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如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虽已逝世百千年,但精神万古长存,声名永垂不朽,但相对的也有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他们认为善名难得,恶名易求,虽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种行径,是我们应当夷摒弃的。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只要努力,我也能和舜一样啊!)所以我们不要先存小看自己的心理,只要下定决心,努力不懈,总也会有值得他人称道的地方。【问题与讨论】1.孔子所忧虑的是什么?2.曾子每天如何自省其身?3.为什么为学要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4.一个人若有了过失,将如何面对?5.我们对于才、学、名、位应如何看待?第二课远怨(第2周)本单元共选录四章。人与人相处,若不能守道持平,难免造成误会,滋生怨尤。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故本类以“自厚”章发端。人有怨于我,则以直报之;有德于我,则以德报之,如此人与我各得其平,则可以“远怨”了,故次之以《宪问》篇“以直报怨”之说。前两章都是论与人相处的“远怨”之道,而《宪问》篇“贫而无怨”章,则进而探讨“自处无怨”之道。《里仁》篇“放于利”章则是戒人凡事不宜依于利而行,盖依于利乃是取怨之道,非所以远怨。综合此四章的旨趣,可知律己、待人,应守道乐道,始能无怨无怨、远怨。(一)子日:“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一五一五)【章旨】
历史上如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虽已逝世百千年,但精神万古长存,声名永垂不 朽,但相对的也有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他们认为善名难得,恶名易求,虽不能流芳百 世,也要遗臭万年,这种行径,是我们应当鄙夷摒弃的。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只要努力,我也能和舜一样 啊!)所以我们不要先存小看自己的心理,只要下定决心,努力不懈,总也会有值得他人 称道的地方。 【问题与讨论】 1.孔子所忧虑的是什么? 2.曾子每天如何自省其身? 3.为什么为学要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4.一个人若有了过失,将如何面对? 5.我们对于才、学、名、位应如何看待? 第二课 远怨(第 2 周) 本单元共选录四章。人与人相处,若不能守道持平,难免造成误会,滋生怨尤。孔子认为 远离怨尤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故本类以“躬自厚”章发端。人有怨于我,则 以直报之;有德于我,则以德报之,如此人与我各得其平,则可以“远怨”了,故次之以 《宪问》篇“以直报怨”之说。前两章都是论与人相处的“远怨”之道,而《宪问》篇 “贫而无怨”章,则进而探讨“自处无怨”之道。《里仁》篇“放于利”章则是戒人凡事 不宜依于利而行,盖依于利乃是取怨之道,非所以远怨。综合此四章的旨趣,可知律己、 待人,应守道乐道,始能无怨无怨、远怨。 (一)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一五·一五) 【章旨】
孔子教人立身处世之道,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注释】1、自厚:对自己严格要求,即严以律己。射,自己。厚,严格。2、薄责于人:对人不求全责备的意思,即宽以待人。3、远音yuan,远离。【译文】孔子说:“重责备自己,而轻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析论】儒家讲“修身”,是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就是自我要求的具体表现。如果与他人发生争执,首先即需反省自己,这便是“严以律己”。想想看,我们用一根手指指着别人的时候,不是还有几根手指正指着自己吗?如果我们自身都没有修养好,又凭什么去严责他人呢?《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的眼中有梁木呢?”臂如同学们看见别人的扫除工作没有做好,若能先反省自己究竟做好没有,不对别人妄加批评,自然不会招致别人的埋怨。像这样多多要求自己而少苛责他人,与人相处时,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而能和谐共处了。(二)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第一四三四)【章旨】孔子论酬德报怨之法。【注释】1、德:指“恩惠"。2、怨:仇怨。3、直:正直、合理。【译文】有人对孔子道:“拿恩惠来回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析论】
孔子教人立身处世之道,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注释】 1、躬自厚:对自己严格要求,即严以律己。躬,自己。厚,严格。 2、薄责于人:对人不求全责备的意思,即宽以待人。 3、远:音 yuàn,远离。 【译文】 孔子说:“重责备自己,而轻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析论】 儒家讲“修身”,是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就是自我要求的具体表现。如果与他人发 生争执,首先即需反省自己,这便是“严以律己”。想想看,我们用一根手指指着别人的 时候,岂不是还有几根手指正指着自己吗?如果我们自身都没有修养好,又凭什么去严责 他人呢?《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 的眼中有梁木呢?”譬如同学们看见别人的扫除工作没有做好,若能先反省自己究竟做好 没有,不对别人妄加批评,自然不会招致别人的埋怨。像这样多多要求自己而少苛责他 人,与人相处时,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而能和谐共处了。 (二)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第一四·三 四) 【章旨】 孔子论酬德报怨之法。 【注释】 1、德:指“恩惠”。 2、怨:仇怨。 3、直:正直、合理。 【译文】 有人对孔子道:“拿恩惠来回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 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 【析论】
孔子主张仁爱、宽恕,但是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德与怨的对待要恰如其分,所以并不主张“以德报”,因为这样就无以报德了。孔子主张“以直报”,但是,“以直报怨”和“以怨报怨”又不一样,这中间的不同在义利之辨。因为“以怨报怨”是一种完全出于利害的考量,人给我十分怨,我一定还他十分怨,这种论斤称两的待人方式距离道德、仁爱太遥远了。“以直报怨”则是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思考,犯过的一方,一定要受到相当的惩处,才能够深切的反省,反省之后就不会再犯错,人类因而更趋于和谐、善良。这才是“以直报怨”的真正意义。人于我有德,(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我们当然要以德报德,俗话说:“受人一滴,报以涌泉。”又说:“施恩慎勿念,受惠慎莫忘。”以德报德,社会日趋祥和:以直报怨,人人以此自警,不敢犯错,这都是非常适当的;以德报怨,容易流于姑息;以怨报怨,容易流于浇薄,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至于以怨报德,那就是禽兽不如了。(三)子日:“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第一四一一)【章旨】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析论】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易的。再就一般人而言,处贫难,处富易,是人之常情;贫而怨,富而骄,更是世人常态。其实玩味孔子本章所言,无论是“贫而无怨”,或者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唯有修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像颜渊,虽贫而“不改其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四)子日:“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第四一二)【章旨】孔子戒人勿唯利是图。【注释】1、放:音fang(仿)依据。一说音fang,放纵
孔子主张仁爱、宽恕,但是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德与怨的对待要恰如其分,所以并不主张 “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无以报德了。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但是,“以直报怨”和 “以怨报怨”又不一样,这中间的不同在义利之辨。因为“以怨报怨”是一种完全出于利 害的考量,人给我十分怨,我一定还他十分怨,这种论斤称两的待人方式距离道德、仁爱 太遥远了。“以直报怨”则是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思考,犯过的一方,一定要受到相当的惩 处,才能够深切的反省,反省之后就不会再犯错,人类因而更趋于和谐、善良。这才是 “以直报怨”的真正意义。 人于我有德,(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我们当然要以德报德,俗话说:“受人一滴,报以涌 泉。”又说:“施恩慎勿念,受惠慎莫忘。”以德报德,社会日趋祥和:以直报怨,人人以 此自警,不敢犯错,这都是非常适当的;以德报怨,容易流于姑息;以怨报怨,容易流于 浇薄,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至于以怨报德,那就是禽兽不如了。 (三)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第一四·一一) 【章旨】 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 【译文】 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析论】 孔子认为: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这是因为 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而不骄 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易的。再就一般人而言,处贫难,处富易,是人之常 情;贫而怨,富而骄,更是世人常态。其实玩味孔子本章所言,无论是“贫而无怨”,或 者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唯有修 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像颜渊,虽贫 而“不改其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 所怨尤的缘故。 (四)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第四·一二) 【章旨】 孔子戒人勿唯利是图。 【注释】 1、放:音 fàng(仿)依据。一说音 fàng,放纵
2、多怨:多取怨于人。【译文】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析论]利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问题是取利之前,是否应注意到“义”,如果不管义利之辨,一心只想到利,利就是那么一份,每个人都想要,势必你争我夺,这样当然会招致许多的怨恨。再说天地间没有两利的事情,一边有利,一边必定不利,甚至受害。我得利,别人受害;受害的人当然心生怨恨,这也是必然的事。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求利,一切都以利为自标,如果一切行为都以利为自标,那就叫做“唯利是图”,唯利是图的人,也必定是负义的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也必定是大家所怨恨的人。今天社会上有许多唯利是图的人,为达到私利,不择手段,抢夺诈骗,贪污受贿,凡此都必定招致民怨,危害国家,看到孔子这句话,应该有所戒惕才对。【问题与讨论】1.请讨论“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异同。2.请比较“贫而无”与“贫而乐道”的境界。第三课君子(第3周)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探讨智德兼全的知识分子一一君子,在学识、修养、行为准则、处世态度各方面应有如何的修养与表现。前三章系就弟子所问,论及君子注重言行一致、修身、内省之修养。第四至六章,乃孔子主动谈及君子需具有通达众务、不偏囿、不固执
2、多怨:多取怨于人。 【译文】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析论] 利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问题是取利之前,是否应注意到“义”,如果不管义利之辨,一 心只想到利,利就是那么一份,每个人都想要,势必你争我夺,这样当然会招致许多的怨 恨。再说天地间没有两利的事情,一边有利,一边必定不利,甚至受害。我得利,别人受 害;受害的人当然心生怨恨,这也是必然的事。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求利,一切都以利为目标,如果一切行为都以利为目标,那就叫做“唯 利是图”,唯利是图的人,也必定是负义的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也必定是大家 所怨恨的人。 今天社会上有许多唯利是图的人,为达到私利,不择手段,抢夺诈骗,贪污受贿,凡此都 必定招致民怨,危害国家,看到孔子这句话,应该有所戒惕才对。 【问题与讨论】 1.请讨论“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异同。 2.请比较“贫而无怨”与“贫而乐道”的境界。 第三课 君子(第 3 周) 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探讨智德兼全的知识分子——君子,在学识、修养、行为准则、处 世态度各方面应有如何的修养与表现。前三章系就弟子所问,论及君子注重言行一致、修 身、内省之修养。第四至六章,乃孔子主动谈及君子需具有通达众务、不偏囿、不固执
自重自勉、文质兼备等各方面之学识修养。第七至十二章则在讲述君子之行为准则及操守。第十三章是谈论君子的仪态形象。(一)子贡问君子。子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一三)【章旨】孔子示子贡,君子注重力行,不尚空言。【注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析论】“言行一致”,是孔子教育重心之一。本章是孔子告诚子贡能先做后说的人,才是一个君子。现代是强调自我推销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吹嘘自己,甚至把话说过头;其实脚踏实地做事,先做再说,或者说了,就务必要做到,这样才会受人敬重,才能成为君子。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期望自己说话慎重而做事勤快。)(《里仁》篇)又说:“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君子以光说不练为可耻。)(《宪问》篇)这都说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谨言慎行,要说到做到,这种主张,对于现代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二)子路问君子。子日:“修己以敬。”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第一四·四二【章旨】孔子为子路言君子之道在修己以敬,而后修己以安人,最后做到修己以安百姓。【注释】1、修己以敬:用诚敬之心和态度修养自己。以,用。2、安人:谓使亲族朋友皆各得其所,安居乐业。3、安百姓:谓使所有百姓皆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自重自勉、文质兼备等各方面之学识修养。第七至十二章则在讲述君子之行为准则及操 守。第十三章是谈论君子的仪态形象。 (一)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一三) 【章旨】 孔子示子贡,君子注重力行,不尚空言。 【注释】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析论】 “言行一致”,是孔子教育重心之一。本章是孔子告诫子贡能先做后说的人,才是一个君 子。 现代是强调自我推销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吹嘘自己,甚至把话说过头;其实脚踏实地做 事,先做再说,或者说了,就务必要做到,这样才会受人敬重,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期望自己说话慎重而做事勤快。)(《里仁》 篇)又说:“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君子以光说不练为可耻。)(《宪问》篇)这都说明孔 子心目中的君子,要谨言慎行,要说到做到,这种主张,对于现代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二)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 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第一四·四二) 【章旨】 孔子为子路言君子之道在修己以敬,而后修己以安人,最后做到修己以安百姓。 【注释】 1、修己以敬:用诚敬之心和态度修养自己。以,用。 2、安人:谓使亲族朋友皆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3、安百姓:谓使所有百姓皆各得其所,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