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画文化弛理 表1. 中國南北户數增减的演變 时 代 北方牧 啊方产欺 南北山(方:防) 漠(元游二东,公:年) 965 111萬 10.3 (天变元年,712) 493萬 257萬 343 东(元豐三年,1080) 459他 830 64.4 明(降题:年,152) 344脑 650萬 65.4 資料來谈《漠滑·地兜志》、《新唐雪·蛇理志》、《苒师背·地盟滋》、 《通典》、《文赋通考》、《續文款通考》等。 萬的州郡,南方佔44虚,北方只得11蕊;南方的44處中,江浙佔了23處 盛唐開元問的州郡等级,有所調六雄(陝、愎、鄭、、魏、絲)和十望(虢、 汝、汾、晉、宋、許、滑、衛、相、洛),全在北方。常時全國於“望”级的縣, 共計85個,南方只什:20俩:而在此20縣中,四川獨佔9繇,江、浙、荆、襄僅 有11縣。宋神宗時全國副分周23路,淮河和漢水以北街8路、以南佔15格;全 國户数1,650萬,淮、漢以南估1,100萬户,以北儻得500萬户。此處所指淮、漢 以南地區,約略和束行及南朝的骚域相當,但到北米末年人口心增加了十五倍。 在唐以前,北方的糧食供應,並未仰赖南方;至少在正史巾找不到記裁。隋楊 帝開運河,對東南和北方皆人奥水利,發展航運(大業元年開通濟渠,四年開永濟 渠),在洛口置回洛倉,穿3,300窖,每窖可容8,000石,以纳束南、束北刚来所 榆之粟,主要是準備遠征高麗,並非北方要仰給南方粒食。事宜上直到唐玄宗大寶 八年(747),各道储積倉粟的情况,尚以河、河北两道黑最多;次之黑翻内、 河束呐道;冉次才輸到江南、淮南。(2)故當時中國的經海開發,北方明顯地尚滁 過南方。盛庶時雖曾經轉輸江南米楫供應幽燕,但那只是臨時的給邊性質。 黄河中下游流域經過長時期的開拓利用,水士難免失却保養。安史之L,對本 區的水利破壤甚剩。唐中莱以後,藩鉉割煤,互相征伐,河工尖修,水災的頻率增 加;下游的河道,時常變逐.(22)於是古代經满文化中心,遂褕爲縱横糜斕之區。 21《通典·食资》(卷十二),指大资八年全國上含第横地计急4,200,其中江南 道為97萬石,僅佔西十分之一,在十道中佔第五位。淮南道為68萬石,佔六十分之-,民第六 位。同年全函我倉储權倦計為6,300萬石,其中江南道為670萬万,約佔土分之一,在全國道 中佔第四位。准南道為480萬石,的佑十三分之一,居第六位,都落在北方的河南、河北、河束 請道之後。 22常憫為了酸鬥,普褽次决河。例如後梁貞明四年(918),龍德三年(923)以及後德同 光二年(924),黄河都学有人為的波决
第一篇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11 關中平原的水利,唐代已不及漢代,唐以後更不如唐。杜佑《通典》(卷一七四):“秦漢 時鄭渠溉田四萬餘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唐永徽中,所溉惟萬許頃,泊大曆 初又减至六千二百頃。盖内沃衍之地,佔爲權豪觀游林苑,水利分於池榭碾磴。到 了北宋初年,關中鄭、白二渠灌溉面積年减少到不足二于頃,幾乎等於全部荒廢了。 宋代以後,黄河的水患增多,而且愈到後來愈嚴重。慶歷八年(1048)的一次 大决口,炎區遍及京束、京西、河北諧路。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滋、改道,對農田 和城邑的破壤桶大;耕地變成荒野;許多縣城,一遷再遷,北方的元氣爲之人耗。 南米高宗建炎二年(1128),杜充爲了阻擋金兵,浃黄河使其從泗水流人淮河;水 系失去了自然平衡(matural equilibrium),速带引起了華北大平原整個水利系统的 破垓。葬北氣候乾早,土地無水利設施,生産能力降低,無法容纳胶多的人口,居 民也祇有徙移。 南方的水利,却在比較安定的情况下繼續發展:换言之,南和北是相對的一與 一廢。南方雨水豐沛,農田給水方便;水田的生產能力,遠比早地爲高;可出座較 多的楫食,容納較多的人口。這是南勝於北的最重要之點。《宋史·食货志》(卷 一七三):“大抵南渡後水田之利,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加上冬半年雨水稍多, 氣候温潤,土地可终年利用。故早在宋代,農作物已是一年两穫。朱長文《吴郡阔 經續記》說兩浙是:“吴中地沃而物夥,稼則刈麥種禾,一浅再熟,稻有早晚。” 由於人口的聚集、耕地的增加和產業的發展,地方上需要增設州縣來管理统 治。查閱《太平箕宇記》,可知從店代中葉到北宋初年,全國增設了113個縣;其 中南方佔97個縣或86%。茹南方的97偶縣中,分佈在長江以南的义獨佔79锢縣; 其餘分佈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11縣,四川盆地7縣。 中國人的“南方”觀念,越到後來越向南移;這和全國經裤及文化中心南移是符 合的。唐宋時代,一般指淮河、漠水以南爲南方,也就是後來常刑的淮河·秦嶺連 縵。明代取土(進士考试之類)所定的南北界限,已向南推到長江了:長江成爲官 方批准或公式的南北界线。現代的中國人,义把此一界限向南推動,幾乎要以南效 爲界了。總以爲南嶺以南,才是真正的南方。 四、江南的開發 江南有度義和狹義之分。腐義的江南一般泛指長江以南,但不包括四川盆地。 狭義的江南是指長江下游段的南岸,也就是王安石詩句所稱“春風又绿江南岸”的江 南。它包括江蘇省的南部,浙江省的北部和安徽省的束南部:以太湖爲中心,面積約
12中國文化地理 36,000方公里。大部分爲平原,小部分是丘陵;土壤肥沃,氣候温潤;有許多大小 湖泊及河,水道密佈,交通運輸便利。人烟密集,都市發達,工商業繁榮,長期 以來是全國經濟和文化最進步的地區。 就全國而言,此一地區在經游上和文化上的發展是比較後起的。在三國系吴、東 晉和南北朝時,雎曾經是偏安王朝的统治重心,但經濟開發限於局部,文化业無根 基,重要的人物皆來自北方。西管的統一帝國,中央政府的大臣固全北人,南渡 後掌握中央大權的多數還是北人。萬斯同所编的《東晉將相大臣年表》,東晉的15 位尚善令,北人佔了12位;40位尚書僕射中,北人估了30位;31位吏部尚書中,北 人估了24位。這一则是因爲南方開發遲、人才少,同時在傳统上也輕視南人。《南 本書·張绪傅》(卷三三):“(上)欲用绪爲右濮射,以問王俊。俊日:南士由來 少居此職。褚湖在座,咨上日:像年少,或不盡億。江左用陸玩、顧和,皆南人也。 儉日:管氏衰政,不可以黑谁則。上乃止。”事貸上,每當以北方爲重心的统一王朝 重建之後,南方就又相對地落後了。 直到唐代中葉以後,黄河中下游流域度大地區經萇期戰亂破壞,水利系统殘魔, 土地生產力下降,水旱煲和蝗災,愈來愈服重;此外還受到残酷的種族壓迫,人民 大盘摊散。於是江南才受到注意,並認真從事開發。问時割據的政權,得了本身的利 益,也要作出努力。五代的吴越建國,就設置事務治水的官,稱器都水管田使。元 任仁發的《水利文集》,稱錢氏有國一百餘年,僅長盈年問有過一次水災;宋南渡 一百五十餘年,也止景定間(1260一64)一雨回水災。一千多年來,三吴水利,保 證了江南的高生產力,加速經薄和社會發展。較好的自然條件加上人爲的努力,很 快顯示了區域的優越性,終於形成全國的级裤核心或基本經滹地帶。 水鄉澤國的江南,如能修檠圩堤阻擋潦水,河凄湖演皆可開闢爲農田,稱爲圩 田,生產力甚高。宋仁宗慶曆時,范种淹守平江,上奏脱:“江南舊有圩旧,每一圩 田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嗣,引江水之利;潦則阴髑,拒 江水之害。旱涝不及,爲患美利。”南宋的江束路,便有官圩79萬;宜州的宜城 縣,有官圩17萬畝,私圩58萬畝,合計佔全縣墾田的一半以上。浙束路越州鑑湖 和明州廣德湖周邊,上百里都修築了圩田,圩田因土質肥沃,灌藏便利,所以能經 常保持豐收,楫食座量很高。南宋政府以圩田獲利甚厚,屡次下令奥修圩堤,业在 堤上種植榆樹,以資加固。《宋會要稿·食貨之七》記截宜州和太平州的圩田,“歲 入租課浩瀚。”建康的永豐圩有田1,000頃,每年租米的數额達3萬石。 除圩田外,江南農民還開闢梯田、沙田、盗田和架田。丘陵坡地,開拓梯田, 引山泉灌穊,種植水稻。水稻是南宋首要的農作物。浙西、淮東、江西三路新墾的 沙田,孝宗時已逵280萬畝。理宗特,建康府五縣,共有沙田162,000畝。浙江沿 44
第一篇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13 海的居民,在途灘上叠土石檠堤,以防潮水,開墾塗田。寧宗時代,台州臨海縣有 塗田24,000畝,黄岩縣11,000畝。在江河之上,還有所謂架田或葑田,是鋪在木 架上的浮田。詩人陸游在長江蕲州江面上看到的架田,是在木筏上鋪土作蔬圃。范 成大詩句“小舟撑取葑田歸”,是描高平江農民種植葑田的奇妙景觀。 由此可知當時的土地利用,已頗爲精密。《宋史·食貨志》説南方水田之利富 於中原,故水利大興。農田的單位面積座量,可能已經頗高,但没有找到可靠記録。 江南在明末清初,每畝水田可收稻毅1一3石不等。據《日知绿》(卷十)的記载,蘇 州府爲1石弱到3石弱。《四友齋叢說》(卷十四),記松江府在嘉靖年間,西鄉每 畝可產2.5一3.0石,已是很好的成績;束鄉则爲1.5石左右。《烏程縣志》(卷三)载 湖州府烏程縣,崇禎年間每畝的稻毅平均座量爲2石。南宋時代的单位面積產量, 可能相差不多,因爲那時農民已知培育優良品種和麟究施肥。 當時僅雨浙路六、七個州縣,就有粳稻、籼稻140多個品種,糯稻50多個品 種,其中不少是優良品種。浙西路平江府所產粳米,被稱爲“玉粒香甜,爲天下之 甲”。浙東、江東的農民,還培育成好幾個抗游、耐寒、耐旱的水稻良種。(23池州 曾引進高麗的“黄粒稻”,芒長而毅粒鲍滿,也是少見的良種。農民又知道利用粪 土、河泥,以改進農田的肥力。毛羽的《吴門田家十咏》之一:“竹罾雨雨夾河泥, 近郫溝渠此最肥,栽得滿船歸插種,勝如贾贩微南歸。”便是描窝蘇州一带農民打河 泥作肥料的情景。 宋室南遷以前,長江流域和沿海地區绝少種麥。北人南移,仍然喜歡吃麵。因 此麥價激升,霜麥可獲厚利。加上職酒原料和軍隊的馬料,也需要大量的麥,政府 普三令五申勒誘農民種麥,官府的电田和管田,也大面積種姿。(24)同時佃客交租, 習慣上只限秋解;種麥的收楼全锦佃客,更鼓勵了農民的種麥。故到了南宋後期, 雨浙、雨湖、江束西、福建、四川等路的農田,大都在水稻妆割後種植蒌子,基本 上形成了一年雨熟的農作制,也改變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23越南占城稻也是一種比較耐早而又早熟的水稻,可種於山坡梯田。北宋真宗初傳入福 建。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江、淮大旱,開始在江淮地區推廣。此後早稻品種日見增多,種植 面積逐漸接充,對南方料食增座很有質献。宋代之引進占城稻,一方面匠然鑑於此稻早热耐旱, 一方面也想用以加紧開發山坡梯田,以愿付人口增加。明以治《興化府志》(卷十三):“占城 稻,今探邑田高仰者種之,此毅耐早。今按畲毅亦时早,然須伐山作畲,其地肥乃長。不二 三年地力衰歇,則又他徙。此非平土農民所能也。” 24戰亂迫使農民逃亡,一部分為金人擄掠,耕地荒棄,南宋政府没收了大批無主荒地,大 大横充了官田面精,並將一部轉化為屯田和營田。屯田計分軍屯和民屯二種,警田始於紹興初宗 綱在荆南的措施,主要是程给民户佃耕
14中题文化地理 南宋時束南座茶的地區包括66州242縣,已比北宋時推廣甚多。绍奥二十二年 (1162)產茶1,590萬斤,收鈔錢270萬貫;淳熙元年(1174)歲收增加到420萬 貫。品質優異的吴奥紫笋、常州陽羡、貂奥日注、婺源謝源、隆奥黄龍等,皆被稱 讚爲絶品,足見製茶技術已很精進。山區並開始利用水力發動機械製茶。 南宋以前,中國的紡織原料主要是絲和麻。一般所稱的布,就是指麻布。南宋 時棉花的種植已見推廣,但初期主限於内廣和福建,末集推廣到了江南。江南的沿江 和沿海,土質適宜植棉,不久就得到較大的發展。南人所發明的一套捍、彈、紡、 織的工具,利用棉花紡紗織布,是南宋經裤發展上的一大成就, 江南的環境,適宜於鼠藝經管。所產花果,多甚著名。果品有柑、桔、桃、李、 梅、杏、枇杷、楊梅、林檎、樱桃等;其中温州的柑,被馨爲天下第一;(25)日本 的“温州蜜相”,便直接傳自中國。花卉則有菊有荷,有梅有桃,以及牡丹、芍藥等 等,里是菊花便有七十多種。杭州的荷花和菊花,自古爲人所詩美!赞关花果,是 文化向上的象徵,也是商品化渐見發達的一面。 江南河川继横,素稱水鄉澤國,自來就便利行船,造船業的發展是很自然的 事。早在南朝,就能造出大量的戰船。到宋時的荆州作部,曾製造上千艘戰搬。 《初學記·舟》(卷五)引《西巡記》:“宋孝武度六合,龍舟翔凰以下,(26)三 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無比。”陳朝的華皎,也曾在湘州造金翅大艦 百艘。可見民間的造船業,亦已相當發達。隋文帝减陳後,怕江南人民反叛,曾下 令没收民間大船:“吴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處,私造大船;因相聚結,致有侵 害。其江南諸州,民間有船長三丈以上,悉括人官。” 《太平御魔·舟部二》(卷七六九)引《南州異物志》,說三國孫吴時外國來 的船,“大者長二十餘丈,…栽六七百人,物萬斜。”到南朝時船就造得更大了, 戴重可達二萬斛。所以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歸心篇》(卷五)裹脱:“昔在江南, 不信有千人毡悵;及來河北,不信有二莴斛船,皆宜驗也。” 早在三國系吴時,江南的製瓷業已經有所發展。1958年在南京清谅山墓葬中發 現的青釉瓷燈,上面刻有“甘露元年(265)五月造”字樣,即爲明證。製瓷到南朝時 有了較大的進步,此特江南的瓷器,多屬青瓷系統。近年發現的六朝墓葬,出土青瓷 25張世南《游宦記饲》(卷五):“永嘉之柑為天下冠。”永嘉就是温州。左思《吴都赋》 描窝南方的果品:“其果則丹橘余甘,荔枝之林,檳榔纸柯,椰莱無陰,龍眼橄横,探榴御霜。” 謝藏通《山居赋》中提到果實時説:“本壇檫,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栗殊所,札粑林,帶 谷映渚,椹梅流芬于回巒,柙柿被变于长浦。 26南朝的戰船,有雅龍、翔厚、金翅、青霍、舴艋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