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五校2017届高三10月份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 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 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 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 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 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 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 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 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 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 《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 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 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 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 《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 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 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 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 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 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 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 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 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 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 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 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 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 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 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 成的
湖南省娄底市五校 2017 届高三 10 月份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 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 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 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 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 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 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 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 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 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 《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 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 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 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 《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 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 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 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 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 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 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 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 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 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 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 21 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 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 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 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 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 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 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 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D.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 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答案:D以偏概全。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是“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 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西方文化潜 在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弊端愈加明显。 B.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文化注重改造、征服自然,而中国文 化则恰恰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C.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 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D.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迴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答案:A时间不当。“长期以来”应该是“21世纪以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 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B.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C.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 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D.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 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答案:C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 识 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授御史。劾户部尚 书毕自严朋比,首辅周延儒纳孙元化参、貂,受杨鹤重赂。帝方眷延儒,责应桂。 未几,贼陷登州,元化被执,应桂再疏劾延儒。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 译文: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召授官御史 弹劾户部尚书毕自严结党营私,首辅周延儒收纳孙元化的人参、貂皮,接受杨鹤 大量的贿赂。皇上正眷顾延儒,就斥责了应桂。没有多久,贼寇攻陷登州,元化 被抓住,应桂再次上疏弹劾延儒。皇上发怒,贬三级官阶办事,应桂称病回家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 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 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 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D.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 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答案: D 以偏概全。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是“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 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西方文化潜 在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弊端愈加明显。 B.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文化注重改造、征服自然,而中国文 化则恰恰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C.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 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D.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答案: A 时间不当。“长期以来”应该是“21 世纪以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 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B.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C.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 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D.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 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答案: C 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 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授御史。劾户部尚 书毕自严朋比,首辅周延儒纳孙元化参、貂,受杨鹤重赂。帝方眷延儒,责应桂。 未几,贼陷登州,元化被执,应桂再疏劾延儒。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 译文: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召授官御史。 弹劾户部尚书毕自严结党营私,首辅周延儒收纳孙元化的人参、貂皮,接受杨鹤 大量的贿赂。皇上正眷顾延儒,就斥责了应桂。没有多久,贼寇攻陷登州,元化 被抓住,应桂再次上疏弹劾延儒。皇上发怒,贬三级官阶办事,应桂称病回家
七年还朝,出按湖广,居守承天。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 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帝以是知巡抚王 梦尹诈,而益信应桂。十年,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代梦尹 译文:七年回到朝廷,出朝巡按湖广,驻守承天。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 士,修缮城墙置备器械,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 金一万五千资助卢象升的军需给养,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都以 实情上达。皇上由此知道巡抚王梦尹狡诈,而更加相信应桂。十年,就地提升应 桂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梦尹。 江北贼势日炽,总理熊文灿主抚。明年,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贼众十余万萃 麻城、黄安。应桂谕降马光玉、贺一龙,未至,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贼 遂走黄安。会文灿至麻城,应桂请协击,不从。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 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 奏逮之。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逮至,下狱 译文:江北贼寇的势力日益兴盛,总理熊文灿主张招抚。次年,收降贼寇首领刘 国能、张献忠,贼寇部众十多万聚集麻城、黄安。应桂晓谕招降马光玉、贺一龙, 没有来到,就派遣将领在黄福店攻击顺天王等人,贼寇于是逃向黄安。适逢文灿 到麻城,应桂请求他协助攻打贼寇,没有听从。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 贼寇,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走,文灿就弹劾他没有按期到达,贻误了 军机。兵部尚书杨嗣昌因为应桂曾弹劾他的父亲杨鹤,上奏请下令逮捕他。应桂 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辩白自己无罪,而指责文灿,皇上不接受。逮捕 到京城,关入监狱 初,应桂贻书文灿,言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献忠腾 牒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闻之文灿,文灿再纠应桂。应桂再疏辨,帝亦不纳。应 桂竟遣戍。无何,献忠果反,廷臣交章荐应桂 译文:起初,应桂写信给文灿,说献忠必反,可在他没有发难时对付他。他的信 被献忠巡逻的士兵得到,献忠发文给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告诉文灿,文灿再次 弹劾应桂。应桂再次上疏辨白,皇上亦不听取。应桂最终被发配戍边。没有多久, 献忠果然反叛,朝廷官员纷纷上奏荐举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帝召问大臣。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 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 演股栗失色。督师孙传庭战殁,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帝但遣京军千人护 行,饷但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将至山西,则伪官充斥,逡巡不得前。帝责以逗 遛,夺职。未几,京师陷。应桂家居不出。久之,死于难。 译文:十六年,潼关陷落,皇上召见询问大臣。陈演说:“贼寇进入关中,必然 贪恋女人和玉帛,就像老虎落入陷阱。”应桂斥责他说:“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 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必定长驱横行,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陈演双 腿发抖面孔变色。督师孙传庭战死,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去代替他。皇上只派京 城驻军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作为军前赏赐功劳所用罢了。应桂将至山西,贼寇 非法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有所顾虑而不敢轻进。皇上责备他停留观望,夺去职 务。没有多久,京师陷落。应桂住在家中不出来。过了很久,死于祸乱。 (节选自《明史·余应桂传》) [注]赎锾: shu huan赎罪的银钱。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七年还朝,出按湖广,居守承天。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 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帝以是知巡抚王 梦尹诈,而益信应桂。十年,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代梦尹。 译文:七年回到朝廷,出朝巡按湖广,驻守承天。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 士,修缮城墙置备器械,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 金一万五千资助卢象升的军需给养,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都以 实情上达。皇上由此知道巡抚王梦尹狡诈,而更加相信应桂。十年,就地提升应 桂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梦尹。 江北贼势日炽,总理熊文灿主抚。明年,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贼众十余万萃 麻城、黄安。应桂谕降马光玉、贺一龙,未至,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贼 遂走黄安。会文灿至麻城,应桂请协击,不从。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 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 奏逮之。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逮至,下狱。 译文:江北贼寇的势力日益兴盛,总理熊文灿主张招抚。次年,收降贼寇首领刘 国能、张献忠,贼寇部众十多万聚集麻城、黄安。应桂晓谕招降马光玉、贺一龙, 没有来到,就派遣将领在黄福店攻击顺天王等人,贼寇于是逃向黄安。适逢文灿 到麻城,应桂请求他协助攻打贼寇,没有听从。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 贼寇,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走,文灿就弹劾他没有按期到达,贻误了 军机。兵部尚书杨嗣昌因为应桂曾弹劾他的父亲杨鹤,上奏请下令逮捕他。应桂 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辩白自己无罪,而指责文灿,皇上不接受。逮捕 到京城,关入监狱。 初,应桂贻书文灿,言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献忠腾 牒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闻之文灿,文灿再纠应桂。应桂再疏辨,帝亦不纳。应 桂竟遣戍。无何,献忠果反,廷臣交章荐应桂。 译文:起初,应桂写信给文灿,说献忠必反,可在他没有发难时对付他。他的信 被献忠巡逻的士兵得到,献忠发文给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告诉文灿,文灿再次 弹劾应桂。应桂再次上疏辨白,皇上亦不听取。应桂最终被发配戍边。没有多久, 献忠果然反叛,朝廷官员纷纷上奏荐举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帝召问大臣。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 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 演股栗失色。督师孙传庭战殁,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帝但遣京军千人护 行,饷但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将至山西,则伪官充斥,逡巡不得前。帝责以逗 遛,夺职。未几,京师陷。应桂家居不出。久之,死于难。 译文:十六年,潼关陷落,皇上召见询问大臣。陈演说:“贼寇进入关中,必然 贪恋女人和玉帛,就像老虎落入陷阱。”应桂斥责他说:“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 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必定长驱横行,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陈演双 腿发抖面孔变色。督师孙传庭战死,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去代替他。皇上只派京 城驻军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作为军前赏赐功劳所用罢了。应桂将至山西,贼寇 非法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有所顾虑而不敢轻进。皇上责备他停留观望,夺去职 务。没有多久,京师陷落。应桂住在家中不出来。过了很久,死于祸乱。 (节选自《明史•余应桂传》) [注]赎锾:shú huán 赎罪的银钱。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 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B.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 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C.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 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D.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 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答案:B根据句意判断。翻译: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士,修缮城墙置 备器械,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金一万五千资助 卢象升的军需给养,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都以实情上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 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 品级”。句中“贬三秩”是指“连降三级官阶”。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 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 总督,别称“抚院”、“抚台 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 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答案:B“劾死”指判决死罪。(劾:①<动>揭发罪行。《谭嗣同》:“荣遣 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②<名>揭发罪行的文状。《后汉书·范滂传》: 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应桂清廉耿介,正直敢言。弹劾首辅周延儒收受贿赂,却受到崇祯帝斥责 后来再次上疏弹劾,被连降三级,只好以养病为名辞官回归故里。 B.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贼寇,贼寇逃到应桂分工负责的防地。后来 文灿就弹劾应桂没有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 C.余应桂运筹帷幄,料事如神。他遣将击败顺天王于黄福店,又预料张献忠日 后必反,认为可在张献忠没有发难时采取措施来对付。 D.余应桂临危受命,但无力回天。孙传庭战死后,受命督师,皇帝却只派一千 人护行,给饷只够军前赏功所用。将至山西,贼寇仼命的官员到处都是,他有所 顾虑而不敢轻进 答案:B“逸于”,从……逃逸、逃散,是指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 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 答案:①应桂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辩白自己无罪,而指责文灿,皇上 不接受。(“陈”“白”“诋”各1分,句意2分。) ②“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 答案:②“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必定长驱横行, 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安”“谩”“面”各1分,句意2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A.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 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B.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 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C.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 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D.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 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答案: B 根据句意判断。翻译: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士,修缮城墙置 备器械,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金一万五千资助 卢象升的军需给养,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都以实情上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 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 品级”。句中“贬三秩”是指“连降三级官阶”。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 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 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 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答案: B “劾死”指判决死罪。(劾:①<动>揭发罪行。《谭嗣同》:“荣遣 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②<名>揭发罪行的文状。《后汉书·范滂传》: “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余应桂清廉耿介,正直敢言。弹劾首辅周延儒收受贿赂,却受到崇祯帝斥责。 后来再次上疏弹劾,被连降三级,只好以养病为名辞官回归故里。 B.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贼寇,贼寇逃到应桂分工负责的防地。后来 文灿就弹劾应桂没有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 C.余应桂运筹帷幄,料事如神。他遣将击败顺天王于黄福店,又预料张献忠日 后必反,认为可在张献忠没有发难时采取措施来对付。 D.余应桂临危受命,但无力回天。孙传庭战死后,受命督师,皇帝却只派一千 人护行,给饷只够军前赏功所用。将至山西,贼寇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他有所 顾虑而不敢轻进。 答案: B “逸于”,从……逃逸、逃散,是指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 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 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 答案:①应桂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辩白自己无罪,而指责文灿,皇上 不接受。(“陈”“白”“诋”各 1 分,句意 2 分。) ② “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 答案:②“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必定长驱横行, 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安”“谩”“面”各 1 分,句意 2 分。) ㈡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5 分 答案:“润”浸润、滋润(1分);久晴亢旱,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 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2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 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 悦感。(2分) 9.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分) 答案:①颈联“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酣畅淋漓的抒发出诗人久旱 逢甘霖,秋田将以苏的欣喜之情。(2分) ②颈联运用了虚实相生(或想象)(1分)与寓情于景(1分)的手法来表现喜 悦之情。诗人想象“大雨三日”的作用: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1 分)然后收归眼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的 音乐来欣赏。(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 ,发出了 人生短暂的感叹。(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手法借助侧面 描写来表现边塞天气的苦寒,环境的恶劣两句是 (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 表明了 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有虫眼的豆子 刘立勤 五队的队长叫老甩 五队本来有一个队长,人姓白,心却是黑坨坨。白队长的黑坨坨心从不估摸队里 的事,也不估摸家里的事,整天估摸别人的事。估摸着怎么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8.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5 分) 答案:“润”浸润、滋润(1 分);久晴亢旱,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 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2 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 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 悦感。(2 分)。 9.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 分) 答案:①颈联“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酣畅淋漓的抒发出诗人久旱 逢甘霖,秋田将以苏的欣喜之情。(2 分) ②颈联运用了虚实相生(或想象)(1 分)与寓情于景(1 分)的手法来表现喜 悦之情。诗人想象“大雨三日”的作用: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1 分)然后收归眼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的 音乐来欣赏。(1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 “ , ”,发出了 人生短暂的感叹。(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手法借助侧面 描写来表现边塞天气的苦寒,环境的恶劣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 , ”表明了 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有虫眼的豆子 刘立勤 五队的队长叫老甩。 五队本来有一个队长,人姓白,心却是黑坨坨。白队长的黑坨坨心从不估摸队里 的事,也不估摸家里的事,整天估摸别人的事。估摸着怎么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