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 中美邻相对实力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导致东亚地区从互利、兼容的二元格局走向 竞争、相斥的二元格局。中美互动关系从注重追求相对经济收益的正和博弈,逐渐向 以权力竞争和相对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零和博弈转变,中国与周边关系演变为与美国 及其联盟体系之间的战略互动关系。未来东亚秩序的走势取决于中美两国战略选择, 及其与地区公共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面对周边力量与利益格局的变化,主动塑造 个以我为主、具有自我扩展和深化能力的周边合作秩序,以获得与中国实力增长相称 的影响力,是中国作为大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需要。中国周边战略正在向主动作为 的大方向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要努力构造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惠及周边的 地区秩序,将共同发展、开放竞争和相互包容这三个核心理念融入到包括政治、安 全、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在内的整套周边战略思路中。 关键词:二元格局东亚秩序中美互动关系中国周边战略目标 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区域外大国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在昔 日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形成中美二元格局。2009年之后,随着中美相对实力此 消彼长速度的加快,东亚二元格局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中国的崛起导 致世界权力中心的竞争从欧洲转移到东亚。在美国势力范围所覆盖的东亚地 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明显逆转。本文将回答以下问题:东亚地区的利 高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的初稿曾于2013年12月2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 主办的“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国际环境”学术硏讨会上宣读,感谢张蕴岭老师对本文做出的中肯评论 和提出具有价值的修改建议。同时,感谢《国际经济评论》杂志两位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 见和建议。文中的疏漏及不足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1 Christopher Layne, "The Global Power Shift from West to East", The National Interest, May/June, 2012, p.21-31: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当代亚太》,2012年第6期,第4-21页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 * 高 程 高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 本文的初稿曾于2013年12月2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 主办的“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国际环境”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感谢张蕴岭老师对本文做出的中肯评论 和提出具有价值的修改建议。同时,感谢《国际经济评论》杂志两位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 见和建议。文中的疏漏及不足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1] Christopher Layne, “The Global Power Shift from West to East”, The National Interest, May/June, 2012, pp.21-31;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当代亚太》,2012年第6期,第4~21页。 中美邻相对实力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导致东亚地区从互利、兼容的二元格局走向 竞争、相斥的二元格局。中美互动关系从注重追求相对经济收益的正和博弈,逐渐向 以权力竞争和相对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零和博弈转变,中国与周边关系演变为与美国 及其联盟体系之间的战略互动关系。未来东亚秩序的走势取决于中美两国战略选择, 及其与地区公共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面对周边力量与利益格局的变化,主动塑造一 个以我为主、具有自我扩展和深化能力的周边合作秩序,以获得与中国实力增长相称 的影响力,是中国作为大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需要。中国周边战略正在向主动作为 的大方向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要努力构造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惠及周边的 地区秩序,将共同发展、开放竞争和相互包容这三个核心理念融入到包括政治、安 全、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在内的整套周边战略思路中。 关键词:二元格局 东亚秩序 中美互动关系 中国周边战略目标 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区域外大国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在昔 日美国主导的东亚地区形成中美二元格局。2009年之后,随着中美相对实力此 消彼长速度的加快,东亚二元格局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中国的崛起导 致世界权力中心的竞争从欧洲转移到东亚。[1] 在美国势力范围所覆盖的东亚地 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明显逆转。本文将回答以下问题:东亚地区的利 32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 益格局如何在中美实力对比变化的基础上从互利、兼容的二元格局走向竞争、相 斥的二元格局?中美两国的战略利益,及其与地区公共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 决定着东亚秩序的未来走势?中国在争取对自身和整个区域有利的地区秩序走势 过程中,需要对周边战略进行怎样的调整和策略应对 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格局变化:中美二元格局由兼容到相斥 国际格局( International configuration)是指在一定的国际关系构成中,由主 权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制约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拥有两个维 度,一是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二是利益关系。我们从这两个维度出 发,可以理解21世纪以来中国周边格局的变迁,特别是近年来东亚地区格局在 性质上的变化。目前中国周边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于东亚地区,在南亚和中亚美 国势力影响较弱的地区,相关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反应较为温和,这些区域的利 益格局并未发生本质改变,因此这两节本文将主要讨论21世纪以来中国周边的 东亚格局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其中,我们围绕组成东亚格局的三条线索展开: 是中美两国和中国与美国及其同盟体系的实力对比变化,二是实力对比基础上 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互动,三是东亚地区的公共利益。 二战结束后,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以美国军事和市场力量为主导的格局。在这 地区格局下,东亚内部以日本为生产链条的“雁首”,日本作为美国的亚太盟 友,辅助美国满足地区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需求。21世纪以来,日本经 济持续衰落,与此同时中国实力迅速崛起,后者在东亚地区内部格局中,发展成 为中心力量。叫这一时期,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利益诉求是创造良 好的周边环境,谋求自身经济发展。“911”事件之后,美国将战略重心置于全 门以下分析框架和研究详见高程:“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地区秩序及其变迁—一以东亚秩序的 演化路径为案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1期,第4-30页。在该文中,作者把地区秩序区分为 “紧密合作秩序”、“松散合作秩序”、“无合作冲突”与“无合作秩序”四种类型。紧密合作秩序:区域 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处于高位平衡,高水平供给可满足强需求:松散合作秩序: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处 于低位失衡,弱需求获得高水平供给:无合作冲突: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处于高位失衡,低水平供给 无法满足强需求:无合作秩序: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处于低位平衡,低水平供给满足弱需求。 [2] Ramkishen Rajan,"Emergence of China as an Economic Power: What Does It Imply for South-East Asi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 38, No. 26, 2003, Pp. 2639-2643: Robert S. Ross,Balance of Power 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China: Accommodation and Balancing in East Asia. in William w. Keller and Thomas G. Rawski(eds ) China's Rise and the Balance of Influence in Asia.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07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33
益格局如何在中美实力对比变化的基础上从互利、兼容的二元格局走向竞争、相 斥的二元格局?中美两国的战略利益,及其与地区公共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 决定着东亚秩序的未来走势?中国在争取对自身和整个区域有利的地区秩序走势 过程中,需要对周边战略进行怎样的调整和策略应对? 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格局变化:中美二元格局由兼容到相斥 国际格局(International configuration)是指在一定的国际关系构成中,由主 权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制约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拥有两个维 度,一是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二是利益关系。我们从这两个维度出 发,可以理解21世纪以来中国周边格局的变迁,特别是近年来东亚地区格局在 性质上的变化。目前中国周边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于东亚地区,在南亚和中亚美 国势力影响较弱的地区,相关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反应较为温和,这些区域的利 益格局并未发生本质改变,因此这两节本文将主要讨论21世纪以来中国周边的 东亚格局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其中,我们围绕组成东亚格局的三条线索展开: 一是中美两国和中国与美国及其同盟体系的实力对比变化,二是实力对比基础上 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互动,三是东亚地区的公共利益。[1] 二战结束后,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以美国军事和市场力量为主导的格局。在这 一地区格局下,东亚内部以日本为生产链条的“雁首”,日本作为美国的亚太盟 友,辅助美国满足地区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需求。21世纪以来,日本经 济持续衰落,与此同时中国实力迅速崛起,后者在东亚地区内部格局中,发展成 为中心力量。[2] 这一时期,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利益诉求是创造良 好的周边环境,谋求自身经济发展。“9·11”事件之后,美国将战略重心置于全 [1] 以下分析框架和研究详见高程:“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地区秩序及其变迁——以东亚秩序的 演化路径为案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1期,第4~30页。在该文中,作者把地区秩序区分为 “紧密合作秩序”、“松散合作秩序”、“无合作冲突”与“无合作秩序”四种类型。紧密合作秩序:区域 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处于高位平衡,高水平供给可满足强需求;松散合作秩序: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处 于低位失衡,弱需求获得高水平供给;无合作冲突: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处于高位失衡,低水平供给 无法满足强需求;无合作秩序:区域公共产品供求关系处于低位平衡,低水平供给满足弱需求。 [2] Ramkishen Rajan, “Emergence of China as an Economic Power: What Does It Imply for South-East Asi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 38, No. 26, 2003, pp.2639-2643; Robert S. Ross, “Balance of Power 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China: Accommodation and Balancing in East Asia”, in William W. Keller and Thomas G. Rawski (eds.), China's Rise and the Balance of Influence in Asia,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07.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2 期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 33
球反恐,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主要是,分享中国和东亚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收 益。这一利益诉求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中国的崛起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作为空 间。直至2009年,东亚地区存在中美两个相互兼容并存的主导力量,其基本格 局是中国倡导的多边合作体系和美国主导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和谐并存。叫 在和谐的东亚二元格局下,中美以互补和彼此兼容的方式满足了地区的公共 利益。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提高了东亚成员在经济领域的利益需求。东亚地 区缺少内部完整的生产一销售市场,大多数成员同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中间环 节,其经济运转主要依赖于外部市场而非内部需求,因此对于世界经济环境具有 脆弱性依赖,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弱。东亚经济的脆弱性使其成员对于稳定 的汇率、市场和相关合作机制、制度建设等公共利益需求程度增强。20世纪末 以来,美国为东亚提供经济领域公共利益的意愿和能力不断下降。自80年代后 半期起,美国开始限制东亚的市场份额,以致东亚“雁型”模式生产链条前端地 区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后端地区吞食。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坐视危机在东亚的蔓延。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及 此后的经济萧条中,美国作为危机的根源,无意也无力帮助东亚经济体走出困 境。与此同时,为了给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为东亚地区提供公共 利益的意愿提升,并发展成为地区内部唯一有能力在经济领域提供主要公共产品 的大国。一方面,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在实质上促进了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国 家间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冲击提高了东亚地区共同抵御经济风 险的需求,其成员通过给予中国更多友善的回报提升了后者在经济合作领域为地 区提供更多公共利益的动力,东亚地区经济领域总体呈现为以中国为中心的松 散合作局面。 由于中美两国关系和区域内大国关系相对和谐,因此与经济领域不断增长的 公共利益需求相比,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在安全领域的公共利益需求较弱。美国在 东亚仅以较低成本投入便可维持该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美国作为外部力量,通 过与区域内供给相互兼容和互补的方式提高了东亚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美 ]祁怀高:“中美制度均势与东亚两种体系的兼容并存”,《当代亚太》,201年第6期,第55-74 页。关于亚太地区制度均势战略的讨论,具体参见 Kai he, Institutional Balancing in the Asia pacific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Chinas Ris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2]周小兵:“东亚经济结构的‘和谐’内涵及缺陷调整”,《当代亚太》,2007年第12期,第35-44页 [3]渡边利夫:《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倪月菊、赵英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4]关于这段时期中国自愿、有意识地通过推动合作构造地区“共有利益”的过程,参见阮宗泽 著:《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章 34 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球反恐,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主要是,分享中国和东亚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收 益。这一利益诉求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中国的崛起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作为空 间。直至2009年,东亚地区存在中美两个相互兼容并存的主导力量,其基本格 局是中国倡导的多边合作体系和美国主导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和谐并存。[1] 在和谐的东亚二元格局下,中美以互补和彼此兼容的方式满足了地区的公共 利益。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提高了东亚成员在经济领域的利益需求。东亚地 区缺少内部完整的生产—销售市场,大多数成员同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中间环 节,其经济运转主要依赖于外部市场而非内部需求,因此对于世界经济环境具有 脆弱性依赖,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弱。东亚经济的脆弱性使其成员对于稳定 的汇率、市场和相关合作机制、制度建设等公共利益需求程度增强。20世纪末 以来,美国为东亚提供经济领域公共利益的意愿和能力不断下降。自80年代后 半期起,美国开始限制东亚的市场份额,以致东亚“雁型”模式生产链条前端地 区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后端地区吞食。[2]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坐视危机在东亚的蔓延。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及 此后的经济萧条中,美国作为危机的根源,无意也无力帮助东亚经济体走出困 境。与此同时,为了给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为东亚地区提供公共 利益的意愿提升,并发展成为地区内部唯一有能力在经济领域提供主要公共产品 的大国。一方面,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在实质上促进了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国 家间的协同发展。[3]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冲击提高了东亚地区共同抵御经济风 险的需求,其成员通过给予中国更多友善的回报提升了后者在经济合作领域为地 区提供更多公共利益的动力,[4] 东亚地区经济领域总体呈现为以中国为中心的松 散合作局面。 由于中美两国关系和区域内大国关系相对和谐,因此与经济领域不断增长的 公共利益需求相比,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在安全领域的公共利益需求较弱。美国在 东亚仅以较低成本投入便可维持该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美国作为外部力量,通 过与区域内供给相互兼容和互补的方式提高了东亚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美 [1] 祁怀高:“中美制度均势与东亚两种体系的兼容并存”,《当代亚太》,2011 年第 6 期,第 55~74 页。关于亚太地区制度均势战略的讨论,具体参见 Kai He, Institutional Balancing in the Asia Pacific: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China’s Ris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2] 周小兵:“东亚经济结构的‘和谐’内涵及缺陷调整”,《当代亚太》,2007年第12期,第35~44页。 [3] 渡边利夫:《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倪月菊、赵英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4] 关于这段时期中国自愿、有意识地通过推动合作构造地区“共有利益”的过程,参见阮宗泽 著:《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章。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高 程 34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 国有意愿和能力为东亚提供安全公共产品,并且在供给能力上具有优势。中国有 意愿在经济领域为东亚提供公共产品,且其供给能力上的优势不断提升。其表 现形式是,美国通过军事同盟体系和关系协调为东亚地区提供常规性安全保护和 危机管理,中国通过推动多边经济合作提高东亚经济体来自贸易等领域的收 益。國中美两国兼容互补的供给总体上满足了东亚地区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公共 利益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通过“以经促政”的战略,换取了周边国家对中 国发展的善意和良好的周边政治安全环境,并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导力量。美 国通过低成本维持着地区安全领域的主导权,并从东亚生产网络和以中国为代表 的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的繁荣中分享经济收益。中美两国和东亚国家在正和博弈中 实现了互利共赢。在东亚的力量格局中,中国面对的不是美国的安全联盟体系 而是利益兼容的中美、中日双边关系和与东盟之间相互促进的多边关系。 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产生了剧烈冲击,全 球经济进入萧条时期;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复 苏的引擎。中美邻之间实力对比迅速发生变化,中美两国相对实力差距缩小,中 国与周边国家实力差距拉大。中国于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日本、韩国、澳新等 亚太主要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或出口市场。在中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中美邻 力量对比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中美在东亚地区的二元格局,但是由此引发的利益关 系变化,使这种二元格局的性质发生了重要改变。此前,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更多 在于从地区经济繁荣中获益,特别是分享中国发展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国影响力 的壮大,美国的战略重点转向巩固和加强在东亚的军事同盟体系和地区霸权,以 防止中国崛起成为东亚地区新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周边开始试图获得 与自身实力和贡献相匹配的地区影响力。因此,中美两国的互动关系从注重追求 相对经济收益的正和博弈,逐渐向以权力竞争和相对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零和博 弈变化。在不同的领域和议题上,中美之间你得我失的零和博弈和互利共赢的正 和博弈共存,但零和博弈上升为主导性规则。东亚地区二元格局的竞争性和相斥 性开始替代其互利性和兼容性。 [1] David Shambaugh,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 Vol29.No.3.2004/2005,pp.64-9 的未2迈克尔马斯坦杜诺:“不完全霸权与亚太安全秩序”,载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 来》,韩召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David Shambaugh,"Asia in Transition: The Evolving Regional Order". Current History, Vol. 105, Ne 690, 2006, Pp. 153-159: Zhang Yunling and Tang Shiping. "Chinas Regional Strategy, in Shambaugh(ed )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48-70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35
国有意愿和能力为东亚提供安全公共产品,并且在供给能力上具有优势。中国有 意愿在经济领域为东亚提供公共产品,且其供给能力上的优势不断提升。[1] 其表 现形式是,美国通过军事同盟体系和关系协调为东亚地区提供常规性安全保护和 危机管理,[2] 中国通过推动多边经济合作提高东亚经济体来自贸易等领域的收 益。[3] 中美两国兼容互补的供给总体上满足了东亚地区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公共 利益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通过“以经促政”的战略,换取了周边国家对中 国发展的善意和良好的周边政治安全环境,并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导力量。美 国通过低成本维持着地区安全领域的主导权,并从东亚生产网络和以中国为代表 的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的繁荣中分享经济收益。中美两国和东亚国家在正和博弈中 实现了互利共赢。在东亚的力量格局中,中国面对的不是美国的安全联盟体系, 而是利益兼容的中美、中日双边关系和与东盟之间相互促进的多边关系。 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产生了剧烈冲击,全 球经济进入萧条时期;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复 苏的引擎。中美邻之间实力对比迅速发生变化,中美两国相对实力差距缩小,中 国与周边国家实力差距拉大。中国于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日本、韩国、澳新等 亚太主要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或出口市场。在中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中美邻 力量对比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中美在东亚地区的二元格局,但是由此引发的利益关 系变化,使这种二元格局的性质发生了重要改变。此前,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更多 在于从地区经济繁荣中获益,特别是分享中国发展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国影响力 的壮大,美国的战略重点转向巩固和加强在东亚的军事同盟体系和地区霸权,以 防止中国崛起成为东亚地区新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周边开始试图获得 与自身实力和贡献相匹配的地区影响力。因此,中美两国的互动关系从注重追求 相对经济收益的正和博弈,逐渐向以权力竞争和相对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零和博 弈变化。在不同的领域和议题上,中美之间你得我失的零和博弈和互利共赢的正 和博弈共存,但零和博弈上升为主导性规则。东亚地区二元格局的竞争性和相斥 性开始替代其互利性和兼容性。 [1] David Shambaugh,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9, No.3, 2004/2005, pp.64-99. [2] 迈克尔·马斯坦杜诺:“不完全霸权与亚太安全秩序”,载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 的未来》,韩召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David Shambaugh, “Asia in Transition: The Evolving Regional Order”, Current History, Vol. 105, No. 690, 2006, pp. 153-159; Zhang Yunling and Tang Shiping, “China’s Regional Strategy”, in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48-70.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2 期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格局变化与战略调整 35
尽管美国和东亚诸国对中国的相对实力下降,但在竞争和相斥的东亚二元力 量格局中,中美各自力量及其与地区其他国家的博弈关系,变为中国与美国及其 联盟体系之间的战略互动关系。美国依靠其地区军事联盟关系对东亚秩序的走向 发挥作用;同时,经济实力不断崛起的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多边或双边规则 协调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凹相对实力衰落的美国,开始试图强化其亚太军事联盟 体系,利用其盟国力量,挑动其与中国的矛盾,推动并扩大制衡中国的区域安全 体系。美国不但通过双边手段加固与这些国家的联盟紧密度,而且在背后推动 其亚太盟友及准盟友之间军事关系的深化。四美国的联盟体系对中国的制衡可能 导致地区力量格局的天平进一步向美国倾斜,以致亚太地区权力结构更加失衡。 由于战略利益的变化,中美的互动关系在2009年之后出现重要调整,并由 此影响东亚地区公共利益的供求关系。安全和经济领域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竞争 和矛盾使既有东亚安全秩序面临内在的不稳定性。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在东亚地 区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引起了美国战略上的制衡。一方面,随着美国做出一系列重 返亚洲的战略部署,国际社会和东亚地区国家对中美争夺地区主导权的预期不断 上升,对权力转移过程中可能引发冲突的担忧日益加深。國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 和美国从接触逐渐转向遏制的对华战略增加了东亚地区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 美国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和推动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深化矛盾的方式,刺激部 分东亚国家对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产生更强的现实需求。在美国力量的影响下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当代亚太》,2011年第1期,第5-34页。 2]朱锋:“奥巴马政府‘转身亚洲’战略与中美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4期,第1-7 页;唐彦林:“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政策评析”,《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第91-107页。 3]Richard Tanter. "The New American-led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the Asia Pacific: Binding Japan and australia, Containing china”, Japan Focu, March17,2007:孙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网络化及前景”, 《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4期,第39-50页 4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第5-25页。杨原 也认为,中美之间的竞争机制是为区域内小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机会,并由此获得这些国家的支持。杨 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当代亚太》,2011年第6期,第5~32页 杨原:“武力胁迫还是利益交换?——大国无战争时代大国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路径”,《外交评论》 011年第4期,第96-116页。 5 Douglas Lemke and Ronald L. Tammen,"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nd the Ris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Vol 29, No 4. 2003. Pp 269-271: David Rapkin and William R. Thompson,"Power Transition, Challenge and the(Re) Emergenc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Vol. 9. No 4, 2003. Pp315-342; Ronald L. Tammen and Jacek Kugler, " Power Transition and China-US Conflicts",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vol1,No1,2006,p35-55:高原明生:“日本视角下的中国崛起和东亚秩序”:金 炳局:“夹在崛起的中国与霸权主义的美国之间:韩国的‘防范战略’”,载朱锋、罗伯特·罗斯主編: 《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郑永年:“亚洲的安全困境与亚洲集体安 全体系建设”,《和平与发展》,201年第5期,第1-~5页 36 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尽管美国和东亚诸国对中国的相对实力下降,但在竞争和相斥的东亚二元力 量格局中,中美各自力量及其与地区其他国家的博弈关系,变为中国与美国及其 联盟体系之间的战略互动关系。美国依靠其地区军事联盟关系对东亚秩序的走向 发挥作用;同时,经济实力不断崛起的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多边或双边规则 协调解决地区安全问题。[1] 相对实力衰落的美国,开始试图强化其亚太军事联盟 体系,利用其盟国力量,挑动其与中国的矛盾,推动并扩大制衡中国的区域安全 体系。[2] 美国不但通过双边手段加固与这些国家的联盟紧密度,而且在背后推动 其亚太盟友及准盟友之间军事关系的深化。[3] 美国的联盟体系对中国的制衡可能 导致地区力量格局的天平进一步向美国倾斜,以致亚太地区权力结构更加失衡。 由于战略利益的变化,中美的互动关系在2009年之后出现重要调整,并由 此影响东亚地区公共利益的供求关系。安全和经济领域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竞争 和矛盾使既有东亚安全秩序面临内在的不稳定性。[4] 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在东亚地 区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引起了美国战略上的制衡。一方面,随着美国做出一系列重 返亚洲的战略部署,国际社会和东亚地区国家对中美争夺地区主导权的预期不断 上升,对权力转移过程中可能引发冲突的担忧日益加深。[5] 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 和美国从接触逐渐转向遏制的对华战略增加了东亚地区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 美国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和推动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深化矛盾的方式,刺激部 分东亚国家对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产生更强的现实需求。在美国力量的影响下, [1]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当代亚太》,2011年第1期,第5~34页。 [2] 朱锋:“奥巴马政府‘转身亚洲’战略与中美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4期,第1~7 页;唐彦林:“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政策评析”,《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第91~107页。 [3] Richard Tanter, “The New American–led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the Asia Pacific: Binding Japan and Australia, Containing China”, Japan Focus, March 17, 2007;孙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网络化及前景”, 《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4期,第39~50页。 [4]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第5~25页。杨原 也认为,中美之间的竞争机制是为区域内小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机会,并由此获得这些国家的支持。杨 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当代亚太》,2011年第6期,第5~32页; 杨原:“武力胁迫还是利益交换?——大国无战争时代大国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路径”,《外交评论》, 2011年第4期,第96~116页。 [5] Douglas Lemke and Ronald L. Tammen,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and the Ris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Vol.29, No.4, 2003, pp.269-271; David Rapkin and William R. Thompson, “Power Transition, Challenge and the (Re) Emergenc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Vol. 9, No.4, 2003, pp.315-342; Ronald L. Tammen and Jacek Kugler, “Power Transition and China-US Conflicts”,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1, No.1, 2006, pp.35-55;高原明生:“日本视角下的中国崛起和东亚秩序”;金 炳局:“夹在崛起的中国与霸权主义的美国之间:韩国的‘防范战略’”,载朱锋、罗伯特·罗斯主编: 《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郑永年:“亚洲的安全困境与亚洲集体安 全体系建设”,《和平与发展》,2011年第5期,第1~5页。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高 程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