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在越来越深地与世界文学的交流里,一种焦虑 情绪与中国文学创作如影随形。在西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成就的双重压力下,急于得到认同的 心情比任何时代都迫切。急于求新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于是更多引进西方世界的文学经验,以最 快速度与中国现实生活嫁接,不断调整文学叙事手段,不断提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概念和主张。但 是,与此同时,对生活现场的观照越来越粗放,自己的信心也不断被解构。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 心理下,不仅轻视自身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也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文坛看起来热闹非凡 不过是新瓶旧酒,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成为原创的障碍 文学要介入现场,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要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这是文学原创力产 生的基本条件。当然,所有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都可以看成是中国叙事,但是,不同的视角 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至为要紧的是,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可以作为价 值参考,但不能作为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抹煞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特殊性 考察中国作家是否真正把握中国现实,要看一个作家能否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科学、理 性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建立一种宏观、整体、全面的认识,并 以此作为观察现实生活的知识背景,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处于时代生活的核心和精神主流之中。当 下,文学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一些作家明显表现出与 社会生活的疏离,只是按照自己对现代化语境下现实生活的想象来讲述故事。一直在被讨论的文 学边缘化倾向,其原因绝非当下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那么简单,文学创作本身远离 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化,无疑是一个根本原因。如果做不到客观、理性地观察社会生活,文学 体验和文学创作难免会沦为偏见,准确反映时代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也不 可能完成 从感性层面上说,考察一个中国作家是否能够真正面对中国,要看他能否真正贴近人民大众 是否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抱有敬畏之心。文学是人学,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 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无法找到文学书写的入口,无法通过感情和命运的追索创造动人的作 品。作家是有能力静观生活的他者,但不是生活的旁观者,更不能与时代生活虚与委蛇。所谓同 呼吸共命运,就是一个作家必须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而存在,他只是选择了文学写作的生活方式 并不意味着生来就具有任何意义上的优越感。任何一个作家都应该清楚,现实生活绝不是价值的 真空地带,深嗅泥土的气息,谛听人民的心跳,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文学原创力的因子。提倡作 家深入生活,就是希望中国文学能够融入现代化中国的人间烟火,认识中国,书写中国,让文学 写作真正成为作家的生活实践。(选自2013年11月0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面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2页 A.中国文学创作在越来越深地与世界文学的交流里表现一种焦虑情绪,急于得到认同的心情 比任何时代都迫切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 题。(共3 小题,每小题3 分,共9 分) 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在越来越深地与世界文学的交流里,一种焦虑 情绪与中国文学创作如影随形。在西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成就的双重压力下,急于得到认同的 心情比任何时代都迫切。急于求新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于是更多引进西方世界的文学经验,以最 快速度与中国现实生活嫁接,不断调整文学叙事手段,不断提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概念和主张。但 是,与此同时,对生活现场的观照越来越粗放,自己的信心也不断被解构。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 心理下,不仅轻视自身文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也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文坛看起来热闹非凡, 不过是新瓶旧酒,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成为原创的障碍。 文学要介入现场,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要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这是文学原创力产 生的基本条件。当然,所有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都可以看成是中国叙事,但是,不同的视角 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至为要紧的是,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可以作为价 值参考,但不能作为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抹煞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特殊性。 考察中国作家是否真正把握中国现实,要看一个作家能否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科学、理 性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建立一种宏观、整体、全面的认识,并 以此作为观察现实生活的知识背景,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处于时代生活的核心和精神主流之中。当 下,文学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象,一些作家明显表现出与 社会生活的疏离,只是按照自己对现代化语境下现实生活的想象来讲述故事。一直在被讨论的文 学边缘化倾向,其原因绝非当下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那么简单,文学创作本身远离 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化,无疑是一个根本原因。如果做不到客观、理性地观察社会生活,文学 体验和文学创作难免会沦为偏见,准确反映时代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也不 可能完成。 从感性层面上说,考察一个中国作家是否能够真正面对中国,要看他能否真正贴近人民大众, 是否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抱有敬畏之心。文学是人学,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 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无法找到文学书写的入口,无法通过感情和命运的追索创造动人的作 品。作家是有能力静观生活的他者,但不是生活的旁观者,更不能与时代生活虚与委蛇。所谓同 呼吸共命运,就是一个作家必须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而存在,他只是选择了文学写作的生活方式, 并不意味着生来就具有任何意义上的优越感。任何一个作家都应该清楚,现实生活绝不是价值的 真空地带,深嗅泥土的气息,谛听人民的心跳,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文学原创力的因子。提倡作 家深入生活,就是希望中国文学能够融入现代化中国的人间烟火,认识中国,书写中国,让文学 写作真正成为作家的生活实践。(选自2013 年11 月08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面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2页 A. 中国文学创作在越来越深地与世界文学的交流里表现一种焦虑情绪,急于得到认同的心情 比任何时代都迫切
B.中国文学创作只能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来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否则,就无法创作 出受人欢迎的作品来。 C.中国文学创作要科学、理性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建立 种宏观、整体、全面的 D.中国文学创作提倡作家深入生活,真正贴近人民大众,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创造的 历史抱有敬畏之心。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心理下,既轻视自身文化的连续性和继 承性,又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 B.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对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只可作为价值参考,绝对不能作为 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 C.一些作家疏离社会生活,只是按照自己对现代化语境下现实生活的想象来讲述故事,是不 可能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的 D.作家只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就找到了文学书写的入口并通过感情和命 运的追索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的文学创作中,作家自己的信心不断被解构,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已成为原创的 障碍,使文学原创力出现匮乏的现象。 B.文学要介入现场,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中国经验是不能替代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特殊性是不能抹煞的。 C.当下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从而使文学创作本身远离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 化,也使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难以完成 D.一个作家选择了文学写作的生活方式,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融入现代化中国的人间 烟火,才能让文学写作真正成为自己的生活实践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9分)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 至 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 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 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 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 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羸卒 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 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嫚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 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3页 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徇。然后勒 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 者。拜奉化军节度使 。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 威烈。或
B. 中国文学创作只能基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现实来观察真切的中国生活,否则,就无法创作 出受人欢迎的作品来。 C. 中国文学创作要科学、理性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建立一 种宏观、整体、全面的认识。 D. 中国文学创作提倡作家深入生活,真正贴近人民大众,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创造的 历史抱有敬畏之心。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当下中国文学原创力的匮乏,在焦虑和希望交织的心理下,既轻视自身文化的连续性和继 承性,又漠视外来文化的异质性。 B.中国生活背景下的创作对异质的发展经历和文化经验,只可作为价值参考,绝对不能作为 价值标准,更不能替代中国经验。 C. 一些作家疏离社会生活,只是按照自己对现代化语境下现实生活的想象来讲述故事,是不 可能完成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的。 D. 作家只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就找到了文学书写的入口并通过感情和命 运的追索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中国的文学创作中,作家自己的信心不断被解构,功利主义的文学态度已成为原创的 障碍,使文学原创力出现匮乏的现象。 B. 文学要介入现场,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创作结果,中国经验是不能替代,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特殊性是不能抹煞的。 C. 当下人们关注物质享受、淡化精神生活,从而使文学创作本身远离生活实践而将自己边缘 化,也使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叙事难以完成。 D. 一个作家选择了文学写作的生活方式,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融入现代化中国的人间 烟火,才能让文学写作真正成为自己的生活实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9 分)。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 度. 使. 。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 至, 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 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 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 弈. 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 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 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 元 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羸卒 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 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嫚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 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3页 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徇。然后勒 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 者。拜奉化军节度使 . . . 。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 威烈。或
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又言克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 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选自陆游《南唐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 亦不以为知兵 B.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 人亦不以为知兵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 亦不以为知兵 D.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 亦不以为知兵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有:六博、双陆、打马格、围棋、和 象棋,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重要方式 B.“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C.“谥”指谥号,只有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才会有谥号。 D.“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 命名为“节度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 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 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C.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 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D.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 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 (2)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末诗,完成8---9题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年抛造物陶甄②外,春在先生杖屦③中。 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阶红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4页 何时却与徐元直,共访襄阳庞德公。 ①刁景纯:宋仁宗、英宗两朝任职馆阁,藏春坞是他晩年所筑居室号,坞中有石冈,种松,称万 松冈。②陶甄:制作陶器、瓦器,借喻培育人才。③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8.简要赏析诗句“春在先生杖屦中”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5分)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又言克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 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选自陆游《南唐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 亦不以为知兵 B.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 人亦不以为知兵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 亦不以为知兵 D.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 亦不以为知兵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弈”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有:六博、双陆、打马格、围棋、和 象棋,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重要方式。 B.“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C.“谥”指谥号,只有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才会有谥号。 D.“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 命名为“节度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 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 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C.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 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D.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 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 (2)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 题 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苏轼 白首归来种万松, 待看千尺舞霜风。 年抛造物陶甄②外, 春在先生杖屦③中。 杨柳长齐低户暗, 樱桃烂熟滴阶红。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4页 何时却与徐元直, 共访襄阳庞德公。 ①刁景纯:宋仁宗、英宗两朝任职馆阁,藏春坞是他晚年所筑居室号,坞中有石冈,种松,称万 松冈。②陶甄:制作陶器、瓦器,借喻培育人才。③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8.简要赏析诗句“春在先生杖屦中”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5 分) 答: 。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 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从侧面 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屈原在《离骚肿中以“鸷鸟”为喻说明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两句是“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猎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 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裘。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 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 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的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三皮起身去了老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地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启了封皮,一股 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了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 能顶一阵子的。”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 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死,嘴里一口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 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 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泪眼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见到 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的痛苦地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5页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三皮顶着风雪 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 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的身上……四爷 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拷打, 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时,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 五个枪眼,可惜得哇哇直叫。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少佐目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侧面 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说明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猎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 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裘。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 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 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的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三皮起身去了老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地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启了封皮,一股 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了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 能顶一阵子的。”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 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死,嘴里一口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 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 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泪眼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见到 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的痛苦地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5页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三皮顶着风雪 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 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的身上……四爷 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拷打, 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时,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 五个枪眼,可惜得哇哇直叫。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少佐目
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 闪 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梆硬、光条条的三皮。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的 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什么掏吃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这一细节描写表明 皮关心母亲,想了解母亲的病情。 B.文中多次出现了“酒”的字样,既体现了三皮爱喝酒的特点,又表现了三皮在猎貂前想 通过喝酒来驱寒的心理。 C.作者描写人物性格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三皮由一个有“仁心”的汉子变成一个汉奸, 其性格是发展的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 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三皮前两次猎貂,四爷分别是“找到三皮”,“寻上山来”:三皮第三次猎貂,四爷却是“在 山上发现了”三皮的尸体,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四爷爱憎分明 (2).小说开头两段对紫貂的介绍,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答 (3).小说主人公三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结合故事情节作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最后描写了三皮的心“早让什么掏吃了”。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 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咸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 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 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6页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 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 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 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 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 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 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 闪 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梆硬、光条条的三皮。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的 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什么掏吃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刻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三 皮关心母亲,想了解母亲的病情。 B.文中多次出现了“酒”的字样,既体现了三皮爱喝酒的特点,又表现了三皮在猎貂前想 通过喝酒来驱寒的心理。 C.作者描写人物性格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三皮由一个有“仁心”的汉子变成一个汉奸, 其性格是发展的。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 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三皮前两次猎貂,四爷分别是“找到三皮”,“寻上山来”;三皮第三次猎貂,四爷却是“在 山上发现了”三皮的尸体,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四爷爱憎分明。 (2).小说开头两段对紫貂的介绍,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 分) 答: _。 (3).小说主人公三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结合故事情节作简要分析。(6 分) 答: 。 (4)小说最后描写了三皮的心“早让什么掏吃了”。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 合 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 分) 答: 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咸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陈老今年97 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 可,饮誉无数。1996 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 全, 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 岁。 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共8页第6页 1916 年7 月20 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 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 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 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 年,15 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 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 ① 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 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