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发生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各种器质性心 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期前收缩,心肌炎症、缺血、缺氧、麻醉和手 术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期前收缩,常 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等。 此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亦能诱发 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1.症状 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或感心悸:频发早搏可因心排血减少出 现头晕、乏力、胸闷:已有左室功能减退伴频发室性早搏发作时 可引起晕厥 2.体征 听诊时,早搏的第二心音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其后出 现较长的停数。脉搏不齐、脉搏短绌。 【心电图主要特征】 1.房性期前收缩 ①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一R间期 ≥0.12s.②下传的QRS波群形态多正常:少数无QRS波群发生(称 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出现宽大畸形的QS波群(称室内差 异性传导)。③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2.交界性期前收缩 ①提前出现的QS波,其形态多正常:少数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波群(称室内差异性传导).②逆行的P'可位于QS波群之前 (P'-R间期<012s)、之中(看不到)或之后(RP'间期<0.20s) ③多为完全代偿间歇。 3.室性期前收缩 ①提前出现的QRS波,宽大畸形,时限常≥0.12s:T波方向 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②QS波前后常无相关的P'波。③多为完 全代偿间歇。当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舒张晚期、QS落在前面
正常人发生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各种器质性心 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期前收缩,心肌炎症、缺血、缺氧、麻醉和手 术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期前收缩,常 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等。 此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亦能诱发 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1.症状 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或感心悸;频发早搏可因心排血减少出 现头晕、乏力、胸闷;已有左室功能减退伴频发室性早搏发作时 可引起晕厥。 2.体征 听诊时,早搏的第二心音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其后出 现较长的停歇。脉搏不齐、脉搏短绌。 【心电图主要特征】 1.房性期前收缩 ①提前出现的 P′波,其形态与窦性 P 波不同; P′-R 间期 ≥0.12s。②下传的 QRS 波群形态多正常;少数无 QRS 波群发生(称 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称室内差 异性传导)。③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2.交界性期前收缩 ①提前出现的 QRS 波,其形态多正常;少数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称室内差异性传导)。②逆行的 P′可位于 QRS 波群之前 (P′-R 间期<0 12s)、之中(看不到)或之后(RP′间期<0.20s)。 ③多为完全代偿间歇。 3.室性期前收缩 ①提前出现的 QRS 波,宽大畸形,时限常≥0.12s;T 波方向 与 QRS 主波方向相反。②QRS 波前后常无相关的 P′波。③多为完 全代偿间歇。当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舒张晚期、QRS 落在前面 T
波的终末部(RonT现象),可诱发室速。 【治疗要点】 1,房性和交界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当有明显症状或触 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给予药物如邱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心 律平)等治疗。 2.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其发 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如无明显症状,以病因治疗为主,不必 使用药物治疗:如有明显症状,应做心理疏导,避免诱发因素, 药物宜选用利多卡因、阝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莫雷 西嗪等。B受体阻滞剂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不显著,但能降低 心肌梗死后猝死发生率、再梗死率和总死亡率。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当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连续的折返激动时,突然发生3 个或3个以上的期前收缩,称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分为室上性和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两大类。 【病因和发生机制】 1.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20分钟 病者,少数见于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甲 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等。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 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与心房,分别称为窦房折返性、房 室结内折返性与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此外,利用隐匿性房室旁 路逆行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习惯上亦归属室上速范畴,但 折返回路并不局限于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内拆返性心动过速是最 常见的室上速类型。少数由自律性增高等引起。 2.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 病患者,最常见为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者。其次是心肌病、 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瓣膜病等。其他病因包括代谢障碍、 电解质紊乱、长QT综合征等,偶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临床表现】
波的终末部(RonT 现象),可诱发室速。 【治疗要点】 1.房性和交界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当有明显症状或触 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给予药物如β 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心 律平)等治疗。 2.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其发 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如无明显症状,以病因治疗为主,不必 使用药物治疗;如有明显症状,应做心理疏导,避免诱发因素, 药物宜选用利多卡因、β 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莫雷 西嗪等。β 受体阻滞剂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不显著,但能降低 心肌梗死后猝死发生率、再梗死率和总死亡率。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当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连续的折返激动时,突然发生 3 个或 3 个以上的期前收缩,称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分为室上性和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两大类。 【病因和发生机制】 1.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 病者,少数见于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甲 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等。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 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与心房,分别称为窦房折返性、房 室结内折返性与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此外,利用隐匿性房室旁 路逆行传导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习惯上亦归属室上速范畴,但 折返回路并不局限于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内拆返性心动过速是最 常见的室上速类型。少数由自律性增高等引起。 2.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 病患者,最常见为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者。其次是心肌病、 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瓣膜病等。其他病因包括代谢障碍、 电解质紊乱、长 QT 综合征等,偶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临床表现】 2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