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 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等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 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 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 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 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 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 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 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 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 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 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 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 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 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 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 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 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 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 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 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 得以确立的前提。泰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 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 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 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 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河北省邯郸市 2018 届高三 1 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 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等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 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 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 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 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 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 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 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 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 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 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 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 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 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 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 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 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 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 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 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 得以确立的前提。泰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 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 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 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 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 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 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 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 益和社会稳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 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 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人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 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 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 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 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 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 了道德司法的前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鸟音 衣向东 “今天又不会有鸟了。”张宏英听到风沙踩着他的脊背“呜呜”地走过 心里空荡荡的 张宏英执勤的任务是打鸟。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到戈壁潍上的一个实 验基地的警卫中队,中队长发给他一支枪,命令他看守眼前的废水池。中队长在 向张宏英交代任务的时候,神色严肃地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打鸟,凡是饮了废 水的鸟,就要像对待敌人一样,一个也不放过!” 其实,水池的废水看起来是那么清澈,在戈壁滩上汪出了一处风景。无 风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荡漾起一层又一层的诱惑 早晨天一放亮,张宏英就掮起枪巡逻,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撤回。起初, 张宏英绕着水池巡逻的时候,心里异常紧张,恨不得眼睛一眨不眨。他给自己定 了一条原则,只要从他视线飞过的鸟,一个也不放过,谁能断定它是否饮过废水 呢?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漏过一个!他总是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让饮过水的鸟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 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 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 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 益和社会稳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 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 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人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 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 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 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 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 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 了道德司法的前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鸟音 衣向东 “今天又不会有鸟了。”张宏英听到风沙踩着他的脊背“呜呜”地走过, 心里空荡荡的。 张宏英执勤的任务是打鸟。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到戈壁潍上的一个实 验基地的警卫中队,中队长发给他一支枪,命令他看守眼前的废水池。中队长在 向张宏英交代任务的时候,神色严肃地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打鸟,凡是饮了废 水的鸟,就要像对待敌人一样,一个也不放过!” 其实,水池的废水看起来是那么清澈,在戈壁滩上汪出了一处风景。无 风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荡漾起一层又一层的诱惑。 早晨天一放亮,张宏英就掮起枪巡逻,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撤回。起初, 张宏英绕着水池巡逻的时候,心里异常紧张,恨不得眼睛一眨不眨。他给自己定 了一条原则,只要从他视线飞过的鸟,一个也不放过,谁能断定它是否饮过废水 呢?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漏过一个!他总是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让饮过水的鸟
儿飞走,把核污染带到戈壁滩外。他最怕看到天空中的飞翔物,心里祈祷说:“小 鸟呀小鸟,你从我的眼前绕开吧,别走进我的枪口里,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就 别怪我太无情了 有时候,风沙把戈壁滩上的一簇干枯的红柳或是一片废纸吹上天空,在 风沙中上下飞舞,由远而近地向废水池降落,张宏英就拉出了战斗的姿态,举枪 跟踪瞄准飞行物。如此折腾了几次,却始终没有看到真正的鸟儿出现,他便有些 灰心丧气。 天,中队长问他巡逻的情况,他竟有些委屈地说:“打鸟打鸟,连根 鸟毛也没看到!” 中队长并没有理会张宏英的委屈,说:“永远没有一根鸟毛才好呢。” 但是,张宏英却不这样想了,他开始盼望鸟儿出现,很想能在戈壁滩上听一听鸟 儿的鸣叫。这个季节,在他的家乡,应该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 没有鸟叫,张宏英就自己吹口哨学鸟叫,希望以此招引鸟来。但是,三 个月过去了,他把嗓子都吹哑了,连个鸟的影子都没见到 他开始怀疑连人影都少见的戈壁滩上是否会有鸟儿光顾。 今天沙暴刚刚过去,按说更不会有鸟儿存在。然而,就在张宏英灰心丧 气的时候,一只鸟儿却突然间飞进了他的视线,竟让他怀疑自己看花了眼。他用 力揉了揉眼睛,确信这个越来越清晰的黑点就是一只鸟儿 显然,这只鸟是尾随在沙暴身后赶来的,很疲倦的样子,因此在它发现 池水后降落的时候,几乎是任凭身体的重量向下坠落,一头栽倒在池水旁。 张宏英兴奋的样子就不必说了,他冲着鸟儿小声说:“叫一声呀,你叫 声呀!”但是疲倦的鸟儿一声不吭,朝着池水一步一步地走去。就在这个时候, 张宏英突然喊叫起来:“快走开,哟兮一 张宏英一边奔跑,一边“哟兮、哟兮”地喊叫,试图轰开朝池水逼近的 鸟儿。但是,鸟儿已经听不到他的叫喊了,它的眼前只有一池碧蓝的水,它盯住 这个目标奋不顾身地走去 张宏英站住不动了,他发现鸟儿已经把嘴插进了水里,一起一伏尽情地 饮着。鸟嘴是粉红色的,碧蓝的水在粉红色的鸟嘴的啜饮下,轻轻地颤动起来。 他轻轻举起了枪,瞄准了鸟儿,却迟迟不扣动扳机。即使是废水也让鸟 儿饮个痛快吧,他相信饮水后的鸟儿一定会发出几声酣畅淋漓的鸣叫。 他举着枪,满怀了希望,等待着。 鸟儿终于满足地仰起头,四下张望了一眼,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起飞了, 它饮的水,足够它飞出戈壁滩了,于是它有力地扇动翅膀,朝着它向往的山清水 秀的地方飞去。它始终没有叫一声,它是积攒了所有的力气,用于飞越茫茫戈壁 滩的搏击中。 当鸟儿即将飞出张宏英的瞄准区域时,他扣动了阪机。中弹的鸟儿挣扎 着滑翔,一会儿降落,一会儿滑起,几经折腾,开始坠落了。鸟儿明白自己飞不 出茫茫戈壁滩了,就在它告别蓝天的瞬间,它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发出了两声悠 扬的鸣叫,声音婉转清丽 张宏英清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呜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垂挂在戈 壁滩碧蓝的天空中。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补叙的手法,将张宏英在戈壁滩上打鸟的缘由进行了说明,使小 说的情节发展更加完整
儿飞走,把核污染带到戈壁滩外。他最怕看到天空中的飞翔物,心里祈祷说:“小 鸟呀小鸟,你从我的眼前绕开吧,别走进我的枪口里,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就 别怪我太无情了。” 有时候,风沙把戈壁滩上的一簇干枯的红柳或是一片废纸吹上天空,在 风沙中上下飞舞,由远而近地向废水池降落,张宏英就拉出了战斗的姿态,举枪 跟踪瞄准飞行物。如此折腾了几次,却始终没有看到真正的鸟儿出现,他便有些 灰心丧气。 一天,中队长问他巡逻的情况,他竟有些委屈地说:“打鸟打鸟,连根 鸟毛也没看到!” 中队长并没有理会张宏英的委屈,说:“永远没有一根鸟毛才好呢。” 但是,张宏英却不这样想了,他开始盼望鸟儿出现,很想能在戈壁滩上听一听鸟 儿的鸣叫。这个季节,在他的家乡,应该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 没有鸟叫,张宏英就自己吹口哨学鸟叫,希望以此招引鸟来。但是,三 个月过去了,他把嗓子都吹哑了,连个鸟的影子都没见到。 他开始怀疑连人影都少见的戈壁滩上是否会有鸟儿光顾。 今天沙暴刚刚过去,按说更不会有鸟儿存在。然而,就在张宏英灰心丧 气的时候,一只鸟儿却突然间飞进了他的视线,竟让他怀疑自己看花了眼。他用 力揉了揉眼睛,确信这个越来越清晰的黑点就是一只鸟儿。 显然,这只鸟是尾随在沙暴身后赶来的,很疲倦的样子,因此在它发现 池水后降落的时候,几乎是任凭身体的重量向下坠落,一头栽倒在池水旁。 张宏英兴奋的样子就不必说了,他冲着鸟儿小声说:“叫一声呀,你叫 一声呀!”但是疲倦的鸟儿一声不吭,朝着池水一步一步地走去。就在这个时候, 张宏英突然喊叫起来:“快走开,哟兮——” 张宏英一边奔跑,一边“哟兮、哟兮”地喊叫,试图轰开朝池水逼近的 鸟儿。但是,鸟儿已经听不到他的叫喊了,它的眼前只有一池碧蓝的水,它盯住 这个目标奋不顾身地走去。 张宏英站住不动了,他发现鸟儿已经把嘴插进了水里,一起一伏尽情地 饮着。鸟嘴是粉红色的,碧蓝的水在粉红色的鸟嘴的啜饮下,轻轻地颤动起来。 他轻轻举起了枪,瞄准了鸟儿,却迟迟不扣动扳机。即使是废水也让鸟 儿饮个痛快吧,他相信饮水后的鸟儿一定会发出几声酣畅淋漓的鸣叫。 他举着枪,满怀了希望,等待着。 鸟儿终于满足地仰起头,四下张望了一眼,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起飞了, 它饮的水,足够它飞出戈壁滩了,于是它有力地扇动翅膀,朝着它向往的山清水 秀的地方飞去。它始终没有叫一声,它是积攒了所有的力气,用于飞越茫茫戈壁 滩的搏击中。 当鸟儿即将飞出张宏英的瞄准区域时,他扣动了阪机。中弹的鸟儿挣扎 着滑翔,一会儿降落,一会儿滑起,几经折腾,开始坠落了。鸟儿明白自己飞不 出茫茫戈壁滩了,就在它告别蓝天的瞬间,它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发出了两声悠 扬的鸣叫,声音婉转清丽。 张宏英清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呜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垂挂在戈 壁滩碧蓝的天空中。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运用补叙的手法,将张宏英在戈壁滩上打鸟的缘由进行了说明,使小 说的情节发展更加完整
B.张宏英的任务虽是打鸟,但他最初却不希望鸟来。鸟来了之后他不愿扣动 扳机,这体现了张宏英的善良。 C.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打鸟,暗线则是张宏英对家乡的思念,正因 此文章多次提到张宏英希望听到鸟音。 D.本文通过描写一人一鸟的对峙,人最终在无奈之下射杀了鸟,为我们刻画 了一个坚守在戈壁滩的忠于职守的军人形象。 5.小说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说明。(5分) 6.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要矛盾冲突并赏析其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 长,方汉奇常常被人们称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他却说,如果将中国新闻史 比作一条浩瀚的长河,我只不过是一个在这条长河之中溯流探源、艰辛跋涉的旅 人 1946年,方汉奇考上了校址设在南京、苏州两地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 闻系。夙愿既偿,他全身心投入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学习之余,他继续搜 集报纸,上大二时,他把苦心搜集的1500余种报纸拿出来办了个报纸展览。伴 随着集报活动的开展,方汉奇在报史研究方面的才华也逐渐展露,引起了系主任 马荫良先生的注意 1950年,方汉奇大学毕业,已调任上海新闻图书馆馆长的马荫良慧眼识 珠,邀请方汉奇到该馆担任研究馆员,负责《申报》史的整理工作。方汉奇感于 师恩,应邀而往,从此他就一头扎进了《申报》的故纸堆,从1872年的创刊号 直看到《申报》停刊,一干就是三年。“我那时住在图书馆,白天晚上都与这 些旧报为伴。新闻是历史的记录,通过这些报纸我好像把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经 历了一遍,心里非常有底,对我后来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研究,一辈子受 用。”“真没想到,我的记者梦没做成,最后搞上了新闻史,坐了一辈子的‘冷 板凳’ 1953年8月,应北大中文系副主任罗列之邀,方汉奇来到未名湖畔,在 北大中文系主讲新闻史。当时的新闻史研究在我国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领地,全 国从事新闻史教学的只有复旦大学的曹亨闻先生和方汉奇两人。“那个时候连 本通用教材都没有,涉及现当代部分的内容更是一片空白。往往是下个礼拜要讲 的课,这个礼拜还没有备出来,没米下锅啊,要找米!没办法啊,只好到图书馆、 档案馆去査,连暑假也不闲着。就这么紧张。”方汉奇一边讲课,一边扎进图书 馆、资料室,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精心选择资料,为新闻史的硏究奠定了一块 块基石。寒暑易节,燕园中风光无限,但一心治学的他连午休时间都抽不出来, 哪里有心思野游骋怀。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上衣两肘总被磨得由光而破,由破 到烂,他倒好,干脆准备了无数套袖备用。经过五年的积累,讲课步入正轨。1958 年,方汉奇随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方汉 奇不仅丝毫没有想过放弃,反而自得其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他说:“我 不怕坐冷板凳。一个人甘于坐冷板凳,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才能安下心来 做学问。不怕慢,就怕站。这些年来,应该说,我没闲着。”1983年1月,他 发表论文《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振聋发
B.张宏英的任务虽是打鸟,但他最初却不希望鸟来。鸟来了之后他不愿扣动 扳机,这体现了张宏英的善良。 C.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打鸟,暗线则是张宏英对家乡的思念,正因 此文章多次提到张宏英希望听到鸟音。 D.本文通过描写一人一鸟的对峙,人最终在无奈之下射杀了鸟,为我们刻画 了一个坚守在戈壁滩的忠于职守的军人形象。 5.小说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说明。(5 分) 6.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要矛盾冲突并赏析其作用。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 长,方汉奇常常被人们称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他却说,如果将中国新闻史 比作一条浩瀚的长河,我只不过是一个在这条长河之中溯流探源、艰辛跋涉的旅 人。 1946 年,方汉奇考上了校址设在南京、苏州两地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 闻系。夙愿既偿,他全身心投入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学习之余,他继续搜 集报纸,上大二时,他把苦心搜集的 1500 余种报纸拿出来办了个报纸展览。伴 随着集报活动的开展,方汉奇在报史研究方面的才华也逐渐展露,引起了系主任 马荫良先生的注意。 1950 年,方汉奇大学毕业,已调任上海新闻图书馆馆长的马荫良慧眼识 珠,邀请方汉奇到该馆担任研究馆员,负责《申报》史的整理工作。方汉奇感于 师恩,应邀而往,从此他就一头扎进了《申报》的故纸堆,从 1872 年的创刊号 一直看到《申报》停刊,一干就是三年。“我那时住在图书馆,白天晚上都与这 些旧报为伴。新闻是历史的记录,通过这些报纸我好像把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经 历了一遍,心里非常有底,对我后来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研究,一辈子受 用。”“真没想到,我的记者梦没做成,最后搞上了新闻史,坐了一辈子的‘冷 板凳’。” 1953 年 8 月,应北大中文系副主任罗列之邀,方汉奇来到未名湖畔,在 北大中文系主讲新闻史。当时的新闻史研究在我国还是一片尚待开垦的领地,全 国从事新闻史教学的只有复旦大学的曹亨闻先生和方汉奇两人。“那个时候连一 本通用教材都没有,涉及现当代部分的内容更是一片空白。往往是下个礼拜要讲 的课,这个礼拜还没有备出来,没米下锅啊,要找米!没办法啊,只好到图书馆、 档案馆去查,连暑假也不闲着。就这么紧张。”方汉奇一边讲课,一边扎进图书 馆、资料室,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精心选择资料,为新闻史的研究奠定了一块 块基石。寒暑易节,燕园中风光无限,但一心治学的他连午休时间都抽不出来, 哪里有心思野游骋怀。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上衣两肘总被磨得由光而破,由破 到烂,他倒好,干脆准备了无数套袖备用。经过五年的积累,讲课步入正轨。1958 年,方汉奇随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方汉 奇不仅丝毫没有想过放弃,反而自得其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他说:“我 不怕坐冷板凳。一个人甘于坐冷板凳,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才能安下心来 做学问。不怕慢,就怕站。这些年来,应该说,我没闲着。”1983 年 1 月,他 发表论文《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振聋发
聩地提出:“中国报纸始于唐代”;“《进奏院状》是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报纸和 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这一论断不仅澄清了中国报纸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样一个命题,而且订正 了戈公振率先提出的汉朝起源说。否定别人也许不难,否定权威则太不容易。关 于这一点,方汉奇有自己的原则,他说:“做学问要有胡适‘于不疑处有疑’的 独立思考精神,更要有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从事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对新闻 史中的人物也好,报刊也好,事件也好,在叙述和评价时,都应该力争做到实事 求是,做到一切都有根据,做到‘言必有征,无征不信 我有一句座右铭‘人之彦圣,若已有之’,就是说别人学术上有了成 就,就如同自己拥有一样,对年轻人要多扶持,对同辈人要多借鉴,不要得红眼 病,不要嫉妒人家,应该有这样的襟怀。我希望年轻人能超过自己,超过自己的 学生才是好学生。”正是基于方汉奇的薪火相传,半个世纪以来,方汉奇的学生 中新闻名家辈出,其中不仅有范敬宜、郭超人、陈锡添等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 代表,更有一大批走上教学岗位的优秀新闻教育工作者,他们已成为共和国新闻 事业的脊梁 (摘编自吴晓晶《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方汉奇对新闻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大学期间他开始陆续搜集报纸, 进而开始了新闻史的研究工作。 B.方汉奇在报史研究方面显现出的才华,让马荫良认识到方汉奇日后定会成 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人物 C.“不怕慢,就怕站”,方汉奇始终认为做学问应当潜心笃志,不能因外界 环境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专注之心。 方汉奇乐于提携后辈,他的学生大都已经成为当代的新闻名家和优秀的新 闻教育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方汉奇长期从事新闻史教学工作,目前已成为人大新闻史教授、博士生导 师,因此被称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 B.方汉奇长达三年的《申报》史研究,为他后来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 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方汉奇经过仔细的砑究论证,提出唐朝的《进奏院状》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的观点。 D.方汉奇的无数套袖,体现出了他勤于治学的精神,他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 为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E.文中大量引用方汉奇的话,既利于突出其形象,也可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 客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9.文章题目为“冷门做出热学问”,请结合原文概括并分析方汉奇怎么能于“冷 门”中做出“热学问”。(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父遂良,仕至尚书度支员外郎。衍总发苦志 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 使者荐之,通判晋州。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
聩地提出:“中国报纸始于唐代”;“《进奏院状》是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报纸和 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这一论断不仅澄清了中国报纸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样一个命题,而且订正 了戈公振率先提出的汉朝起源说。否定别人也许不难,否定权威则太不容易。关 于这一点,方汉奇有自己的原则,他说:“做学问要有胡适‘于不疑处有疑’的 独立思考精神,更要有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从事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对新闻 史中的人物也好,报刊也好,事件也好,在叙述和评价时,都应该力争做到实事 求是,做到一切都有根据,做到‘言必有征,无征不信’。” “我有一句座右铭‘人之彦圣,若已有之’,就是说别人学术上有了成 就,就如同自己拥有一样,对年轻人要多扶持,对同辈人要多借鉴,不要得红眼 病,不要嫉妒人家,应该有这样的襟怀。我希望年轻人能超过自己,超过自己的 学生才是好学生。”正是基于方汉奇的薪火相传,半个世纪以来,方汉奇的学生 中新闻名家辈出,其中不仅有范敬宜、郭超人、陈锡添等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 代表,更有一大批走上教学岗位的优秀新闻教育工作者,他们已成为共和国新闻 事业的脊梁。 (摘编自吴晓晶《方汉奇:冷门做出热学问》)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方汉奇对新闻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大学期间他开始陆续搜集报纸, 进而开始了新闻史的研究工作。 B.方汉奇在报史研究方面显现出的才华,让马荫良认识到方汉奇日后定会成 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人物。 C.“不怕慢,就怕站”,方汉奇始终认为做学问应当潜心笃志,不能因外界 环境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专注之心。 D.方汉奇乐于提携后辈,他的学生大都已经成为当代的新闻名家和优秀的新 闻教育工作者,可谓桃李满天下。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方汉奇长期从事新闻史教学工作,目前已成为人大新闻史教授、博士生导 师,因此被称为新闻史学界的“泰斗”。 B.方汉奇长达三年的《申报》史研究,为他后来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 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方汉奇经过仔细的砑究论证,提出唐朝的《进奏院状》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的观点。 D.方汉奇的无数套袖,体现出了他勤于治学的精神,他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 为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E.文中大量引用方汉奇的话,既利于突出其形象,也可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 客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9.文章题目为“冷门做出热学问”,请结合原文概括并分析方汉奇怎么能于“冷 门”中做出“热学问”。(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父遂良,仕至尚书度支员外郎。衍总发苦志 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 使者荐之,通判晋州。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