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发展任务 第五章培育创新思想 十)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前瞻部署 加强科学前沿探索,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 着力培育源头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国家其他重要科技计划孕育源 头知识、提供成果储备。根据我国基础研究转型发展需求和科研 队伍发展状况,遵循基础硏究特点和规律,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 段,有效发挥资助率和资助强庋的杠杄调节作用,引导科硏资源 优化配置 面上项目要支持自由探索,激励原始创新,促进学科均衡协 调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要着眼关键前沿,结合战略需求,兼顾 学科发展,集成创新资源,孕育重点突破。切实加大对非共识 变革性创新硏究的支持力度。鼓励质疑传统、挑战杈威,重视可 能催生新概念、新范式或新学科、新领域的硏究,强化颠覆性技 术的科学基础。建立针对风险高、回报大、探索性强的研究项目 的特殊评审和管理机制。 第六章培养创新人才 十一)强化智力支撑,培育科学英才 尊重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科学基金人才和团队支持体系, 为囯家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奠定人才资源基础。针对人才发展学科 广泛性、路径多样性等特征,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对不同年龄段 优秀人才实行全谱系支持,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探索创新提供
13 第三篇 发展任务 第五章 培育创新思想 (十)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前瞻部署 加强科学前沿探索,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 着力培育源头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国家其他重要科技计划孕育源 头知识、提供成果储备。根据我国基础研究转型发展需求和科研 队伍发展状况,遵循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 段,有效发挥资助率和资助强度的杠杆调节作用,引导科研资源 优化配臵。 面上项目要支持自由探索,激励原始创新,促进学科均衡协 调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要着眼关键前沿,结合战略需求,兼顾 学科发展,集成创新资源,孕育重点突破。切实加大对非共识、 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质疑传统、挑战权威,重视可 能催生新概念、新范式或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强化颠覆性技 术的科学基础。建立针对风险高、回报大、探索性强的研究项目 的特殊评审和管理机制。 第六章 培养创新人才 (十一)强化智力支撑,培育科学英才 尊重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科学基金人才和团队支持体系, 为国家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奠定人才资源基础。针对人才发展学科 广泛性、路径多样性等特征,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对不同年龄段 优秀人才实行全谱系支持,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探索创新提供
舞台。加强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支持。大力支持研究生参与基础研 究,培育下一代创新人才 持续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 持多学科、广覆盖,给更多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以及时、 有力的支持,保持合理规模,提高资助强度,为基础研究队伍建 设蓄积人才之源。加强对博士后青年人才的支持。深入贯彻党的 民族政策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 人才的稳定与培养。稳定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鼓励项目 负责人走出“温室”,参与更高水平的开放竞争。调整完善优秀青 年科学基金项目规模和评审机制,促进各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均衡 发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持高端引领,发挥凝聚海内 外人才的带动示范作用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品牌效应。争取适度增 加规模,激励基金获得者聚焦科学前沿、攻坚克难,开展长期性、 系统性、原创性科学探索,提升国际影响力,造就学科领军人物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要加强科学目标引导,发挥团队协作和多学科 交叉融合优势,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囯际影响力、冲击 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团队。搭建人才合作桥梁。扩大外国青年学 者研究基金资助规模,探索设立外国高级科学家来华研究项目, 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长期工作,支持和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聘 请世界一流专家到中国开展合作研究,逐步建立系统的和具有科 学基金特色的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相关专项基 金,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环境。充分发挥境 外科技资源优势,吸引境外人才,支持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开展 高水平研究
14 舞台。加强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支持。大力支持研究生参与基础研 究,培育下一代创新人才。 持续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 持多学科、广覆盖,给更多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以及时、 有力的支持,保持合理规模,提高资助强度,为基础研究队伍建 设蓄积人才之源。加强对博士后青年人才的支持。深入贯彻党的 民族政策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 人才的稳定与培养。稳定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鼓励项目 负责人走出“温室”,参与更高水平的开放竞争。调整完善优秀青 年科学基金项目规模和评审机制,促进各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均衡 发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持高端引领,发挥凝聚海内 外人才的带动示范作用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品牌效应。争取适度增 加规模,激励基金获得者聚焦科学前沿、攻坚克难,开展长期性、 系统性、原创性科学探索,提升国际影响力,造就学科领军人物。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要加强科学目标引导,发挥团队协作和多学科 交叉融合优势,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冲击 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团队。搭建人才合作桥梁。扩大外国青年学 者研究基金资助规模,探索设立外国高级科学家来华研究项目, 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长期工作,支持和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聘 请世界一流专家到中国开展合作研究,逐步建立系统的和具有科 学基金特色的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相关专项基 金,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环境。充分发挥境 外科技资源优势,吸引境外人才,支持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开展 高水平研究
第七章打造先进工具 (十二)创新仪器研制,强化条件支撑 突出科学目标引导,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 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硏究提供新颖手段和有力工具,开 拓研究领域,催生源头创新。加强宏观指南引导,加强对优先和 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仪器研制的战略布局。主动加强与国家其他仪 器设备研制计划的衔接和协调,共同提高我国科研装备自给水平 明确不同层次仪器研制项目功能定位,研究制定适合不同规 模和特征的仪器类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分层细化管理。规范经费 管理,加强预算指导与评估。探索项目评审、监督检查及监理的 管理机制。探索加强大额经费监管的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硏制高 水平科研仪器、扎实推动重要战略领域自主创新的科学目标。探 索开展项目结题后仪器应用效果评估。按照国家关于大型仪器开 放共享服务等要求,安排专门经费,推进仪器有效利用和向社会 开放。 第八章推动交叉融合 (十三)聚焦重大主题,创新交叉融合资助模式 重大项目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推动学科交叉,汇集 创新力量,攻克科学难题,服务创新驱动。继续推进实施重大研 究计划项目,凝练科学目标,长期稳定支持,强化集成整合,推 动跨越发展。实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未来制高 点,集成优势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 打造科学研究高地。发挥科学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科发
15 第七章 打造先进工具 (十二)创新仪器研制,强化条件支撑 突出科学目标引导,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 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颖手段和有力工具,开 拓研究领域,催生源头创新。加强宏观指南引导,加强对优先和 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仪器研制的战略布局。主动加强与国家其他仪 器设备研制计划的衔接和协调,共同提高我国科研装备自给水平。 明确不同层次仪器研制项目功能定位,研究制定适合不同规 模和特征的仪器类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分层细化管理。规范经费 管理,加强预算指导与评估。探索项目评审、监督检查及监理的 管理机制。探索加强大额经费监管的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研制高 水平科研仪器、扎实推动重要战略领域自主创新的科学目标。探 索开展项目结题后仪器应用效果评估。按照国家关于大型仪器开 放共享服务等要求,安排专门经费,推进仪器有效利用和向社会 开放。 第八章 推动交叉融合 (十三)聚焦重大主题,创新交叉融合资助模式 重大项目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推动学科交叉,汇集 创新力量,攻克科学难题,服务创新驱动。继续推进实施重大研 究计划项目,凝练科学目标,长期稳定支持,强化集成整合,推 动跨越发展。实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未来制高 点,集成优势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 打造科学研究高地。发挥科学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科发
展战略硏究,针对重要研究方向和系统性研究需求,探索实施项 目群资助方式,加强研究交流和成果集成。鼓励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交叉,探索支持教育科学研究。发挥联合基金项目的导向作 用,引导社会资源,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促进产学硏合作,推动 领域、行业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第九章拓展国际合作 (十四)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新型国际化 适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 源,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注重实效的原则,支持实质性合 作,推动战略型合作,切实营造有利于国际(地区)科学合作的 开放创新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中国科学更好融入全球科 学体系,推进新型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的 国际化水平 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我国科技队 伍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引领科学潮流、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 人才。积极推进我国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利用协议渠道向中国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提供国际合作研究与培 训机会,培养全球视野和全球科技活动参与能力。强化国际合作 的人才培养与合作网络建设功能。加强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或基地 建设,实现由单纯的研究项目合作,向“项目一人才-基地”合作 方式转变。建设国际合作硏究中心,依托优势学科和机构,加强 与全球优势和特色研究团队合作。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基础研究合作的支持。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大型科学装置上开
16 展战略研究,针对重要研究方向和系统性研究需求,探索实施项 目群资助方式,加强研究交流和成果集成。鼓励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交叉,探索支持教育科学研究。发挥联合基金项目的导向作 用,引导社会资源,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 领域、行业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第九章 拓展国际合作 (十四)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新型国际化 适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 源,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注重实效的原则,支持实质性合 作,推动战略型合作,切实营造有利于国际(地区)科学合作的 开放创新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中国科学更好融入全球科 学体系,推进新型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的 国际化水平。 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我国科技队 伍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引领科学潮流、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 人才。积极推进我国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利用协议渠道向中国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提供国际合作研究与培 训机会,培养全球视野和全球科技活动参与能力。强化国际合作 的人才培养与合作网络建设功能。加强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或基地 建设,实现由单纯的研究项目合作,向“项目-人才-基地”合作 方式转变。建设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依托优势学科和机构,加强 与全球优势和特色研究团队合作。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基础研究合作的支持。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大型科学装臵上开
展研究工作或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鼓励中国科学家发起重大 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协同应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加 强与重要国际科学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科学组织议程的设计与 决策,支持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探索在 科技发达国家设立办事处,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借鉴囯际先进经验,推进科学基金管理水平提升 第四篇学科布局与优先领域 第十章夯实学科基础 十五)各学科发展战略思路与任务 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我国要实现从科学 大国向科学强国的转变,必须具有全面均衡的学科结构与学科体 系。“十三五”期间,要继续重视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优势学科 鼓励开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薄弱学科研究,大力促进学科交 叉与融合。在各学科SCⅠ论文总量和总被引用次数持续增长的趋 势下,力争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进一步增长, 部分学科学术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各学科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 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及研究团队,形成国际上具有学科优势和专 业特色的研究基地与平台 “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将在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和重点突 破方面强化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战略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继续 做好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广泛 凝聚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和一线科硏骨干专家的集体 智慧,为引导科学家探索科学前沿和服务于国家需求提供战略视
17 展研究工作或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鼓励中国科学家发起重大 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协同应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加 强与重要国际科学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科学组织议程的设计与 决策,支持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探索在 科技发达国家设立办事处,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科学基金管理水平提升。 第四篇 学科布局与优先领域 第十章 夯实学科基础 (十五)各学科发展战略思路与任务 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我国要实现从科学 大国向科学强国的转变,必须具有全面均衡的学科结构与学科体 系。“十三五”期间,要继续重视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优势学科, 鼓励开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薄弱学科研究,大力促进学科交 叉与融合。在各学科 SCI 论文总量和总被引用次数持续增长的趋 势下,力争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进一步增长, 部分学科学术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各学科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 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及研究团队,形成国际上具有学科优势和专 业特色的研究基地与平台。 “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将在促进学科协调发展和重点突 破方面强化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战略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继续 做好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广泛 凝聚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和一线科研骨干专家的集体 智慧,为引导科学家探索科学前沿和服务于国家需求提供战略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