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史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研究取向 李晓龙温春来 提要】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盐的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历来备受朝廷重视。但其重要 性并未在当今的盐史研究中得以充分呈现,以往的中国盐史研究受制于时代和学术背景, 侧重于国家层面的政治史、制度史的研究。本文认为,中国盐史研究也要在当今历史学的 发展脉络下,超越既往范式,引入社会史的视角,重视区域硏究,将其放回所在的历史脉络 之中,结合历史人类学“现场感”体验与民间文献结合的旨趣,考察制度运作与地域社会文 化的结构过程,才能达到深化盐史研究,真正体现盐在历史时期重要性的目的。 【关键词】盐史社会史区域研究历史人类学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意味着对盐的控制可获得源源不断的利 润。我国历朝历代无不将盐视为国家经济之命脉,实行专卖制度,对食盐的生产、贩运、销 售加以严格控制。因此,唐宋以来,盐课在国家财税收人中便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朝万 历年间,盐课收入甚至跃居政府财政收入的第二位。显然,盐在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性意义 与目前的盐史研究成果相比较,其重要性一直未能得以显现 日本著名学者佐伯富曾经指出: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研究,在分析中国社会特别是近世 中国社会性质时尤为重要,尤其要着力究明。①但是,近一百年来,盐史研究虽然成果数量 不少,也涌现了一些优秀著作,但一直未能摆脱民国学者景怀钤自嘲的“盐糊涂”困局。据 统计,国内外涉及中国盐史的学者达到六百多位。②但由于过往政治史、制度史研究取向的 深远影响,包括佐伯富在内的学者们的盐史成果,主要侧重于典章的释读、条文的辨析和梳 理以及盐与国家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③在这种取向之下,即便倾向经济史角度的盐史研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东南沿海灶户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2BZS083);教育部201l年“博士研究生学 术新人奖”资助项目(11200-3191014) ①佐伯富:《盐与中国社会》,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2 93页 ②吴海波、曾凡英主编:《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5页。学术界对此已有 篇综述性文章和研究论著日录,其中徐泓《盐与明清历史:研究史回顾》(hp://ww. asip.net- ihpcamp/pdf 85 year/hsu- hong pdf),陈锋《近百年来清代盐政研究述评》(《汉学研究》006年第2期),日本学者吉田寅选编的 《中国盐业史研究文献目录1926-1988%(日本立正大学东洋史研究室1989年版),陈然选编的《中国盐史论著目录 索引1911-198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吴海波、曾凡英主编的《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等,可资 参考。 ③详见佐伯富、藤井宏、黄仁宇、徐泓、陈锋、刘淼、曾小萍、萧国亮、张小也、杨久谊等学者之论著
中国盐史研究 的理论视野 和研究取 向 李 晓龙 温春 来 【提要】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盐的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历来备受朝廷重视。但其重要 性并未在 当今的盐史研究中得 以充分呈现 ,以往 的 中国盐史研 究受制 于时代和 学术背景 , 侧重于国家层面的政治史、制度 史的研 究。本文认 为,中国盐 史研 究也要在 当今历 史学的 发展脉络下,超越既往范式 ,引入社会 史的视 角,重视 区域研 究,将其放 回所在 的历 史脉络 之 中,结合历史人类学“现场感”体验与 民间文献结合 的 旨趣 ,考察制度运作与地域社会文 化的结构过程,才能达到深化盐史研 究,真正体现盐在历 史时期重要性的 目的。 【关键词】 盐史 社会史 区域研究 历史人类学 盐是人们 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意味着对盐的控制可获得源源不断的利 润。我国历朝历代无不将盐视为国家经济之命脉,实行专卖制度,对食盐的生产、贩运、销 售加以严格控制。因此,唐宋以来,盐课在国家财税收人中便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朝万 历年间,盐课收入甚至跃居政府财政收入的第二位。显然,盐在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性意义 与目前的盐史研究成果相比较,其重要性一直未能得以显现。 日本著名学者佐伯富曾经指出: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研究 ,在分析中国社会特别是近世 中国社会性质时尤为重要,尤其要着力究明。① 但是,近一百年来,盐史研究虽然成果数量 不少 ,也涌现了一些优秀著作 ,但一直未能摆脱 民国学者景怀钤 自嘲的“盐糊涂”困局。据 统计,国内外涉及中国盐史的学者达到六百多位。②但由于过往政治史、制度史研究取向的 深远影响,包括佐伯富在内的学者们的盐史成果,主要侧重于典章的释读、条文的辨析和梳 理以及盐与国家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③在这种取向之下,即便倾向经济史角度的盐史研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明清东南 沿海灶户 民间文献的收集 、整理 与研究 ”(12BZS083);教育部 2011年 “博士 研究生学 术新人奖”资助项 目(11200—3191014)。 ① 佐伯富 :《盐 与中国社会》,刘俊 文 主编 :《日本学 者研 究 中 国史论 著 选译 》第 六 卷 ,中华 书局 1993年 版 ,第 92— 93页 。 ② 吴海波、曾凡英主编:《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10年版,第 5页。学术界对此已有 多篇综述性 文章和研究论著 目录 ,其 中徐 泓 《盐 与 明清历史 :研究 史 回顾 》(http://www.asihp.net/~ihpcamp/pdf/ 85year/hsu—hong.pdf),陈锋《近百年来清代盐政研究述评 》(《汉学研究 ))2006年第 2期 ),日本 学者 吉田寅选 编的 《中国盐业史研究文献 目录 1926i 1988)(日本立正大学东洋史研 究室 1989年版 ),陈然选编的《中国盐 史论著 目录 索引 1911一 l989》(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1990年版 ),吴海波 、曾凡英主编的《中国盐 业史学术研究 一百年》等 ,可资 参考 。 ③ 详见佐伯富 、藤井宏、黄仁宇 、徐 泓、陈锋、刘淼 、曾小萍、萧国亮 、张小也 、杨 久谊等学者之论著
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 究也强调盐商与专卖制度的关系,考察盐业改革与国家经济运作的联系。①整体而言,以往 的盐史研究除了技术史之外,其取向均是从典章入手,以厘清盐史的诸多制度及其细节为 目标。联系到佐伯富所指出的中国盐史制度异常复杂多歧,这样一种研究一直陷于“盐糊 涂”困局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根本上讲,“盐糊涂”困局的突破,关系到一些基本史学认识与史学方法的更新,从 而“预流”于当今史学发展进程之中的问题。具体而言,任何制度条文与社会的实际运作 间均存在复杂的距离、互动与关联,如若沉溺于前者必定会使研究成为脱离历史实际的 纸上谈兵”。因此,必须从具体的社会运作中,去重新认识、理解中国盐政制度。联系到 盐史研究的内在逻辑和现代学术发展的走向,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从社会史视角出发,采 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借鉴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将盐史研究从侧重于制度条文的研究转变为 具有区域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导向的现代史学研究,是推动盐史研究进展的重要路径。下 文将对此予以深入分析。 、引人社会史视角 般认为,社会史与传统的精英政治史有着极大不同,甚至被认为是政治史的替代物 而出现的研究全体民众的历史。对于社会史的概念,虽然始终存在争议,但综合而言,学 术界对社会史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时间序列来看,强调的分别是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 ,作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相当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是关于生活方式、闲暇状 况和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历史。它强调“眼光向下”的、“除政治史以外的民众史”,③专注于社 会生活史的研究。第二,认为社会史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一个取代传统史学 的政治史范式的新范式。④它更重视“自下而上”的研究视野从民众的角度和立场重新审视 国家与权力审视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审视帝王将相,审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现象。⑤ 如果采用社会史视角,从人(群)与人(群)的关系入手,将制度视为在交往过程产生并 在此过程中不断调适的产物,重新审视既往以条文辨析为主要手段所研究呈现的制度,必 然会对复杂历史实际有更妥帖的认识。刘志伟关于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的研究,就 是从社会史视角研究制度史的一个范例。他没有将明初制定的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视为 ①可参见藤井宏的《明代盐商的一考察—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社会史研究译文集》 黄山书社1988年版)何炳棣的《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巫仁恕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9年第2期)、墨子刻( Metzger..T.A.)“ Th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of the Ch'ing in the Field of Commerce: The Li ang-huai Salt Monopoly, 1740-1840"(W.E, willmott, 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e,1972)、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准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等。 ②参见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 999年第2期)二文中对近年来社会史概念讨论情况的述评和总结 ③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二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④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⑤赵世瑜:《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载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 践》,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6页 国家哲学社会
22 史学理论研究 2013年第 2期 究也强调盐商与专卖制度的关系,考察盐业改革与国家经济运作的联系。① 整体而言,以往 的盐史研究除了技术史之外,其取向均是从典章人手,以厘清盐史的诸多制度及其细节为 目标。联系到佐伯富所指出的中国盐史制度异常复杂多歧,这样一种研究一直陷于“盐糊 涂”困局就在情理之 中了。 从根本上讲,“盐糊涂”困局的突破,关系到一些基本史学认识与史学方法的更新,从 而“预流”于当今史学发展进程之中的问题。具体而言,任何制度条文与社会的实际运作 之间均存在复杂的距离、互动与关联,如若沉溺于前者必定会使研究成为脱离历史实际的 “纸上谈兵”。因此,必须从具体的社会运作中,去重新认识 、理解中国盐政制度。联系到 盐史研究的内在逻辑和现代学术发展的走向,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从社会史视角出发,采 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借鉴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将盐史研究从侧重于制度条文的研究转变为 具有区域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导向的现代史学研究,是推动盐史研究进展的重要路径。下 文将对此予以深入分析。 一 、 引入 社会 史 视 角 一 般认为,社会史与传统的精英政治史有着极大不同,甚至被认为是政治史的替代物 而出现的研究全体民众的历史。对于社会史的概念,虽然始终存在争议,②但综合而言,学 术界对社会史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时间序列来看,强调的分别是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 一 ,作为历史学的-I'1分支学科,相当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是关于生活方式、闲暇状 况和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历史。它强调“眼光向下”的、“除政治史以外的民众史”,⑧专注于社 会生活史的研究。第二,认为社会史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一个取代传统史学 的政治史范式的新范式 。④ 它更重视“自下而上”的研究视野 ,从民众的角度和立场重新审视 国家与权力,审视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审视帝王将相,审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现象。⑤ 如果采用社会史视角,从人(群)与人(群)的关系人手,将制度视为在交往过程产生并 在此过程中不断调适的产物,重新审视既往以条文辨析为主要手段所研究呈现的制度,必 然会对复杂历史实际有更妥帖的认识。刘志伟关于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的研究,就 是从社会史视角研究制度史的一个范例。他没有将明初制定的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视为 ① 可 参见藤井宏 的《明代盐商的一考察——边商 、内商 、水商的研究》(刘淼辑译 :《徽州社会经济社会史研究译文集》, 黄山书社 1988年版)、何炳棣的《扬州盐商 :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巫仁恕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9年第 2期 )、墨子刻 (Metzger. A.)“The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oftheCh’ingintheFieldofCommerce:TheLi— ang—huaiSaltMonopoly,1740—1840”(W.E,Willmott,ed.,EconomicOrganizationinChineseSociety,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72)、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准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 1996年版)等。 ② 参见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 1期)、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 1999年第 2期 )二文中对近年来社会史概念讨论情况的述评 和总结 。 ③ 彼得 ·伯克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二版 ),上海世纪出版集 团 、上海人 民出版社 2010年版 ,第 6页。 ④ 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31999年第 2期。 ⑤ 赵世瑜 :(20世纪 中国社 会史研究 的回顾 与思考》,载赵世瑜 :《小历史与大历史—— 区域社会史 的理念、方法与实 践》,三联书店 2006年版 ,第 26页
中国盐史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研究取向 僵化的范畴而是在具体的社会互动关系之中,抓住“户”这一核心,动态地呈现制度与实 际社会生活间的相互调适过程,不仅揭示了里甲赋役制度在广东实施的具体情形,在此情 形中我们还可以自然地看到作者对该地域的宗族运作、盗乱、商业化、国家存在与地方因应 等方面的别开生面的解释。有意思的是,赋役、官方礼仪等直观地呈现于政书、典章的国 家制度,需要看到其在地域社会文化结构的动态过程中的展现情形,而像民间信仰这类看 似基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来自相对“非制度化”的家庭与社区内部“耳闻目染”的现象,其 背后总是体现着国家制度的影子。例如陈春声的研究表明,华南乡村社庙的出现,正是明 王朝在乡村地区推行里甲制度,在里甲中建立“社祭”制度变化的结果,理想化的“国家”的 原形”,始终存在于中国老百姓的集体无意识之中。②这一结论再次提示我们,制度史研 究要真正贴近实际的社会生活,其所要关注的多元社会面相,远远超出了制度条文本身 当下的中国盐史研究,也需要我们具有社会史的视角。首先,把目光从精英和政治事 件转向民众、基层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眼光向下”的社会史有助于扩展盐史研究的范围 与以往的政治史不同,社会史更强调的是民众的社会生活,提倡突出普通人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的作用。过去的中国盐史研究,集中于探讨政治、制度,对于一般百姓的生活史,几乎 很少关注。近年来,盐史研究也开始出现一些倾向于普通民众的课题,如民俗风情、生产习 俗、灶户的社会生活、社会救济、民间信仰、宗族文化等。③这些研究在深度上虽然还有很大 的提升空间,却不乏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以民间信仰为例,在官方编修的盐法志中多置有 杂纪”一目,多记载盐区中与盐务、盐场相关的祠庙情形,如光绪《两淮盐法志》卷一百五 十《杂纪门》称:“佛寺道宫名胜……淮扬财赋之区,禺策富商于焉萃聚,故倡捐兴建者多。 兵燹以来,崇饰宏丽,日新月盛,兹备载于篇。”其中如龙王庙、都天庙频频可见。这些遍布 于盐区的祠庙以及相关的民间仪式,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间信仰和仪式 “常常相当稳定地保存着在其演变过程中所沉淀的社会文化内容,更深刻地反映乡村社会 的内在秩序”。④盐区民间信仰往往是观察制度与社会互动的最佳窗口,理应成为我们认 识盐政制度的一个重要媒介。 其次,更重要的是,如果把社会史作为研究范式而非史学分支,从社会的具体运作中去 审视原有的研究对象,往往会得到一种更复杂与更辩证的理解。制度在运作过程中,要受 到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制约。脱离了社会本身,制度便失去存活的土壤。制 度的意义,在于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由此作出相应的变化,而非典章条文本身。以盐史 为例,黄国信的研究就成功展现了食盐专卖这一重要制度如何在湘粤赣界邻地区展开与调 ①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参见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③钟长永:《盐与云南的民俗风情》,《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2期;黄娟:《运城盐池生产习俗研究》,《科技信息》(学术 版)2006年第2期;谢婕:《陋轩诗)与清初灶户的社会生活》,《东岳论坛》2004年第1期;曹爱生:《清代两淮盐政 中的社会救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朱霞:《盐井与卤龙王:诺邓盐井的技术知识与民 间信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朱霞:《民间卤水资源分配与国家灶户制度——以云 南诺邓白族村盐井的“十六灶”习俗为个案》,《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周琍:《清代广东盐商与宗族社会》 《历史教学》2008年第18期;等等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导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盐史研 究 的理论视野和研究取 向 23 僵化的范畴,而是在具体的社会互动关系之中,抓住“户”这一核心,动态地呈现制度与实 际社会生活间的相互调适过程,不仅揭示了里甲赋役制度在广东实施的具体情形,在此情 形中我们还可以自然地看到作者对该地域的宗族运作、盗乱、商业化、国家存在与地方因应 等方面的别开生面的解释。①有意思的是,赋役、官方礼仪等直观地呈现于政书、典章的国 家制度,需要看到其在地域社会文化结构的动态过程中的展现情形,而像民间信仰这类看 似基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来自相对“非制度化”的家庭与社区内部“耳闻目染”的现象,其 背后总是体现着国家制度的影子。例如陈春声的研究表明,华南乡村社庙的出现,正是明 王朝在乡村地区推行里甲制度,在里甲中建立“社祭”制度变化的结果,理想化的“国家”的 “原形”,始终存在于中国老百姓的集体无意识之中。② 这一结论再次提示我们,制度史研 究要真正贴近实际的社会生活,其所要关注的多元社会面相 ,远远超出了制度条文本身。 当下的中国盐史研究,也需要我们具有社会史的视角。首先,把 目光从精英和政治事 件转向民众、基层社会和 Et常生活的“眼光向下”的社会史有助于扩展盐史研究的范围。 与以往的政治史不同,社会史更强调的是民众的社会生活,提倡突出普通人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的作用。过去的中国盐史研究,集中于探讨政治、制度,对于一般百姓的生活史,几乎 很少关注。近年来,盐史研究也开始出现一些倾向于普通民众的课题,如民俗风情、生产习 俗、灶户的社会生活、社会救济、民间信仰、宗族文化等。③这些研究在深度上虽然还有很大 的提升空间,却不乏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以民间信仰为例,在官方编修的盐法志中多置有 “杂纪”一目,多记载盐区中与盐务、盐场相关的祠庙情形,如光绪《两淮盐法志》卷一百五 十《杂纪门》称 :“佛寺道宫名胜……淮扬财赋之区,禺策富商于焉萃聚,故倡捐兴建者多。 兵燹以来,崇饰宏丽,Et新月盛,兹备载于篇。”其中如龙王庙、都天庙频频可见。这些遍布 于盐区的祠庙以及相关的民间仪式,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间信仰和仪式 “常常相当稳定地保存着在其演变过程中所沉淀的社会文化内容,更深刻地反映乡村社会 的内在秩序”。④盐区民间信仰往往是观察制度与社会互动的最佳窗口,理应成为我们认 识盐政制度的一个重要媒介。 其次,更重要的是,如果把社会史作为研究范式而非史学分支,从社会的具体运作中去 审视原有的研究对象,往往会得到一种更复杂与更辩证的理解。制度在运作过程中,要受 到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制约。脱离了社会本身,制度便失去存活的土壤。制 度的意义 ,在于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 由此作 出相应的变化 ,而非典章条文本身。以盐史 为例 ,黄国信的研究就成功展现了食盐专卖这一重要制度如何在湘粤赣界邻地区展开与调 ① 刘志伟 :《在 国家与社会之间—— 明清广东里 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 ② 参见陈春声 :《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 以樟林 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9年第 2期 。 ③ 钟长永 :《盐与云南的 民俗风情》,《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 2期 ;黄娟 :《运城盐池生产 习俗研究》,《科技信息》(学术 版)2006年第 2期;谢婕:《(陋轩诗)与清初灶户的社会生活》,《东岳论坛)2004年第 1期;曹爱生:《清代两淮盐政 中的社会救济》,《盐城工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o6年第 l期 ;朱霞 :《盐井与 卤龙王 :诺 邓盐井 的技术 知识与 民 间信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 2期;朱霞:《民间卤水资源分配与国家灶户制度——以云 南诺邓 白族村 盐井的“十六灶 ”习俗为个案》,《云南社会科 学》2007年第 1期 ;周刑 :《清代 广东盐 商与宗族 社会》, 《历史教学)2oo8年第 l8期 ;等等 。 ④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导言,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史学理论研究 2013年第2期 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商人、政府、官吏、国家、士绅和百姓间的复杂博弈,表面 上规范而清晰的专卖制度实际上灵活多变,它的确立与演变是通过种种利益关系引发的冲 突、斗争与合作来实现的,它既是型塑地方社会的一种活跃因素,也在地方社会的型塑过程 中改变自身。这样,原本在《会典》、《律例》等文献中看似相当一致的静态的朝廷典章制 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却表现出了多元性与流动性。食盐专卖如此,盐场制度也不例外 在以中国学者何维凝、徐泓、刘淼、日本学者藤井宏、波多野善夫等所揭示的明清盐场灶户 组织、赋役及其相关制度的全国性演变的基础上,2近年来,段雪玉、李晓龙、叶锦花、徐靖捷 等在关于广东、福建和两淮某些盐场的个案中,试图在具体的地方社会重新解读王朝典章。 他们的研究表明,盐场制度的确立其实是地域社会对国家认同的权力和文化策略,是地域 社会的族群自下而上获得身份认同的过程。它的运作和调适过程,也是一个通过与盐场地 方灶户家族各种利益斗争和合作的互动过程。③ 从制度条文考辨到社会史层面的制度运作的转向,使得我们必须审视历史研究的单 位。根据典章条文,把全国的盐政制度笼统地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固然可在“宏观上”勾 勒出盐政制度的框架,然而,要了解实际的盐政运作,除了要对全国范围的情况,尤其是中 央玉朝的政策有着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充分注意到,并非全国都实行了完全相同的盐政制 度,而且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实施,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和影响。 因此,研究者应该在特定的地域社会的场景中,通过具体的人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来展现 制度性变迁探讨制度变化与人的行动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制度所施行的地区 的社会经济的总体面貌有着尽可能全面的和深入的把握。这种把握,要超越盐政的范畴, 把整个地区视为一个制度制定和施行的“区域”。 重视“区域史研究”路径 区域史研究由来已久,在国际学术界,法国年鉴学派的开创者和后来的若干代表人物, 比如费弗尔、布罗代尔、拉杜里,都做过许多经典的区域研究。日本学界也强调将“地域社 会”作为方法论概念,去研究不同社会集团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状态下的相互关系。中国 ①黄国倍:《区与界:清代湘赣粤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三联书店2006年 ②何维凝:《明代之盐户》,《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年第7卷第2期;徐泓:《清代两准盐场的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 化基金会1972年版徐温:《明代前期的食盐生产组织》,《台大文史哲学报》1975年第24期;徐泓:《明代后期盐业生产 组织与生产形态的变迁》,《沈刚伯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刘森:《明代盐业经济 研究》第四章“灶户组织”第五章“灶户赋役形态”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藤井宏:《明代驪場⑦研究》(上) 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1,1952年第63-100页;藤井宏:《明代團場研究》(下),《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3, 1954年,第89-132页;波多野善夫:《清代兩淮制鹽机人八生產組織》,《東洋史研究》1957年第15卷第4号 ③段雪玉:《宋元以降华南盐场社会变迁初探—一以香山盐场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1期;李晓龙 《灶户家族与明清盐场的运作—一以广东靖康盐场凤冈陈氏为中心》(待刊稿);叶锦花:《迁界、复界与地方社会权 力结构的变化—一以福建晋江浔美盐场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徐靖捷:《盐场与州 县:明代中后期泰州灶户的赋役管理》,《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十卷第2期(待刊) ④伍跃:《日本明清史学界关于“秩序”问题的研究—一从(中国近世社会的秩序形成)说起》,《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 年第2期 国家哲学社会
史 学理论研究 2013年第 2期 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商人、政府、官吏、国家、士绅和百姓间的复杂博弈,表面 上规范而清晰的专卖制度实际上灵活多变 ,它的确立与演变是通过种种利益关系引发 的冲 突、斗争与合作来实现的,它既是型塑地方社会的一种活跃因素,也在地方社会的型塑过程 中改变 自身。①这样,原本在《会典》、《律例》等文献中看似相当一致的静态的朝廷典章制 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却表现出了多元性与流动性。食盐专卖如此,盐场制度也不例外。 在以中国学者何维凝、徐泓、刘淼、日本学者藤井宏、波多野善夫等所揭示的明清盐场灶户 组织、赋役及其相关制度的全国性演变的基础上,②近年来,段雪玉、李晓龙、叶锦花、徐靖捷 等在关于广东、福建和两淮某些盐场的个案中,试图在具体的地方社会重新解读王朝典章。 他们的研究表明,盐场制度的确立其实是地域社会对国家认同的权力和文化策略,是地域 社会的族群 自下而上获得身份认同的过程。它的运作和调适过程,也是一个通过与盐场地 方灶户家族各种利益斗争和合作的互动过程。⑧ 从制度条文考辨到社会史层面的制度运作的转向,使得我们必须审视历史研究的单 位。根据典章条文,把全国的盐政制度笼统地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固然可在“宏观上”勾 勒出盐政制度的框架 ,然而 ,要了解实际的盐政运作 ,除了要对全 国范围的情况 ,尤其是 中 央王朝的政策有着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充分注意到,并非全国都实行了完全相同的盐政制 度,而且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实施,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和影响。 因此,研究者应该在特定的地域社会的场景中,通过具体的人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来展现 制度性变迁,探讨制度变化与人的行动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制度所施行的地区 的社会经济的总体面貌有着尽可能全面的和深入的把握。这种把握,要超越盐政的范畴, 把整个地区视为一个制度制定和施行的“区域”。 二 、重视“区域史研究"路径 区域史研究由来已久,在国际学术界,法国年鉴学派的开创者和后来的若干代表人物, 比如费弗尔、布罗代尔、拉杜里,都做过许多经典的区域研究。日本学界也强调将“地域社 会”作为方法论概念,去研究不同社会集团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状态下的相互关系。④ 中国 ① 黄 国信 :《区与界 :清代湘赣粤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三联书店 2006年版。 ② 何维凝 :《明代之盐户》,《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4年第 7卷第 2期 ;徐泓 :《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 化基金会 1972年版 ;徐泓 :《明代前期的食盐生产组织》,《台大文史哲学报))1975年第 24期 ;徐泓 :《明代后期盐业生产 组织与生产形态的变迁》,《沈刚伯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6年版;刘淼:《明代盐业经济 研究》第四章“灶户组织”、第五章 “灶户赋役形态”,汕头大学 出版社 1996年版 ;藤井 宏 :《明代盟埸 研 究》(上 ), 《北海道大擘文晕部纪要》1,1952年 ,第 63— 100页 ;藤井宏 :《明代 睫埸 研究》(下 ),《北海道 大擘 文孥部纪要》3, 1954年 ,第 89—132页 ;波多野善夫 :《清代雨淮制 盛 扎 允/\:生麈组缀》,《束洋史研究》1957年第 l5卷第 4号。 ③ 段雪玉:《宋元以降华南盐场社会变迁初探——以香山盐场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 1期;李晓龙: 《灶户家族与明清盐场的运 作—— 以广东靖康盐场凤冈陈氏为 中心》(待刊稿 );叶锦花 :《迁界 、复界与地方社会权 力结构 的变化——以福建晋 江浔美盐场为例》,《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 科学~}2012年第 5期 ;徐靖捷 :《盐场与州 县 :明代 中后期泰州灶户的赋役管理》,《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十卷第 2期(待刊 )。 ④ 伍跃 :《日本明清史学界关于“秩序”问题的研究——从 (中国近世社会的秩序形成 )说起》,《中国史研 究动态》2oo6 年第 2期
中国盐史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研究取向 学者的区域史研究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方仲、傅衣凌、陈翰笙等人的努力,或提倡 关注乡村社会、重视社会调查,或从事相关研究,使区域研究蔚然兴起。近二十年来,中国 的区域研究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区域研究最初的出发点可能是“有鉴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特征各异,发展先后迟 速又复参差,若循中央入手之研究方式,固然可以得到整体综合性的观察,然了解难以深 入。不如从地区入手,探讨细节而后综合,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认识”①。这种认识,对盐 史研究也相当有启发。中国盐史研究的难处不仅在于盐法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 由于明清中国食盐生产区域的广泛。美国学者埃德蒙·H.沃原西通过对南宋食盐管理的 区域控制的考察指出,“中国盐的管理在其发展、地区差别和地方习惯做法的多样化方面, 十分错综复杂”。②这很准确地概况了传统中国食盐制度的特点。同一个制度,在不同的 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不过,区域研究的更重要意义不是强调地区差异,也不是因为研究单位太大而不得不 进行分解的权宜之策。从社会史的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将“区域”视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或 种分析性概念。在社会史思潮的影响下,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国家或王朝的历史不再是历史学研究的唯一重要主题。学界认识到,考察一个较小的 地区的历史过程更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其社会表现,从而体现“总体 历史”的追求,历史研究的单位也由“国家”、“民族”转换为“区域”④在这里,“区域”便不 等同于地方。例如,过去二十多年来,广东、福建、香港的一些学者的区域研究呈现出这样 种取向:秉持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同时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总体 发展,透过国家意识形态在地域社会的各具特色的表达,展现国家与地方交织在一起的历 史,完全避免了学者们对区域研究可能导致的“鸡零狗碎”的弊病,这些研究所呈现的“区 域”,其意义当然不是“地方”所能承载。从这个意义上,区域研究并非基于“中国幅员辽 阔,区域特征各异”,而是出于研究者的关怀。它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是只有在帮助人们 理解历史事实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上述对区域的全新认识对盐史研究的启发至少有两点。首先,盐史的区域界线应该是 流动的,它作为分析工具,带有主观建构的性质,是一个在不同的历史过程中,由不同的人 群因应不同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与多层次的观念。这样,“区域”是需要根据研究者的主 题和随着人的活动而变化的,小至一个村子、一个盐场,大至一个盐区、数个盐区均可以视 为一个区域。以黄国信关于湘赣粵三省界邻地区的研究为例,他的成果表明,湘赣粤三省 界邻地区这一研究地域,依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和角度,会有不同意义的区域划分归属。“讨 论政治史,它因行政区划不同,可以分属不同的省区;讨论商品流通及经济史,这里有同属 ①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页 ②埃德蒙·H沃原西:《南宋盐管理的区域控制》,江玉祥译,《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 ③陈春声:《从地方史到区域史—一关于潮学研究课题与方法的思考》,《潮学研究》第1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④刘志伟:《区域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载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清初岭南禅学史研究初编》,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国盐史研究 的理 论视野和研究 取 向 25 学者的区域史研究滥觞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方仲、傅衣凌、陈翰笙等人的努力,或提倡 关注乡村社会、重视社会调查,或从事相关研究,使区域研究蔚然兴起。近二十年来 ,中国 的区域研究更是取得 了丰硕成果。 中国区域研究最初的出发点可能是“有鉴于中国幅员辽阔 ,区域特征各异 ,发展先后迟 速又复参差,若循中央人手之研究方式,固然可以得到整体综合性的观察,然了解难以深 入。不如从地区人手,探讨细节而后综合,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认识”①。这种认识 ,对盐 史研究也相当有启发。中国盐史研究的难处不仅在于盐法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 由于明清中国食盐生产区域的广泛。美国学者埃德蒙 ·H.沃原西通过对南宋食盐管理的 区域控制的考察指出,“中国盐的管理在其发展、地区差别和地方习惯做法的多样化方面, 十分错综复杂”。②这很准确地概况了传统中国食盐制度的特点。同一个制度,在不同的 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不过,区域研究的更重要意义不是强调地区差异,也不是因为研究单位太大而不得不 进行分解的权宜之策。从社会史的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将“区域”视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或 一 种分析性概念。③ 在社会史思潮的影响下,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 ,国家或王朝 的历史不再是历史学研究 的唯一重要主题 。学界认识到 ,考察一个较小 的 地区的历史过程更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其社会表现,从而体现“总体 历史”的追求,历史研究的单位也由“国家”、“民族”转换为“区域”。④ 在这里,“区域”便不 等同于地方。例如,过去二十多年来 ,广东、福建、香港的一些学者的区域研究呈现出这样 一 种取向:秉持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同时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总体 发展 ,透过国家意识形态在地域社会 的各具特色 的表达 ,展现国家与地方交织在一起的历 史,完全避免了学者们对区域研究可能导致的“鸡零狗碎”的弊病,这些研究所呈现的“区 域”,其意义当然不是“地方”所能承载。从这个意义上,区域研究并非基于“中国幅员辽 阔,区域特征各异”,而是出于研究者的关怀。它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是只有在帮助人们 理解历史事实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上述对区域的全新认识对盐史研究的启发至少有两点。首先,盐史的区域界线应该是 流动的,它作为分析工具,带有主观建构的性质,是一个在不同的历史过程中,由不同的人 群因应不同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与多层 次 的观念。这样 ,“区域 ”是需要根据研究者的主 题和随着人的活动而变化的,小至一个村子、一个盐场,大至一个盐区、数个盐区均可以视 为一个区域。以黄国信关于湘赣粤三省界邻地区的研究为例,他的成果表明,湘赣粤三省 界邻地区这一研究地域,依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和角度,会有不同意义的区域划分归属。“讨 论政治史,它因行政区划不同,可以分属不同的省区;讨论商品流通及经济史,这里有同属 ① 张朋园 :《湖南 现代化 的早期进展 (186o- 1916)》,岳麓书社 2002年 版,第 1页 。 ② 埃德蒙 ·H.沃原西 :《南宋盐管理的区域控制》,江玉祥译 ,《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 4期。 ③ 陈春声 :《从地方史到 区域史——关于 潮学研 究课题 与方 法 的思 考》,《潮学研 究》第 11辑 ,汕头大 学 出版社 2004 年版 。 ④ 刘志伟:《区域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载姜伯勤 :《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清初岭南禅学史研究初编》,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