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创新体系的深度调整期、基础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跃升期 筹划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必须目光远大、统观全局,深刻 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 一)全球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 现新的发展态势,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 基础科学领域正在酝酿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前 沿技术广泛渗透,科技创新链条更为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 更为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速。基础研究前沿突破精彩纷呈, 学科交叉特征突出。需求牵引更为凸显,科学、技术、工程相互 渗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代 技术群和新产业增长点。基础研究日益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的重要原动力 为更有力地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各国科学资助机构纷纷加强 战略部署,推进科学与工程前沿,应对新挑战。坚持将培养和凝 聚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和高端人才作为构筑卓越科学的持续保 障。实施科学中心等先进支持机制,强化资助工具的高效组合以 鼓励学科交叉与原创突破。加强智库建设和科学传播,致力于提 高科学服务决策的能力,提升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全球创新网 络格局不断演变,科学资助机构成为全球科学界最活跃和富有生 命力的公共组织,在世界科学合作与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状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
3 和创新体系的深度调整期、基础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跃升期。 筹划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必须目光远大、统观全局,深刻 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 (一)全球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 现新的发展态势,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 基础科学领域正在酝酿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前 沿技术广泛渗透,科技创新链条更为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 更为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速。基础研究前沿突破精彩纷呈, 学科交叉特征突出。需求牵引更为凸显,科学、技术、工程相互 渗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代 技术群和新产业增长点。基础研究日益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的重要原动力。 为更有力地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各国科学资助机构纷纷加强 战略部署,推进科学与工程前沿,应对新挑战。坚持将培养和凝 聚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和高端人才作为构筑卓越科学的持续保 障。实施科学中心等先进支持机制,强化资助工具的高效组合以 鼓励学科交叉与原创突破。加强智库建设和科学传播,致力于提 高科学服务决策的能力,提升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全球创新网 络格局不断演变,科学资助机构成为全球科学界最活跃和富有生 命力的公共组织,在世界科学合作与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状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颁
布实施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达到671亿 元。研究产出质量与数量同步攀升,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多年居于 世界第2位,2005年至2015年(截至2015年9月),我国论文共 被引用1287万余次,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1%)15011 篇,均居世界第4位。学科繁荣发展,逐步从“仰视”向“平视” 演进,部分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日益显 著并取得重要进展。重大成果呈“星星之火η,蓄积“燎原之势”, 取得了一批诸如铁基超导、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 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鸟类起源研究等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 研究成果,在量子调控、纳米科学、蛋白质科学、干细胞、发育 与生殖、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虽然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 整体实力仍有差距。一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 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和方向的能力。二是引领科学潮流的世界 级科学家匮乏,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尚需改善。三是基础研究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有待提升。四是创新文化氛 围有待改善,科研诚信状况不佳、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伦理 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应着眼上述问题与 挑战,开拓进取,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基础研究 健康发展 (三)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支持学科 均衡协调发展、培育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产出创新思想
4 布实施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 年达到 671 亿 元。研究产出质量与数量同步攀升,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多年居于 世界第 2 位,2005 年至 2015 年(截至 2015 年 9 月),我国论文共 被引用 1287 万余次,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 1%)15011 篇,均居世界第 4 位。学科繁荣发展,逐步从“仰视”向“平视” 演进,部分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日益显 著并取得重要进展。重大成果呈“星星之火”,蓄积“燎原之势”, 取得了一批诸如铁基超导、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 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鸟类起源研究等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 研究成果,在量子调控、纳米科学、蛋白质科学、干细胞、发育 与生殖、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虽然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 整体实力仍有差距。一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 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和方向的能力。二是引领科学潮流的世界 级科学家匮乏,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尚需改善。三是基础研究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有待提升。四是创新文化氛 围有待改善,科研诚信状况不佳、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伦理 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应着眼上述问题与 挑战,开拓进取,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基础研究 健康发展。 (三)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支持学科 均衡协调发展、培育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产出创新思想
和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更加侧重基 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为科学基金在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赢得了发展空间。经费投入大幅増加, 科学基金事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运用国家财政 投入约888亿元,吸引其他渠道资金17.5亿元,资助各类项目近 20万项,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资助体系更加完善,设立了优秀 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联合资助工作进一 步拓展。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成功实施,助力完善资助管理, 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推行多项重要改革措施,评审流程更加 科学高效,绩效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国际合作、信息化、科研诚 信建设、法治工作、资金管理、管理队伍建设等成效显著。科学 基金工作坚持尊重科学规律,大力菅造鼓励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 推动资助管理升级发展 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我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 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 战略引擎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 明确了科学基金承担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培养人才和团队、 推动学科交叉等重要职责,成为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的主要战 略支撑。 面对新的形势与需求,科学基金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应 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前瞻思考资助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改革
5 和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更加侧重基 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为科学基金在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赢得了发展空间。经费投入大幅增加, 科学基金事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运用国家财政 投入约 888 亿元,吸引其他渠道资金 17.5 亿元,资助各类项目近 20 万项,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资助体系更加完善,设立了优秀 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联合资助工作进一 步拓展。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成功实施,助力完善资助管理, 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推行多项重要改革措施,评审流程更加 科学高效,绩效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国际合作、信息化、科研诚 信建设、法治工作、资金管理、管理队伍建设等成效显著。科学 基金工作坚持尊重科学规律,大力营造鼓励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 推动资助管理升级发展。 (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 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 战略引擎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 明确了科学基金承担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培养人才和团队、 推动学科交叉等重要职责,成为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的主要战 略支撑。 面对新的形势与需求,科学基金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应 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前瞻思考资助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谋划我国基础研究未来发展。引导和鼓励科学家增强使命感 和创新自信,推进科学前沿,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发挥导向作用, 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源头支撑,解决面向国家经济社会 长远发展、重要国计民生和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 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二篇总体战略 第二章发展目标 五)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三个并行” “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科学基金要推进科学和工程 前沿,催生更多科学突破,培育科学英才,助推我国基础研究实 现与科技发达国家的“三个并行”,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形成学科繁荣发展、原创成果充盈、高端人才集聚、创新文化浓 郁的局面,奠定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学基础。“三个并行”的 总体目标:“总量并行”是指投入、产出总体量与美国等科技发达 国家相当;“贡献并行”是指在学科发展主流方向的形成过程中有 中国科学家里程碑式的贡献;“源头并行”是指中国对世界科学发 展有重大原创贡献,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源头创新 工作 “三个并行”是对我国基础研究数量和质量水平提升的整体 表征,在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项“并行”的实现程 度有所不同,是一个积叠、渐进的循序发展过程。“十三五”期间, 促进基础研究“三个并行”的参考指标包括 “总量并行”:(1)经费投入方面,基础研究经费占R&D投
6 积极谋划我国基础研究未来发展。引导和鼓励科学家增强使命感 和创新自信,推进科学前沿,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发挥导向作用, 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源头支撑,解决面向国家经济社会 长远发展、重要国计民生和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 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二篇 总体战略 第二章 发展目标 (五)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三个并行” “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科学基金要推进科学和工程 前沿,催生更多科学突破,培育科学英才,助推我国基础研究实 现与科技发达国家的“三个并行”,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形成学科繁荣发展、原创成果充盈、高端人才集聚、创新文化浓 郁的局面,奠定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学基础。“三个并行”的 总体目标:“总量并行”是指投入、产出总体量与美国等科技发达 国家相当;“贡献并行”是指在学科发展主流方向的形成过程中有 中国科学家里程碑式的贡献;“源头并行”是指中国对世界科学发 展有重大原创贡献,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源头创新 工作。 “三个并行”是对我国基础研究数量和质量水平提升的整体 表征,在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项“并行”的实现程 度有所不同,是一个积叠、渐进的循序发展过程。“十三五”期间, 促进基础研究“三个并行”的参考指标包括: “总量并行”:(1)经费投入方面,基础研究经费占 R&D 投
入比例显著提高;国际合作交流经费达到与合作对象大范围等同 体量。(2)论文总量方面,与美国差距进一步缩小。(3)论文影 响力方面,论文总被引用次数全球第二;高被引科学家占全球 10%;篇均被引用次数接近世界均值。 贡献并行”:(1)热点研究方面,每年涌现10项左右里程 碑式的学科前沿工作;主导5%以上的学科前沿热点形成。(2)学 科发展方面,在全球学科地貌图上形成若干“隆起”区域。(3) 人才队伍方面,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科全球 前50位科学家占比进入前4名;更多科学家进入世界主要学术组 织的核心领导层 “源头并行”:(1)原创成果方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每年涌 现3-5项具有原创意义的重大成果。(2)创新基地方面,形成 批具有学科高地性质的科学研究中心。(3)创新驱动发展方面, 产出一批从原创到应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成果。 (六)建设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 不断完善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机制,建设评审制度公正、绩效 回报丰富、全球视野开阔、管理服务高效、资源总量宏大、资助 谱系多样的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促进科学基金成为学术探索 的灯塔、创新思想的熔炉、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驱动的引擎 科学文化的沃土、专业管理的典范。 评审制度公正:建设具有持久公信力的评审制度平台,发挥 国家科技计划专业化管理示范作用。制度设计更加科学,评审程 序更加公正,信息支撑更加有力,评审结果更加可信,激励科学 突破更加有效。到2020年构建较为完善的同行评议质量监测体系
7 入比例显著提高;国际合作交流经费达到与合作对象大范围等同 体量。(2)论文总量方面,与美国差距进一步缩小。(3)论文影 响力方面,论文总被引用次数全球第二;高被引科学家占全球 10%;篇均被引用次数接近世界均值。 “贡献并行”:(1)热点研究方面,每年涌现 10 项左右里程 碑式的学科前沿工作;主导 5%以上的学科前沿热点形成。(2)学 科发展方面,在全球学科地貌图上形成若干“隆起”区域。(3) 人才队伍方面,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科全球 前 50 位科学家占比进入前 4 名;更多科学家进入世界主要学术组 织的核心领导层。 “源头并行”:(1)原创成果方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每年涌 现 3-5 项具有原创意义的重大成果。(2)创新基地方面,形成一 批具有学科高地性质的科学研究中心。(3)创新驱动发展方面, 产出一批从原创到应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成果。 (六)建设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 不断完善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机制,建设评审制度公正、绩效 回报丰富、全球视野开阔、管理服务高效、资源总量宏大、资助 谱系多样的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促进科学基金成为学术探索 的灯塔、创新思想的熔炉、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驱动的引擎、 科学文化的沃土、专业管理的典范。 评审制度公正:建设具有持久公信力的评审制度平台,发挥 国家科技计划专业化管理示范作用。制度设计更加科学,评审程 序更加公正,信息支撑更加有力,评审结果更加可信,激励科学 突破更加有效。到 2020 年构建较为完善的同行评议质量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