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远志学校2010届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审题人:李忠 、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悲戚(qi) 给予(j1) 脊梁(j1) 博闻强识(zh B.遒劲(qi) 歆羡(xin) 通缉(ji) 悄声细语( C.发酵(jio) 鱼裂(jun 棱角(leng) 自出机杼(shu D.翘首(qio)编( zhuan) 偌(ruo)大 流言蜚语(fe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辐射 狼籍 文过饰非 山青水秀 B.缘分 喝采 不经之谈 老羞成怒 C.坐落 各行其是 再接再厉 D.凭吊 踌躇 精美绝仑 声名鹊起 3.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 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 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 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所有芸芸众生,但我仍然很高兴看 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从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打出招聘王小丫的“魅力搭档”的广告后,应 聘者达到4000多人,其中还包括30位博士生也去一显身手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帮助 你走出这片陌生的领地。 C.张博士每次向导师借书,导师都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书房去 D.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 电影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含答卷共14页第-1-页
含答卷共14页 第- 1 -页 岳阳县远志学校 2010 届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时量: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人/审题人:李 忠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悲戚(qì) 给予(jǐ) 脊梁(jǐ) 博闻强识(zh ì) B.遒劲(qiú) 歆羡(xīn) 通缉(jī) 悄声细语(qi ǎo) C.发酵(jiào) 龟裂(jūn) 棱角(lénɡ) 自出机杼(shū) D.翘首(qiáo) 编纂(zhuàn) 偌(ruò)大 流言蜚语(fē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辐射 狼籍 文过饰非 山青水秀 B.缘分 喝采 不经之谈 老羞成怒 C.坐落 差池 各行其是 再接再厉 D.凭吊 踌躇 精美绝仑 声名鹊起 3.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 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 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 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所有芸芸众生,但我仍然很高兴看 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自从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打出招聘王小丫的“魅力搭档”的广告后,应 聘者达到 4000 多人,其中还包括 30 位博士生也去一显身手。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帮助 你走出这片陌生的领地。 C. 张博士每次向导师借书,导师都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书房去 找。 D.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 电影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 象 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 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 ,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 ,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跌宕起伏的戏剧②是天真无邪的童话③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④是情节曲折的小说⑤是意蕴深远的诗歌 A、④③②①⑤B、②④③①⑤C、⑤③①④②D、③①④⑤②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 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 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 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 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 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 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 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 鄧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 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 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 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 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 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 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 B.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含答卷共14页第-2-页
含答卷共14页 第- 2 -页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_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 象;______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_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 _____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_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跌宕起伏的戏剧 ②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③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④是情节曲折的小说 ⑤是意蕴深远的诗歌 A、④③②①⑤ B、②④③①⑤ C、⑤③①④② D、③①④⑤②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 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 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 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 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 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 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 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 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 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 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 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 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 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 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 B. 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 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 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 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 准则。 9.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4分)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3分) 10、文言言断句(用“/”断开,3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三、古诗词鉴赏及古诗文默写(17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两道小题 与东吴生相遇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1).诗作中间两联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与东吴生离乱中相遇的辛酸?(4分) (2).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试析其含义。(3分) 12、古诗文默写(10分) (1).(必须默写6分) 含答卷共14页第-3-页
含答卷共14页 第- 3 -页 A.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 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 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 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 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 准则。 9.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4 分)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 分)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3 分) 10、文言言断句(用“/”断开,3 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三、古诗词鉴赏及古诗文默写(17 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两道小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1).诗作中间两联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与东吴生离乱中相遇的辛酸?(4 分) (2).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试析其含义。(3 分) 12、古诗文默写(10 分) (1).(必须默写 6 分)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 筑 又前而为歌曰…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任选其二默写4分) C、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尽西风、季鹰归未?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呜呼!师道之 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可怪也欤!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简答题4分)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个案调查报告(节选) 相关研究回顾与研究设计 随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硏究也陆续展开。蒋有慧 对江西省4城市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情况总体是好的,但确有一 少部分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权朝鲁等对济南 样本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黎嘉敏对广州市样本进行了调查,其结论也是积极的。 这些调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网络生存状况:并对中学生上网 的动机、上网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进行了分析: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 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上述调查也部分涉及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但不够细致深入。 对此,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乃是有关行为问题的核心。对中学生网络道德 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参照 我们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选取长春市一所完全中学,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技 术,在其初中和高中各随机抽取120名学生作为调査对象。发放问卷全部收回,其中初 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3份,占852%;高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1份,占 84.29 、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这是此次调査的重点,主要了解:①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程度②对 待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态度③对网络诚信的态度④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态度⑤对网络行为的 责任感。分别就各问题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一:对网络文明规范的理解程度统计结果 艮了解 听说过,什么内容不太清楚 从没听过 初中(%) 高中(%) 74.3 119 含答卷共14页第-4-页
含答卷共14页 第- 4 -页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 筑, , , 。又前而为歌曰……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任选其一默写 4 分) C、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尽西风、季鹰归未?……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呜呼!师道之 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0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简答题 4 分)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个案调查报告(节选) 一、相关研究回顾与研究设计 随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陆续展开。蒋有慧 对江西省 4 城市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情况总体是好的,但确有一 少部分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权朝鲁等对济南 样本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黎嘉敏对广州市样本进行了调查,其结论也是积极的。 这些调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网络生存状况;并对中学生上网 的动机、上网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进行了分析;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 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上述调查也部分涉及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但不够细致深入。 对此,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乃是有关行为问题的核心。对中学生网络道德 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参照。 我们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选取长春市一所完全中学,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技 术,在其初中和高中各随机抽取 120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全部收回,其中初 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 103 份,占 85.2%;高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 101 份,占 84.2%。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这是此次调查的重点,主要了解:①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程度②对 待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态度③对网络诚信的态度④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态度⑤对网络行为的 责任感。分别就各问题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一:对网络文明规范的理解程度统计结果 很了解 听说过,什么内容不太清楚 从没听过 初中(%) 高中(%) 16. 3 59.6 74.3 24.0 11.9
表二:对聊天骂人行为的态度统计结果 无所谓别人先骂,可以回骂无论如何不该骂人其他 初中(%) 2.5 63.4 0.8 表三:在网上是否使用真实个人资料 不用 应该用 半真半假 初中(%) 16.0 45.0 4.0 高中(%) 15.8 53.5 表四:对偷看别人邮箱的看法 违法的不违法但也不应该说明网络技术高「其 初中(%) 31.7 高中(%) 表五:对在网络上散布假消息的看法 违法的 无所谓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其他 初中(%) 22.8 高中(%) 147 53.9 关于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青 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来设计问题,但从回答情况看,令人担忧:合计有83.6%的初中生 862%的高中生对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从未听过”。中学生网终文明意识比较淡 蠱。而对于聊天时骂人现象的看法,过半数的学生釆取反对态度,选“其它”者除未注 明的外,也都持“厌恶”或“远离”的态度,但还有近20%的学生觉得无所谓或者“别 人先骂你,你也可以骂他”。70%或以上的中学生在注册聊天时不用或使用半真半假的个 人资料。这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的诚信危机 (二)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主要把网络作为开阔视野、快捷方便获取信息、与人 沟通及展现自我的一条途径。如有学生说上网“可以透过小小的电脑来了解世界各地的 含答卷共14页第-5-页
含答卷共14页 第- 5 -页 13. 9 表二:对聊天骂人行为的态度统计结果 无所谓 别人先骂,可以回骂 无论如何不该骂人 其他 初中(%) 高中(%) 9. 6 6. 9 5.8 8.9 72.1 63.4 1 2.5 2 0.8 表三:在网上是否使用真实个人资料 不用 应该用 半真半假 其他 初中(%) 高中(%) 25 .0 21 .8 16.0 15.8 45.0 53.5 1 4.0 0 .9 表四:对偷看别人邮箱的看法 违法的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 说明网络技术高 其他 初中(%) 高中(%) 54 .8 70 .2 31.7 25 8.7 1.9 4 .8 2 .9 表五:对在网络上散布假消息的看法 违法的 无所谓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 其他 初中(%) 高中(%) 30 .7 28 .4 22.8 14.7 39.6 53.9 6 .9 2 .9 关于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青 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来设计问题,但从回答情况看,令人担忧:合计有 83.6%的初中生、 86.2%的高中生对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从未听过”。中学生网络文明意识比较淡 薄。而对于聊天时骂人现象的看法,过半数的学生采取反对态度,选“其它”者除未注 明的外,也都持“厌恶”或“远离”的态度,但还有近 20%的学生觉得无所谓或者“别 人先骂你,你也可以骂他”。70%或以上的中学生在注册聊天时不用或使用半真半假的个 人资料。这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的诚信危机。 (二)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主要把网络作为开阔视野、快捷方便获取信息、与人 沟通及展现自我的一条途径。如有学生说上网“可以透过小小的电脑来了解世界各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