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俩是总角之交,从读大学就在一起。不经意间时光荏苒,到现在已经认识 十多年了,真挚的友谊从未发生过改变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 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虽然学习环境苦、学习 压力大,却依然熄灭不了我们心中理想与奋斗的火焰 D.回到家乡,在田间漫步,恰好碰上李大爷,寒暄之后,他高兴地对我说:“今 年五风十雨,一定能大丰收啊!”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当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之后,再听到这首《 泉映月》,不觉感慨万千,文思飞扬。 B.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爱惜生命的,哲人的“未知死,焉知生”和普通百姓的“好 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意识。 C.悲愤可以出诗人,牢骚却并不一定能兴家国。这一观点在北宋大政治家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阐述 D.志大略疏的袁绍,文武兼资的曹操,弘毅宽厚的刘备,任才尚计的孙权,都 有统一天下之志,而后袁绍因为败亡,演成了三分之局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这种感受一直在心里,如此温暖,又如此自然。 ②台北的天空,刚下过小雨,跑道边有些许积水,天空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诗意。 ③没有意外,没有文化上的冲击,没有任何特别的异样。 ④低头,猛然发现机翼下的风景已从港岛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鱼池与田野。 ⑤有的,只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熟悉。 ⑥飞机一落地,我的耳边便传来空姐清脆的笑声。 A.④①③⑤⑥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④②⑥③⑤① D.①④⑥⑤②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 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 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 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 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 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 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 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 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 2013-2014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客观题(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我俩是总角之交,从读大学就在一起。不经意间时光荏苒,到现在已经认识 三十多年了,真挚的友谊从未发生过改变。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 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虽然学习环境苦、学习 压力大,却依然熄灭不了我们心中理想与奋斗的火焰。 D.回到家乡,在田间漫步,恰好碰上李大爷,寒暄之后,他高兴地对我说:“今 年五风十雨,一定能大丰收啊!”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当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之后,再听到这首《二 泉映月》,不觉感慨万千,文思飞扬。 B.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爱惜生命的,哲人的“未知死,焉知生”和普通百姓的“好 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意识 。 C.悲愤可以出诗人,牢骚却并不一定能兴家国。这一观点在北宋大政治家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阐述。 D.志大略疏的袁绍,文武兼资的曹操,弘毅宽厚的刘备,任才尚计的孙权,都 有统一天下之志,而后袁绍因为败亡,演成了三分之局。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①这种感受一直在心里,如此温暖,又如此自然。 ②台北的天空,刚下过小雨,跑道边有些许积水,天空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诗意。 ③没有意外,没有文化上的冲击,没有任何特别的异样。 ④低头,猛然发现机翼下的风景已从港岛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鱼池与田野。 ⑤有的,只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熟悉。 ⑥飞机一落地,我的耳边便传来空姐清脆的笑声。 A.④①③⑤⑥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④②⑥③⑤① D.①④⑥⑤②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 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 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 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 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 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 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 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 特点。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
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 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 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 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 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 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 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 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啐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 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 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 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 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 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4.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 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 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 性语言两个方面 5.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 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 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 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 的灿烂辉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 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 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 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 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 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 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 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 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 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 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 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 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4.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 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 性语言两个方面。 5.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 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 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 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 的灿烂辉煌。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 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 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 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 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 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 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 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 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 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 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 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 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 节) 7.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雅已知朴 雅:向来、平日B.非独当世之务独:只 有 C.数顾大臣问治道顾:顾虑 D.过故相李谷第过:拜 访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 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 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 B.②④⑥C.③④⑤ D.①③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 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 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 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 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 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 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 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 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 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 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 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 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 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 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 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 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 节) 7.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雅已知朴 雅:向来、平日 B.非独当世之务 独:只 有 C.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顾虑 D.过故相李谷第 过:拜 访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 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 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 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 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 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 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5分)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岀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5分) 1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5 分) (2)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5 分) 1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何妨吟啸且徐行。 (2)遥想公瑾当年, (3)楚天千里清秋, (4)这次第,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 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 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 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 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 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 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言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 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 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 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 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 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 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 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 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 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 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 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 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 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 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 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 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 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合写 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 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 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 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 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 ,何妨吟啸且徐行。 (2)遥想公瑾当年, 。 (3)楚天千里清秋, 。 (4)这次第, !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 年 9 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 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 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 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 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 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 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言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 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 5 分,数学、化学共考了 20 分,英 文因没学过是 0 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 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 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 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 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 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 程超过了 70 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 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 年 1 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 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 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 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 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 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 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 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 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 年,他们合写 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 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 60 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 流的科学家,28 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 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 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