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1期 Vol 40 No 014年1月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an.2014 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被迫国际化 ——以制度环境与创新能力影响下的共生性依赖为视角 张瑾华1,李新春1,何轩2 (1.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以往国际化理论致力于探究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动因并将企业国际化看成是一种主动行为。然而 忽视制度背景的国际化理论昰然对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现象解释乏力。基于此,文章构建了共生性依 赖与国际化的关系模型,并运用第九次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商 业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越强,则越傾向于选择囯际化战略以降低这种依赖程度;当所在区域市场化程度较高时, 企业有机会选择其他适应性战略来降低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其囯际化迫切性反而减弱;随着企业创新技术能力 水平的提升,企业更有能力降低对商业生态系统的依賴程度,也更有动力进行国际化。文章呈现了更符合中国 实际情况的中小型民营仝业国际化路径,针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有力的竞争性分析框架—“被迫国际化”。 关键词:共生性依赖;商业生态系统;制度;创新;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14)01-0083-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更担当起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锋队。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小型民营企业总数已经占全国企业总 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进出口贸易额占比更 是高达70%。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大胆选择国际化战略的现象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何中小型 民营企业不再遵循传统路线,先发展壮大后再国际化?这种类型企业国际化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传统的国际化理论体系以及新兴企业国际化理论都着重分析企业国际化的根本动因,并将企业 国际化看成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其中,传统的国际化过程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主动追逐利润 的结果,而由于有限理性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制约,企业国际化注定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Johanson和 vahlne,1990)。但经验性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国际化过程理论对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快速国际化的 现象缺乏解释力。而近年来在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国际创业 收稿日期:2013-09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与创业成长”(7123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项目“控制权结构、家族创业与企业价值”(71721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企业家中庸思维对‘家族意 图——家族企业代理人治理模式’关系模型的影响机理研究”(7127208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全球 价值链中的广东制造:国际竞争力与战略转型”(S2013030015737) 作者简介;张瑾华(1981-),女,广东汕头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李新春(1962—),男,安徽桐城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轩(1976—),男,上海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通讯作者) 国家哲学社会科
第 4O卷 第 1期 2014年 1月 财 经 研 究 Journa1ofFinanceandEconomics Vo1.40 No.1 Jan.2014 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被迫国际化 以制度环境与创新能力影 响下 的共生性依赖为视角 张瑾华 ,李 新春 ,何 轩 (1.中山大 学 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2.广东外语外 贸大学 广东 国际战略研究院 ,广 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以往 国际化理论致 力于探 究企业进行 国际化 的动 因并将 企 业 国际化 看成是 一种 主动 行为 。然而 , 忽视 制度背景的 国际化理 论显然对 中国中小型 民营企业 的国际化 现象解释乏 力。基 于此 ,文章 构建 了共 生性依 赖与 国际化 的关 系模 型 ,并运 用第九次全 国私 营企业调查数 据进行 实证 分析 。研 究发现 ,中小型 民营企 业对 商 业生态 系统 的依赖程 度越 强 ,则越倾 向于选择 国际化 战略 以降低这种依 赖程度 ;当所在 区域 市场化 程度较 高时 , 企业有机会 选择 其他 适应性战略 来降低 对外界的依赖程 度 ,其 国际化 迫切性 反 而减弱 ;随着企 ,lk//0新技 术能 力 水平的提升,企业更有能力降低对商业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 ,也更有动力进行 国际化。文章呈现 了更符合中国 实际情况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针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有力的竞争性分析框架一“被迫国际化”。 关键词 :共生性依赖 ;商业 生态 系统 ;制度 ;创新 ;国际化 中图分 类号 :F276.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9952(2014)01—0083—10 一 、 引 言 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中小型 民营企业异军 突起 ,成为 了 中国经 济快 速增长 的重要支 撑 ,更 担 当起 中 国企业“走 出去 ”的先锋 队 。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 ,2010年 中小 型 民营企业总数 已经 占全 国企业 总 数 的 99 以上 ,创造 的最终产 品和服务 价值相 当于 国 内生 产总值 的 60 左右 ,进 出 口贸易额 占比更 是高达 70 。中国中小型 民营企业 大胆选 择 国际化 战略 的现象 不禁 引发 了我们 的思考 ,为何 中小 型 民营企业不再遵循 传统路线 ,先发展壮 大后再 国际化?这种类 型企业 国际化 的深层原 因到底是什 么? 传统 的国际化理论 体系 以及新兴企业 国际化理论 都着重分 析企业 国 际化 的根本 动 因 ,并 将企业 国际化看成是一 种主动的过程 。其 中 ,传统 的国际化过程 理论认 为企业 国际化 是企业 主动 追逐利 润 的结果 ,而 由于有 限理性与环境不确定性 的制约 ,企业 国际化 注定是一 个渐进 式 的过程 (Johanson和 Vahlne,1990)。但 经验性事实 已经告诉 我们 ,国际化 过程理论 对 当前 中小型 民营企业 快速 国际化 的 现象缺乏解释力 。而近年来在新科技革命 、信 息革命 以及 经济全球 化背 景下应 运而 生的 国际创业 理 收稿 日期 :2013-09—25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国际化 背景 下我国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与创业成长 ”(71232009);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资 助项 目“控制权结构 、家族创业 与企业 价值 ”(71172167);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面 上项 目“企 业家 中庸思 维对 ‘家族 意 图——家族企业代理人治理模式 ’关 系模 型的影 响机理研究”(71272083);广东 省 自然科学基 金研究 团队项 目“全球 价值链 中的广东制造 :国际竞争力 与战略转型”(s2O1303()(]15737) 作者简介 :张瑾华 (1981一),女 ,广 东汕头人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博士研究生 ; 李新春 (1962一),男 ,安徽 桐城人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 导师 ; 何 轩 (1976-),男 ,上海人 ,广东外语外 贸大学广东 国际战 略研究 院兼 职研 究员(通讯作者)。 · 83 ·
财经研筅2014年第1期 论,则尝试从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以及庞大的关系网络视角来解释“天生全球化”企业主动进行国际 化的本质动因(Ovat和 Macdougal1994,2005; Knight和 Cavusgil,2004)。然而,绝大多数中国中 小型民营企业既不是“天生全球化”企业——“从成立的初始阶段就使用多个国家的资源以及在多个 国家的市场中销售产品并从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组织”( Oviatt和 Mcdougall,1994),也没有采取 过程国际化战略,那么对于处于中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国际化行为是否还有其他竞 争性解释?是否能够从其他理论体系中找到合理解释? 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尝试从资源基础观、产业基础观等不同视角探究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国际 化的根本动因,但是由于这些研究仍然习惯性地将研究重点放在微观层面而忽视了企业所处的外部 制度环境或商业环境对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影响作用( Priem和 Butler,2001; Narayanan和 Fahey 2005),因此至今仍然无法找到一个理论能够全面系统地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鉴于此,为了更好地 分析中国现阶段制度环境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根本动因,本文结合资源依赖观、组织生态学 制度基础观以及产业基础观,构建了不同制度环境下共生性依赖影响国际化程度的分析框架,提出了 针对“天生国际化”的竞争性假设—“被迫国际化”,并运用2010年全国工商联和全国工商总局联合 进行的第九次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正如扬西蒂和莱维恩在《共羸》一书中所描述的,沃尔玛与微软的成功从本质上讲是来自于商业 生态系统中其他商业伙伴的支撑而非自身的能力。这种研究视角的转变正好契合了 Johanson和 Mattsson(1988)的观点,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角度应该从传统的单个企业转向企业间关系网络。 以下我们将从分析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与国内商业生态环境,及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开始 (一)资源依赖理论(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和组织生态学( organizational ecology theory): 共生性依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 资源依赖理论关注的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与组织生态学一样强调生存是组织 和组织成员最关注的事情。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身显然无法提供生产所需要 的所有资源,更不可能实现对关键资源的完全控制,这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外部商业生态系统(包 括供应商、生产商、市场中介、政府机构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主的经济群落)产生了很强的依赖 性。中小型民营企业与环境(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主要体现在共生性依赖( symbiotic interdependence)上,具体指的是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 Hawley,1950),这种依赖关系既出 现在同一产业中,也存在于不同产业的企业间( Pfeffer,1976)。可见,共生性依赖较好地反映了中小 型民营企业对商业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 在企业与商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性依赖关系中,相对国有企业或是大型民营企业而言,中小型民营 企业显然处于不对称性关系( melati和 Sytch,2007)中的弱势地位。这意味着资源匮乏的中小企业属 于权力劣势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地受制于商业生态系统,面临各种发展瓶颈。例如,在融资方 面,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通常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民间借贷虽能在 定程度上满足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需求,但资金的短期过桥周转性质和高额利息反而给企业发展带 来了沉重的负担。在人才方面,近年来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陷入“用工荒”困境,同时用工成本的快速 上升以及员工流失率的不断攀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此外,合法性的缺失不但使企 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还增加了企业获取资源的难度(Carl和 Khessina,2005)。由此可 见,资源匮乏、资源控制权以及合法性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共 生性依赖程度。 国家哲学社会科
剪才 研 究 2014年第1期 论 ,则尝试从企业家精神 、组织学 习以及庞 大的关 系网络视角来解释“天生全球化”企业 主动进行 国际 化的本质动因 (()viatte和 MacDougall,1994,2005;Knight和 Cavusgil,2004)。然而 ,绝 大多数 中国中 小型民营企业既不是“天生全球化”企业……一“从成立 的初始 阶段 就使用 多个 国家 的资源 以及 在多个 国家的市场 中销售产 品并从 中获得竞 争优势 的企业 组织 ”(()viatt和 McDougall,1994),也 没有 采取 过程国际化战略 ,那么对于处于 中国制度变迁过程 中的 中小 型民营企业 国 际化 行为是 否还有 其他竞 争性解 释?是 否能够从其他理论体系 中找 到合理解 释? 近年来 ,已有部分学者尝试从资源基础观 、产业基础 观等不 同视角探究巾国 巾小型 民营企业 国际 化 的根 本动因 ,但是 由于这些研究仍然 习惯性地将研 究重点放 在微观层 面而忽 视 了企业 所处 的外部 制度环 境 或商 业 环境 对 企业 国际化 的重 要影 响作 用 (Priem 和 Butler,2001;Narayanan和 Fahey。 2005),因此至今仍然无法 找到一个理论能够全面 系统 地对这 一 问题 进行 阐述 。鉴 于此 ,为 了更 好地 分析中 国现阶段制度环境下 中小型 民营企业 国际化 的根本 动 因,本 文结合 资源依赖 观 、组织 生态学 、 制度基 础观以及产业 基础观 ,构建 了不 同制度环境下共生性依赖 影响国际化程度的分析框架 ,提 出了 针对 “天生国际化”的竞争性假设——“被迫 国际化 ”,并运用 2010年全 国工商联 和全 国工商总局联合 进行 的第九次全 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实 证分析 。 二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正 如扬西 蒂和莱维恩在《共赢 》一书 中所描述 的 ,沃尔玛 与微 软 的成功 从本质 上讲是来 自于商业 生态 系统中其 他商业伙 伴 的 支撑 而非 自身 的能 力。这种 研 究 视角 的转 变 正好 契合 了 Johanson和 Mattsson(1988)的观点 ,企业 国际化过 程 的研究 角度应 该从 传统 的单个 企业 转 向企业 间关 系 网络 。 以下我们将从 分析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与 国内商业生态环境 ,及其对外部环境 的依赖 性开始 。 (一)资源依 赖理论 (resourcedependencetheory)和组织生 态学 (organizationalecologytheory): 共生性依赖程 度与国际化水平 资源依赖 理论关 注的是组织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依 赖 的关 系 ,与组织生 态学 一样强调 生存是 组织 和组织成员最关 注的事情 。在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 中,中小 型 民营企业 自身 显然无 法提供 生产所需 要 的所有 资源 ,更不 可能实现对关键资源的完全控制 ,这 导致 中小 型 民营企业 对外部 商业 生态 系统 (包 括供应商 、生产 商 、市 场中介 、政府 机构等以生产商 品和提供服务 为主的经济群 落)产 生了很 强的依 赖 性 。中小型 民营企业 与环境 (商业 生态系统)之间 的相 互依 赖关系 主要体 现在共生 性依赖 (symbiotic interdependence)上 ,具体指的是不 同类型 的组织之 间的相互依赖 (Hawley,1950),这 种依 赖关 系既出 现在 同一产业 中 ,也存在 于不 同产 业的企业问 (Pfeffer,1976)。可见 ,共生性 依赖较好 地反映 了中小 型 民营企业对商业生态 系统 的依赖 程度 。 在企业与商业生 态系统 的共 生性依赖关系 中,相对 国有企业或是大 型民营企业 而言 ,中小型民营 企业显然处 于不对称性关 系 (Gulati和 Sytch,2007)中的弱势 地位 。这意味着资源 匮乏的 中小企 业属 于权力 劣势方 ,企业 的生存 和发展严重地受制于商业 生态 系统 ,面 临各 种发 展瓶颈 。例 如 ,在融 资方 面 ,中国中小 型民营企业 由于规模 小 、信用低 ,通常很难获得商业银行 的信贷支 持 ,而民问借 贷虽能在 一 定程度上满 足中小 型民营企业 的需求 ,但资金的短期 过桥周转 性质和高 额利息 反而给企 业发展 带 来 了沉重 的负担 。在人才方 面 ,近年来 大量中小 型民营企业陷入“用工荒”困境 ,同时用工成本 的快 速 上升以及员 流失率 的不断攀升很 大程度上限制 了企业 的持续发 展 。此外 ,合法性 的缺失 不但使 企 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 的限制 ,还增 加 了企业 获取 资源 的难度 (Carroll和 Khessina,2005)。由此 可 见 ,资源匮乏 、资源控制权 以及合法性 的缺失一定程度上 加大了 中小型 民营企业对商业生态 系统 的共 生性 依赖程度 。 · 84 ·
张瑾华、李新春、何轩: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被迫国际化 随着企业对商业生态系统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企业最重要的生存目标变成了想方设法降低对 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程度(Peer和 Salancik,2003; villanueva,2012)。而当组织间的交换 高度集中而合并又受到资金或者法制的限制时,多元化(国际化)作为避免性战略的一种被认为是减 少外部依赖、避免不对称交换造成劣势的最有效方式( Pfeffer和 Salancik,2003)。事实经验表明,中 小型民营企业天生的局限性以及外部交换资源的高度集中化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种外部的共生 依赖性内化,也很难通过与其他组织的联结(例如并购)获得合法性。相比之下,企业为了生存更愿意 选择国际化以降低企业对国内商业生态系统的共生依赖性。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一国际利基市 场°的增加、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贸易壁垒的降低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向海外 场拓展提供了契机( Oviatt和 Mcdougall2005)。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提出假设1:中小企业对所在地区商业系统的共生性依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 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二)制度基础观( Institution- based view):市场化程度对共生性依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之间关系 的调节机制 制度基础观将企业的战略选择如国际化看成是组织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Meyer和 Peng,205;李子杰等,2011)。当前阶段,经济制度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面临 着严重的制度约束,承担高额的行政成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外部商业生态系统。在 资源获取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管理和运行并没有完全消除计划经济的元素,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分配 权力依旧掌握在政府手中,而出于“父爱主义”或是政治庇护,政府这只“扶持之手”所顾及的往往都 是国有企业或是具有外资背景的大型企业。这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十分不利,它们只 能依靠自身有限的能力以较高的成本获取资源。正如《国有和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及效益状况比较》报 告所指出的,虽然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国民就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政府仍然将大部 分的基本生产性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全民通信频道资源等分配给国有企业,这极大地扭曲了 资源配置效率。由此可见,在政府制度歧视以及国有企业等强大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之下,处于劣势 地位的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陷入了资源获取困境,严重受制于外部商业生态系统 在制度成本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小型民营企业一方面需要承担高额的行政成本。如显性的 注册审批费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均低于年薪的1%,中国却达到11%;再如注册资金,《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底线为1000万元,日本约为82万元,美国则为0(陈志武,2010)。另一方面中小 型民营企业还要背负沉重的税负压力。据全国税收资料调査显示,中小型民营企业缴纳流转税所占 比重达到86%,缴纳企业所得税占比76%(陈晓鹏,2012)。由此可见,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中小型民营 企业带来了高额的交易成本以及巨大的经营风险(Chld等,2003),因此,当国有企业在政府的庇佑下 缺乏战略变革动力时,中小型民营企业却为了生存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国际化战略。 此外,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兼顾稳定与发展,中国政府选择的是渐进式、实验式以及 放权式的改革路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各省之间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 异。也就是说,虽然都面临制度压力,处于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承受的压力程度 却各不相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政府分配经济资源的程度一般来说较高,中小型民营企业受 到的制度约束更大,获取资源的成本更高,生存空间更小,对外部商业系统的依赖程度就更高,中小型 民营企业也更可能被迫采取国际化战略以寻求生存与发展;相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资源分配较公 平的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生存以及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企业对商业系统的依赖程度,因此,这些地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的迫切性反而降 低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张瑾华、李新春、何 轩: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被迫国际化 随着企业对 商业生态系统依赖 程度的不断增强 ,企业最重 要 的生 存 目标 变成 了想方 设法 降低对 外部关键 资源供 应组 织的依赖程度 (Pfeffer和 Salancik,2003;Villanueva,2012)。而当组织 间 的交换 高度集 中而合并 又受到资金或者法制 的限制时 ,多元 化 (国际化)作为 避免性 战略 的一种被 认为 是减 少外部依赖 、避免不对 称交换造 成劣势 的最 有效 方式 (Pfeffer和 Salancik,2003)。事实 经验 表 明 ,中 小型 民营企业天生 的局 限性 以及外部 交换 资源的高度集 中化使其无 法在短时 间内将这种外部 的共生 依赖性 内化 ,也很难通过 与其 他组织的联结 (例 如并 购)获得合法性 。相 比之下 ,企业 为了生存更愿 意 选 择国际化 以降低企业对 国内商业 生态系统 的共生依 赖性 。同时 ,外部环 境的变 化—— 国际利基市 场 。的增 加 、现代通信和信息技 术的广泛应用 、贸易壁 垒 的降低 以及全 球化 的发展为 中小企业 向海外 市场拓 展提供 了契机 (Oviatt和 McDougall,2005)。 基 于以上 讨论 ,我们提 出假设 l:中小企业对所 在地 区商业系统 的共生性依 赖程度 与 网际化 水平 之间呈正相关关 系。 (二 )制度基础观 (institution—basedview):市场化程度对 共生性依 赖程度 与 国际化水平 之间关 系 的调节机制 制度基础 观 将 企业 的 战 略选 择 如 国际 化看 成 是 组 织 与 制 度 之 间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Meyer和 Peng,2005;李子杰等 ,2011)。当前 阶段 ,经济制度环境 的不稳 定性 使处 于弱势地 位 的 中小企 业面 临 着严重 的制 度约束 ,承担高额 的行政 成本 ,企业 的生存 和发 展几乎完全依赖 于外 部商业 生态系统 。在 资源获取方 面 ,由于 中国经济 的管理 和运行并没有完全 消除计划经济 的元 素 ,相 当一部分的资源分配 权力依 旧掌握 在政府手 中,而 于“父爱 主义”④或是政治庇护 ,政府这 只“扶持 之手”所 顾及 的往往都 是 国有企业或是具 有外资背景 的大 型企业 。这对 民营企业特 别是 中小型 民营企业 十分 不利 ,它们只 能依靠 自身有 限的能力 以较高 的成本获取 资源 。正如《国有 和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及效益状况 比较》报 告所指 出的,虽然 民营企业 在经济发展 、国民就业 等方 面发挥 的作 用越 来越 大 ,但是 政府仍 然将大 部 分的基本生产性 资源 如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全 民通信频 道资源 等分 配给 国有企业 ,这极大 地扭 曲了 资源配置效率 。由此可见 ,在政府 制度歧视 以及 国有企业等强大竞争对 手的双重压力之下 ,处 于劣势 地 位的 中国中小型 民营企业 陷入 了资源获取 困境 ,严重受制 于外部 商业 生态系统 。 在制度成本方面 ,与 国有企业 相 比,中小型 民营企业 一方面需要 承担 高额的行政成本 。如显性 的 注册 审批 费用 ,美国 、加拿大 、英 国等均 低于年薪 的 1% ,中国却达 到 11 ;再如 注册 资金 ,《中华人 民 共和 国公 司法》要 求底线为 1000万元 ,日本约为 82万元 ,美 国则为 0(陈志武 ,2010)。另一方 面 中小 型 民营企业 还要 背负沉重 的税负压力 。据 全 国税收 资料调查 显示 ,中小型 民营企业 缴纳 流转税 所 占 比重达到 86 ,缴纳企业所得税 占比 76 (陈晓鹏 ,2012)。由此可见 ,制度 的不完备性给 中小 型 民营 企业带来 了高额的交易成本 以及 巨大的经营风险 (Child等 ,2003),因此 ,当国有企业 在政府 的庇佑 下 缺乏战略变革 动力 时 ,中小型 民营企业却 为 了生存 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 国际化 战略 。 此外 ,在经济转 型过程 中,一方面 ,为了兼 顾稳定 与发展 ,中国政府 选择 的是渐 进式 、实 验式 以及 放权 式的改革路径 ;另一 方面 ,中国经 济发 展 区域 间的不 平衡 导致 各省 之 间的制 度环境 存在 较大差 异 。也就是说 ,虽然都 面临制度压力 ,处于不 同省 份和地 区之 间的中小型 民营企业所承受 的压力 程度 却各 不相同 。在市场化程 度较低 的地 区,政府分 配经济资源 的程度一般 来说较高 ,中小型 民营企业受 到的制度约束更大,获取资源的成本更高 ,生存空间更小,对外部商业系统的依赖程度就更高 ,中小型 民营企业也更可能被迫采取国际化战略以寻求生存与发展;相反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资源分配较公 平的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生存 以及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企业对商业系统的依赖程度,因此,这些地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的迫切性反而降 低 了。 · 85 ·
财经研究2014年第1期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提出假设2: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其共生性依赖程度与 国际化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市场化程度低更进一步迫使企业通过国际化方式改变依赖状况。 三)产业基础观( industry-based view):创新技术能力对共生性依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之间关 的调节机制 产业基础观强调企业竞争性战略的形成受企业与产业环境关系的影响。在中国,中小型民营企 业面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环境,除了与大量同类企业竞争之外,还受到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大型企业的 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小型民营企业处于对创新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时,则更有动力进行国 际化,并更有可能在东道国找到更好的生存空间。原因在于:一方面,在技术密集型行业里,与依赖于 当地的商业生态系统相比,进行国际化更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并获得更高回报( Bruton等,2007)。 因此,为了弥补高创新投入成本,企业具有更大的国际化动力。另一方面,创新技术需求越高的行业, 竞争就越激烈,如果企业只是固守国内市场而没有及时进行国际化、迅速占据国外市场,就会失去先 发优势,甚至会使企业后续的国际化战略受阻( Oviatt和 Mcdougall2005;Iu等,2011)。中国当前仍 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竞争法规体系不健全,国内市场存在严重的低水平过度竞争问题,这就导致 了中小型民营企业要负担很高的竞争成本,限制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以及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继续投资 (杜传忠和郭树龙,2012)。在这种恶劣的竞争环境中,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如果不及时抓住机会向外 寻求发展,则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适度竞争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研发和 新技术的利用。因此,在外部激烈竞争环境的推力作用下,创新技术能力较高的中小型企业不得不加 快国际化步伐,以降低对其所处的商业生态环境的共生性依赖 此外,创新技术能力高的企业意味着其更有能力摆脱对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因为创新 技术能力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创新技术能力是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有力保障 ( Knight和 Cavusgil,2004)。国际上通常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 可以维持,占5%的才有竞争力。而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1%以下的 达70%;82%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发明和专利产品;75%的企业未通过IO9100国际产品质量认 证。可见,创新技术能力高的企业竞争力更强,因此更有能力实行国际化战略。综上所述,创新技术 能力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险,获得更高额的利润、占据更大的国外市场份额并降低自身对商业系 统的依赖程度,也更有动力和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提出假设3: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技术能力越高,其共生性依赖程度与国际化 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就越强,即创新技术能力成为企业摆脱自身对商业系统依赖的重要能力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以2010年全国工商联和全国工商总局联合进行的第九次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 库作为初选样本,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以下条件对数据做了一些处理:首先剔除了改制企业。因为 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原先是属于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或是集体企业,这就很难保证这些企业在改制 之后与真正的原生型民营企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以及资源获取能力。其次剔除了大型企业。因为 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问题,鉴于此根据2010年工信部公布的《中小企 业划型标准规定》按照行业依次进行剔除。再者剔除了“天生全球化”企业。因为本研究的目的是从 传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商业系统的依赖来分析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而“天生全球化”( born globals) 企业指的是“从成立的初始阶段就使用多个国家的资源以及在多个国家的市场中销售产品并从中获 得竞争优势的企业组织(Ovat和 Mcdougall41994),也就是说,有些企业从创立之初就不依赖于国 国家哲学社会科
财 经 研究 2014年第1期 基于 以上讨论 ,我们提 出假 设 2:处于市 场化程度较 低地 区的 中小型企 业 ,其共生 性依赖程 度与 国际化水平之 间的正相 关关系更强 ,市场化程度低更进一步迫使企业通过 国际化方式改变依赖状况 。 (三 )产业基础观 (industry—basedview):创新 技术 能力对共生性依赖程 度与 国际化 水平之 间关系 的调节机 制 产业 基础观强调企业竞争性战略 的形成受企业 与产业环 境关 系的影 响。在 中国,中小型 民营企 业 面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环境 ,除 了与大量 同类企业竞争之 外 ,还受到国有企业 以及其他大型企业 的 挤 压 。在这种情况下 ,当 中小型 民营企业处于对创新技术 能力要求 较高的行业时 ,则更有动力进行 国 际化 ,并更有可能在东道 国找到更好 的生存空 间 。原 因在 于 :一方 面 ,在技 术密集型行业里 ,与依赖 于 当地 的商业生态 系统相 比,进 行 国际 化更有 利 于 降低创 新风 险并 获得 更 高 回报 (Bruton等 ,2007)。 因此 ,为了弥补高创新投入成本 ,企业具有更 大的国际化动力 。另一方面 ,创新技术需求越高 的行业 , 竞争就越激烈 ,如果企业 只是 固守国内市场而没有及 时进行 国际化 、迅速 占据 国外 市场 ,就会 失 去先 发优势 ,甚至会使企业后续 的国际化 战略受阻 (Oviatt和 Mcdougall,2005;Iu等 ,2011)。中国当前 仍 处 于经济转轨 时期 ,市场竞 争法规体系不健全 ,国内市 场存在严重 的低水 平过度 竞争 问题 ,这就 导致 了中小型 民营企业要 负担很 高的竞争成本 ,限制 了企业 在技术创 新以及新 产品开 发方 面的继续 投资 (杜传忠和郭树龙 ,2012)。在这种恶劣 的竞争 环境中 ,创 新能力较强 的企业如果不及时抓住机会 向外 寻求发展 ,则随时都有倒 闭的可能 。而在成熟 的市场经济 国家 ,适度竞争 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研 发和 新技术 的利用 。因此 ,在 外部激 烈竞争环境的推力作用下 ,创新技术 能力较 高的中小型企业不得不加 快国际化步伐,以降低对其所处的商业生态环境的共生性依赖。 此外 ,创新技 术能力高的企业意味着其更有 能力摆脱对所 处商业 生态 系统 的依 赖性 。因为创新 技术能力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竞争优 势 ,也 就是说 ,创新 技术 能力是 企业 成功 实现 国际化 的有力 保 障 (Knight和 Cavusgil,2004)。国际上通 常认 为 ,技 术开发资金 占销售额 1%的企业难 以生存 ,占 2%的 可以维持 ,占 5 的才有竞争 力 。而 中国中小型 民营企业 的技术开发经 费 占当年销售 收入 1 以下 的 达 7O ;820A的企业没有 自己的技 术发 明和专 利产 品 ;75 的企业 未通 过 ISO9100国际产 品质量认 证 。可见 ,创新技术能力高 的企业竞争力更强 ,因此更有 能力实行 国际化 战略 。综 上所述 ,创 新技 术 能力可 以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 险 ,获得更 高额 的利润 、占据更大 的国外市场份额并 降低 自身对商 业系 统的依赖程度 ,也更有动力 和能力提升 国际化 水平 。 基 于以上讨论 ,我们提 出假设 3:中小 型企 业 的创新 技术能 力越高 ,其共 生性依赖 程度 与国际化 水平之 间的正相关关 系就越强 ,即创新 技术能力成为企业摆脱 自身对商业 系统依赖 的重要能力 。 三 、研 究 设 计 (一 )样本和数据 本研究 的数据 以 2010年全 国工 商联和全国工商总局联 合进行 的第 九次全 国私营企 业调查 数据 库作 为初选样本 ,在此基 础上 ,我 们根据 以下条件对数 据做 了一 些处 理 :首先剔 除 了改制企业 。因 为 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原先是属于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或是集体企业,这就很难保证这些企业在改制 之后与真正的原生型民营企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以及资源获取能力。其次剔除了大型企业。因为 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鉴于此,根据 2010年工信部公布的《中小企 业划 型标准 规定》按照行业依次进行剔除 。再者剔 除 了“天生 全球化 ”企业 。因为本研究 的 目的是从 传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商业系统的依赖来分析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而“天生全球化”(bornglobaIs) 企业 指的是 “从 成立的初始阶段就使用多个 国家 的资源 以及在 多个 国家 的市场 中销售 产 品并 从 中获 得竞 争优 势的企业 组织”(()viatt和 McDougall,1994),也就是 说 ,有些企 业从创 立之初 就不依 赖于 国 · R6 ·
张瑾华、李新春、何轩: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被迫国际化 内市场,为此予以剔除。对于“天生全球化”企业,其定义至今仍未有统一说法, Knight(1996给出了 个操作性定义:一家公司在创业之初或随后3年内即寻求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且海外产品 销售总收入占相当大的比重(不少于25%)。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认为是成立2年内出口销售额占比 超过75%的企业,也有研究将年限扩展到8年。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各个定义,最终采用折衷的定义, 将样本中出口销售额占比超过75%的“天生全球化”企业全部剔除掉。最终,我们获得了2099个样 本观测值。另外,由于原来的数据库没有包含市场化程度的相关数据,所以我们按照省份将该调查数 据与市场化程度的数据库进行了匹配。 (二)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假设,本文设定的计量模型如下 INT=a1+1× Symble+2×X+e INT=a1+1× Symble+p2×X+2× Govmark+4×Gov×SyDe+e INT=a1+1× Symble+2×x+2×RD+4× rd X Symd+e (三)变量定义 1.自变量:共生性依赖( Symble)。结合 Audia等(2006),以及 Daphne(2013)的研究,共生性依 赖的测量如下: S=(2/R)×(th:/T) 其中,S表示焦点企业k的共生性依赖,Z指的是焦点企业k自身的销售总额,R表示焦点企业所在 的省份所有样本企业的销售总额(剔除焦点企业自身的销售额),t表示焦点企业所在行业的所有样 本企业总数,T表示焦点企业所在省份的所有样本企业总数 2.因变量:企业国际化程度( Internalization,INT)。Hitt等(2006)提出国际化程度可以从国际 化的深度和国际化的广度两个方面进行测量。鉴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因 此采用企业出口总额与销售总额的比重来衡量。同时,为了消除计量分析过程中变量间数值阶差过 大的影响,我们对因变量取了自然对数。 3.调节变量1:市场化程度( Govmark)。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制度环境中政府干预市场的程度, 因此采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分指标来衡量。该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减轻农 民的税费负担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减轻企业的税外负担、缩小政府规模等指标。这五项指标构 成的指数越大,说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越低,即市场化程度越高(樊纲等,2010)。 调节变量2:企业的创新技术能力(RD)。采用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曹洪军等, 2009)。同样地,为了消除计量过程中变量间数值阶差过大的影响,我们对研发占比取自然对数。 4.控制变量的选择:(1)企业规模( FIRMSIZE)和企业年龄( FIRMAG)。企业的规模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企业拥有的资源总量和国际化扩张能力(Hitt等,2006),而企业的年龄意味着特定的市场知 识及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知识的积累( Johanson和 Valine,l988),这两个方面综合体现了企业开拓 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及承受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和 年龄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两个重要变量。鉴于此,我们采用企业年末员工总数的自然对数来衡 量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则用2010减去企业成立年份的数值来衡量。(2)企业的冗余资源( slack re- sources)。冗余资源有利于降低企业自身面临的资源抑制性程度,更好地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 保障企业开拓新市场活动(国际化)的进行 Baker和 Nelson,2005)。为此,我们采用应收账款与销售 额占比的自然对数来衡量(Peng等,2010)。(3)企业的绩效。研究发现企业的绩效会影响国际化这 战略选择(Hitt等,2004),因此对其进行控制。采用企业上一年绩效的自然对数来衡量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张瑾华、李新春、何 轩: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被迫国际化 内市 场 ,为此予 以剔 除。对 于“天生全球化 ”企业 ,其 定义 至今仍 未有 统一说法 ,Knight(1996)给出 了 ~ 个操作性 定义 :一家公 司在创业之初或 随后 3年 内即寻求在 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 品,而且海外产 品 销售 总收入 占相 当大的 比重 (不少 于 25 )。麦 肯锡 的一项研 究认 为是 成立 2年 内出 口销 售额 占比 超过 75 的企业 ,也有研究将年 限扩展到 8年 。本研究综合 考虑 了各个定义 ,最终采 用折衷 的定 义 , 将样本 中出 口销售额 占比超过 75 的“天生全球化 ”企业 全部剔 除掉 。最 终 ,我们 获得 了 2099个 样 本观 测值 。另外 ,由于原来 的数据库没有包 含市场化程度 的相关 数据 ,所 以我们按照省份将该 调查 数 据与市场化 程度的数据库进行 了匹配 。 (二 )模 型设 定 为 了检 验假设 ,本文设定 的计量模型如 下 : INT=cc1+j3l×Symbde--~2×X。+£ INT= 1+J31×Symbde+~2×X+陆×Govmark+~4×GovXSyDe+£ INT—al+t3l×Symbde~132×X+ 3×RD+p4×rdXSymd+£. (三)变 量定义 1.自变量 :共生性依赖 (Symbde)。结合 Audia等 (2006),以及 Daphne(2013)的研 究 ,共 生性依 赖的测量如下 : Sk一(Zk/Rk)×(tk/Tk) 其 中,s表示 焦点企业 k的共 生性依赖 ,Z指 的是焦点 企业 k自身 的销售 总额 , 表 示焦点企 业所在 的省份所有样 本企业 的销售 总额 (剔除焦点企业 自身 的销 售额 ),t表示焦 点企业 所在行 业 的所 有样 本企业总数 ,T,表示焦点企业 所在省份 的所有样 本企业总数 。 2.因变量 :企业 国际化程 度 (Internalization,INT)。Hitt等 (2006)提 出国际化 程度可 以从 国际 化 的深度和 国际化 的广度两个方 面进行 测量 。鉴于 中小型 民营企业 的 国际化大 多处于初 级 阶段 ,因 此 采用企业 出 口总额与销售总额 的 比重来衡量 。同时 ,为 了消除计量 分析 过程 中变量 间数 值 阶差 过 大 的影响 ,我们对 因变量 取 了 自然对数 。 3.调节变 量 1:市场化 程度(Govmark)。由于本研究 主要关 注制度环境 中政府 干预市场 的程 度 , 因此采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分指标来衡量。该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减轻农 民的税费负担 、减少 政府 对企业 的干预 、减轻企业 的税 外负 担 、缩小 政府规 模等指 标 。这五 项指标 构 成 的指数越大 ,说 明政府对市场经济 的干预程度越低 ,即市场化程度越高 (樊纲等 ,2010)。 调节变量 2:企业 的创 新技 术 能力 (RD)。采 用研 发投 入 占销售 收入 的 比重来衡 量 (曹 洪军 等 , 2009)。同样 地 ,为 了消除计量 过程 中变量 间数值 阶差过大 的影 响 ,我们对研 发 占比取 自然对数 。 4.控制变 量的选择 :(1)企业 规模 (FIRMSIZE)和企业年龄 (FIRMAGE)。企业 的规模 一定程度 上反 映了企业拥有 的资源总量和 国际化 扩张能力 (Hitt等 ,2006),而企业 的年龄意味着特定 的市场 知 识及 国际市场运作 的经 验知识 的积 累(Johanson和 Valhne,1988),这两 个方 面综合体 现 了企业开 拓 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及承受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的能力 。因此,传统的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和 年 龄是影响企业 国际化程 度的两个重要 变量 。鉴于此 ,我们采用 企业年 末员工 总数 的 自然对 数来衡 量企业规模 。企业年龄则用 2010减去企业成立年份的数值来衡量。(2)企业的冗余资源(slackre— sources)。冗余资源有利于降低企业 自身面临的资源抑制性程度,更好地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从而 保障企业开拓新市场活动(国际化)的进行(Baker和 Nelson,2005)。为此 ,我们采用应收账款与销售 额占比的自然对数来衡量(Peng等 ,2010)。(3)企业的绩效。研究发现企业 的绩效会影响国际化这 一 战略选择(Hitt等,2004),因此对其进行控制。采用企业上一年绩效的 自然对数来衡量。 · 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