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唐人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 (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 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 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 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 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 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眀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 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 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 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 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 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 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 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 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 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 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③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 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 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 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 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 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 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
- 1 - 2018 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唐人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 (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 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 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 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 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 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 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 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 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 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 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 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 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 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 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 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③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 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 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 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 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 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 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
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 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 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 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 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 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 律诗 B.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 衰微。 C.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 风不同。 D.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 律的特点。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B.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 律化 C.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 阔 D.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 面的不同 B.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 成韵 C.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 谓通达
- 2 - 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 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 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 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 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 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 律诗。 B.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 衰微。 C.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 风不同。 D.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 律的特点。 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B.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 律化"。 C.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 阔。 D.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 面的不同。 B.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 成韵。 C.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 谓通达
D.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 容的异同。 【答案】1.C2.B3.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砌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 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 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 着,仟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副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孩 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 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 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 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 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 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 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 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 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 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 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 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
- 3 - D.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 容的异同。 【答案】1. C 2. B 3.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 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 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 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副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孩 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 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 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 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 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 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 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 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 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 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 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 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
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白头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 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 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 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人 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去」 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 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 有男人和女人,生活还需要什么呢?剩下的,不过都是些肉身的奢望 ①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的 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上 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 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 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 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2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 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人”在戏院舞台上倾情扮演不同角色的精湛艺术使“男人”开始迷恋有关京戏的 切,哪怕连戏曲砌末这项工作也做到了极致 B.“静坐”“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文中出现两次,前者是男人日常的满足的一种生 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 C.小说中“男人”和“女人”的对话方式都是转述的方式,第⑩段的对话内容暗示着“女 人”对眼下的生活不满意,也为她的辞职作了铺垫 D.“女人”从唱戏改唱流行歌曲到参加选秀节目这一变化,是受到生活压力、社会品位、人 生价值观等影响的,也折射出当今国粹如何坚守的现实。 小说主人公砌末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 4 - 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白头 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 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 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 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人 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去 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 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 有男人和女人,生活还需要什么呢?剩下的,不过都是些肉身的奢望。 ⑪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的 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上 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 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 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 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⑫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 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5 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人”在戏院舞台上倾情扮演不同角色的精湛艺术使“男人”开始迷恋有关京戏的一 切,哪怕连戏曲砌末这项工作也做到了极致。 B. “静坐”“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文中出现两次,前者是男人日常的满足的一种生 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 C. 小说中“男人”和“女人”的对话方式都是转述的方式,第⑩段的对话内容暗示着“女 人”对眼下的生活不满意,也为她的辞职作了铺垫。 D. “女人”从唱戏改唱流行歌曲到参加选秀节目这一变化,是受到生活压力、社会品位、人 生价值观等影响的,也折射出当今国粹如何坚守的现实。 5. 小说主人公砌末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砌末”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A5.①是一个为爱恋痴情的人。为了跟恋人在一起,男人放弃出国深造的机 会和专长,跟随并配合女人喜欢的专业追求。 ②是一个重精神生活、有独特生活情调的人。男人认为只要有艺术,物质生活上稍有保障就 行:男人爱听咏叹调和交响乐,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静坐赏月 ③是一个坚守自己人生价值、执着乐观的人。在喜欢上京剧及砌末工作后,不随波逐流重物 质生活,而是自己主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6.①从读者角度看,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二者有何关联,能 激发读者阅读探究的欲望 ②从人物形象看,“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 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③从情节构成看,“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 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④从主题上看,“砌末”在文中象征恋情、生活、事业等处于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 的人生主角。以此为题,使主题含蓄深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 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 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 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 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 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 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 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 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 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
- 5 - 6. 小说以“砌末”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A 5. ①是一个为爱恋痴情的人。为了跟恋人在一起,男人放弃出国深造的机 会和专长,跟随并配合女人喜欢的专业追求。 ②是一个重精神生活、有独特生活情调的人。男人认为只要有艺术,物质生活上稍有保障就 行;男人爱听咏叹调和交响乐,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静坐赏月。 ③是一个坚守自己人生价值、执着乐观的人。在喜欢上京剧及砌末工作后,不随波逐流重物 质生活,而是自己主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6. ①从读者角度看,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二者有何关联,能 激发读者阅读探究的欲望。 ②从人物形象看,“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 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③从情节构成看,“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 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④从主题上看,“砌末”在文中象征恋情、生活、事业等处于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 的人生主角。以此为题,使主题含蓄深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 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 2015-2016 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 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 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 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 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 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 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 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 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