养、染色体加倍,通过 物理因素诱变突变,培养新品种等。育种目标的多样化,随着优势产品的区域化 发展,育种目标也将发生变化,如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各区域均有 一定的育种目标。 在种子产业化的过程中,逐步使种子管理法制化、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 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育繁加销推一体化。 发展适用技术,如节水灌溉、优化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机械化作业、化学 调控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等。 第三节 作物生产概况 一、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人口的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农产品中、粮食生产是首要的任务, 在世界总趋势重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单产和总产每年都有所增加,增长 率不大。其中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依次为日本、比利时、法国、荷兰。世界平均 为 2830 ㎏/hm2, 我国为 4500 ㎏/hm2。世界在粮食作物中以小麦、稻谷、玉米 为三大粮食作物。 二、我国作物生产概况 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 70%以上,油料占 8%,其他作物占的比 例很少。目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望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油料作 物、糖料、烟草、棉花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并向优质高效上发展。 三、西藏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重要性 (1)党中央和区党委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 1995 年 5 月 26 日,江总书记在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依靠 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区相继提出“科教兴藏”战略,在 1997
年15大上,党中央进一步把“科教兴国”确定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对1978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的全面落实,是理论变成现实 的一大飞跃。 从1995年以后,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逐渐加强,先后出台了多项条例、方针 以表彰和鼓励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也是成倍增加,95期间国家财政的投入达2300多亿元,是 85期间的两倍,十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3000亿元增加到 18000亿元,平均增长20%,超过同期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10%,成为我国国 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从总体上看,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己居发展中国 家前列,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5年发布了《西藏关于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 我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把“科教兴藏”定为我区一项基 本发展战略。又在2002年提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 跨越式的决定》,首次提出应用型科研机构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的改革政策。决 定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区新时期“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面向 经济建设为主战场,以农牧业科技进步为基础,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实用技 术为重点,以推进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 发为动力,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保障,努力提高科技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区同时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科技已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农牧民增产增收致富中 发挥着切切实实的作用,依靠科技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 长点。 (2)农牧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全区农牧业系统共承担各级给类科研项目1200多项,获国家级奖30多项,省 部级奖140多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区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提高 农牧业生产效益,为增加农牧民群众的收入提供了保障。自治区投入到农业的经 费占总经费的50%以上,在种植业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 1、开展新品种引进、培育,种子包衣、化肥深施、精耕细作、良种推广、万亩 千斤田新技术推广。 2、机耕、机翻、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76万亩、220万亩、126万亩,分别比80 年代末提高了5.5倍、4倍、10倍
年 15 大上,党中央进一步把“科教兴国”确定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对 1978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的全面落实,是理论变成现实 的一大飞跃。 从 1995 年以后,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逐渐加强,先后出台了多项条例、方针 以表彰和鼓励在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也是成倍增加,95 期间国家财政的投入达 2300 多亿元,是 85 期间的两倍,十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 3000 亿元增加到 18000 亿元,平均增长 20%,超过同期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 10%,成为我国国 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从总体上看,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已居发展中国 家前列,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5 年发布了《西藏关于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 我区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把“科教兴藏”定为我区一项基 本发展战略。又在 2002 年提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 跨越式的决定》,首次提出应用型科研机构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的改革政策。 决 定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区新时期“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面向 经济建设为主战场,以农牧业科技进步为基础,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实用技 术为重点,以推进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 发为动力,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保障,努力提高科技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区同时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科技已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农牧民增产增收致富中 发挥着切切实实的作用,依靠科技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 长点。 (2)农牧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全区农牧业系统共承担各级给类科研项目 1200 多项,获国家级奖 30 多项,省 部级奖 140 多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区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提高 农牧业生产效益,为增加农牧民群众的收入提供了保障。自治区投入到农业的经 费占总经费的 50%以上,在种植业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 1、开展新品种引进、培育,种子包衣、化肥深施、精耕细作、良种推广、万亩 千斤田新技术推广。 2、机耕、机翻、机收面积分别达到 176 万亩、220 万亩、126 万亩,分别比 80 年代末提高了 5.5 倍、4 倍、10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