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目次 表1中國南北户數增减的演變 10 表2 明代文魁(状元、榜眼、探花及會元)的籍贯分饰 22 表31908年及1909年上海縣的人川 47 表4進士地理分佈變遵之例(人數) 48 表5河北省大名縣蝗炎記绿 55 表6華北平原明代蝗災發生之頫率 5G 表7北京的氣候記绿(1841-1956) 103 表8明代的九遗 166 表9人同您鎮的城堡 168 表10人運河的分段 173 表11大運河各段的流向 173 表12明代初期的槽巡(每隔五年) 177 表13地圖缩尺和聚落形態對於地名密度的影響 211 表14台灣地名的主要起首字 213 表15大小與新舊等相附加宇所组成的相對地名 213 表16安平、鹿港、淡水和基隆市街部分人口的消長 218 表17林门台地以坑爲名之地所佔全部地名的比率 224 表181920年台灣行政區域重翻後地名的改變 233
第一篇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 一、漢文化的原始中心 中國文化以漢族文化思主髓,亦解華夏文化成中華文化。漢文化敏先發祥於黄 河中游的黄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涇河、洛河、礼河等火女流的河谷;也就是 仰韶文化或彩陶道物分佈的核心地品。此一地愠,自然條件便利於原始農柴的發 展。其後向束癀服,進人黃河的大神積扇以及太行山麓成串較小的冲積扇。速在公 元前4,000年,道一帶便存在着蔑耕的村落;西安半坡的新石器時代逢址,是-一們 最好的例子。(们)大致到春秋诗代,漢文化圈已掩有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 黄:高原束南部黄河各支流的河谷,特别是丽岸的河坎(terrace),时阁高出 河流的洪水绕,近水而可避免水害,又比敕易於防禦,常被初民選择爲聚落地址。 原黄土有垂直的節理,便利於穴居,並H頫粒均匀,疏鬆易碎,性能肥沃、適宜 於原始喪耕。同导黄土高原束南部的雨水,因器很集中於夏季,勉强足够農作物生 長,所以便成照農耕和文化的發祥地。僅在關中地方,已經發現了四百多因仰韶文 化的遗址,多数分你在靠近河床的第·级河坎上。禮水沿岸在全長40公里内,發 現了十三處遺址。山西省西南角發現了六多處仰韶文化遗址,分佈密集,多数位 於河岸的第…、第二级河坎上:面積概在10萬平方米左右,歧大的超過50萬平方 米。 漢文化圈繼續向外阻擴展,開始和少數民族接觸,在接搁地带,先進的淡文化 擁有較大的融和力量,於是文化阁繼續擴人。戰國時代,中原济俟忙於相征伐兼 饼,南方的她族勢力向北伸張,進至谁河流域。北方的剡奴也乘楼起,侵人肥美 1此一逢址在消河支流滻水的二级河坎上,建胃於6,000年前,總面積5萬平方米;中 心部分是民住思,有部多圆形的、方形的房屋地基,地面堆積有生座T具、生活用具、程食朽粒 以及吃树的螺潮毅和蚌殼等。每座房屋有一個或幾個窖穴。居住區附近還有製作陶器的作坊和氏 年公共墓地。在杯住国的外避,溜着一條深竟各約5一6米的满,顯然是作為防缨用的
2中义化北润 的鄂爾多斯节原。(2)西方,潢心族循洲河河谷繼續向西發展,到達黄士高原的西 垂。當時漢[比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動,以黄河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的河芥爲触缕,是束 西向的。中國的幾個著名都一·一接安、洛陽和開时等,皆分佈在此-·軸是:。此 一古文化之触,以漠文化圈的停统範疇說,偏在西北。 黄河下游流域的水、熱條件較中游爲佳,農耕地區向東镀充是很自然的:漠民 族開拓華北大平原後,農耕綫(和畜牧地區的分界錢)逐渐向北准移,可以容納較 多的人门;而山束半高沿海,復有魚躔之利。經濟和文化,相繼迅速發展。手丁工業 和商業萌芽,交通路缝逐漸開闢。早在戰厨時代,邯鄹和路淄等虑,已形成器頗具 規模的城市。 茶漢统一帝國建立後,由於政治和我略上的原因,皆定都閥中,爲了供應京 師,大力發展灌穊農業。但有·~個頗長脖期,嗣中的横食供應仍需關束(黄河下游 流域)補給。這些在史書上都有明確記戴。束漠改都洛陽,原因之是能够比胶近 便地接受東方猫食的接濟。在漢代的地理圆上,可兒西漢的人口和物產,绝人部分 集中在黄河的中、下游流域,南方幾乎等於空。(3)馬遷曾經説過:“湖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前人染不過什三;然量北富,什居其六。”(《史部·货殖列傅净 卷一二九)。當時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尚威“地腐人稀,火耕水耨,”(4) 束漢末年由於政局混亂和匈奴人侵,漢民族開始向南作较大規模的接散;同时 南方鮫佳的農業生產條件,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討論屮网文化中心的透移、只注 意北方少数民族的壓力,而忽浅南方土地的引力,那顯然是不正随的。方不但 2鄂爾多新(Ordos,Ngocrhtos2u)在内李古闩治品南部,包括黄河河色南、陕西r 以北。隧史上曾為蒙古族鄂爵多斯部聚之地。地貌上為一典型高原,顶的保科游漫:的,台 中部向四网缓斜。中部海拔大多1,300一1,00米,束南漫河谷約1,100,米。水茶蜀於黄河东统, 但中部有大片内流西域,局部低在處流成部多,湖。头侯從半乾早過波到乾,年平均某温 6一8C,年平均降式150一500毫米,自束南白西:北墟波,壤為栗鈣:和鈣七。近年米图 中部和南部被開攀,草原受到破⑧,沙面樹炜大。法整個简原雨流,流沙南積站土笼積 9%,半固定沙地佔11%,耕地作6:除泸荒山及湖沼,绝大部分查為草地。因翅势較, 雨水稍多,古代曾是主要牧蝴,成為奠族和匈奴野奪的對象。树奴頭曼罩十假入鄂需多斯,袋始 皇派透將軍蒙恬率領大軍骝逐匈奴,牧回鄂爾多新。頭彭之子图帕繼立,其勢义渠,束束, 西破月氏,向北征取丁靈、荫昆,海下又侵估鄂險多斯,控整纸蒙古氨,和:茨族南北對心。 3顾正祥《中國麻史與文化地理圈册》,第一时,國降究中國之家出版,199。 4江南士地卑濕,人山稀少,農民向來用火耕水耨從事生莲。所謂“火析水耨”,萸是烧去 田周野草雜木,灌水種稻。草和稻並生,至高七八寸陟一同刺掉,再行孜水灌田,於定草死行 長。迹種源始的耕作方法,生麻射台然很低。史記·半淡背》忠尚的注擇:“烧苹下水睡,发 與稻並生,高七八寸,因朵艾去,復下水灌之,草姚,栏促,罪火针水辉也
4中國文化艳理 《新唐曹·食貨志》(卷五三):“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 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毕;故常轉漕東南之栗。”渲個時侯,南方的經薄發展雖已趕上 北方,南北均勢開始打破,但文化的中心仍在北方 第二個使漢义化向東南推進的大波瀾是“安史之亂”,大唐帝國從此衰微。黄河 中下游廣大地區經過褴动,淺破不堪;繼之以藩鑲制藤,政局動滋,於是居民搬 散,大量向南遷移;南方的州郡,人口顺著增加。此後在經游發展上,南方已超越 北方;北方依赖南方的接濟,愈來愈殷切。《全塘文·故太了少保赠尚唐左僕射京 兆府君神道碑》(卷六三○):“天寶以後,中原釋耒,靠越而衣,漕吴而食”出患 宗時代李肇所撰的《國史補》(卷下):“凡来南邑那,無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 橄居多。轉截使漾運米二百萬石輸關中,皆自通濟渠入河而至也。”由於商業及交通 的發展,揚州和成都分别形成空前繁榮的城市。此時唐朝中央改府的財政,幾全部 仰給束南。唐煮宗在元和十四年(819)七月上尊號時所下的款普,就公然脱:“人 寶以後,戎事方殷,雨河宿兵,户赋不加,重國費用,取资江淮。”也就在道個時 候,韓愈指陳“赋出天下而江南居九,”(5)後來杜牧史逃一步说“今天下以江准 爲國命,” 安史之亂對於黄河中下游的破垓資在惨重!亂平之後,创痰米復,而藩鎮的割 據势力,又日臻强大;兼以外患相繼,真是災難重重。《舊唐書·郭子儀傅》(卷 一二○):“束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燒,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 間畿内,不滿千户。并邑榛棘,豺狼所障;既乏軍储,又鮮人力。東至鄭、补,達 於徐方,北自覃懷(今河南武陟),經於相土(河南安陽),人烟新绝,千里燕 條。”《新唐書·食貨志》(卷五三):“(關中)北河曲,人户無幾。” 就人口减少的情形說,據李吉甫的《元和那縣志》記裁,長安所在的京兆府, 開元時共有36萬户,元和時還只恢復到24萬户,比原先减少了二分之-“。洛陽所 在的河南府,開元時共有12萬户,到元和時槿有1.8萬户,减少了七分之六。 唐朝末期和五代的大部分時間,北方爨續混戰,黄河中下游流域不幽地遵受人 禍、天炎的打擊,終於暴露出衰蔽和蕭徐的景状,居民流徙,团闲荒廢。北邊又有 契丹的侵擾,漢民族遭到蹂躪和劫掠,相反的,偏安在工南的小國,爲了聚固各自 的政麓,採取一些有利於生座酸展的指施,包括興修水利、獎勒農業,使南方的經 裤和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北宋王朝的重建,有赖乎北方的人力和南方的物力、 5解您《送陵歙州詩序》,兑《仑唐文》卷五五万i.。时代邱莽《大學衍義箱》也指山天 下的租威,江南房其十九;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五府,又吊两浙十力, 而蘇州尤甚。蘇州之田,約居天下八十八分之一羽,而狱約天下分之一盼
4中國文化地理 《新唐書·食貨志》(卷五三):“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上地狭,所出 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早,故常轉漕束南之粟。“這惆時候,南方的經濟發展難已趕上 北方,南北均勢開始打破,但文化的中心仍在北方。 第二個使漢文化向東南推進的大波瀾是“安史之亂”,大唐帝國從此衰微。黄河 中下游廣大地區經過浩动,髮破不拱;繼之以藩镇割據,政局動盪,於是房民離 散,大量向南遷移,南方的州郡,人口顯著增加,此後在經濟發展上,南方已超越 北方;北方依赖南方的接濟,愈來愈殷切。《全唐文·故太子少保贈尚杏左濮射京 兆府君神道碑》(卷六三○):“天箕以後,中原釋未,輦越而衣,漕吴而食。“唐煮 宗時代李肇所撰的《國史補》(卷下):“凡束南色郡,無不通水。故天下貨利,舟 檝居多。轉載使炭運米二百萬石輸嗣中,皆自通濟渠人河而至也。“由於商業及交通 的發展,揚州和成都分别形成空前繁榮的城市。此時唐朝中央政府的財政,幾企部 仰給東南。唐煮宗在元和十四年(819)七月上弹號時所下的放書,就公然脱:“犬 賽以後,我事方殷,丽河宿兵,户赋不加,单國费用,取資江淮。”也就在這固時 候,韓愈指陳“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5)後來杜牧更谁一步说“今天下以江准 爲國命。” 安史之乱對於黄河中下游的破壤寶在修重!亂平之後,劍痍未復,而藩鎮的刺 據势力,又日臻强大;兼以外患相繼,其是災難重重。《舊唐曹·郭子儀傅》(卷 一二○):“東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無尺椽,中 間畿内,不滿千户。井色榛棘,豺狼所嗥;既乏事能,又鮮人力。東至鄭、,達 於徐方,北自罩懷(今河南武陟),經於相土(河南安陽),人烟断绝,千里燕 條。”《新唐青·食貨志》(卷五三):“(關中)北至河曲,人户無幾。” 就人口减少的情形說,據李吉甫的《元和都縣志》記截,長安所在的京兆府, 開元時共有36萬户,元和時還只恢復到24萬户,比原先减少了三分之一。洛暢所 在的河南府,開元時共有12萬户,到元和時僅有1.8萬户,减少了七分之六。 唐朝末期和五代的大部分時間,北方繼續混戰,黄河中下游流域不断地遵受人 禍、天炎的打擊,终於暴露出衰蔽和蕭條的景状,居民流徙,田凰荒廣。北邊又有 契丹的侵擾,漢民族遭到蹂躪和劫掠。相反的,偏安在江南的小國,惑了浆固各1 的政權,採取一些有利於生座發展的措施,包括典修水利、獎勒農業,使南方的經 济和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北宋王朝的重建,有赖乎北方的人力和南方的物力, 5韓家《迭生歙州詩序》,見《全唐文》卷五五。明代时溶《大孕義補》也曾指出天 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東西又居江南十大;而蘇、松、常、嘉、湖五府,叉开菊浙【九, 而蘇州尤甚。蘇州之田,約居天下八十八分之一弱,阳赋約天下分之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