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 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 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 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 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 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 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 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 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 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 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 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 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 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 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 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 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 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 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 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 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 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 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 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 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 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 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 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湖南省岳阳县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试题 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 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 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 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 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 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 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 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 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 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 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 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 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 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 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 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 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 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 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 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 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 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 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 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 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 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 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 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 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B.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 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 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 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 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 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C.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 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 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 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 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 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 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慕容彦超素有钩距(探究实情)。兖州有盗者,诈为大官从人,跨驴于衢中, 市罗十余匹,价值既定,引物主诣一宅门,以驴付之,曰:“此本宅使,汝且在 此,吾为汝上白于主以请直。”物主许之。既而声迹悄然,物主怒其不出,叩门 呼之,则空宅也。于是连叫“贼”,巡司至,疑其诈,兼以驴收之诣府。彦超悯 之,且曰:“勿忧,吾为汝擒此贼。”乃留物主府中,复戒厩卒高系其驴,通宵 不与水草,然后密召亲信者,牵于通衢中放之,且曰:“此盗者之驴耳,自昨日 不与水草,其饥渴甚矣,放之必奔归家,但可蹑踪而观之,盗无不获也。”亲信 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连呼曰驴归驴归!盗 者闻之,欣然出视,遂擒之。 高祖登极,兖州慕容彦超反,髙祖亲征。慕容彦超之被围也,乘城而望,见髙 祖亲临矢石,其势不可当,退而忧之,因勉其麾下曰:“汝等宜为吾尽命,吾库 中金银如山积,若全此城,吾尽以为赐,汝等勿患富贵。”顷之,有卒私言曰: 我知侍中银皆铁胎,得之何用?”于是诸军闻之,稍稍解体,未几城陷。及高 祖之入也,有司阅其库藏,其间银铁胎者果十有七八
A.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 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B.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 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 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 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 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 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C.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 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 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 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 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 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 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慕容彦超素有钩距(探究实情)。兖州有盗者,诈为大官从人,跨驴于衢中, 市罗十余匹,价值既定,引物主诣一宅门,以驴付之,曰:“此本宅使,汝且在 此,吾为汝上白于主以请直。”物主许之。既而声迹悄然,物主怒其不出,叩门 呼之,则空宅也。于是连叫“贼”,巡司至,疑其诈,兼以驴收之诣府。彦超悯 之,且曰:“勿忧,吾为汝擒此贼。”乃留物主府中,复戒厩卒高系其驴,通宵 不与水草,然后密召亲信者,牵于通衢中放之,且曰:“此盗者之驴耳,自昨日 不与水草,其饥渴甚矣,放之必奔归家,但可蹑踪而观之,盗无不获也。”亲信 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连呼曰驴归驴归!盗 者闻之,欣然出视,遂擒之。 高祖登极,兖州慕容彦超反,高祖亲征。慕容彦超之被围也,乘城而望,见高 祖亲临矢石,其势不可当,退而忧之,因勉其麾下曰:“汝等宜为吾尽命,吾库 中金银如山积,若全此城,吾尽以为赐,汝等勿患富贵。”顷之,有卒私言曰: “我知侍中银皆铁胎,得之何用?”于是诸军闻之,稍稍解体,未几城陷。及高 祖之入也,有司阅其库藏,其间银铁胎者果十有七八
初,彦超尝令人开质库,有以铁胎银质钱者,经年后,库吏始觉,遂言之于彦 超。初甚怒,顷之谓吏曰:“此易致耳,汝宜伪窦库墙,凡金银器用暨缣帛等, 速皆藏匿,仍乱撤其余以为贼践,然后申明,吾当擒此辈矣。”库吏如其教,于 是彦超下令曰:“吾为使长典百姓,而又不谨,遭贼窦去,其过深矣。今恐百姓 疑彦超隐其物,宜令三日内各投状,明言质物色,自当倍偿之,不尔者有过 百姓以为然,于是投状相继,翌日铁胎银主果出。于是擒之,置之深屋中,使教 部曲辈昼夜造,用广府库,此银是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 驴/连呼曰/驴归/驴归 B.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 /连呼曰/驴归/驴 C.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 连呼曰/驴归/驴归 D.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 /连呼曰/驴归/驴归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叫复姓,如慕容;同时慕容还是鲜卑族 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姓氏,也是慕容姓氏的来源之 B.通衢古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后一直沿用,如武汉因为水陆交通便利,就被称 为“九省通衢”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泛指普 通人,如“召有司案图”。 D.麾下是敬辞,原意为将帅指挥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 帅本人的敬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慕容彦超素有辗转査问,推其实情的才能,能破案。兖州一个盗贼,骗物品 后在空宅中消失,巡司不能破案,可慕容彦超利用驴最终擒获了那个贼人 B.情急之下的慕容彦超,为了勉励部下而说谎。高祖登帝位后,亲自征讨兖州, 慕容彦超被围后十分担忧,就用把仓库中像山一样堆积的金银赏赐给部下的假话 来勉励自己的部下 C.有人欺骗慕容彦超,如他让人开质库(典当行),有人使用铁胎银质钱来欺 骗他,很多年后仓库守吏才发现并告诉了他 D.慕容彦超常常运用智慧办事。他让人藏匿金银丝织品后,挖墙角假装被盗 让人民说明典当物品色泽的办法抓住了造假者,又让他继续造假银钱引诱高祖前 来攻城。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5分) (2)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以相娱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初,彦超尝令人开质库,有以铁胎银质钱者,经年后,库吏始觉,遂言之于彦 超。初甚怒,顷之谓吏曰:“此易致耳,汝宜伪窦库墙,凡金银器用暨缣帛等, 速皆藏匿,仍乱撤其余以为贼践,然后申明,吾当擒此辈矣。”库吏如其教,于 是彦超下令曰:“吾为使长典百姓,而又不谨,遭贼窦去,其过深矣。今恐百姓 疑彦超隐其物,宜令三日内各投状,明言质物色,自当倍偿之,不尔者有过。” 百姓以为然,于是投状相继,翌日铁胎银主果出。于是擒之,置之深屋中,使教 部曲辈昼夜造,用广府库,此银是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 驴/连呼曰/驴归/驴归 B.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 /连呼曰/驴归/驴归 C.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 连呼曰/驴归/驴归 D.亲信者如其言/随之其驴/果入一小巷/转数曲/忽有儿戏于门侧/视其驴 /连呼曰/驴归/驴归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叫复姓,如慕容;同时慕容还是鲜卑族 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姓氏,也是慕容姓氏的来源之一。 B.通衢古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后一直沿用,如武汉因为水陆交通便利,就被称 为“九省通衢”。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泛指普 通人,如“召有司案图”。 D.麾下是敬辞,原意为将帅指挥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 帅本人的敬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慕容彦超素有辗转查问,推其实情的才能,能破案。兖州一个盗贼,骗物品 后在空宅中消失,巡司不能破案,可慕容彦超利用驴最终擒获了那个贼人。 B.情急之下的慕容彦超,为了勉励部下而说谎。高祖登帝位后,亲自征讨兖州, 慕容彦超被围后十分担忧,就用把仓库中像山一样堆积的金银赏赐给部下的假话 来勉励自己的部下。 C.有人欺骗慕容彦超,如他让人开质库(典当行),有人使用铁胎银质钱来欺 骗他,很多年后仓库守吏才发现并告诉了他。 D.慕容彦超常常运用智慧办事。他让人藏匿金银丝织品后,挖墙角假装被盗, 让人民说明典当物品色泽的办法抓住了造假者,又让他继续造假银钱引诱高祖前 来攻城。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5 分) ⑵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以相娱乐。”(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2)觳纹:比喻 水波细纹。觳,绉纱 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 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 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 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 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 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 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9.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认为在诗歌创作里,任何客观 景物的描写,都包括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首词上下阕中 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2)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食野之苹。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列坐其 次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5)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无期徒刑 (意)迪诺·布扎蒂 在城郊这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 忍的规定。我们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 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 露台上,前方是供听众聚集的三圣广场。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 由 为了了解情况,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谈, 至少也要探听一下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 说 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 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 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 而来。万头攒动中不仅有低下阶层,还有卫道人士、公务人员、专业人士、劳工 携家带眷一起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当我们中的某个倒霉鬼出现在露台上时 等着他的——可想而知——不是尊敬和令人胆怯的静默,而是口哨、脏话齐飞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⑵縠纹:比喻 水波细纹。縠,绉纱。 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 分)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 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 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 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 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 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9.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认为在诗歌创作里,任何客观 景物的描写,都包括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首词上下阕中 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 (2)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_____,食野之苹。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映带左右,_____,列坐其 次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 (5)悦亲戚之情话,______,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25 分) 无期徒刑 (意)迪诺·布扎蒂 在城郊这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 忍的规定。我们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 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 露台上,前方是供听众聚集的三圣广场。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 由。 为了了解情况,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谈, 至少也要探听一下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 说。 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 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 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 而来。万头攒动中不仅有低下阶层,还有卫道人士、公务人员、专业人士、劳工 携家带眷一起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当我们中的某个倒霉鬼出现在露台上时, 等着他的——可想而知——不是尊敬和令人胆怯的静默,而是口哨、脏话齐飞
外加阵阵哄笑。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确定 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 有一天,轮到我上场了。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进入一间庄严 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 我连眼睛都张不开,光太强了。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我憔悴的脸, 惊慌的表情,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喔,绅士出场了!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 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你的小孩了,对吧?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心里已盘算好了,它说不定是惟一能救我脱困的 妙计。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 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显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 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 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吵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 然后一片静默。不动。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 最后,一个声音说:“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 我孤注一掷。“我为什么要说话?”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 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我有罪。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我不想离开这 里。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台下交头接耳。然后有人喊:“别装了 我过得比你们好。”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 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 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还有 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看着手中 猎物跑掉 “够了,不要再说了!”有人痛心大喊。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 伤口。 “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 让我留在这里!嘘我,快,嘘我呀!” 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 假,我真的快乐吗?他们苦恼不已。他们依然犹豫不决 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 们!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 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说完就鼓起掌来, 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掌声 我搞定了,这些白痴。我身后的门打了开来。“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题“无期徒刑”,既说明小说写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的故事,也隐 喻着那些听众陷于道德牢狱的无期徒刑之中 B.“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作者通过设置悬 念,使读者急切地想知道“我”的命运会怎样。 C.“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这些细节 描写,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 D.由于听众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而“我”的表现太差了,扫 了听众的兴,所以他们便“一脸的迷惘与失望”。 E.小说中的那个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我”,通过一次演讲活动而能够获得释 放,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
外加阵阵哄笑。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确定 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 有一天,轮到我上场了。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进入一间庄严 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 我连眼睛都张不开,光太强了。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我憔悴的脸, 惊慌的表情,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喔,绅士出场了!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 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你的小孩了,对吧?”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心里已盘算好了,它说不定是惟一能救我脱困的 妙计。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 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显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 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 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吵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 然后一片静默。不动。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 最后,一个声音说:“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 我孤注一掷。“我为什么要说话?”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 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我有罪。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我不想离开这 里。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台下交头接耳。然后有人喊:“别装了!” “我过得比你们好。”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 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 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还有……” 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看着手中 猎物跑掉。 “够了,不要再说了!”有人痛心大喊。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 伤口。 “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 让我留在这里!嘘我,快,嘘我呀!” 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 假,我真的快乐吗?他们苦恼不已。他们依然犹豫不决。 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 们!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 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说完就鼓起掌来, 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掌声。 我搞定了,这些白痴。我身后的门打了开来。“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文题“无期徒刑”,既说明小说写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的故事,也隐 喻着那些听众陷于道德牢狱的无期徒刑之中。 B.“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作者通过设置悬 念,使读者急切地想知道“我”的命运会怎样。 C.“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这些细节 描写,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 D.由于听众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而“我”的表现太差了,扫 了听众的兴,所以他们便“一脸的迷惘与失望”。 E.小说中的那个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我”,通过一次演讲活动而能够获得释 放,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