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 中东欧国家为何能成功应对 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窦菲菲 荦始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在席卷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也重创了中东欧转型国 家,曾一度使其处于崩溃边缘。两年后,这些国家已相继走出金融危机冲击阴影,重 新回到经济复苏、改革与发展的正常轨道。中东欧国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危机冲 击,原因在于国内及时果断、有针对性的政策反应;有效的国际政策协调;中东欧银 行业鲜为人知的优点和西欧银行的继续驻守以及这些国家寻求新的增长和稳定机制的 主观努力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全球金融危机维也纳倡议 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这场 始于美国的金融动荡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而处于后转型时期的 中东欧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和伤害尤为严重。危机最初对中东欧国家并 没有造成直接的影响,然而几乎在一瞬间,商品市场价格崩溃、出口锐减、资本 流入枯竭导致GDP大幅下滑,中东欧转型经济体一下陷入1990年代以来的最严 重经济危机中。但出乎意料的是,仅仅两年时间,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匈牙利 除外)就先后走出了危机的泥潭,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 中东欧国家危机时期所表现出的极大弹性,以及转型以来的抢眼表现,都让 世人刮目相看。相对于复苏步履蹒跚的北美、深陷债务危机窘境的西欧以及增长 窦菲菲系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讲师。 本文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中东欧国家为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兼论 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2010EJ002),华东政法大学校级课题“中东欧国家金融银行业脆弱 性研究”(09HZK0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感谢庄起善教授和王健副教授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
《国际经济评论》 中东欧国家为何能成功应对 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 窦菲菲 窦菲菲系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讲师。 * 本文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中东欧国家为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兼论 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2010EJL002),华东政法大学校级课题“中东欧国家金融银行业脆弱 性研究”(09HZK0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感谢庄起善教授和王健副教授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 肇始于 2008 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在席卷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也重创了中东欧转型国 家,曾一度使其处于崩溃边缘。两年后,这些国家已相继走出金融危机冲击阴影,重 新回到经济复苏、改革与发展的正常轨道。中东欧国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危机冲 击,原因在于国内及时果断、有针对性的政策反应;有效的国际政策协调;中东欧银 行业鲜为人知的优点和西欧银行的继续驻守以及这些国家寻求新的增长和稳定机制的 主观努力。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 全球金融危机 维也纳倡议 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这场 始于美国的金融动荡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而处于后转型时期的 中东欧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和伤害尤为严重。危机最初对中东欧国家并 没有造成直接的影响,然而几乎在一瞬间,商品市场价格崩溃、出口锐减、资本 流入枯竭导致GDP大幅下滑,中东欧转型经济体一下陷入1990年代以来的最严 重经济危机中。但出乎意料的是,仅仅两年时间,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匈牙利 除外)就先后走出了危机的泥潭,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 中东欧国家危机时期所表现出的极大弹性,以及转型以来的抢眼表现,都让 世人刮目相看。相对于复苏步履蹒跚的北美、深陷债务危机窘境的西欧以及增长 93
后继乏力的东亚,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中东欧转型国家能够如此迅速地从危机中 恢复过来?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选取10个新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 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下文简称EU-10)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从危机中快 速复苏的作用机制和内在动因。 从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到经济复苏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中东欧转型国家是遭受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之 2008-2009年间这些国家产出骤减,其变化之剧烈、幅度之大、国家之间同步性 之高,可谓创造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录。从2008年开始,这些国 家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 宛)首当其冲,从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沦为衰退最严重的地区,经济增速下 降幅度达到25%。 表1欧盟各国GDP增长率(%) 国家 2012年 014年2015年 0.862 捷克 1.021 0.873 1.888 爱沙尼亚 9.558 0.831 3.211 匈牙利 1571 1.665 1984 1736 拉脱维亚 4.384 6.049 3.659 3.251 3.306 3.454 波兰 3.088 3.302 2.158 2.243 斯洛伐克 0.941 2.299 95 德国 3.39 s960537 法国 2.027 0.014 53 7.10 意大利 1.854 1.149 1.643 0.868 0.962 欧盟均值 1.711 0.294 0.176 注:2013年以后数据为估计值。 数据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ook database, April2014 94 Inte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窦菲菲 后继乏力的东亚,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中东欧转型国家能够如此迅速地从危机中 恢复过来?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选取 10 个新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 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下文简称EU-10)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从危机中快 速复苏的作用机制和内在动因。 从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到经济复苏 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中,中东欧转型国家是遭受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008-2009年间这些国家产出骤减,其变化之剧烈、幅度之大、国家之间同步性 之高,可谓创造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录。从2008年开始,这些国 家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 宛)首当其冲,从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沦为衰退最严重的地区,经济增速下 降幅度达到25%。 表1 欧盟各国GDP增长率(%) 注:2013年以后数据为估计值。 数据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4。 国家 保加利亚 捷克 爱沙尼亚 匈牙利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波兰 罗马尼亚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德国 法国 希腊 意大利 西班牙 欧盟均值 2011年 1.841 1.819 9.558 1.571 5.306 6.049 4.521 2.158 2.983 0.709 3.399 2.027 -7.105 0.45 0.052 1.711 2012年 0.586 -1.021 3.939 -1.665 5.217 3.659 1.939 0.689 1.801 -2.543 0.896 0.014 -6.979 -2.368 -1.643 -0.294 2013年 0.862 -0.873 0.831 1.113 4.11 3.251 1.55 3.48 0.941 -1.107 0.537 0.27 -3.855 -1.854 -1.22 0.176 2014年 1.6 1.888 2.361 1.984 3.772 3.306 3.088 2.243 2.299 0.328 1.709 1.03 0.6 0.626 0.868 1.609 2015年 2.5 2.018 3.211 1.736 4.384 3.454 3.302 2.49 2.95 0.949 1.559 1.53 2.917 1.149 0.962 1.792 94
中东欧国家为何能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2009年下半年,随着世界贸易和全球制造业产出的回升,欧洲发达国家开始 逐渐复苏,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由负转正,EU-10也受益于由出口主导的 经济而开始走上复苏之路。2010年第一季度,大部分国家的净出口对增长起到 了积极贡献,促使该地区各国经常账户赤字降低甚至出现盈余,并缓和了货币对 外贬值压力。EU-10大部分国家的GDP在2010年第一季度实现了正增长,2010 年全年EU-10的平均增长率为1.6%。2011年,EU-10经济复苏已经从出口延伸 到内需的扩大,几乎所有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已恢复到正增长。2014年,中 东欧地区的外部需求(包括一些国家的内需)继续改善,经济增长预期普遍好于 欧盟平均水平,高于德、法等核心成员国,也远远好于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 国(表1)。 宏观经济的复苏还表现在通胀率和财政赤字等指标上,由于危机前信贷膨 胀,EU-10的通胀率在2008年达到高点,波罗的海三国和保加利亚甚至达到了 两位数,危机爆发后信贷资源的急剧收缩又导致通胀率骤然下降。目前,EU-10 的通胀率处在2%~4%之间,基本得到控制。EU-10积极缩减财政赤字的努力也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13年,绝大部分国家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 (波兰和斯洛文尼亚除外),符合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 至于外界最担心的金融领域,EU-10也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和稳定性。雷曼兄 弟倒闭后,欧洲新兴市场尽管无法避免深度衰退,却幸免于货币危机和银行危 机。虽然受到巨大压力,实行货币局制度的波罗的海三国叫以及保加利亚最终守 住了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货币经历 了最初一段时间的贬值以后,也迅速地触底反弹。银行体系也是相似的情形 除了拉脱维亚,EU-10其他国家没有发生大型银行倒闭,更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 性银行危机。 基于对宏观经济指标(GDP增长率、经常账户余额、通胀率和财政赤字)和 金融领域(汇率和银行体系)的考察,不难看出EU-10基本回到了经济正常发展 的轨道,尽管一些指标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可以判断这些国家已经 安然渡过了危机冲击 [爱沙尼亚于2011年1月1日加入了欧元区 [2]剩下两个国家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分别于2007和2009年加入了欧元区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4期95
[1] 爱沙尼亚于2011年1月1日加入了欧元区。 [2] 剩下两个国家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分别于2007和2009年加入了欧元区。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4 期 中东欧国家为何能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2009年下半年,随着世界贸易和全球制造业产出的回升,欧洲发达国家开始 逐渐复苏,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由负转正,EU-10也受益于由出口主导的 经济而开始走上复苏之路。2010 年第一季度,大部分国家的净出口对增长起到 了积极贡献,促使该地区各国经常账户赤字降低甚至出现盈余,并缓和了货币对 外贬值压力。EU-10大部分国家的GDP在2010年第一季度实现了正增长,2010 年全年EU-10的平均增长率为1.6%。2011年,EU-10经济复苏已经从出口延伸 到内需的扩大,几乎所有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已恢复到正增长。2014年,中 东欧地区的外部需求(包括一些国家的内需)继续改善,经济增长预期普遍好于 欧盟平均水平,高于德、法等核心成员国,也远远好于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 国(表1)。 宏观经济的复苏还表现在通胀率和财政赤字等指标上,由于危机前信贷膨 胀,EU-10的通胀率在2008年达到高点,波罗的海三国和保加利亚甚至达到了 两位数,危机爆发后信贷资源的急剧收缩又导致通胀率骤然下降。目前,EU-10 的通胀率处在2%~4%之间,基本得到控制。EU-10积极缩减财政赤字的努力也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13年,绝大部分国家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 (波兰和斯洛文尼亚除外),符合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 至于外界最担心的金融领域,EU-10也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和稳定性。雷曼兄 弟倒闭后,欧洲新兴市场尽管无法避免深度衰退,却幸免于货币危机和银行危 机。虽然受到巨大压力,实行货币局制度的波罗的海三国[1] 以及保加利亚最终守 住了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货币经历 了最初一段时间的贬值以后,也迅速地触底反弹。[2] 银行体系也是相似的情形, 除了拉脱维亚,EU-10其他国家没有发生大型银行倒闭,更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 性银行危机。 基于对宏观经济指标(GDP增长率、经常账户余额、通胀率和财政赤字)和 金融领域(汇率和银行体系)的考察,不难看出EU-10基本回到了经济正常发展 的轨道,尽管一些指标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可以判断这些国家已经 安然渡过了危机冲击。 95
EU-10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应对危机的措施得当 EU-10转型以来一路坎坷,经历了多次经济动荡,除了匈牙利以外每个国家 都发生过严重的通胀危机,积累了处理相关危机的宝贵经验。因此在这次危机面 前,这些国家政策反应迅速、措施得当,收到了良好效果。而且,这些国家不乏 经验丰富的危机管理者。比如立陶宛前总理安德留斯·库比柳斯( Andrius Kubilius,2008-2012)、拉脱维亚前财长埃纳尔斯·雷普舍( Einars Repse, 2009—2010)以及罗马尼亚央行行长穆古尔·伊瑟雷斯库( Mugur isarescu, 1990-),他们都以善于处理危机著称,此次危机中再次临危受命,力挽狂澜。这 些国家国内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大规模财政调整、大规模公共支出削减以及金融 稳定措施等。 1.对内贬值代替对外贬值 尽管面临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四个实施钉住汇率制的国家(拉脱维亚、立陶 宛、爱沙尼亚和保加利亚)没有一个国家采取贬值策略,这与1997-1998年东 南亚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的反应截然不同 实际上,对于一个小型、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由于多种货币同时存在,货币 错配叫几乎不可避免,再完备的监管也不能完全抵消银行体系的汇率风险。在大 规模货币错配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本币的大幅贬值,国内银行体系将遭受巨大损 失。EU-10中大多数国家的本币金融发展程度低下,本币基本上只用于缴纳税 收、工资支付和零售交易,外币负债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金融体系以及个人 风险的主要来源。更何况贬值政策受益的主要是大出口商,后果是带来更大的收 入差距,而且这种得益还会随着通胀传导效应而被抵消殆尽,因为在经济全球化 和商品定价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商品的定价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而不 是由实施贬值策略的个别国家决定。再者,危机中外部需求急剧下降,因此即使 EU-10货币贬值,也未必能够扩大出口。 于是,这些国家用“对内贬值”,即削减工资和公共支出的办法代替货币贬 货币错配是指经济主体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用不同的货币记值,或者其业务经营活动收入 与支付用不同的货币计价,并且未采取任何工具与手段规避汇率风险的现象。 96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 货币错配是指经济主体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用不同的货币记值,或者其业务经营活动收入 与支付用不同的货币计价,并且未采取任何工具与手段规避汇率风险的现象。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窦菲菲 EU-10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分析 (一) 国内应对危机的措施得当 EU-10转型以来一路坎坷,经历了多次经济动荡,除了匈牙利以外每个国家 都发生过严重的通胀危机,积累了处理相关危机的宝贵经验。因此在这次危机面 前,这些国家政策反应迅速、措施得当,收到了良好效果。而且,这些国家不乏 经验丰富的危机管理者。比如立陶宛前总理安德留斯·库比柳斯 (Andrius Kubilius,2008-2012)、拉脱维亚前财长埃纳尔斯·雷普舍 (Einars Repše, 2009-2010) 以及罗马尼亚央行行长穆古尔·伊瑟雷斯库 (Mugur Isărescu, 1990-),他们都以善于处理危机著称,此次危机中再次临危受命,力挽狂澜。这 些国家国内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大规模财政调整、大规模公共支出削减以及金融 稳定措施等。 1. 对内贬值代替对外贬值 尽管面临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四个实施钉住汇率制的国家(拉脱维亚、立陶 宛、爱沙尼亚和保加利亚)没有一个国家采取贬值策略,这与1997-1998年东 南亚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的反应截然不同。 实际上,对于一个小型、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由于多种货币同时存在,货币 错配[1] 几乎不可避免,再完备的监管也不能完全抵消银行体系的汇率风险。在大 规模货币错配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本币的大幅贬值,国内银行体系将遭受巨大损 失。EU-10 中大多数国家的本币金融发展程度低下,本币基本上只用于缴纳税 收、工资支付和零售交易,外币负债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金融体系以及个人 风险的主要来源。更何况贬值政策受益的主要是大出口商,后果是带来更大的收 入差距,而且这种得益还会随着通胀传导效应而被抵消殆尽,因为在经济全球化 和商品定价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商品的定价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而不 是由实施贬值策略的个别国家决定。再者,危机中外部需求急剧下降,因此即使 EU-10货币贬值,也未必能够扩大出口。 于是,这些国家用“对内贬值”,即削减工资和公共支出的办法代替货币贬 96
中东欧国家为何能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值,达到了降低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使得经常项目赤字迅速减少,甚至 出现盈余。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国家大幅度削减工资水平,主要针对公共部 门,也包括少数私人部门 2.大规模财政调整 2009年初,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实施了财政调整 措施。这次调整措施的特点可归纳为:规模大,前期投入高,以削减支出而不是 增加收入(即增税)为主。之所以采取削减支出而不是提高税收的办法,主要是 因为减少支出比增加收入更容易迅速实现,而增税更容易遭受公众的抵制,人们 更希望政府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勒紧裤腰带。削减开支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是选 择性的,因此可以推动结构性改革,由此引发了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教育等领 域的变革。此外,改革措施还包括解除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加强对穷人的社会保 障力度,适当削减中产阶级的社会福利等等。 以拉脱维亚为例,经过紧缩政策的调整,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 的44%降到2012年的36%,裁掉了30%的公务员,关掉了一半国家机构,一年内 平均工资降低了26%,政府部长们减薪35%,养老金社会福利几乎没有减少,个 人所得税仍是25%,失业率从20.7%下降到12%。2011年拉脱维亚企业部门实现 了复兴和增长,从一个机构臃肿的经济转向有着众多中小企业的充满活力的经 济。凹拉脱维亚从经济下滑最剧烈的国家(实际GDP降幅达28%)一跃成为复苏 势头最强劲的国家(2011年实际GDP增长率达到53%),紧缩政策功不可没。 3.金融部门稳定措施 金融部门始终是危机影响的重点以及政策应对的焦点所在。如表2所示,危 机中EU-10通过扩展存款保险、注入流动性和对银行进行资本重组等措施提高金 融部门的稳定性。早在2008年10-11月间,为了应对大规模存款挤提的威胁 该地区的大部分国家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地增强了存款保险保障力度,将存款保 险的上限提高到5万欧元(欧盟标准水平),立陶宛为10万欧元,斯洛伐克和斯 洛文尼亚更是承诺无限担保。 各国的央行也采取措施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首先是及时逆转信贷膨胀时期 的流动性收紧政策。比如2008年10月波兰和罗马尼亚央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比 数据来自 Frank hollenbeck,“ The Three Types of Austerity", Mises Daily, September04.2013 http://www.mises.org/daily/6523/the-three-types-of-austeRity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4期97
[1] 数据来自 Frank Hollenbeck,“The Three Types of Austerity”,Mises Daily,September 04, 2013。 http://www.mises.org/daily/6523/The-Three-Types-of-Austerity.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4 期 中东欧国家为何能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值,达到了降低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使得经常项目赤字迅速减少,甚至 出现盈余。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国家大幅度削减工资水平,主要针对公共部 门,也包括少数私人部门。 2. 大规模财政调整 2009年初,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实施了财政调整 措施。这次调整措施的特点可归纳为:规模大,前期投入高,以削减支出而不是 增加收入(即增税)为主。之所以采取削减支出而不是提高税收的办法,主要是 因为减少支出比增加收入更容易迅速实现,而增税更容易遭受公众的抵制,人们 更希望政府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勒紧裤腰带。削减开支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是选 择性的,因此可以推动结构性改革,由此引发了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教育等领 域的变革。此外,改革措施还包括解除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加强对穷人的社会保 障力度,适当削减中产阶级的社会福利等等。 以拉脱维亚为例,经过紧缩政策的调整,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 的44%降到2012年的36%,裁掉了30%的公务员,关掉了一半国家机构,一年内 平均工资降低了26%,政府部长们减薪35%,养老金社会福利几乎没有减少,个 人所得税仍是25%,失业率从20.7%下降到12%。2011年拉脱维亚企业部门实现 了复兴和增长,从一个机构臃肿的经济转向有着众多中小企业的充满活力的经 济。[1] 拉脱维亚从经济下滑最剧烈的国家(实际GDP降幅达28%)一跃成为复苏 势头最强劲的国家(2011年实际GDP增长率达到5.3%),紧缩政策功不可没。 3. 金融部门稳定措施 金融部门始终是危机影响的重点以及政策应对的焦点所在。如表2所示,危 机中EU-10通过扩展存款保险、注入流动性和对银行进行资本重组等措施提高金 融部门的稳定性。早在 2008 年 10-11 月间,为了应对大规模存款挤提的威胁, 该地区的大部分国家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地增强了存款保险保障力度,将存款保 险的上限提高到5万欧元(欧盟标准水平),立陶宛为10万欧元,斯洛伐克和斯 洛文尼亚更是承诺无限担保。 各国的央行也采取措施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首先是及时逆转信贷膨胀时期 的流动性收紧政策。比如2008年10月波兰和罗马尼亚央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比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