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均无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 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 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 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 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 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 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 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 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 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 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 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 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 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 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 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 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 “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 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 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 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 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 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
“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 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 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 《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 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 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 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 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 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 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 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 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 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 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 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 《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 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 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 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 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 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 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 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 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 年 5 月 7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 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 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 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 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 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 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 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 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 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 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 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 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 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 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 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 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 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 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 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 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 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 助人工智能( 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 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 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 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 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 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 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 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 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 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 2.0 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 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 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 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 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 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 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 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 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 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 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AⅠ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 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 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 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 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 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 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 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 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 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 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 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 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 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 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 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 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 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 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 AI 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 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 AI 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 AI 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 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 问题的 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 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 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 “在未来,工厂 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 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 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 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 AI 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 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 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 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 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
C.人T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完全满足 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T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作为人,仍然 可以凭借自己的独特性与人T智能写作展开竞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 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主要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 了巨大成功,正在不断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那些数值背后的 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 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如何克服机器人新闻的那些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声音 刘国芳 有一天,我来到一条河边。这儿是荒郊野外,一条河便让人觉得很空旷。河边没人,不 管是河的上游、下游,还是河对岸,都没有人。但是,我忽然听到声音了。不是一个人的声 音,是很多人的声音,一片嘈杂。但我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看不到说话的人。旋即,声音 没有了,一切归于沉寂,好像刚才的声音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幻觉 是个好天,已经落了好多天的雨了,但现在,太阳出来了。太阳在河里是悬不住的,低 下头,太阳就落在了水里了。太阳落在水里,便碎了,碎成满河的粼粼波光。不过,把头 抬起来,太阳还在天上。有雾霭腾腾升起,它们随着流水缓缓而去。去远了,一条河便虚无 缥缈起来 忽然又有声音了,从那虚无缥缈的地方传来。我侧耳倾听,终于听清了一句:“香竺真 可怜呀,老公被官府捉了,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全落在她身上了。” 接下来,又听不清了 我想看清说话的人,往那虚无缥缈的地方望去。但我看不到,我没有看见说话的人
C.人 T 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完全满足 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 T 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作为人,仍然 可以凭借自己的独特性与人 T 智能写作展开竞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 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B.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主要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 了巨大成功,正在不断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那些数值背后的 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 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6.如何克服机器人新闻的那些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声音 刘国芳 有一天,我来到一条河边。这儿是荒郊野外,一条河便让人觉得很空旷。河边没人,不 管是河的上游、下游,还是河对岸,都没有人。但是,我忽然听到声音了。不是一个人的声 音,是很多人的声音,一片嘈杂。但我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看不到说话的人。旋即,声音 没有了,一切归于沉寂,好像刚才的声音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幻觉。 是个好天,已经落了好多天的雨了,但现在,太阳出来了。太阳在河里是悬不住的,低 一下头,太阳就落在了水里了。太阳落在水里,便碎了,碎成满河的粼粼波光。不过,把头 抬起来,太阳还在天上。有雾霭腾腾升起,它们随着流水缓缓而去。去远了,一条河便虚无 缥缈起来。 忽然又有声音了,从那虚无缥缈的地方传来。我侧耳倾听,终于听清了一句:“香竺真 可怜呀,老公被官府捉了,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全落在她身上了。” 接下来,又听不清了。 我想看清说话的人,往那虚无缥缈的地方望去。但我看不到,我没有看见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