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在?”而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弁音》,说得更加 明确: 中文化,表泛在中围已往全郡历史过程 中,除却场史王从谈文化。…我们应在历 史程之全时期由,戈其体段·寻其态势,看 把如何配塔组织,年看他知何动庄向前,府乎 对于整个文化精神有较客,较允之估计与 认识。1 很显然,这就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止确认识中西文化, 必须重视中国文化史的研究。 其二,藉文化史振奋民族精神,谋国家复兴。20世 纪30一40年代E是中国遭受A本帝国主义的里蛮侵略, 民族危:唤醒全民抗战和谋国家复兴的慷慨悲壮的时 代。愈来愈多的国人意识到了,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的 内在联系。吴康政车在《中国文化演进史观·跋》中说: “念-一年秋,予)自欧洲,默察大势,知欲救国家危亡, 必先求民族之复兴,而求民族之复兴,必先求文化复 兴。”陈安仁《中国文化演进史观·自序》也说,近世 治国家学说片,片谓十地、人民、正权是国家三要素, 必得三者安全独立,才是名符其买的国家。实则,即便 三者尽得,“而文化不能独立,亦遂足以当国家之名实 乎”?帝国主义侵略弱国,不仅占有其土地、人民与主 权,“尤且汲没皇皇,以消灭弱小国家比族之文化,吁! ①商务即书馆,1994年
可可怖哉”。①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最早的中国文化史著述 虽是出自日人之手,它们对国人著述不乏借鉴的作 用,但如1903年出版的白河次郎、国府种德的《支那文 明史》和1926牛出版的高桑驹吉的《中国文化史》,其 有意歪曲历史和贬损中国文化,也是人所共见的。因此, 编纂中国文化史,给国人以正确的民族文化教育,以振 奋民族精神,史家责无旁贷。王德华《中国文化史略· 叙例》因之强调说: 中国文化之评价冬有不同·有谓为溶后者, 有调为优美者,然不论其评价何,中!人之 应当了解中国文化,则无疑问·否则,吾族艰 难奋斗、努力创造之历史,无由明了,吾人 之民族意识,即无出发生,民族精神即无由振 起,晚近中国国势不振,即由于文化教育之失 败所至。兹者闲脉益危,不言复兴则已,言复 兴、菲着重文化教育,振起民族精神不可。 本书之作,意即在此。② 其三,新史学思潮影响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 初,是西方史学新陈代谢的重要时期。传统史学重政治 史,而新史学思潮则要求扩大史学花围,注意经济、社 会、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 学主要趋势》一书中指出:,“从兰克时代到阿可克顿时代, ①《中国文化演进史观·白序》,文通书局1935年。 ②正中书周,1942年出版
j史学家们对于历史学的主线是政治史这一点极少怀 疑”,面经20世纪20年代片马克忠主义唯物论和以狄尔 泰为代表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潮的冲击,“历史学的重点 转移到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和心理等方面,j史学 家的工作范也相应地扩大了”。①西方史学思潮的此种 变动,也强烈地影响到了中国。20件:代后马克思主义唯 物论在中国口流传播,‘与此可时,作为欧洲相对主义史 学衍生物的美国“新史学”,也传入」了中国。新史学派 主要人物的代表作,如滨逊的《新史学》、巴恩斯的 《史学史》、绍特威尔的《西洋史学史》等,于20年代 也相继被汴成中文版。新史学派同样主张大史学池 固,加强对」经济、社会及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何炳松 在《新史学导言》中说,“旧口历史家,义有偏重政治 史的毛病。实则政治一端,那能概括人类活动的金部 呢”?②由新史学派的理论是被当作代表了西方史学 发展的最新趋势的新理论,而加以宣传与介绍的,故在 其时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泛的影响。梁启超、章太炎 等人虽在20世纪初年即有研究文化史的初步主张,但 仪是少数人的先知先觉:20年代后,因受新史学思潮的 广泛彩响,中国史学家要求扩大治史范围,注重经济、 社会和文化史研究实已成为时尚。所以柳诒徵《中国文 化史·绪论》指出: ①海译文出版补,198?年,第13、14页。 ②《何炳松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弟51页
13 世恒病吾固史书为皇帝家谱,不能表示民 族社会变迁进步之状况,买则民族社会之史 料·触处皆是,徒以浩穰无纪,读者不能博观 而约取,遂疑吾国所谓史者,不过如访肆纲鉴 之类,止.有帝王嬗代及武人相斫之事,举凡教 学、文艺、社会、风俗以至径济、生活、彻产、 建筑、图画、雕刻之类、举牙可稽。吾书欲去 此惑,故于帝王朝代,国家战伐,多从涮略, 惟就民族全体之特神:表对者·广搜而列举 之。⑩ 顾康伯《中国文化史·自序》同样强调说: 历史之功用,在考究其文化耳。顾吾国职 谓历史,不外记历朝之治兴亡,而于文化进 退之际,概不注意,致外人动讥吾为无史。二 十史者,二十四姓之家遭,斯言虽或过当· 然吾国史家专为一割一姓之蚁隶,未始非缺憾 地。② 此期的文化史研究不仪出版了·批成果,而且对文 化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了探索,提出了某些有益的见 解: (-·)分类与综合以梁府超为代表的··些学者主张 文化史当分类研究。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有 少《中母文化史》1上删,中因大白科全出版补1988牛,第?页。 ②泰东图书局,1924年
“文化专史及其做法”…章,其中说,“狭义的文化,群 如人体的精神,依精神系发展的次第以求分类的方 法”。文化是人类思想的结品。思想的表现有宗教、哲 学、史学、科学、文学、美学等等,“我们可件一件 的讲下去”。①王云五在《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中也 提出,以综合方法编纂文化史,“其难益甚”,宜“就文 化之全范围”,区分若十科H,作系统详尽叙述。如此, “分之为各科之专史,合之测为文化之全史”。②王治心 的书即取名为《中国文化史类编》,内分经济、风俗、学 术思想、宗教伦理和艺术器物五类。作者在“绪论”中 说:“这五个大纲,或者可以把整个的文化大约地包括 起来。…合起来可以成全部的文化史,分开来也可以 成为各自独立的五种小史”。③但是,柳诒徵诸人不赞成 分类主综合的研究方法。柳诒徵以为,分类的方法难 以说明文化发展中复杂的历史因果关系和表现“民族全 体之精神”,“此纵断之病也”。@何炳松则指出,分类纵 惭的研究无法表现“某一时代中整个的文化状况”,由 此组合成的所谓文化史,“不是整个的:是死的,不是 活的”。®应当说,柳诒徵等人主综合的研究方法是对 的,因为文化专史固然是必要的,但是中国文化史不应 ①《饮冰室专集》之99,第134页。 ②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③王治心:《中国文化史类编·绪论》,1943年。 @《中国文化史》上册,“弁言”及“绪论”。 ⑤)《何炳松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