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相关信息(姓名、考号等)准确、规范的填写(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 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 去》、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 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 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 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 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 “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 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始当求所 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 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 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 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 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 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 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 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相关信息(姓名、考号等)准确、规范的填写(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 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 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 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 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 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 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 “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 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始当求所 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 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 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 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 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 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 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 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 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 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 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 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 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 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 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 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 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 演化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 好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 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是相对应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 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 辨色彩 C.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 有理有据。 D.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 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虛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 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 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 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 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 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 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 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 “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 2018 年 11 月 26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 演化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 好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 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是相对应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 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 辨色彩。 C.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 有理有据。 D.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
性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 书的意义 B.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 的读书人。 C.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 值得倡导 D.文罩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 态度来对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 慢”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 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戏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戏曲 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 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 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这是因为 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 成审美经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 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 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现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人民日报》2019年7月19 日) 材料二: 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 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的。”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 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
性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 书的意义。 B.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 的读书人。 C.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 值得倡导。 D.文罩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 态度来对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 “慢”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 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戏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戏曲 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 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 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这是因为 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 成审美经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 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 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现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人民日报》2019 年 7 月 19 日) 材料二 : 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 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的。”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 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
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曲表演的启发。法国前卫戏剧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 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 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 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 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 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 曲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材料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由于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程式语 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題。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 破程式、回到歌舞。“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也一直试图借此建立起自己的表达线路图,进而 拓展表演艺术空间,促进产生新的时空可能性、新的美学思维形态。”从赣南采茶戏《十二 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的“板 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 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戏曲理论家和德称之为“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 蹈、民间习俗),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曲理论家周育德称之为“无动不舞”,生动概括 了她的导演特色。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19年 月28日) 4.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无数农民虽目不识丁却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戏曲,是由于他们熟悉戏曲演绎的故 事、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 B.中国戏曲陈旧的内容和观念,并不能遮掩其表现手段的独特魅力,这种手段受到世界
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曲表演的启发。法国前卫戏剧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 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 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 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 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 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 曲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材料三: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由于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程式语 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題。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 破程式、回到歌舞。“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也一直试图借此建立起自己的表达线路图,进而 拓展表演艺术空间,促进产生新的时空可能性、新的美学思维形态。”从赣南采茶戏《十二 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 《狗儿爷涅槃》中的“板 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 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戏曲理论家和德称之为“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 蹈、民间习俗),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曲理论家周育德称之为“无动不舞”,生动概括 了她的导演特色。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19 年 1 月 28 日) 4.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前,无数农民虽目不识丁却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戏曲,是由于他们熟悉戏曲演绎的故 事、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 B.中国戏曲陈旧的内容和观念,并不能遮掩其表现手段的独特魅力,这种手段受到世界
各国艺术家们的青睐,甚至被借鉴。 C.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 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D.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 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6.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冯骥才 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街上行船,窗户当门,买卖停业,车辆不通,小杨 月楼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南市的庆云戏院。那时候,人都泡在水里,哪有心思看戏? 龙王爷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 河北大街的“万成当”。等到水退了,火车通车,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 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您不 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 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混混头儿。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绝不含糊 死千一个。虽然黑白道上,也讲规矩讲脸面讲义气,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干过不少,小杨 月楼却从来不沾这号人。可是今儿事情逼到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 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 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李二爷!” 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这人足有六尺高,肩 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 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吗?” 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 进了屋,屋里赛破庙,地上是土,条案上也是土,东西全是东倒西歪;迎面那八仙桌子 四条腿缺了一条,拿砖顶上: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小杨月楼心 想,李金鏊是真穷还是装穷?若是真穷,拿嘛帮助自己?于是心里不抱什么希望了。 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 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他瞄着小杨月楼说:“我在哪儿见过你?”眼神还挺横,不
各国艺术家们的青睐,甚至被借鉴。 C.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 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D.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 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6.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冯骥才 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街上行船,窗户当门,买卖停业,车辆不通,小杨 月楼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南市的庆云戏院。那时候,人都泡在水里,哪有心思看戏? 龙王爷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 河北大街的“万成当”。等到水退了,火车通车,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 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您不 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 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混混头儿。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绝不含糊, 死千一个。虽然黑白道上,也讲规矩讲脸面讲义气,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干过不少,小杨 月楼却从来不沾这号人。可是今儿事情逼到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 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 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李二爷!” 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这人足有六尺高,肩 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 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吗?” 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 进了屋,屋里赛破庙,地上是土,条案上也是土,东西全是东倒西歪;迎面那八仙桌子, 四条腿缺了一条,拿砖顶上;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小杨月楼心 想,李金鏊是真穷还是装穷?若是真穷,拿嘛帮助自己?于是心里不抱什么希望了。 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 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他瞄着小杨月楼说:“我在哪儿见过你?”眼神还挺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