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42015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共6页。时量120分钟,满分10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 选择题(第1至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细腻(ni)俨然(yan)深邃(sui)蓊蓊郁郁(weng) B、河畔(ban)湮没(yn)戏谑(nue)深恶痛绝(e) C、落蕊(rui)弥补(mi)吞噬(shi)归根结蒂(di) D、烦躁(zωo)黯然(an)渣滓(zi)浅尝辄止(zhe)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蹒跚诺言拯救残羹冷炙 B、浪费蜕变酣畅在所不辞 C、骋请噩梦寒喧刎颈之交 D、辜负款待精彩忸怩不安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 让我 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B、发生在四川的地震,曾给四川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那些天,我市社会各 界 企业、单位和个人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奉献爱心 C、据分析,目前肠胃性感冒发病率猛增主要是由于外出游玩劳累、饮食不注意 和秋 季天气温差较大 D、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野生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 家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以“鲁迅”为笔 名发 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祝福》。 B、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 三部曲”《家》 《春》《秋》等 C、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号饮冰室主人,其著作合编为《饮冰 室合 集》 D、散文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也有哲理散文。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象征、 联想、衬托、对比等 5、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 2014-2015 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 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共 6 页。时量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 一、选择题(第 1 至 12 小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细腻(nì) 俨然(yǎn) 深邃(suì) 蓊蓊郁郁(wěng) B、河畔(bàn)湮没(yān) 戏谑(nüè) 深恶痛绝(è) C、落蕊(ruǐ)弥补(mǐ) 吞噬(shì) 归根结蒂(dì) D、烦躁(zào) 黯然(àn) 渣滓(zǐ) 浅尝辄止(zh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蹒跚 诺言 拯救 残羹冷炙 B、浪费 蜕变 酣畅 在所不辞 C、骋请 噩梦 寒喧 刎颈之交 D、辜负 款待 精彩 忸怩不安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 一句是 A、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 让我 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B、发生在四川的地震,曾给四川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那些天,我市社会各 界、 企业、单位和个人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奉献爱心。 C、据分析,目前肠胃性感冒发病率猛增主要是由于外出游玩劳累、饮食不注意 和秋 季天气温差较大。 D、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野生动物园总数至少有 900 家。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 年他以“鲁迅”为笔 名发 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祝福》。 B、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 三部曲”《家》 《春》《秋》等。 C、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号饮冰室主人,其著作合编为《饮冰 室合 集》。 D、散文一般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也有哲理散文。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象征、 联想、衬托、对比等。 5、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 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 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色葱茏 的花园 ①顺了树枝,爬。②顺了院墙边的树,爬。③又爬上了半空中的电线。 ④顺了院墙,爬。⑤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A、⑤②①③④B、⑤④①③②C、②①③④⑤D、⑤④②①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 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 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 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 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 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 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 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 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 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 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 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 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 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 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 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 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 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 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 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 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 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 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 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6、选出不属于中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的一项 A、希腊、罗马体系所创造的“五种典范“。 B、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 C、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 D、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 7、对中国建筑有“多样性的表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有宫殿、庙宇,又有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B、既有诗、词、歌、赋,又有散文、小说等体裁。 C、有时候在路的尽头造一座影壁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 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 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色葱茏 的花园。 ①顺了树枝,爬。 ②顺了院墙边的树,爬。 ③又爬上了半空中的电线。 ④顺了院墙,爬。 ⑤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A、⑤②①③④ B、⑤④①③② C、②①③④⑤ D、⑤④②①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8 题。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 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 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 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 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 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 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 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 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 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 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 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 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 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 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 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 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 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 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 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 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 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 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 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6、选出不属于中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的一项 A、希腊、罗马体系所创造的“五种典范“。 B、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 C、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 D、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 7、对中国建筑有“多样性的表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有宫殿、庙宇,又有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B、既有诗、词、歌、赋,又有散文、小说等体裁。 C、有时候在路的尽头造一座影壁
D、有时候横跨街中心建几座牌楼。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 间 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这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B、中国很多的宫殿、庙宇都是运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 法 组织起来的,所以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C、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整个民 族和 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中国建筑虽然有多样性的表现,但因为“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所以运用 的灵 活性不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 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请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
D、有时候横跨街中心建几座牌楼。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 间, 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这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B、中国很多的宫殿、庙宇都是运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 法” 组织起来的,所以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C、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整个民 族和 地方的物质和精 神条件下的产物。 D、中国建筑虽然有多样性的表现,但因为“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所以运用 的灵 活性不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 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请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上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嬴每一 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 无本质 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 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 施行 教化。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译文 14、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月明星稀,。绕树三匝, ?(曹操《短歌行》)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 甫《登高》) (3)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荀子《劝学 (4)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云来兮辞》) 1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 分) (2)这首诗在情景关系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分写,层次鲜明。请简要分析这 一特点。(2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黑色的光亮 余秋雨 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世人又将之称为“显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 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上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 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 无本质 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 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 施行 教化。 二、非选择题(第 13 至 22 小题,共 76 分)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译文: 14、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 1 分,共 6 分) (1)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 ?(曹操《短歌行》)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 甫《登高》) (3)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荀子《劝学》) (4)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 (陶渊明《归云来兮辞》) 1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 分) (2)这首诗在情景关系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分写,层次鲜明。请简要分析这 一特点。(2 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 16-19 题。(15 分) 黑色的光亮 余秋雨 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世人又将之称为“显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 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 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儒 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 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 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兼爱》篇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 爱人者,此也。 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是啊,既然 “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 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 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 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 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 什么上层贵族。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 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 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 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 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 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 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 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 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 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了。 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 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 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 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 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 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 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 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 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 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 缺乏伦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 此耻,诸君努力啊!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 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儒 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 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 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兼爱》篇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 爱人者,此也。 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是啊,既然 “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 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 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 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 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 什么上层贵族。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 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 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 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 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 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 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 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 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 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了。 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也偶有提起,往 往句子不多,评价不 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 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 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 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 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 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 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 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 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 缺乏伦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 此耻,诸君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