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 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 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 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在传统社会,家 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 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 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 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相同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 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 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 “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 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 “浅出”。 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 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 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 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 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让是每个人从小就 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 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 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 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 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 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 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继承历史留给 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 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 2015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 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 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 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在传统社会,家 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 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 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 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相同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 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 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 “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 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 “浅出”。 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 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 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 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 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让是每个人从小就 不断触 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 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 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也对家庭 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 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 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 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继承历史留给 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 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
1.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 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B.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划着每位家 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C.传统社会的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 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D.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 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2.下列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 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B.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变得具体鲜活;通过这个载体,核心价值观更易实现“深入浅出”。 C.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 风无形力量的影响,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 D.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 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 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B.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 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 C.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 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D.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 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 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 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 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 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 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 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 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 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 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 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
1.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 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B.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划着每位家 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C.传统社会的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 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D.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 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2.下列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家风是经过历史积 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 B.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变得具体鲜活;通过这个载体,核心价值观更易实现“深入浅出”。 C.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 风无形力量的影响,这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 D.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 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 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B.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 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 C.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 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D.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 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 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 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 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 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 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 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 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 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 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 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
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 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 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 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 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 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踪迹: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金币: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邀劫: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岁久践阼:登上帝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 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 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 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 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晁补之[来源:学科网ZXK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 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 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 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 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 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岁久 践阼:登上帝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 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 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 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 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5 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临江仙 晁补之[来源:学科网 ZXXK]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①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8.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分) 9.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英雄的舞蹈 路翎 两条澄碧的小河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村镇,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这个中国 应有的东西,它都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可爱、和善的居民们,生活在一种非 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很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 里散发出来的。 每到黄昏,不论严寒酷热,茶馆里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人。一支蜡烛亮了 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就爬上高台,生动地叫喊着古代英雄们的事迹,从他自己都 忘却了的年代直到这个奇怪的、不可解的今天。他是衰老、病弱的。十几年来他 抽着鸦片,而年轻时,他曾经拚命地干过刀、枪、剑、戟,且收了不少门徒。他 觉得被所有的人赏识,被他们喜爱,因此街边新种了一棵小树或挖开了一块石板 他都要热烈地批评一下。 他热衷这样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 一个男子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起来了: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 的“毛毛雨”“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地跑过去一大半。从那边传出热 闹的哄笑声,使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伤风败俗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惊堂木,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 众也跑了过去。他在寂静中溜下高台,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些古代 的英雄们,又都在他的梦里照耀着他了。一下午都发烧,但黄昏的时候他带着神 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他多年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 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 做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看见有人冒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手上坚强、光亮的木头;这 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来 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凝聚着一种可怕的力气,慢慢地耸起瘦削的、仅剩了两
8.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 分) 9.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 1 分,6 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英雄的舞蹈 路翎 两条澄碧的小河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村镇,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这个中国 应有的东西,它都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可爱、和善的居民们,生活在一种非 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很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 里散发出来的。 每到黄昏,不论严寒酷热,茶馆里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人。一支蜡烛亮了, 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就爬上高台,生动地叫喊着古代英雄们的事迹,从他自己都 忘却了的年代直到这个奇怪的、不可解的今天。他是衰老、病弱的。十几年来他 抽着鸦片,而年轻时,他曾经拚命地干过刀、枪、剑、戟,且收了不少门徒。他 觉得被所有的人赏识,被他们喜爱,因此街边新种了一棵小树或挖开了一块石板 他都要热烈 地批评一下。 他热衷这样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 一个男子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起来了: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 的“毛毛雨”“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地跑过去一大半。从那边传出热 闹的哄笑声,使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伤风败俗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惊堂木,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 众也跑了过去。他在寂静中溜下高台,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些古代 的英雄们,又都在他的梦里照耀着他了。一下午都发烧,但黄昏的时候他带着神 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他多年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 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 做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看见有人冒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 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手上坚强、光亮的木头;这 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来 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凝聚着一种可怕的力气,慢慢地耸起瘦削的、仅剩了两
块骨头的肩膀来,鼓起眼睛,凝视着远方,而他那破旧的衣服从身上在寂静中滑 脱了,露出了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他没有欢乐,假装着纵声大笑;他没有 悲苦,逼迫着高声假哭;他伸出两只手来舞蹈;假装听到了询问,并且捶胸顿足,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髙举着两手 站着有半分钟。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 的声音,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轻靡的歌声: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 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 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他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 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张小赖突然 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但酒 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 张小赖发狂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髙台上嘶喊,跳跃。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与现在 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 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他站在髙台上,他拼命地、愤怒地叫 “我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要是日本人来了,洋鬼子,外国人来了,吓,你看 他耸起肩膀,鼓起嘴,向空中拼命地吹着气。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 歪着头轻蔑地倾听。“啊,杀啊!”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他的嘶哑的大声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于是 茶馆里挤满了人。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当然的,不觉得这里 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挥舞起来了。他觉得窒闷的 可怕,拚命地喊了一声,引来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 它们被他征服了。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拚死命地舞着竹棍。忽地他 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茶馆里腾起了 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突然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说书人张小赖最终疯狂舞蹈,死在台上, 浓烈的悲剧色彩带给人们震撼和思考 B.小镇上的人可爱、和善,长久地为古旧的英雄激动,然而一旦有外来冲击, 就立刻改变,这反映出国民精神的麻木空虚 C.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欢迎追捧,自己讲的古代英雄受到 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到绝望、疯狂。 D.“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髙台上嘶喊,跳跃”“精赤、狂热地挥舞竹棍” 这细致、夸张的描写真切呈现出张小赖的形象。 E.小说通过说书人张小赖的遭遇反映了现代商业化社会文化必然代替传统民间 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2)说书人张小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冲突是以强烈的对比展开的,请举例分析其作用。(6分
块骨头的肩膀来,鼓起眼睛,凝视着远方,而他那破旧的衣服从身上在寂静中滑 脱了,露出了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他没有欢乐,假装着纵声大笑;他没有 悲苦,逼迫着高声假哭;他伸出两只手来舞蹈;假装听到了询问,并且捶胸顿足。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 !”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高举着两手 站着有半分钟。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 的声音,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轻靡的歌声: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 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 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他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 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张小赖突然 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但酒 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 张小赖发狂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与现在 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 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他站在高台上,他拼命地、愤怒地叫, “我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要是日本人来了,洋鬼子,外国人来了,吓,你看——” 他耸起肩膀,鼓起嘴,向空中拼命地吹着气。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 歪着头轻蔑地倾听。“啊,杀啊!”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他的嘶哑的大声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于是 茶馆里挤满了人。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当然的,不觉得这里 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挥舞起来了。他觉得窒闷的 可怕,拚命地喊了一声,引来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 它们被他征服了。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拚死命地舞着竹棍。忽地他 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茶馆里腾起了 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突然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说书人张小赖最终疯狂舞蹈,死在台上, 浓烈的悲剧色彩带给人们震撼和思考。 B.小镇上的人可爱、和善,长久地为古旧的英雄激动,然而一旦有外来冲击, 就立刻改变,这反映出国民精神的麻木空虚。 C.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欢迎追捧,自己讲的古代英雄受到 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到绝望、疯狂。 D.“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精赤、狂热地挥舞竹棍”, 这细致、夸张的描写真切呈现出张小赖的形象。 E.小说通过说书人张小赖的遭遇反映了现代商业化社会文化必然代替传统民间 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2)说书人张小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的冲突是以强烈的对比展开的,请举例分析其作用。(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