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试卷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裨益bi盘桓huan偌大nuo潜移默化qin B昭示zhao挫折cuo刹那sha既往不咎j C.教诲hui粘贴zhan着陆zhuo徇私舞弊xun D造诣yi即便j溯源shuo胜券在握 qua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帐篷寒暄唇枪舌箭弊绝风清 B.遐想拇指真知灼见雍容华贵 C.匮乏城阕短小精悍相形见绌 D.文采戍边凭心而论声名鹊起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现代自然科学是研究单个的事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 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 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从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贬低别人、粗暴打断别人说话 苗头的时候,他都会想起父亲的提醒:“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不止异曲同工自以为是B.不只异曲同工自行其是 C.不止殊途同归自行其是D.不只殊途同归自以为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车辆如万一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交通部门要及时在规定位置设置警告标志,以防止 二次事故的发生。 B.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 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C.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 经验 D.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 不得统一配备。 5.下列各句中,填入下面一首古诗划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小园即事 淡黄杨柳著烟轻,细草茸茸亲屐行。行到水边心会处,。 A.夕阳一树杏花明B.霜陨芦花风轻吟 C.扶杖临风暮蝉鸣D.鹤渚白沙晓月明 二、文言文阅读(28分。其中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上集贤文相书 (宋)苏舜钦 昨因宴会,遂被废逐,即日榜舟东走,潜伏于江湖之上,日与鱼鸟同群,躬耕著书,不接世 故,当日之事,绝不历于齿牙之间,或亲旧见过,往往闵恻而言,以谓某以非辜遭废,天下 之所共知,何久穷居默处,无一言以自辩,浩然若无意于世者,岂钝怯不晓者乎?某绝不酬
湖南省岳阳县 2015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试卷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裨益 bì 盘桓 huán 偌大 nuò 潜移默化 qián B.昭示 zhāo 挫折 cuò 刹那 shà 既往不咎 jiù C.教诲 huì 粘贴 zhān 着陆 zhuó 徇私舞弊 xùn D.造诣 yì 即便 jí 溯源 shuò 胜券在握 qu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帐篷 寒暄 唇枪舌箭 弊绝风清 B.遐想 拇指 真知灼见 雍容华贵 C.匮乏 城阕 短小精悍 相形见绌 D. 文采 戍边 凭心而论 声名鹊起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现代自然科学是研究单个的事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 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 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从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贬低别人、粗暴打断别人说话 苗头的时候,他都会想起父亲的提醒:“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A.不止 异曲同工 自以为是 B.不只 异曲同工 自行其是 C.不止 殊途同归 自行其是 D.不只 殊途同归 自以为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车辆如万一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交通部门要及时在规定位置设置警告标志,以防止 二次事故的发生。 B.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 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C.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 经验。 D.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 不得统一配备。 5.下列各句中,填入下面一首古诗划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 小园即事 淡黄杨柳著烟轻,细草茸茸亲屐行。行到水边心会处, 。 A.夕阳一树杏花明 B.霜陨芦花风轻吟 C.扶杖临风暮蝉鸣 D.鹤渚白沙晓月明 二、文言文阅读(28 分。其中选择题 18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上集贤文相书 (宋)苏舜钦 昨因宴会,遂被废逐,即日榜舟东走,潜伏于江湖之上,日与鱼鸟同群,躬耕著书,不接世 故,当日之事,绝不历于齿牙之间,或亲旧见过,往往闵恻而言,以谓某以非辜遭废,天下 之所共知,何久穷居默处,无一言以自辩,浩然若无意于世者,岂钝怯不晓者乎?某绝不酬
应,且止其说,然内实有所待耳。夫为吏坐贿,国典之所永弃,人情之所不堪,某心膂血气 人也,平生厉名节,劝文墨,未尝一施胸中之才,岂其衔冤恨,困处无人之庐,以终此身乎? 盖被罪一二年间,谤议汹汹,尚未宁息;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 困辱耳。故若死灰槁木,昏昏自放。去岁闻天子驿召阁下入政事府,某久熟阁下之德望,中 怀油然始有萌蘖之望。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 始者,御史府与杜少师、范南阳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说,上惑天听 逆施罗网,预立杋槭,使狡吏穷鞠,撈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推按甚明,具狱 备在,无一物入己,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法司前后断狱体例,及自有正条,并不 引用。阁下察之,盖有由也。某之偏言,似不足信,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 噫!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今惟法律而已。盖法律著之于篇,众所共晓,苟一倾挠, 人皆具知。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况 本朝自符祥以来,一用宽典,吏有奷赃狼籍,未尝至于深刑。今上仁明爱物,度越前古,官 吏一入人罪者,往往十余年未尝升擢,或沉于铨调,不与改官,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而 某被此冤滥,又有端由,但未为钜公开陈而建白之。天聪一闻,玉色必悦,阁下以英伟之量 押领魁柄,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故某不避冒渎,以铺此言。况某者,潜心策书, 积有岁月,前古治乱之根本,当今文武之方略,粗通一二,亦能施设,废弃疏贱,不信于时 明公敛之弃之,俯伏俟命,谨具手启。 (选自《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版,有删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亲旧见过过:经过B.夫为吏坐贿坐:犯罪 C.使狡吏穷鞠鞠:审问D.而某被此冤滥被:蒙受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生厉名节通“砺”,砥砺 B.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相互 C.官吏一入人罪者使 D.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洗雪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与“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的“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某绝不酬应,且止其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徒以吾两人在也 C.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废弃疏贱,不信于时为降虏于蛮夷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被定罪罢官,原因在于朝中的党派之争,并不是自己确有罪责 B.被废逐后,作者避世独处,不愿提及所受的冤屈,精神委靡沉沦,看到文相上任,才萌 生重新出仕的希望 C.作者陈述当时自己遭受笞击、定刑严苛、于法无据的情形,是要向文相力证自己的清白 D.作者认为,当时朝廷对官员施用宽典,加上君王仁厚爱人,只要文相肯替自己向皇上陈 说,一定能帮自己争取到重新施展才华的机会。 11.下列用“P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应,且止其说,然内实有所待耳。夫为吏坐贿,国典之所永弃,人情之所不堪,某心膂血气 人也,平生厉名节,劝文墨,未尝一施胸中之才,岂其衔冤恨,困处无人之庐,以终此身乎? 盖被罪一二年间,谤议汹汹,尚未宁息;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 困辱耳。故若死灰槁木,昏昏自放。去岁闻天子驿召阁下入政事府,某久熟阁下之德望,中 怀油然始有萌蘖之望。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 始者,御史府与杜少师、范南阳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说,上惑天听, 逆施罗网,预立机械,使狡吏穷鞠,搒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推按甚明,具狱 备在,无一物入己,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法司前后断狱体例,及自有正条,并不 引用。阁下察之,盖有由也。某之偏言,似不足信,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 噫!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今惟法律而已。盖法律著之于篇,众所共晓,苟一倾挠, 人皆具知。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况 本朝自符祥以来,一用宽典,吏有奸赃狼籍,未尝至于深刑。今上仁明爱物,度越前古,官 吏一入人罪者,往往十余年未尝升擢,或沉于铨调,不与改官,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而 某被此冤滥,又有端由,但未为钜公开陈而建白之。天聪一闻,玉色必悦,阁下以英伟之量, 押领魁柄,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故某不避冒渎,以铺此言。况某者,潜心策书, 积有岁月,前古治乱之根本,当今文武之方略,粗通一二,亦能施设,废弃疏贱,不信于时。 明公敛之弃之,俯伏俟命,谨具手启。 (选自《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 1991 年版,有删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亲旧见过 过:经过 B.夫为吏坐贿坐:犯……罪 C.使狡吏穷鞠 鞠:审问 D.而某被此冤滥 被:蒙受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生厉名节 通“砺”,砥砺 B.相中伤者,皆当路得志 相互 C.官吏一入人罪者 使……入 D.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 洗雪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与“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的“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某绝不酬应,且止其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敢辄以尺纸,少布下恳 徒以吾两人在也 C.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废弃疏贱,不信于时 为降虏于蛮夷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自己被定罪罢官,原因在于朝中的党派之争,并不是自己确有罪责。 B.被废逐后,作者避世独处,不愿提及所受的冤屈,精神委靡沉沦,看到文相上任,才萌 生重新出仕的希望。 C.作者陈述当时自己遭受笞击、定刑严苛、于法无据的情形,是要向文相力证自己的清白。 D.作者认为,当时朝廷对官员施用宽典,加上君王仁厚爱人,只要文相肯替自己向皇上陈 说,一定能帮自己争取到重新施展才华的机会。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同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B.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C.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D.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4分 (2)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3分) (3)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8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 14.古诗文默写。(8分,每空1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李白《蜀道难》) (2),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夫以秦王之威,,辱其群臣。,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布坎南认为:“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是一头野兽。”在他看来,由普通人组成的政府所掌控的不 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也是这样一头野兽。首先税收的超额负担会给纳税人造成效率损 失,因为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会影响企业可支配利润 的多少,而企业经营追求的是税后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过重会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太低,投 资经营的积极性遭受打击。强制性的税收还会给个人与社会造成其它损失,例如,纳税的法 定义务要求纳税人收集并向税务机关准确报告个人收入和支出的信息,为此个人需要花费时 间、金钱、精力,如果寻求税务顾问、会计师或律师的帮助,则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 纳税人的这些时间和金钱本来可以用于创造社会财富。无孔不入的税收稽查还会对纳税人的 私人生活形成干扰,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税务机关不得不雇用大量人员处理日益增多的纳 税人档案材料和对赋税征收入库和出库的过程进行审计,而这些人员本来是可以用在创造社 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的 除了通过税收筹集财政资金,政府还可以通过借贷或向民众出售债券来筹集资金,但需承诺 对债券持有人还本付息,这就需要政府有未来的收入来源,无外乎未来的税收或重新借贷, 归根结底,全部要由纳税人承担。因此政府借贷和政府债务很可能成为纳税人延期支付的超 额负担,转移给未来的纳税人。人们会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债务和未来税收之间的关系吗?知 道目前政府的借贷活动会增加自己的子孙的负担吗?若知道,人们就可能表示不接受这样的 公债政策,若不知道,就会出现布坎南所强调的“财政错觉”。这种错觉导致财政权力任意扩
A.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B.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C.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D.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4 分) (2)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3 分) (3) 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3 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8 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 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 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 分) 14.古诗文默写。(8 分,每空 1 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2)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5)夫以秦王之威, ,辱其群臣。,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 分。其中填空题 4 分;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布坎南认为:“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是一头野兽。”在他看来,由普通人组成的政府所掌控的不 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也是这样一头野兽。首先税收的超额负担会给纳税人造成效率损 失,因为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会影响企业可支配利润 的多少,而企业经营追求的是税后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过重会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太低,投 资经营的积极性遭受打击。强制性的税收还会给个人与社会造成其它损失,例如,纳税的法 定义务要求纳税人收集并向税务机关准确报告个人收入和支出的信息,为此个人需要花费时 间、金钱、精力,如果寻求税务顾问、会计师或律师的帮助,则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 纳税人的这些时间和金钱本来可以用于创造社会财富。无孔不入的税收稽查还会对纳税人的 私人生活形成干扰,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税务机关不得不雇用大量人员处理日益增多的纳 税人档案材料和对赋税征收入库和出库的过程进行审计,而这些人员本来是可以用在创造社 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的。 除了通过税收筹集财政资金,政府还可以通过借贷或向民众出售债券来筹集资金,但需承诺 对债券持有人还本付息,这就需要政府有未来的收入来源,无外乎未来的税收或重新借贷, 归根结底,全部要由纳税人承担。因此政府借贷和政府债务很可能成为纳税人延期支付的超 额负担,转移给未来的纳税人。人们会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债务和未来税收之间的关系吗?知 道目前政府的借贷活动会增加自己的子孙的负担吗?若知道,人们就可能表示不接受这样的 公债政策,若不知道,就会出现布坎南所强调的“财政错觉”。这种错觉导致财政权力任意扩
张,不碰到强力约束就停不下来,直到纳税人当下和未来都无法承受的地步为止。 为什么政府会利用财政错觉,违反纳税人的意愿增加税收、根据自己的偏好加大公共支出 呢?按照布坎南的理论,是因为政府官员也是由普通人组成的,他们有可能在增加了的财政 收入和支出中谋求自己的利益。比如增加工资待遇、改善办公条件、增加“三公支出”,或者 为自己谋得更多的支持者、募集更多的政治捐款等。如果纳税人通过宪政民主制度控制了政 府公共开支和公共融资的决策权,那么政府公务人员的自利行为就能够得到有效的限制,由 于纳税人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委托一代理”的问题,决定公共财政决策的纳税人应该是委托 人,而政府的公务人员则应该是纳税人的代理人,但在实践中,这一对关系被完全弄颠倒了 节选自《从维克塞尔到布坎南》(《读书》2012第4期) 15.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不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表现为和。(4分) 16.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税收负担过重有可能影响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B.雇用大量税收工作人员,就减少了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人员 C.不受制约的税收负担会导致“财政错觉”的出现。 D.政府的强制性的税收只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损失。 17.下面的哪句话最能体现布坎南的思想,请依据本文判断( A.官僚不是天使 B.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 C.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不能避免:税收与死亡。 D.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守岁 冯骥才 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 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 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 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 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 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 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一金 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 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 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 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 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枕边放
张,不碰到强力约束就停不下来,直到纳税人当下和未来都无法承受的地步为止。 为什么政府会利用财政错觉,违反纳税人的意愿增加税收、根据自己的偏好加大公共支出 呢?按照布坎南的理论,是因为政府官员也是由普通人组成的,他们有可能在增加了的财政 收入和支出中谋求自己的利益。比如增加工资待遇、改善办公条件、增加“三公支出”,或者 为自己谋得更多的支持者、募集更多的政治捐款等。如果纳税人通过宪政民主制度控制了政 府公共开支和公共融资的决策权,那么政府公务人员的自利行为就能够得到有效的限制,由 于纳税人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的问题,决定公共财政决策的纳税人应该是委托 人,而政府的公务人员则应该是纳税人的代理人,但在实践中,这一对关系被完全弄颠倒了。 ——节选自《从维克塞尔到布坎南》(《读书》2012 第 4 期) 15.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不受制约的税收和财政支出表现为 和 。(4 分) 16.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税收负担过重有可能影响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B.雇用大量税收工作人员,就减少了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人员。 C.不受制约的税收负担会导致“财政错觉”的出现。 D.政府的强制性的税收只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损失。 17.下面的哪句话最能体现布坎南的思想,请依据本文判断 ( ) A.官僚不是天使。 B.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 C.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不能避免:税收与死亡。 D.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21 题 守岁 冯骥才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 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 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 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 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 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 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 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 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 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 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 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枕边放
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 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 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 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 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 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 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 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 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 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 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 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 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 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 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 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 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 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18.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 在乎大自然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9.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结合文本,请概 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6分) 21.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回答。(3分) 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 分)(共7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
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 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 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 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 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 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 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 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 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 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 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 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 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 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 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 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 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 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18.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 在乎大自然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 分) 19.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20.“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结合文本,请概 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6 分) 21.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回答。(3 分) 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 分)(共 7 分) 六、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