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题文化中心的證移5 包括四川和荆癀的財高。(6)當時全的經濟重點雌巴偏處束南,政治和文化中心仍 在黄河下游流域。北宋的統治階屑,還是採擇“竭三吴以奉西北”的政策。在中國歷 代的人口分佈园上,北宋末年是南北均衡的。(参閔附圖9、10)。南方的經濟繼續 穩定上升,南方人的政治和文化地位,也随着經濟力量的上升而提高。北宋後期掌 握中央政權的人物,南方人已佔多數了。唯此時全國文化的重心,仍在開封、洛陽 的東西軸线上。西京洛陽的文化地位,似乎還超出東京的汴梁。 第三個逼使漢文化中心南遷的大波潮是金人入侵,也就是所謂“靖康之瓣”。北 宋的後期,漢文化已由鼎盛而轉趣靡爛;長期重文輕武的結果,對外族侵賂趨乎完 全喪失了抵抗的能力,以致很快就給半悦化的女真族滅亡了。金人先後数度南侵, 深入的程度和劫琼的劓烈,皆前所未見,(7)金王朝統治北方一百多年,以淮河及素 敏爲界,跟偏安的南宋政權對立。於是在時恂上,北宋统一王朝的毁诚是中國文化 中心南遷的真正分野,從此文化中心搬到了江南,而在空間上,淮河曾一時成爲南 北文化的界畿。 其後蒙古崛起,撲减金人,黄河中下游再受到嚴重的破壤,(8)·人口和文物的南 移繼續進行。南方因受到地形,特别是長江的保護,所受的戰争災禍較少,有利於 經裤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了明代,人口和財富集中東南的現象就更明顯了。明代 全國的商業,逐渐集中到長江下游和大通河雨條織上。萬曆六年(1578)全國商税 課鈔,南片隸一省速千三百多萬貫,强佔四分之一。(参閱附图15、16) 三、南北地位的轉换 上節所說的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和靖康之難,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侵,造 成中原地區的混亂,遁使漢族作大規模的遷移。但這只是促成中國經濟和文化中心 搬透的一部分原因,而並非全部原因。異族的侵擾,馑是一項推動(Ps)的力 6王禹稱《束都事路》卷二三说米太礼曾告新他弟弟趙光義:“中國自五代已來,兵速禍 結,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則國用熊矣。” 7在1129一1130年間,金兵鞋續南侵,戰爭範闽擴大到浙江、江西及湖南,壓追准南人民 再向南徙,一脖渡江的人民,充塞於途。 8元世祖忽必烈的近臣邢州人割秉忠,奔父丧後奉旨還和林,曾對世祖锐道:“邢州舊萬餘 户,兵與以來不滿數百,周坡口甚。…”見姚從苔《張德輝〈嶺北纪行)足本校注》一文,刊款 國立台灣大婴《文史哲學報》第小一期
6中顾文化地理 量。 中黄南方的自然條件,特别是雨水和氣温一一就江南説,還包括冬季的温暖和 潤濕,對於農業經裤的發展遠較北方有利;單位面積的生産量較高而且生産比較穩 定。這些較好的水、熱像件,對於北方農民具有吸引(pu且)的作用。此外南方河 川在交通運輸上所提供的方便,秀麗山水對文學和藝術的啓發和薰陶,以及長江天 析所給予的安全感,也具備一定的影響。 和中國文化有密切聯繫的蠶絲,现在雌盛產於南方,但最初是在北方發展的。 早在春秋時代,北方就有以桑爲名之地。《詩經》之中,也不惭提到了桑。(9)漢代 幾處著名的絲織工業中心,如臨淄、常山、詐昌、襄邑(今河南雕縣)等,皆在北 方。北魏的均田制,包括了桑田,可以證明當時的栽桑養露、缲絲織吊,是北方農 民一項普遍的生產事業。經歷南北雨朝的著名文人顔之推説:“河北婦人織絍、纽 之车,潮擻、錦绣、羅绮之工,大優于江束也。”(兒《颜氏家訓·治家篇》卷一) 南朝的絲载品不但質量上不及北方,就是数量上也遠比不上;直到志代前期還是如 此。《通典》赋税條所栽唐全盛時各郡貢品,河北的定州博陵郡頁細綾1,270匹, 雨窠細綾15匹,瑞綾255匹,大獨窠綾25匹,獨窠绕10匹。南方的楊州廣陵郡, 則不過貢蕃客錦袍50領,锦被50張,半臂錦100段,新加锦袍200領;杭州餘杭 郡不過貨白编綾10匹:潤州丹暘郡不過貢方文线7匹,水文绫8匹而已。纸論式 樣或數量,南方絲織物都還不及北方。 江南地區直到盛唐之際,尚未見大规模發展絲生產,即遲至開元二十五年 (737),政府還命令江南諸州纳布折米。(10)唐代主要的絲織:工業中心,如定州、 亳州、宋州和滑州,也都在北方。其後因爲不断戰亂,桑樹被砍伐者甚多,絲織業 渐見衰逯:(11)江南的絲绸工業,大致要到南宋以後才轉盛。(12)四川成都的織锦, 9中圈的数絲,在史前已經發展。酸代卜醉之中,医見桑、缘、帛等字。殷商琦代、絲紡 織已達颇商水平。《詩經》之中,桑字出現於二十詩篇,其中過半数肯定是人工栽培的桑榭,間 接證明了数絲業的存在。 10唐代在桑凳座區調绢絲,產麻地區調布。政府规定江南地區纳布折米,至少說明藏絲生 產未見重要。但《史記·吴世家》曾記载公元前518年,吴楚二國邊邑婦女予桑樹,引起我們。 足見遠在春秋時期,江南已有桑蠶事業,但可能不及北方普遍。 11例如《途史·兵衛志》(卷三四),说明契丹花中厨北方用兵,“沿途民居囿桑拓,必 夷伐焚荡。”其作戰辦法,“必先斫伐解林,然後掠老幼,運土术填螓暂。…又於本國州縣起漢 人掷兵萬人,随軍卑伐園林,填道路。” 12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入汴梁,素網一千萬疋。河北歷年的互藏,為之一空,而浙 絹则以輕疏退回。足見當時江南絲镂業尚未發達,生產技術不及北方
第一篇中國文化中心的罨移。7 則較早時便很著名。(13)到了明清時代,登絲生産已偏巢江南。期代的“織染局”和 清代的“織造”,多數設置於江寧、蘇州、杭州三角地帶。 因爲絲織業是從北向南推廣的,荆州和揚州接近北方,得風氣之先,故絲織的 發展也較早。《宋書·孔季恭傅·傅論》(卷五四)普锐荆、揚三州:“絲織布帛之 饒,復衣天下。”《隋書·地理志下·江州豫章郡》(卷三一):“意四五熟,勤於纺绩,” 瓷器指示文化和生活水平,中國陶瓷生產也先盛行於北方,老早就是農村的副 業。唐代河南府有貢瓷,直到北宋,精关陶瓷器的產區,包括定署、汝著和柴客等, 尚多在北方。北方淪陷後,才轉向南方發展。供應宫廷需要的修内司官密,南渡後 遷設在臨安鳳凰山下。民間的座業,則有越州溶、龍泉密、吉州痒、建州窟和景德 鎮徭等。景德鎮雖揚名於北米,但到南宋才有較大的進步。(14)南宋時不但笼數增 加,而且窑的規模也較大。元明時代,全國主要的陶瓷業生座中心,幾乎全部轉移 到了江南。ˉ元代在浮梁設置磁局,喜管景德鎮磁器生座,世稱柩附窑,供恋宫廷需 要。民問則有宣州、臨川、南登諸塞。元蒋祁的《陶記》,指陳景德鎮“陶工、匣 工、土木之有其局,利坯、革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盡花、雕花之有其技;秩 序規制,各不相素。”說明了當時景德鎮窑已有一定的分工,燒製瓷器割分出不同的 工序和工種,顯然是一項改進。 瓷器製作中心的南移,另一原因是南方水路交通便利;北方主要靠陵運,瓷 器在運輸途中容易破持。瓷器战爲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以後,南方水運的便利更見 重要,有些專門爲外銷而生產的瓷客舊址,曾在束南沿海接近貿易港口的地方發 現。 南方另一阍著名特殊陶器一一紫陶生座中心的宜興,生產開始於明朝萬曆年 間(1573-1619)。 飲茶是漢文化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飲茶習慣的普及和陶瓷器製作實有連带脚 係。茶產於南方,中國人欧茶的習慣,到唐代才盛行。陸羽的《茶經》約撰述於肅 13成都出座的錦,稱為蜀锦,很早使馳名全阚。四川镜翻的發達,遠早於江南。《太平每 覽·布帛部二》(卷八一五)引《丹赐記》:“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酸時, 魏則市于蜀,而吴亦資西道。”同記义说:“鬥場錦署,平隔右透其百工也。”這指出劉裕减後豢時, 曾將長安的錦工遷到了江南。鄙道元論成都的锦官城:“錦工織錦,即潘之江流,而錦至鲜明,潘 以他江,則貔色弱矣,遂命之為錦里也。” 14江西昌南景德錤在景德元年(1004)挽製了一批“進御器”,底普“景德年製”四字,成為 景德皱得名的來源。蓝浦《景德鎮陶録》(卷五):“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内,於是 天下咸科景德鎮瓷,而昌南之名遂微
8中题文化地理 宗上元間(60一761):15)德宗時開始徵收茶税。(16)南宋茶業大爲發展,茶莱不 但是全國性的商品,並且大量向國外輸出。茶税成周重要的税收之·。常時福建所 產品質最好的龍鳳團茶,一斤假值黄金二兩。(17) 宋代的商品經濟已較前發達,絲綢、瓷器和茶莱都成爲輸出商品。發展通運 输在商業上更見重要。不論内河運輸和海外貿易,都需要大批船隻。南方水道縱 横,沿海復多港灣,山地盛庠木材,造船和航迎業的應時典起,是可以想像的。楊 州、楚州、杭州、期州、温州、整州、衡州、吉州、廣州等處,皆設有官管的造船 锡和作坊。當時所造的大型海船,載客量可達500一600人,货物載重約2,000斜 装置有羅盤針、「石、轉軸等先進設備。當時中國造船業的發達,航海技術的進 步,在全世界是领先的。南方造船和航運的發達,也使北方相形見拙。 江淮沿海,又有魚鹽之利。南朝特江淮的製鹽業,已經相當發達。《太平實宁 記》(卷一二四)引《南花州配》,说南兗州的鹽城縣,有“璧亭一百二十三所,縣人以 魚窟爲業,略不耕種,擅利巨海,用致饒沃。公私商運,充實四遠;舳驢往來,恒 以千計”。《初學記》(卷八)江南道,說吴那的海鹽縣,“海濱廣斥,襄田相望。”正以爲 貔的座量大,獲利多,在陳文帝天嘉年間,政府就徵收海鹽税,控制鹽的買曾了。 礦產的開發,南方盛於北方;特别是銅礦。《文歉通考》(卷六)説常陈“童铜之 地,莫盛於東南。”(18)铜的主要用途是鑄造鳊錢,鑄錢的作坊是各地的鑄錢監。北 宋的鑄錢業規模宏大,斜饑的數量要比晚唐、五代超出十多倍。以束南地區爲例, 開寶八年(975)平江南時鳞錢才7萬貫;景德四年(1007)的筹錢額達183萬貫, 15陵羽《茶絕》:“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可見茶本來就是南方的特座。《爾雅》中已經提 到了茶。淡代中國人已開始饮茶。史截三國孫吴時苹强不喜飲酒,吴主孫皓“域席賜茶萍以赏淅。” 晉代士人已有飲茶的鸭惯。劉琨給他弟弟的信中說:“吾醴中煩腮,常仰真茶,汝可俗致之。”(《定 州志》卷四引《豌琰録》)。南朝诗,民間饮茶逐渐流起來,製茶業也就得到了發展,而且知 道浮梁所產的茶葉最好。《齊民要術》引《荆州地記》:“浮梁茶最好。” 16德宗貞元八年(792),因水災减免两税。九年,著道盟鐵使張滂奏稱:“伏以去晟水災, 韶令减税。今之國用,須有供儲。伏請于出茶州縣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持估,每十 税一,充所放兩税。其明年以後所得税,外貯之;若諸州遭水早,赋税不辦,以此代之。”韶可。 這是事微茶税的開始。《米史·王禹得傅》(卷二九三):“贝知茶法從古無税,府元和中,以用 兵齊、蔡,始税茶。唐史稱是歲得錢四十萬貫,今則数百萬矣,民何以堪,” 17宋代傅奇《李師師外傳》説宋徽宗其賜李師師“月围、愿團、蒙頁等茶百斤。”其中傅 就是龍鳳茶。 18《文献通考》、《宋直要》等的踪合記截,宋元豐元年(1078)各项官营礦場的座量, 言計為金10,710斤,銀215,385斤,銅14,605,969斤,鐵5,501,097斤,鉛9,197,335斤,錫 2,321,898斤,水银3,356斤,朱砂3,646斤
第…篇中國文化中心的遷多9 三十年内增加十六倍。東南既是座銅最多之地,大多數的錡錢監也便分饰在這襄。 中國早期人口的分佈,集中在黄河的中、下游流域,也就是所謂中原。會稽在 漢代,尚被视品邊慍,要迷移關束的贫民去實邊。《漢書·武帝紀》(卷六):“元 狩四年(前119)冬,行司苦關東贫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那、合稽凡七十二 萬丘千口,概官衣食業,用度不足。”雖然會稽只是五個地區之一,但多少總分配 到一些;足見遠在二千多年前,中原人门就向江南遷移了。 唐代初年,因鑑於江南人口少,曾遷徙大批高麗人人居江淮以南各地。擦《通 典·食貨》(卷七),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十丹,攻陷高麗城市117座,共計 居民697,200户。《舊唐出·高宗本纪》〔卷五):“(總章)二年五月庚子,移高 麗户二萬八下二百,事一千八十乘,牛千三百頭,馬千九百匹,驼六十頭,將 入内地,萊、管二州般次發遗,量配於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諸州空閑處 安置。”此虚雖未脱明江南分配到多少户,但在唐代的一個颇長時期内,江南普遍發 生虎患,使皇帝不得不下韶書,派人到江淮傅授捕老虎的方法,充分說明了江南人 口的相對稀少。·(克《全油文·命李全確往淮南授捕虎法記》卷二七) 中國人口分布南北的消長,北来末期是一個轉捩點;换言之,在此以前,中國 人口北多於南,其後就倒樽過來,南方人口超過了北方。根據正史的户籍記截,西 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江南户口不過佔全國的十五分之一,(19)到北宋末年已佔 全國一半以上。元豐八年(1085)的全國户數爲14,852,684户,江南包括四川合 計爲9,852,016户,的佔三分之二。常時丙浙、准南、江南束、江南西等四路,個 别户数都超過100萬;其中兩浙路且接近200萬户,冠於全國。 明萬豚六年(1578),官統計南方汁有8,200,180户,北方僅3,422,256户, 南方的南直缺,獨估2,069,067户;加上浙江的1,542,408户,便超過了整個北方 的户数。又南直隸的蕨州府,有户600,755,松江府218,359户,常州府254,460 户;二府合計1,073,574户,超過中原河南、陕西兩省的户。 行政區城的劃分,一般根摟户口和財武的多寡。人口增加了,經薄繁榮了,政 區就得细分。棕觀我阈占代行政區劃,持别是從唐代以後,南方多是愈分愈细,北 方划很少分析而只見歸件。(20)據《宋史·地理志》記裁,北宋後期人口數超過20 19陕正洋《中醒的人1爽资源》,阚除研究中树之家《中调研究叢普》第17號,1980。 當時全蹈人「1汁奇59,194,978,分统及於朝苹、越南,长江以南却只得409莴人。 20范仲淹的《十事疏》曾说:“唐會口中,河南夺有户一十九萬四千七百踪户,胃二十 螵。今河符上客萬五千九i鲶户,仍一小儿縣。球縣七百户,偃帥一千一百户,逐縣兰 等,而役者不過两家。請依後漢故事,造使往西京,並省諸邑為原。所潋之邑,並改為 。候西京併省,期行於大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