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为尚未见过能发觉自己已的过失,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所以发出“已矣乎”的感叹。“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重视。孔子这番话看似说得太重些,实则不然,是我们平时把过错看得太轻了。从孔子这一番感慨,可知当时可能充满了有过错却不认错的不好现象。人能自见其过,很不容易;见其过而内自讼,更不容易。如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则可以省察自己,改正过错,日有进境。但人性之常,有了过错,为了颜面,不是加以强辩,便是设法找借口,原谅自己,归罪他人,以减轻自己的各庆。殊不知如此一来,过错愈犯愈多,变成习性时,那么要改也就不容易了。(七)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爲: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第一九·二一)【章旨】子贡赞许君子勇于改过。【注释】1、食通“蚀”,指日月亏蚀。2、更:改也。【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析论】孔子的学生颜回不贰过,过而能改,因此备受世人称道。孔子教人谨言慎行,但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也不免会有犯过的时候,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勇于改正本章说明了在位的君子处理过失的光明态度。当他犯过,他不会文过饰非,他会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愿意诚心去检讨自己犯错的原因。因有决心改过,故不必惧人知其过。而当他真改过了,其人格也将因此次犯过的教训更为成熟。犹如日食、月食时,人们都看得见,也都仰望它恢复光明,所以能改过,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更加受人敬重。心术不正的小人,就不是这样了。他顾虑这、顾虑那,既担心丢失面子,又怕失去威信,所以面对自己的错误,总是抵赖闪躲,不惜作假掩饰过错,或谜过他人,甚而嫁祸他人
孔子因为尚未见过能发觉自己的过失,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所以发出“已矣乎”的感 叹。“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 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重视。孔子这番话看似说得太重些,实则不然,是我们 平时把过错看得太轻了。从孔子这一番感慨,可知当时可能充满了有过错却不认错的不好 现象。 人能自见其过,很不容易;见其过而内自讼,更不容易。如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则可以省 察自己,改正过错,日有进境。但人性之常,有了过错,为了颜面,不是加以强辩,便是 设法找借口,原谅自己,归罪他人,以减轻自己的咎戾。殊不知如此一来,过错愈犯愈 多,变成习性时,那么要改也就不容易了。 (七)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第 一九·二一) 【章旨】 子贡赞许君子勇于改过。 【注释】 1、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2、更:改也。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 人都仰望着。” 【析论】 孔子的学生颜回不贰过,过而能改,因此备受世人称道。孔子教人谨言慎行,但一个有高 尚品德的人,也不免会有犯过的时候,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勇于改正。 本章说明了在位的君子处理过失的光明态度。当他犯过,他不会文过饰非,他会勇于面对 自己的过失,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愿意诚心去检讨自己犯错的原 因。因有决心改过,故不必惧人知其过。而当他真改过了,其人格也将因此次犯过的教训 更为成熟。犹如日食、月食时,人们都看得见,也都仰望它恢复光明,所以能改过,不但 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更加受人敬重。 心术不正的小人,就不是这样了。他顾虑这、顾虑那,既担心丢失面子,又怕失去威信, 所以面对自己的错误,总是抵赖闪躲,不惜作假掩饰过错,或诿过他人,甚而嫁祸他人
一错再错。因不肯勇敢面对现实,承认错误,更不愿坦诚正视现实,改正过错,因而人们对他也就不是仰望的态度,而是夷的神色了。所以心地光明磊落、肯修养道德的君子,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又能改,那才算是真正的君子。(八)子夏日:“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第一九八)【章旨】子夏指责小人文过饰非,勉人应力行君子之道。【注释】文:音wen,掩饰。【译文】子夏说:“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析论】《雍也》篇曾记载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孟子公孙丑》也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子路,人家告诉他有过失,他就很高兴。)这说明了即使贤如颜回、子路,仍会犯过错,但他们知过能改。本来谁能无过,过而能改,也就善莫大爲。问题是一般人是否能如此坦诚、勇敢去承认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呢?事实上,为了面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勇于面对过错的。这也难怪子夏要指责小人有过不改,反而加以掩饰的现象。(九)子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一五·三十)【章旨】孔子勉人改过。【注释】是:此也,指“过而不改。【译文】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析论】
一错再错。因不肯勇敢面对现实,承认错误,更不愿坦诚正视现实,改正过错,因而人们 对他也就不是仰望的态度,而是鄙夷的神色了。 所以心地光明磊落、肯修养道德的君子,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 错。知过而又能改,那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八)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第一九·八) 【章旨】 子夏指责小人文过饰非,勉人应力行君子之道。 【注释】 文:音wèn,掩饰。 【译文】 子夏说:“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 【析论】 《雍也》篇曾记载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孟子·公孙丑》也说:“子路,人告之 以有过,则喜。”(子路,人家告诉他有过失,他就很高兴。)这说明了即使贤如颜回、子 路,仍会犯过错,但他们知过能改。本来谁能无过,过而能改,也就善莫大焉。问题是一 般人是否能如此坦诚、勇敢去承认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呢?事实上,为了面子,并不 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勇于面对过错的。这也难怪子夏要指责小人有过不改,反而加以掩饰的 现象。 (九)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一五·三十) 【章旨】 孔子勉人改过。 【注释】 是:此也,指“过而不改”。 【译文】 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 【析论】
在孔门中,是不强求人无过的。孔子在本章更明确点出过不足畏,而“不改”本身才是过失,他所要求于人的,只是改过。犯错不改,反而找理由掩饰,过错总是存在的。犯错之后,如不能断然改过,便会对所犯过错,千方百计去抵赖、否认,不惜做假证据,找假证人来强调自己的清白;如果事实俱在,不能狡赖,就只好过他人,或搬出万般理由来证明自己为情势所逼,不得不然;或干脆嫁祸他人,推得一干二净,甚至颠黑为白强词夺理。因而过错愈积愈重,积重而难返。孔子这两句话,真值得我们系心头,时刻反省。(+)子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第四一四)【章旨】孔子勉人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知己及谋不到职位。【注释】1、不患无位:人不要忧愁没有职位。2、患所以立:忧愁没有足以和职位相称的才德。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3、莫己知:即“莫知己”的倒装句法,谓没有人知道自己。4、可知:谓自己有可为人知的真才实学。【译文】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析论】孔子有好几则言论,教人不必忧愁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曾反复提到,虽然各处之论述,侧重各有不同,但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是说明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反求诸己,不应苛求、奢求别人。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忧虑的是自己以何种才德立于此职位上。换言之,无非教人充实自我才学,实至以后,名自来归。反之,名实不副,无才无德,纵然求得高职高位,也难胜任,“有位”也会成为“无位”,空欢喜一场罢了!犹“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迟早总会感到羞愧不已,而悄悄地自己溜走。此一严于责己、尽其在我的律己态度,在今天尤值得人们去深思和学习
在孔门中,是不强求人无过的。孔子在本章更明确点出过不足畏,而“不改”本身才是过 失,他所要求于人的,只是改过。犯错不改,反而找理由掩饰,过错总是存在的。 犯错之后,如不能断然改过,便会对所犯过错,千方百计去抵赖、否认,不惜做假证据、 找假证人来强调自己的清白;如果事实俱在,不能狡赖,就只好诿过他人,或搬出万般理 由来证明自己为情势所逼,不得不然;或干脆嫁祸他人,推得一干二净,甚至颠黑为白, 强词夺理。因而过错愈积愈重,积重而难返。 孔子这两句话,真值得我们萦系心头,时刻反省。 (十)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第四·一四) 【章旨】 孔子勉人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知己及谋不到职位。 【注释】 1、不患无位:人不要忧愁没有职位。 2、患所以立:忧愁没有足以和职位相称的才德。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 3、莫己知:即“莫知己”的倒装句法,谓没有人知道自己。 4、可知:谓自己有可为人知的真才实学。 【译文】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 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析论】 孔子有好几则言论,教人不必忧愁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 部分,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曾反复提到,虽然各处之论述,侧重各有不同,但中心思想 却是一致的,都是说明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反求诸己,不应苛求、奢求别人。 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忧虑的是自己以何种才德立于此职位 上。换言之,无非教人充实自我才学,实至以后,名自来归。反之,名实不副,无才无 德,纵然求得高职高位,也难胜任,“有位”也会成为“无位”,空欢喜一场罢了!犹“滥 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迟早总会感到羞愧不已,而悄悄地自己溜走。 此一严于责己、尽其在我的律己态度,在今天尤值得人们去深思和学习
(+一)子日:“君子病无能爲,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一五·一九)【章旨】孔子言君子学以为己,不忧愁别人不知,勉人努力进德修业。【注释】1、病:忧虑。2、人之不己知:即“人不知己”,谓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之,句中助词,无义。【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析论】此章大意是说有修养的人在意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在乎别人不理解、不知道自己。这是孔子很强调的观念。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应当力学励行,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与他人的知否本不相干。所以君子以“无能”为病,恨自己无能、不长进,不会去计较旁人是否知道自己。(十二)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一六)。【章旨】孔子教人不当强求人知,而应当力求知人。【注释】患:忧愁、忧虑。【译文】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析论】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要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该忧虑的是你不知道别人。吾人为学做人,人之知不知己原于己无损,毋需以此为患,但一般人多半反其道而行,总是只考虑到自己,而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其实,如果能凡事不那么自我本位的话,我们自能知人,亦能为人所知。臂如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邻居间甚至形同陌路。如果我们能先肯定对方,主动向对方招
(十一)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章旨】 孔子言君子学以为己,不忧愁别人不知,勉人努力进德修业。 【注释】 1、病:忧虑。 2、人之不己知:即“人不知己”,谓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之,句中助词,无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 【析论】 此章大意是说有修养的人在意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在乎别人不理解、不知道自 己。这是孔子很强调的观念。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应当力学励行,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 人格,与他人的知否本不相干。所以君子以“无能”为病,恨自己无能、不长进,不会去 计较旁人是否知道自己。 (十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一六)。 【章旨】 孔子教人不当强求人知,而应当力求知人。 【注释】 患:忧愁、忧虑。 【译文】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析论】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要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该忧虑的 是你不知道别人。吾人为学做人,人之知不知己原于己无损,毋需以此为患,但一般人多 半反其道而行,总是只考虑到自己,而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 其实,如果能凡事不那么自我本位的话,我们自能知人,亦能为人所知。譬如现代社 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邻居间甚至形同陌路。如果我们能先肯定对方,主动向对方招
呼,通常也会得到回应,如此相互认可的关系便能建立。如身为主管者,更要忧虑对属下的不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己不知人,则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人之不贤者,不能远之退之,所失甚巨,故当患。”(自己不知道别人,对于贤能的人就不能亲近他、任用他;对于不贤能的人,不能疏远他,(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屏退他,这种损失很重大,所以应当担忧是不是知道别人。)孔子又曾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勉人充实自己,不要忧虑人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要求自己具有可为人家知道(赏识)的才德。可与此章相对照,引人深思。生命如能自我充实,自然能显现出光辉,照射、温暖别人,影响别人,久而久之,自然近者闻风,远者也会向往,所以不必去忧虑别人不知自己。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学习阶段,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应该认真、努力充实自己,至于别人是否了解我、肯定我,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中便能有真正的喜悦与快乐。(十三)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第一五·一九)【章旨】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注释]1、疾:忧虑。2、没世:离开人世。没,音mo,终了、结束。3、称:称道、称扬。【译文】孔子说:“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析论】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又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一副皮囊使用不满百岁,但是声名却可以流传千古。有才德的君子怕的是生前无人称扬,死后亦无人称道,所以“疾没世而名不称爲”的“名”,并非指浮名虚誉,而是指真正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做出非凡贡献,为人所票敬怀念的善名实誉。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爲,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一些建树声望,那他也就没有可敬畏的了。)(《子罕》篇)君子在有生之年,即应努力追求能为世世代代传颂的美名,而不是遭人唾弃辱骂的恶名。正因疾没世而名不称,所以君子能勤勤愿愿、就蜕业业,修养品德,孜孜为善,谨言慎行,将一己所能发挥到极致,以求万世芳名
呼,通常也会得到回应,如此相互认可的关系便能建立。如身为主管者,更要忧虑对属下 的不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己不知人,则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人之不贤 者,不能远之退之,所失甚巨,故当患。”(自己不知道别人,对于贤能的人就不能亲近 他、任用他;对于不贤能的人,不能疏远他,(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屏退他,这种损失很 重大,所以应当担忧是不是知道别人。) 孔子又曾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勉人充实自己,不要忧虑人 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要求自己具有可为人家知道(赏识)的才德。可与此章相对照,引 人深思。生命如能自我充实,自然能显现出光辉,照射、温暖别人,影响别人,久而久 之,自然近者闻风,远者也会向往,所以不必去忧虑别人不知自己。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学 习阶段,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应该认真、努力充实自己,至于别 人是否了解我、肯定我,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中便能有真正的喜悦与快 乐。 (十三)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章旨】 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 【注释】 1、疾:忧虑。 2、没世:离开人世。没,音 mò,终了、结束。 3、称:称道、称扬。 【译文】 孔子说:“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析论】 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又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一副皮囊使用不满百 岁,但是声名却可以流传千古。有才德的君子怕的是生前无人称扬,死后亦无人称道,所 以“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并非指浮名虚誉,而是指真正为人民立德、立功、立 言,做出非凡贡献,为人所崇敬怀念的善名实誉。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 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一些建树声望,那他也就没有可敬畏的 了。)(《子罕》篇)君子在有生之年,即应努力追求能为世世代代传颂的美名,而不是遭 人唾弃辱骂的恶名。 正因疾没世而名不称,所以君子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修养品德,孜孜为善,谨言慎 行,将一己所能发挥到极致,以求万世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