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农业生产和作物栽培 ◆一、作物生产概况 (一)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二)现状和发展方向 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2.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 3. 西藏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 ◆二、作物栽培科学的演进和发展 (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成就和解放后的发展 ◆ 1.我国农业的历史成就 ◆ 2.解放后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二)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和前景 ◆ 1.在土壤耕作,改良利用方面 ◆2.在施肥方面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农业生产和作物栽培 一、作物生产概况 (一)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二)现状和发展方向 1.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2.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 3.西藏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 二、作物栽培科学的演进和发展 (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成就和解放后的发展 1.我国农业的历史成就 2.解放后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二)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和前景 1.在土壤耕作,改良利用方面 2.在施肥方面
◆3.在灌溉方面 ◆4.在作物种植密度方面 ◆ 5.在田间管理方面 ◆三、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性质、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 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优质、低成本生产的理论 和措施的一门科学;简单地说,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 物的栽培理论和栽培技术措施,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的 门科学。 (二)作物栽培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1.要认真学习党对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 ◆2.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作指导 ◆3. 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 风 ◆4. 要学会基础学科,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
3.在灌溉方面 4.在作物种植密度方面 5.在田间管理方面 三、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性质、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 件的关系,以探讨作物高产、优质、低成本生产的理论 和措施的一门科学;简单地说,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 物的栽培理论和栽培技术措施,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的 一门科学。 (二)作物栽培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1.要认真学习党对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 2.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作指导 3.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 风 4.要学会基础学科,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作物的起源变异和传播 (一)栽培作物起源与农耕文化 1)生活方式 ①游猎→定居→发现“植物的再生过程”→农耕生活的渊源 ②驯化、饲养动物→寻找牧草饲料→游牧生活的开始 2)环境制约 ①人类以农耕生活为主还是以游牧生活为主,不同民族之间有所不 同,同时也受到人类生活环境的强烈制约 ②东亚和欧洲州:畜牧业为主,兼顾农业耕作,主要种植麦类和豆 类 ③东南亚和中南美:以农耕生活为主,主要作物为多年生的薯类 ④居住的地理环境→作物种类→农耕生活(文化》 3)农耕文化 据研究,世界上的农耕文化可分为四种(大多与人种有关) ①地中海农耕文化:是在中东地区兴起的农耕文明,以小麦、大 麦、蔓箐、豌豆等具有代表性的作物为主,从石器时代向欧洲传 播的同时,经陆地传入印度、中国等国家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一、作物的起源变异和传播 (一)栽培作物起源与农耕文化 1)生活方式 ①游猎→定居→发现“植物的再生过程” →农耕生活的渊源 ②驯化、饲养动物→寻找牧草饲料→游牧生活的开始 2)环境制约 ①人类以农耕生活为主还是以游牧生活为主,不同民族之间有所不 同,同时也受到人类生活环境的强烈制约 ②东亚和欧洲:畜牧业为主,兼顾农业耕作,主要种植麦类和豆 类 ③东南亚和中南美:以农耕生活为主,主要作物为多年生的薯类 ④居住的地理环境→作物种类→农耕生活(文化) 3)农耕文化 据研究,世界上的农耕文化可分为四种(大多与人种有关) ①地中海农耕文化:是在中东地区兴起的农耕文明,以小麦、大 麦、蔓箐、豌豆等具有代表性的作物为主,从石器时代向欧洲传 播的同时,经陆地传入印度、中国等国家
②热带深草原农耕文化:在非洲、主要是在西非的尼日尔河流域产 生的农耕文化,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地区产生的农耕文化相结合 后,逐步扩大至印度次大陆,代表作物有豇豆、紫黑稗、葫芦、 芝麻等。 ③根栽农耕文化:以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产生了以芋头 山芋、香蕉、甘蔗等为代表作物的农耕文化。根栽农耕文化从印 度向西传入马达加斯加,而后传到非洲大陆,又传遍南太平洋各 岛屿。 ④新大陆农耕文化:在南美洲的秘鲁高原,产生了以马铃薯、菜 豆、南瓜等为代表作物的农耕文化。在中美洲还产生了以玉米、 甘薯为核心的农耕文化。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些作物大多 数在16世纪后,很快传遍旧大陆,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作物的分布 图。 (二)栽培作物起源的地理中心 1)栽培作物均起源于野生植物 ①这一观点可追溯到瑞士学者德·康多尔(De Candolle)和英国 学者查·达尔文(C.Darwin)
②热带深草原农耕文化:在非洲、主要是在西非的尼日尔河流域产 生的农耕文化,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地区产生的农耕文化相结合 后,逐步扩大至印度次大陆,代表作物有豇豆、紫黑稗、葫芦、 芝麻等。 ③根栽农耕文化:以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产生了以芋头、 山芋、香蕉、甘蔗等为代表作物的农耕文化。根栽农耕文化从印 度向西传入马达加斯加,而后传到非洲大陆,又传遍南太平洋各 岛屿。 ④新大陆农耕文化:在南美洲的秘鲁高原,产生了以马铃薯、菜 豆、南瓜等为代表作物的农耕文化。在中美洲还产生了以玉米、 甘薯为核心的农耕文化。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些作物大多 数在16 世纪后,很快传遍旧大陆,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作物的分布 图。 (二)栽培作物起源的地理中心 1)栽培作物均起源于野生植物 ①这一观点可追溯到瑞士学者德·康多尔(De Candolle)和英国 学者 查·达尔文(C.Darwin)
②康多尔(1855)《植物地理学》,157种作物,只有32种没有找到 相应的野生种;康多尔(1883)《栽培植物的起源》,247种作物, 199种起源于旧大陆,45种起源于新大陆,3种来历不明 2)恩依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 ①本世纪20~30年代,苏联学者瓦维洛夫组织植物远征采集队, 收集了世界各大洲60多个国家的30多万份野生植物和栽培作物的 材料 ②于1926年发表《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提出了起源中心 学说 ③1935年瓦维洛夫对原有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改,在其著作《育种 的植物地理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了栽培植物的八大起源中心学 说,包括8个独立的起源中心和3个副中心
②康多尔(1855)《植物地理学》,157种作物,只有32种没有找到 相应的野生种;康多尔(1883)《栽培植物的起源》,247种作物, 199 种起源于旧大陆,45种起源于新大陆,3种来历不明 2)恩·依·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 ①本世纪20~30年代,苏联学者瓦维洛夫组织植物远征采集队, 收集了世界各大洲60多个国家的30多万份野生植物和栽培作物的 材料 ②于1926年发表《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提出了起源中心 学说 ③1935年瓦维洛夫对原有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改,在其著作《育种 的植物 地理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了栽培植物的八大起源中心学 说,包括8 个独立的起源中心和3个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