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杨光 中国与海湾地区经济交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20世纪末以来日益紧密的能源联系。 目前,海湾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加上伊朗和伊拉克)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石油 供给来源,中国是海湾国家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场。双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战略性互 利,是能源联系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存在的经济互补性非常明显, 具有通过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种经济互补性基础上,中国和海湾 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海湾地区的石油与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和建筑工程服务相交换的基 本贸易格局。双方目前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以及在天然气领域开展合作的潜 力,将为双方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为双方的全面关系发展打下 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海湾国家能源安全合作互利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关系在新世纪以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 道亮丽风景。中国从2004年开始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展开自由贸易区谈判,首 开中国与区域合作组织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先河,并于2008年和202年与沙 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分别正式建立“战略性友好关系”和“战略合作 关系”。2014年伊朗也被中国领导人宣布为“战略层面的重要伙伴”。中国与海 湾国家经贸关系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并不仅是中国对海湾国家能源的进口需 求,而在于双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相互保障和经贸关系的互补互利,对双方都具 有重大战略意义 杨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高丽副总理在会见伊朗经济事务与财政部长时的谈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4年4 月22日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杨 光 杨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 张高丽副总理在会见伊朗经济事务与财政部长时的谈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4 年 4 月22日。 中国与海湾地区经济交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20世纪末以来日益紧密的能源联系。 目前,海湾国家 (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加上伊朗和伊拉克) 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石油 供给来源,中国是海湾国家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场。双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战略性互 利,是能源联系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存在的经济互补性非常明显, 具有通过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种经济互补性基础上,中国和海湾 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海湾地区的石油与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和建筑工程服务相交换的基 本贸易格局。双方目前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以及在天然气领域开展合作的潜 力,将为双方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为双方的全面关系发展打下 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海湾国家 能源安全 合作互利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关系在新世纪以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 一道亮丽风景。中国从2004年开始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展开自由贸易区谈判,首 开中国与区域合作组织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先河,并于2008年和2012年与沙 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分别正式建立 “战略性友好关系”和“战略合作 关系”。2014年伊朗也被中国领导人宣布为“战略层面的重要伙伴”。[1] 中国与海 湾国家经贸关系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并不仅是中国对海湾国家能源的进口需 求,而在于双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相互保障和经贸关系的互补互利,对双方都具 有重大战略意义。 101
能源安全的相互保障 中国与海湾地区经济交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20世纪末以来日益紧密的能源 联系。目前,海湾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加上伊朗和伊拉克)已成为中国最 重要的石油供给来源,而中国也成为海湾国家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场。双方在能 源安全方面的战略性互利,是能源联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发展的能源瓶颈及对海湾石油的依赖趋势 21世纪的头50年是中国跨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对能源的需求 增长很快。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增长具有正相关的联系,快速的经济增长无疑 会导致更多的能源需求。然而,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电力 供应、冶金、建筑、原材料生产、建筑原材料、钢铁、化学制品等高耗能产业所 占比例还比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 长的能源密度比发达国家更高,每增加1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发达国家 耗费更多的能源。2010年,中国每实现1000美元(按2005年固定价格计算)产 值需耗能0.6吨石油当量,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每实现同样产值,仅平均耗 能0.14吨石油当量。"在中国的初级能源结构中,石油的占比在2013年为19%, 但随着石油对煤炭的逐渐取代,这一占比到2020年预计可达20%~24% 中国的石油产量并不算少,2012年国内原油产量为207亿吨,但由于资源储 备有限,国内产量的增长逐渐趋于停滞。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的已探明石油 储量只有24亿吨,占到全球探明储量的1.0%,储采比仅有11.4年。资源约束的 结果是,国内石油产量远落后于市场的巨大需求,石油自给率从1993年的102% 直线下滑至2012年的42%。供给和需求之间日益扩大的缺口,使得中国在1993 年转变为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国,并在1996年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 量从2000年的5996万吨迅速扩大至2012年的2.69亿吨。叫相关国际机构预测, 2020年中国将不得不进口国内石油消费的76%,中国专家则预计届时中国60% 的石油消费将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资源 [ijIea.KeyWorldEnergyStatistics2012,p.49,http://www.iea.org. 凹2]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3年中国油气数据概览》,北京,2013年1月,第23页 [3] Philip Andrews-Speed et al.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 Needs", Inte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London, May 2001 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12页 102 Inter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能源安全的相互保障 中国与海湾地区经济交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20世纪末以来日益紧密的能源 联系。目前,海湾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加上伊朗和伊拉克)已成为中国最 重要的石油供给来源,而中国也成为海湾国家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场。双方在能 源安全方面的战略性互利,是能源联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发展的能源瓶颈及对海湾石油的依赖趋势 21世纪的头50年是中国跨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对能源的需求 增长很快。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增长具有正相关的联系,快速的经济增长无疑 会导致更多的能源需求。然而,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电力 供应、冶金、建筑、原材料生产、建筑原材料、钢铁、化学制品等高耗能产业所 占比例还比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 长的能源密度比发达国家更高,每增加1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发达国家 耗费更多的能源。2010年,中国每实现1000美元(按2005年固定价格计算)产 值需耗能0.6吨石油当量,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每实现同样产值,仅平均耗 能0.14吨石油当量。[1] 在中国的初级能源结构中,石油的占比在2013年为19%, 但随着石油对煤炭的逐渐取代,这一占比到2020年预计可达20%~24%。 中国的石油产量并不算少,2012年国内原油产量为2.07亿吨,但由于资源储 备有限,国内产量的增长逐渐趋于停滞。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的已探明石油 储量只有24亿吨,占到全球探明储量的1.0%,储采比仅有11.4年。资源约束的 结果是,国内石油产量远落后于市场的巨大需求,石油自给率从1993年的102% 直线下滑至2012年的42%。供给和需求之间日益扩大的缺口,使得中国在1993 年转变为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国,并在1996年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 量从 2000 年的 5996 万吨迅速扩大至 2012 年的 2.69 亿吨。[2] 相关国际机构预测, 2020年中国将不得不进口国内石油消费的76%[3] ,中国专家则预计届时中国60% 的石油消费将依赖于从国外进口[4]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资源, [1]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2,p.49, http://www.iea.org. [2]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3年中国油气数据概览》,北京,2013年1月,第23页。 [3] Philip Andrews-Speed et al,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 Need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London, May 2001. [4] 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12页。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杨 光 102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尤其是能源”。叫寻找可靠的长期石油供应来源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安全,是中国的 重大战略关切。 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是中国的关键选择。海湾地区是石油资源的富集地区 2012年该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高达1090亿吨,占世界总探明石油储量的48%, 按当年产量计算,可供开采78年。而且,该地区的油田规模大、埋藏浅、压力 大、多自喷井,靠近海运通道,开采条件十分便利。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开采运 输条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的主要石油供应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EA)的估 算,自2000-2030年,以海湾国家为主体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把原油 日产量逐渐从2100万桶提高至5140万桶,将其在世界总供给中的份额从28.1% 扩大到42.9%。海湾石油生产国的巨大潜力,将使其稳步屹立于全球石油市 场,并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进口石油的关键选择 表1海湾地区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的比例(单位:百万吨) 年份 820022006 010 2012 从海湾地区进口 16.7 4693 中国总进口 123 27369414522944354.2 从海湾地区进口占比(%) 61 注:海湾地区包括海合会国家、伊拉克、伊朗和也门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出版的《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4-208)》和BP, Statistical ReviewofWorldEnergy2013,oilinter-areamovementhttp://w 诚然,中国也在推行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的战略,避免对单一供应来源的过 度依赖,并为此把独联体(Cs)和非洲都列为供应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区。然 而,二者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并没有取代海湾国家的前景。与俄罗斯和中亚地 区的石油贸易主要受到石油管道运力的限制。目前,中国与上述地区只开通两条 石油管道,一条是2006年开通的中国一哈萨克斯坦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 万吨,另一条为2010年开通的中国一俄罗斯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1500万吨 然而,由于没有新的管道建设计划,随着中国石油进口数量的增加,从独联体国 家石油进口比例只能趋于下降。非洲是一个新的石油供给来源,2012年其已占 李克强总理在会见来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的境外代表时的讲话。htp/news xinhuanet.com,2014年4月22日。 [2]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 Paris, 2002. p 96.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103
尤其是能源”。[1] 寻找可靠的长期石油供应来源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安全,是中国的 重大战略关切。 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是中国的关键选择。海湾地区是石油资源的富集地区。 2012 年该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高达 1090 亿吨,占世界总探明石油储量的 48%, 按当年产量计算,可供开采78年。而且,该地区的油田规模大、埋藏浅、压力 大、多自喷井,靠近海运通道,开采条件十分便利。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开采运 输条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的主要石油供应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估 算,自2000-2030年,以海湾国家为主体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把原油 日产量逐渐从 2100 万桶提高至 5140 万桶,将其在世界总供给中的份额从 28.1% 扩大到 42.9%。[2] 海湾石油生产国的巨大潜力,将使其稳步屹立于全球石油市 场,并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进口石油的关键选择。 表1 海湾地区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的比例(单位:百万吨) 注:海湾地区包括海合会国家、伊拉克、伊朗和也门。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出版的 《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1994-2008)》 和 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oil inter-area movement, http://www.iea.org. 诚然,中国也在推行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的战略,避免对单一供应来源的过 度依赖,并为此把独联体(CIS)和非洲都列为供应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区。然 而,二者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并没有取代海湾国家的前景。与俄罗斯和中亚地 区的石油贸易主要受到石油管道运力的限制。目前,中国与上述地区只开通两条 石油管道,一条是2006年开通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 万吨,另一条为 2010 年开通的中国—俄罗斯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 1500 万吨。 然而,由于没有新的管道建设计划,随着中国石油进口数量的增加,从独联体国 家石油进口比例只能趋于下降。非洲是一个新的石油供给来源,2012年其已占 [1] 李克强总理在会见来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14 年年会的境外代表时的讲话。http://news. xinhuanet.com,2014年4月22日。 [2]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 Paris, 2002, p. 96. 年份 从海湾地区进口 中国总进口 从海湾地区进口占比(%) 1994 4.9 12.3 40 1998 16.7 27.3 61 2002 35.4 69.4 51 2006 69.3 145.2 45 2010 118.0 294.4 40 2012 144.4 354.2 40.8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3 期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103
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77%。但由于美国和欧洲也把替代中东石油供应来源的目 标选在非洲,非洲的探明石油储量在2012年也只占世界的78%。大国竞争和资 源约束的因素,都将制约中国从非洲获得石油供应。因此,中国的石油供应来源 多样化努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彻底扭转主要依赖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的 局面。 (二)国际石油市场板块化及中国市场对海湾国家的战略意义 在能源安全的问题上,中国对于海湾国家石油进口的依赖,绝不是中国对海 湾国家的单方面能源进口依赖,而只是双方战略性相互依赖的一个方面。中国对 于海湾国家的石油出口安全,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自1970年代第四次中东 战争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了摆脱对供应风险较高的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长 期推行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战略。1990-1991年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爆发以来, 进一步加快了推行这一战略的步伐。发达国家的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化战略,导致 石油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板块化倾向,使国际市场逐渐形成石油贸易的三个板块 美国和欧洲将其主要的石油来源从中东的海湾地区逐步转向其周边区域,从而形 成了美洲板块和欧洲一俄罗斯一中亚一北非板块。这两大板块中的石油进口国, 除了把板块内的石油输出国当作主要进口来源以外,还同时把非洲当作板块以外 的主要供应来源。在这一过程中,中东海湾国家则被发达国家的石油进口国疏 远,逐步失去了美国和欧洲第一大石油供应来源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巨大石油储备和剩余生产能力的海湾石油输出国,面临 着石油出口市场安全的严峻挑战,寻找长期稳定的石油出口市场是这些国家的重 大战略关切。而中国和印度等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恰恰为 海湾国家解决石油出口安全问题,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位于西亚的海湾石油 输出国与位于东亚的日本、印度、中国、韩国等石油进口国之间石油贸易关系日 益密切,导致了亚洲板块的形成和不断壮大。2012年,在海湾国家9.796亿吨的 原油总出口量中,只有2.202亿吨流向美国和欧洲,占总量的26.6%;而出口到 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原油则达到4436亿吨,高达总量的45.3%。同一年,中国 从海湾国家进口了1.444亿吨石油,占海湾国家石油出口总量的14.7%,成为仅 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海湾石油进口国,"也是海湾国家赖以维护其石油出口安全的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石油出口市场。 [1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3,p.18,http://www.bp.com. 104 Inter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7.7%。但由于美国和欧洲也把替代中东石油供应来源的目 标选在非洲,非洲的探明石油储量在2012年也只占世界的7.8%。大国竞争和资 源约束的因素,都将制约中国从非洲获得石油供应。因此,中国的石油供应来源 多样化努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彻底扭转主要依赖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的 局面。 (二)国际石油市场板块化及中国市场对海湾国家的战略意义 在能源安全的问题上,中国对于海湾国家石油进口的依赖,绝不是中国对海 湾国家的单方面能源进口依赖,而只是双方战略性相互依赖的一个方面。中国对 于海湾国家的石油出口安全,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自1970年代第四次中东 战争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了摆脱对供应风险较高的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长 期推行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战略。1990-1991年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爆发以来, 进一步加快了推行这一战略的步伐。发达国家的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化战略,导致 石油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板块化倾向,使国际市场逐渐形成石油贸易的三个板块。 美国和欧洲将其主要的石油来源从中东的海湾地区逐步转向其周边区域,从而形 成了美洲板块和欧洲—俄罗斯—中亚—北非板块。这两大板块中的石油进口国, 除了把板块内的石油输出国当作主要进口来源以外,还同时把非洲当作板块以外 的主要供应来源。在这一过程中,中东海湾国家则被发达国家的石油进口国疏 远,逐步失去了美国和欧洲第一大石油供应来源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巨大石油储备和剩余生产能力的海湾石油输出国,面临 着石油出口市场安全的严峻挑战,寻找长期稳定的石油出口市场是这些国家的重 大战略关切。而中国和印度等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恰恰为 海湾国家解决石油出口安全问题,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位于西亚的海湾石油 输出国与位于东亚的日本、印度、中国、韩国等石油进口国之间石油贸易关系日 益密切,导致了亚洲板块的形成和不断壮大。2012年,在海湾国家9.796亿吨的 原油总出口量中,只有2.202亿吨流向美国和欧洲,占总量的26.6%;而出口到 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原油则达到4.436亿吨,高达总量的45.3%。同一年,中国 从海湾国家进口了1.444亿吨石油,占海湾国家石油出口总量的14.7%,成为仅 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海湾石油进口国,[1] 也是海湾国家赖以维护其石油出口安全的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石油出口市场。 [1]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 p.18, http://www.bp.com.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杨 光 104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由此看来,中国与海湾国家在能源安全这个涉及各自发展的核心利益问题 上,尽管分别扮演着能源进口方和能源出口方的不同角色,但实际处在同一个统 体中,因为它们的能源进口安全和出口安全紧密相连,互为依托,相互保障, 哪一方都难以忽视对方安全而实现自身的安全。由于这种能源联系的长期性并直 接涉及双方的核心利益,双方的能源合作也必然具有战略性合作的性质 经贸合作的互利伙伴 中国与海湾地区的经济关系并非局限在石油贸易。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存在 的经济互补性非常明显,具有通过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种经 济互补性基础上,中国和海湾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海湾地区的石油与中国的制造 业产品和建筑工程服务相交换的基本贸易格局。双方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形成了鲜 明的特点。 (一)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的发展与海湾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 对于中国而言,一系列因素使得海湾国家成为前景广阔的贸易市场。首先, 该地区国家的农业条件恶劣,制造业基础薄弱,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建设规模 庞大,对工业制成品、农产品,以及建筑工程和服务的进口需求非常广泛。其 次,这些国家的石油收入丰厚,新世纪以来国际油价进入新的高涨期,为其市场 需求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再次,该地区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高,关 税很低。地区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2003年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已 建成关税同盟,资本、货物、服务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较低,大型跨国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较多。此外,海湾合作委员会及其成员国还致力于推动同美国、欧 盟、亚洲国家、拉丁美洲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一系列自由贸易谈判都在进行之 中,市场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对海湾国家的出口,长期以来以农畜产品、小五金和轻工业品为主。新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机电产品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建筑工程承包能力的 显著增强,中国对这一地区的机电产品出口,以及建筑工程承包服务出口,发生 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0-2012年,中国对海湾地区的年货物出口额从36.8亿美 元增长到543.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3.01%;出口结构迅速升级,电子和机 械产品在对海湾地区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从184%扩大到299%,纺织和服装 出口的比例则从348%降低到195%。中国自2009年起就一直是海湾国家的第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105
由此看来,中国与海湾国家在能源安全这个涉及各自发展的核心利益问题 上,尽管分别扮演着能源进口方和能源出口方的不同角色,但实际处在同一个统 一体中,因为它们的能源进口安全和出口安全紧密相连,互为依托,相互保障, 哪一方都难以忽视对方安全而实现自身的安全。由于这种能源联系的长期性并直 接涉及双方的核心利益,双方的能源合作也必然具有战略性合作的性质。 经贸合作的互利伙伴 中国与海湾地区的经济关系并非局限在石油贸易。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存在 的经济互补性非常明显,具有通过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种经 济互补性基础上,中国和海湾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海湾地区的石油与中国的制造 业产品和建筑工程服务相交换的基本贸易格局。双方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形成了鲜 明的特点。 (一)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的发展与海湾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 对于中国而言,一系列因素使得海湾国家成为前景广阔的贸易市场。首先, 该地区国家的农业条件恶劣,制造业基础薄弱,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建设规模 庞大,对工业制成品、农产品,以及建筑工程和服务的进口需求非常广泛。其 次,这些国家的石油收入丰厚,新世纪以来国际油价进入新的高涨期,为其市场 需求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再次,该地区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高,关 税很低。地区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2003年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已 建成关税同盟,资本、货物、服务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较低,大型跨国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较多。此外,海湾合作委员会及其成员国还致力于推动同美国、欧 盟、亚洲国家、拉丁美洲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一系列自由贸易谈判都在进行之 中,市场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对海湾国家的出口,长期以来以农畜产品、小五金和轻工业品为主。新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机电产品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建筑工程承包能力的 显著增强,中国对这一地区的机电产品出口,以及建筑工程承包服务出口,发生 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0-2012年,中国对海湾地区的年货物出口额从36.8亿美 元增长到543.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3.01%;出口结构迅速升级,电子和机 械产品在对海湾地区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从18.4%扩大到29.9%,纺织和服装 出口的比例则从34.8%降低到19.5%。中国自2009年起就一直是海湾国家的第一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3 期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