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市四校2013届高三四校联考 高三联合考试成安一中、临漳一中、涉县一中、永年二中高三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的精英移民团:士大夫在山水之间寻找桃花源 ①中国古代士大夫为何喜欢在山水之间寻找桃花源? ②有人说,山水是中国士人的圣经,一点不假,中国士人对山水有一种乡愁式的 眷恋,乡愁是自然生命里的一份人文遗产,而那份潜藏在生命底色里的山水乡愁, 才是士人精神的自由出口。而老庄哲学恰在山水与人文之间开凿了一条走向自由 的通道,在审美领域筑就了一道精神独立的风景线。它对士人选择在山水间隐居 的影响也异常深远。 ③中国士人的精神生活可以在自然山水中倘佯,也只有在山水里,精神才可能自 由高蹈。山水诗、山水画、高山流水之山水乐,将人的审美诉求寄情于山水,将 人文的关怀隐逸在山水里。山水远离朝廷,是隐逸者的家园。他们在这里观山阅 水,吐胸中块垒,笔墨底端,别开生面,自成一文泽笃厚的审美的文化江山。这 样一座文化的江山,可耕田,能读书,采菊东篱,戴月荷锄,才是士人寻找的桃 花源 ④而浙江永嘉优越的地理位置,楠溪江不俗的山水,是理想的桃源圣地。这块风 水宝地,三面环山,一江入海,天然屏蔽了世外的纷扰。据《永嘉县志·疆域》 记载这里的山川形势,所谓“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 错立,寇不能入”。王权的神经末梢亦少到达,很适于寻找桃花源的士人隐居。 ⑤一个寻找桃花源的精神团队,一个宗族的隐逸,要以富庶的山水托底。楠溪江 的山水,遗世独立,山高水长,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又有舟楫之利,是个殷实 的盆地,足以支撑士人携带家族追求诗意于山水间的耕读生活方式。楠溪江地理 隐蔽,却又天然地连山通海,为移民提供了开阔的精神领地与生活空间,至少在 南宋以前,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来此隐居的士人群体也非常有幸,穷则可独 善其身,达亦可兼善天下,出世入世两方便。 ⑥楠溪江的山水有福,迎来了具有文化建设能力的、给予自然以人文关照的士人 安居。正是这种精英宗族移民模式、士人精神对自然山水建构的人文山水,才使 楠溪江不是落草为寇的水泊梁山,也不是自守封闭的客家围屋土楼,而是士大夫 精神对山水信念的一次践履。 ⑦他们在山间溪边开田筑屋,聚族而居,创谱牒,建宗祠,将楠溪江两岸布置得 诗意浓郁。泉涌如涓的水调,吟出山水绕桑榆的村韵,小桥观冷月碧落洒青石的 夜晚,还有日落黄昏不如归去之牧笛奏出的幽幽乡情,这些是他们将自然的景致 摄入到人文情怀的感发中,构造出的山水人文精神的画卷,而这才是士人的精神 靠山。 ⑧六朝以后,永嘉建郡,中原衣冠南渡,文人墨客或访山问水楠溪江,或游宦永 嘉。真是楠溪江之幸,也亏得这好山好水,才配得起这些星光灿烂般的名宿。 ⑨南朝梁太守、骈赋大家丘迟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之千古俪句,名满天下。不知是永嘉名胜感发了他,还是他的文采美饰了永嘉
河北邯郸市四校 2013 届高三四校联考 高三联合考试成安一中、临漳一中、涉县一中、永年二中高三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代的精英移民团:士大夫在山水之间寻找桃花源 ①中国古代士大夫为何喜欢在山水之间寻找桃花源? ②有人说,山水是中国士人的圣经,一点不假,中国士人对山水有一种乡愁式的 眷恋,乡愁是自然生命里的一份人文遗产,而那份潜藏在生命底色里的山水乡愁, 才是士人精神的自由出口。而老庄哲学恰在山水与人文之间开凿了一条走向自由 的通道,在审美领域筑就了一道精神独立的风景线。它对士人选择在山水间隐居 的影响也异常深远。 ③中国士人的精神生活可以在自然山水中倘佯,也只有在山水里,精神才可能自 由高蹈。山水诗、山水画、高山流水之山水乐,将人的审美诉求寄情于山水,将 人文的关怀隐逸在山水里。山水远离朝廷,是隐逸者的家园。他们在这里观山阅 水,吐胸中块垒,笔墨底端,别开生面,自成一文泽笃厚的审美的文化江山。这 样一座文化的江山,可耕田,能读书,采菊东篱,戴月荷锄,才是士人寻找的桃 花源。 ④而浙江永嘉优越的地理位置,楠溪江不俗的山水,是理想的桃源圣地。这块风 水宝地,三面环山,一江入海,天然屏蔽了世外的纷扰。据《永嘉县志·疆域》 记载这里的山川形势,所谓“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 错立,寇不能入”。王权的神经末梢亦少到达,很适于寻找桃花源的士人隐居。 ⑤一个寻找桃花源的精神团队,一个宗族的隐逸,要以富庶的山水托底。楠溪江 的山水,遗世独立,山高水长,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又有舟楫之利,是个殷实 的盆地,足以支撑士人携带家族追求诗意于山水间的耕读生活方式。楠溪江地理 隐蔽,却又天然地连山通海,为移民提供了开阔的精神领地与生活空间,至少在 南宋以前,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来此隐居的士人群体也非常有幸,穷则可独 善其身,达亦可兼善天下,出世入世两方便。 ⑥楠溪江的山水有福,迎来了具有文化建设能力的、给予自然以人文关照的士人 安居。正是这种精英宗族移民模式、士人精神对自然山水建构的人文山水,才使 楠溪江不是落草为寇的水泊梁山,也不是自守封闭的客家围屋土楼,而是士大夫 精神对山水信念的一次践履。 ⑦他们在山间溪边开田筑屋,聚族而居,创谱牒,建宗祠,将楠溪江两岸布置得 诗意浓郁。泉涌如涓的水调,吟出山水绕桑榆的村韵,小桥观冷月碧落洒青石的 夜晚,还有日落黄昏不如归去之牧笛奏出的幽幽乡情,这些是他们将自然的景致 摄入到人文情怀的感发中,构造出的山水人文精神的画卷,而这才是士人的精神 靠山。 ⑧六朝以后,永嘉建郡,中原衣冠南渡,文人墨客或访山问水楠溪江,或游宦永 嘉。真是楠溪江之幸,也亏得这好山好水,才配得起这些星光灿烂般的名宿。 ⑨南朝梁太守、骈赋大家丘迟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之千古俪句,名满天下。不知是永嘉名胜感发了他,还是他的文采美饰了永嘉
总之,山水之美与人文精神相映发,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诗性审美所在。魏晋之 髙逸,流风遗韵到南朝,也多亏了士人的精神呵护,才使得楠溪江形成了桃花源 般的一个自由空间 1.下列不属于士大夫在山水间寻找桃花源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中国士人对山水有一种乡愁式的眷恋,而这份潜藏在生命里的山水乡愁,才 是士人精神的自由出口。 B.老庄哲学为士人在山水与人文之间开凿了一条走向自由的通道,在审美领域 筑就了一道精神独立的风景线 C.山水诗、山水画、山水乐,将人的审美诉求寄情于山水,将人文的关怀隐逸 在山水里,从而成为士人寻找的桃花源。 D.山水远离朝廷,隐逸者在这里观山阅水,吐胸中块垒,笔墨底端,别开生面, 自成一文泽笃厚的审美的文化江山。 2.下列关于永嘉山水适合隐居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浙江永嘉地理位置优越一一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天然屏蔽了世外的纷扰 而楠溪江的山水不俗一一山高水长,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桃源圣地, B.据《永嘉县志·疆域》记载这里的山川形势,可谓“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 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王权的威力无法到达,很适于士人 隐居 C.一个宗族的隐逸,要以富庶的山水为依托。楠溪江一带土地肥沃,又有舟楫 之利,是个殷实的盆地,足以支撑士人携带家族追求耕读山水间的诗意生活方式 D.楠溪江地理隐蔽,却又天然地连山通海,为移民提供了开阔的精神领地与生 活空间,在南宋以前,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来此隐居的士人群体出世入世两 方便。 3.下列关于“楠溪江的山水有福”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楠溪江迎来了具有文化建设能力的、给予自然以人文关照的士人安居。这种 精英宗族移民模式,使得楠溪江不是落草为寇的水泊梁山,而是士大夫对山水信 念的一次践履 B.士大夫在山间溪边开田筑屋,聚族而居,创谱牒,建宗祠,将自然的景致摄 入到人文情怀的感发中,楠溪江两岸被他们布置得诗意浓郁,构造出山水人文精 神的动人画卷。 C.六朝时期,永嘉建郡,中原衣冠南渡,文人墨客或访山问水楠溪江,或游宦 永嘉。真是楠溪江之幸,也亏得这好山好水,才配得起这些星光灿烂般的名宿。 D.南朝梁太守、骈赋大家丘迟曾髙度赞美过永嘉山水。魏晋之髙逸,流风遗韵 到南朝,也多亏了士人的精神呵护,才使得楠溪江形成了桃花源般的一个自由空 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 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辉不果, 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总之,山水之美与人文精神相映发,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诗性审美所在。魏晋之 高逸,流风遗韵到南朝,也多亏了士人的精神呵护,才使得楠溪江形成了桃花源 般的一个自由空间。 1.下列不属于士大夫在山水间寻找桃花源的原因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士人对山水有一种乡愁式的眷恋,而这份潜藏在生命里的山水乡愁,才 是士人精神的自由出口。 B.老庄哲学为士人在山水与人文之间开凿了一条走向自由的通道,在审美领域 筑就了一道精神独立的风景线。 C.山水诗、山水画、山水乐,将人的审美诉求寄情于山水,将人文的关怀隐逸 在山水里,从而成为士人寻找的桃花源。 D.山水远离朝廷,隐逸者在这里观山阅水,吐胸中块垒,笔墨底端,别开生面, 自成一文泽笃厚的审美的文化江山。 2.下列关于永嘉山水适合隐居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浙江永嘉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天然屏蔽了世外的纷扰; 而楠溪江的山水不俗——山高水长,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桃源圣地。 B.据《永嘉县志·疆域》记载这里的山川形势,可谓“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 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王权的威力无法到达,很适于士人 隐居。 C.一个宗族的隐逸,要以富庶的山水为依托。楠溪江一带土地肥沃,又有舟楫 之利,是个殷实的盆地,足以支撑士人携带家族追求耕读山水间的诗意生活方式。 D.楠溪江地理隐蔽,却又天然地连山通海,为移民提供了开阔的精神领地与生 活空间,在南宋以前,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来此隐居的士人群体出世入世两 方便。 3.下列关于“楠溪江的山水有福”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楠溪江迎来了具有文化建设能力的、给予自然以人文关照的士人安居。这种 精英宗族移民模式,使得楠溪江不是落草为寇的水泊梁山,而是士大夫对山水信 念的一次践履。 B.士大夫在山间溪边开田筑屋,聚族而居,创谱牒,建宗祠,将自然的景致摄 入到人文情怀的感发中,楠溪江两岸被他们布置得诗意浓郁,构造出山水人文精 神的动人画卷。 C.六朝时期,永嘉建郡,中原衣冠南渡,文人墨客或访山问水楠溪江,或游宦 永嘉。真是楠溪江之幸,也亏得这好山好水,才配得起这些星光灿烂般的名宿。 D.南朝梁太守、骈赋大家丘迟曾高度赞美过永嘉山水。魏晋之高逸,流风遗韵 到南朝,也多亏了士人的精神呵护,才使得楠溪江形成了桃花源般的一个自由空 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 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辉不果, 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 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 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十 缘舟尾攀堞°而脊,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遺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 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 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 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 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 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 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 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 “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 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 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宣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晩矣。”友谅 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 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捻,骤中流矢,贯晴及 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 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②捻(z∂ng):同“总”,统率,在这里 是指挥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寿辉欲徙都之 都:把……当作都城 B.邀其归路 邀:邀请 C.友谅谋于众 谋:同……谋划 D.以俟天命 俟:等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 以勇气闻于诸侯 C.公失计,肆毒于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之后她参加了寿辉与文俊的 反元队伍,后来杀死倪文俊,篡夺他的权位,最终野心不断扩张,弑旧主而自立 为皇帝。 B.陈友谅刚开始劫持徐寿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最初只想称王, 等他妙计攻克坚不可摧的太平城之后,内心更加骄横,最终杀了徐寿辉并取而代 之 C.太祖料事如神,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使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的 计谋落空。他写给陈友谅的信,义正词严,并特别提出了陈友谅想活命的前提条 件 D.奚山突围,右金吾建议焚舟登岸,“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认为这样示弱 于人,且无法摆脱敌军。后来左金吾、右金吾先后向太祖投降,陈友谅更加困窘, 最终失败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 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 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 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 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 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 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 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 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 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 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 “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 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 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 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 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②,骤中流矢,贯晴及 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 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②捴(zǒng):同“总”,统率,在这里 是指挥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寿辉欲徙都之 都:把……当作都城 B.邀其归路 邀:邀请 C.友谅谋于众 谋:同……谋划 D.以俟天命 俟:等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 以勇气闻于诸侯 C.公失计,肆毒于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之后她参加了寿辉与文俊的 反元队伍,后来杀死倪文俊,篡夺他的权位,最终野心不断扩张,弑旧主而自立 为皇帝。 B.陈友谅刚开始劫持徐寿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最初只想称王, 等他妙计攻克坚不可摧的太平城之后,内心更加骄横,最终杀了徐寿辉并取而代 之。 C.太祖料事如神,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使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的 计谋落空。他写给陈友谅的信,义正词严,并特别提出了陈友谅想活命的前提条 件。 D.奚山突围,右金吾建议焚舟登岸,“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认为这样示弱 于人,且无法摆脱敌军。后来左金吾、右金吾先后向太祖投降,陈友谅更加困窘, 最终失败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5分) 译文 (2)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5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释: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 唐太宗李世民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诗中的老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 病树前头万木 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也 。(杜牧《阿房宫赋》) (3) ,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 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 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 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 工企业—一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 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 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 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 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5 分) 译 文: (2)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释: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 唐太宗李世民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中的老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 ____ 。 ,病树前头万木 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也; , 。(杜牧《阿房宫赋》) (3) ,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 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 年,29 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 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 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 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 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 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 到 30 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 19 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 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 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 1949 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
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 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 报业蕴藏着极髙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 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 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 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 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 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 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 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 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 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 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 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 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 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 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 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 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 《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 吐血了 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 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 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 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 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 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 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 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 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 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 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 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 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 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 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 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 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 益。 1894 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 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 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 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 年,在甲午战争 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 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 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 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 敌”。 1901 年 1 月 15 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 《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 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 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 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 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 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 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 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 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