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其犹病诸:恐怕还做不到。其,语气助词,大约、恐怕之意。犹,尚、还之意。病诸病之乎,等于“以之为病啊”。病,忧虑,动词。【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哩!【析论】本章是子路请教君子之道,孔子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项来说明修身的重要和三种不同层次的君子之道,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修为时有先后的次序。“修己以敬”是以“诚敬”的心和态度来修养自己,自己的品德修养好了,进一步要能帮助别人,就是要“修己以安人”。至于“修己以安百姓”,范围和对象就更广了。要使每一个人都安居乐业,就连尧、舜都很难完全做到。孔子曾说他的道是“一以贯之”,曾子说孔子之道是“忠恕”二字,“忠”是尽己,“恕”是推己,“修己以敬”是“忠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恕道”。这三个层次的重要性没有差别,但是它们有先后本未的差异。换句话说,要由“修己以敬”入手,进而竭尽所能,一贯地向“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方向开展下去。如果不能“修己以敬”,就想“安人”、安百姓”,那是舍本逐末,不会有效果的。“安百姓”。(三)司马牛问君子。子日:“君子不忧不惧。日:“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疫,夫何忧何惧?”(《颜渊》第一二·四)【章旨】孔子示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注释】内省不:自我反省,毫无愧作。疫,音jiu,衡愧。【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析论】司马牛是宋国桓之弟,桓離作乱,司马牛忧虑会招致灾祸,惧怕宗族灭绝。因此,在他问怎么样才算是君子的时候,孔子借机用“不忧不惧”来作回答,并为他解说道理,说明
4、其犹病诸:恐怕还做不到。其,语气助词,大约、恐怕之意。犹,尚、还之意。病诸, 病之乎,等于“以之为病啊”。病,忧虑,动词。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子路道: “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 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哩!” 【析论】 本章是子路请教君子之道,孔子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项, 来说明修身的重要和三种不同层次的君子之道,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修为时有先后的次 序。 “修己以敬”是以“诚敬”的心和态度来修养自己,自己的品德修养好了,进一步要能帮 助别人,就是要“修己以安人”。至于“修己以安百姓”,范围和对象就更广了。要使每一 个人都安居乐业,就连尧、舜都很难完全做到。 孔子曾说他的道是“一以贯之”,曾子说孔子之道是“忠恕”二字,“忠”是尽己,“恕” 是推己,“修己以敬”是“忠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恕道”。这三个层 次的重要性没有差别,但是它们有先后本末的差异。换句话说,要由“修己以敬”入手, 进而竭尽所能,一贯地向“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方向开展下去。如果不能 “修己以敬”,就想“安人”、安百姓”,那是舍本逐末,不会有效果的。“安百姓”。 (三)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 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一二·四) 【章旨】 孔子示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 【注释】 内省不疚:自我反省,毫无愧怍。疚,音 jiù,惭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君子不忧 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 和恐惧的呢?” 【析论】 司马牛是宋国桓魋之弟,桓魋作乱,司马牛忧虑会招致灾祸,惧怕宗族灭绝。因此,在他 问怎么样才算是君子的时候,孔子借机用“不忧不惧”来作回答,并为他解说道理,说明
君子由于能够自我反省,察觉自己毫无愧疫,内心充实无亏,自然无所忧惧。孔子一方面勉励司马牛要好好修为,做为一个君子;一方面也安慰他不要为兄长的事忧烦,不要为外来的横逆,常怀忧惧,消除他内心的不安。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坦荡荡”就是内心“不忧不惧”,无愧无作,充实而祥和。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又说:“充实之谓美。”(道德完备内在于己就是美。)这正是不忧不惧的写照。一个人在世上所忧的是德行学问是否修好了,要诚愿自励,不做对不起人的事,内心自然舒坦充实,不会有不安的愧作感觉,如此又有什么可以使我们忧愁,值得我们惧怕的呢?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这就是“内省不”、“问心无愧”的结果,不怕鬼敲门正是“不忧不惧”的表现。(四)子日:“君子不器。”(《为政》第二一二)【章旨】孔子言君子要有全方位的才德。【注释】不器: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血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析论】孔子治学,首在修德,而进德修业以通贯为先,不以一技一艺为贵。《里仁》篇中,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这一贯之道是“忠恕”,忠恕是修德之事,因此“君子不器”正是孔子修德的目标。孔子曾自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为,不至于逾越规矩。)(《为政》篇)正是修德到了通达的地步,这时候,孔子做起什么事来,都能得心应手。所以“君子”一词,可以说是“德”与“才”都出众的代名词,而“德”是体,“才”是用,唯其“德”周备,“才”的发挥应用才有意义,否则有才无德,可能还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来。所谓“不器”,是指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引申到人事上来,一个人只具一技一艺之长,而不能通贯万事万物共同道理的就叫“器”,如有些警察侦查犯罪;有些警察维护治安;有些警察指挥交通,他们各有一技一艺之长,但是指挥他们的警政长官,却不必去侦查犯罪等事,而能把这些警察领导指挥得很好。如果说这些警察有些类似“器”,而长官,就有些类似“不器”了。这种不器,有一点类似现代人所说的通才,通才者,多半通其理,不必斤斤于技艺,孔子主张有德者在位,以德化人,就是“不器”的表现
君子由于能够自我反省,察觉自己毫无愧疚,内心充实无亏,自然无所忧惧。孔子一方面 勉励司马牛要好好修为,做为一个君子;一方面也安慰他不要为兄长的事忧烦,不要为外 来的横逆,常怀忧惧,消除他内心的不安。 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坦荡荡”就是内心“不忧不惧”,无愧无怍,充实而祥和。孟 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又说:“充实之谓 美。”(道德完备内在于己就是美。)这正是不忧不惧的写照。 一个人在世上所忧的是德行学问是否修好了,要诚恳自励,不做对不起人的事,内心自然 舒坦充实,不会有不安的愧怍感觉,如此又有什么可以使我们忧愁,值得我们惧怕的呢? 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这就是“内省不疚”、“问心无愧”的 结果,不怕鬼敲门正是“不忧不惧”的表现。 (四)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一二) 【章旨】 孔子言君子要有全方位的才德。 【注释】 不器: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析论】 孔子治学,首在修德,而进德修业以通贯为先,不以一技一艺为贵。《里仁》篇中,孔子 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这一贯之道是“忠恕”,忠恕是修德之事,因此, “君子不器”正是孔子修德的目标。孔子曾自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而为,不至于逾越规矩。)(《为政》篇)正是修德到了通达的地步,这时候,孔 子做起什么事来,都能得心应手。所以“君子”一词,可以说是“德”与“才”都出众的 代名词,而“德”是体,“才”是用,唯其“德”周备,“才”的发挥应用才有意义,否则 有才无德,可能还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来。 所谓“不器”,是指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引申到人事上来,一个人只具一技 一艺之长,而不能通贯万事万物共同道理的就叫“器”,譬如有些警察侦查犯罪;有些警 察维护治安;有些警察指挥交通,他们各有一技一艺之长,但是指挥他们的警政长官,却 不必去侦查犯罪等事,而能把这些警察领导指挥得很好。如果说这些警察有些类似 “器”,而长官,就有些类似“不器”了。这种不器,有一点类似现代人所说的通才,通 才者,多半通其理,不必斤斤于技艺,孔子主张有德者在位,以德化人,就是“不器”的 表现
(五)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改。”(《学而》第一八)【章旨】孔子说做一个君子要庄重、忠信,结交益友,知过能改。【注释】1、重:庄重。2、威:威仪。3、固:坚实。4、无友不如己者: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友,动词,结交朋友。5、惮:音dan,畏惧。【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析论】本章为孔子教弟子修养的功夫:态度要庄敬、厚重,使自身有威仪,才能为学坚实。做人能忠诚信实,结交益友,相互切,知过必改。全章精神在于“踏实厚重”,以之修身、为学、交友、砥砺品行,则无往而不利,亦可一生受用。“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的朋友,不外三等人:一种是胜过自己的,一种是和自己相若的,一种是不如自己的。如果照这句话字面的意义来说:张三胜过了你,你想和他做朋友,而在张三说来,你不如他,他岂不是不愿和你做朋友?所以这句话要好好体验。春秋时,齐国的鲍叔牙和管仲相友善,后人称为“管鲍之交”。论地位,鲍家是齐国的世家,门第很高,管不如鲍;论才具,管大才,鲍不如管。二人曾合伙经商,按当时情形,这营业是鲍出资、管出力,但分红利时,管却多拿了,但鲍很谅解,认为管仲家贫应该多拿些。管、鲍二人,一个是才具较高,一个是德行较好,各有胜己之处,可供对方学习,交情才能建立,所以交友要学习对方的长处、优点,这样才能“以友辅仁”。(六)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一六)【章旨】孔子教人本质和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彬彬君子
(五)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第 一·八) 【章旨】 孔子说做一个君子要庄重、忠信,结交益友,知过能改。 【注释】 1、重:庄重。 2、威:威仪。 3、固:坚实。 4、无友不如己者: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友,动词,结交朋友。 5、惮:音 dàn,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 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析论】 本章为孔子教弟子修养的功夫:态度要庄敬、厚重,使自身有威仪,才能为学坚实。做人 能忠诚信实,结交益友,相互切磋,知过必改。全章精神在于“踏实厚重”,以之修身、 为学、交友、砥砺品行,则无往而不利,亦可一生受用。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的朋友,不外三等人:一种是胜过自己的,一种是 和自己相若的,一种是不如自己的。如果照这句话字面的意义来说:张三胜过了你,你想 和他做朋友,而在张三说来,你不如他,他岂不是不愿和你做朋友?所以这句话要好好体 验。春秋时,齐国的鲍叔牙和管仲相友善,后人称为“管鲍之交”。论地位,鲍家是齐国 的世家,门第很高,管不如鲍;论才具,管大才,鲍不如管。二人曾合伙经商,按当时情 形,这营业是鲍出资、管出力,但分红利时,管却多拿了,但鲍很谅解,认为管仲家贫, 应该多拿些。管、鲍二人,一个是才具较高,一个是德行较好,各有胜己之处,可供对方 学习,交情才能建立,所以交友要学习对方的长处、优点,这样才能“以友辅仁”。 (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一六) 【章旨】 孔子教人本质和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彬彬君子
【注释】1、质;本质,指内在。2、文:文采,指外表。3、野:陋粗俗。4、史:本为官府中掌文书的人。此指像史官之见闻宽广,外表文雅,虽不致部陋粗俗但本质未必朴实。此处作形容词用,与“野”意义相反。5、彬彬:此指文质兼备。6、文质彬彬:此处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来指人文雅有礼貌。【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析论】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等于本章讲的“质”,指学问、道德等而言;外表等于本章讲的“文”,指口才、仪态等而言。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词,不会表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的言词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所缺撼,因此,内在与外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的君子。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犹如一件器物的材质与外貌,材质好、外貌不好看,或者外貌好看、材质不好,人们不一定会很喜欢它,必须要二者兼美,才会得到人的喜爱,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内在外表双美具备,才能称为彬彬可观的君子。要特别注意的是,外表是指表现在外的语言能力、举止行为等,不是指天生外表的美丑。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又如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式指文笔或书法,也必须二者兼美,才是好文章,要想成为一个彬彬君子,又何尝不是如此!(七)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第四一〇)【章旨】孔子言君子不固执成见,以义为取舍标准。【注释】
【注释】 1、质:本质,指内在。 2、文:文采,指外表。 3、野:鄙陋粗俗。 4、史:本为官府中掌文书的人。此指像史官之见闻宽广,外表文雅,虽不致鄙陋粗俗, 但本质未必朴实。此处作形容词用,与“野”意义相反。 5、彬彬:此指文质兼备。 6、文质彬彬:此处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来指人文雅有礼貌。 【译文】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 适当,这才是君子。” 【析论】 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等于本章讲的“质”,指学问、道德等而言;外表等 于本章讲的“文”,指口才、仪态等而言。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词,不会表 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 文”。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的言词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 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质胜文”或“文胜质”, 都有所缺憾,因此,内在与外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 的君子。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犹如一件器物的材质与外貌,材质好、外貌不好看,或者外貌好 看、材质不好,人们不一定会很喜欢它,必须要二者兼美,才会得到人的喜爱,做人又何 尝不是如此,内在外表双美具备,才能称为彬彬可观的君子。要特别注意的是,外表是指 表现在外的语言能力、举止行为等,不是指天生外表的美丑。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又如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 式指文笔或书法,也必须二者兼美,才是好文章,要想成为一个彬彬君子,又何尝不是如 此! (七)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第四·一〇) 【章旨】 孔子言君子不固执成见,以义为取舍标准。 【注释】
1、君子之于天下也:君子对于天下。之,无义,介词。于,对于,动词。2、适:音di,专主,即“绝对如此”。3、莫:不肯,即“绝不如此”。4、义之与比:谓依从义理。原文本当作“与义比”,意为“和义相依从”,为了强调“义”,把“义”提为主语,成为“义与比”,再加“之”成“义之与比”。之,无义,介词。比,音bi,依从。【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析论】做一个君子,内心应该是大公无私的,对于一切事情会要求合乎公理,合乎正义。所以想做个君子的人,都会以公理、正义作为对待天下事的准则。但是这些人,却容易犯过于自信、胸中先有成见的毛病。一旦有了成见,不管赞成或反对,他都会以为自己是择善固执,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这种人自然不能称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要“无适,就是遇事不要绝对肯定;要“无莫”,就是不要绝对否定,一切要以公理、正义为依归,合于公理、正义的才加以肯定;不合的,才加以否定。研读此章要特别留意的是,君子是不是永远的“无适”、“无莫”?是不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会变成乡愿。孔子说的“无适”、“无莫是指未经“义之与比”前应当如此,一旦“义之与比”之后,就需要“适,需要“莫了。换句话说,未经以“义”为取舍之前,不能固执成见,既以“义”为依归,则要择善固执了。(八)子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一五一八)【章旨】孔子言君子立身处世以义为本质,配合礼、逊、信三者去完成。【注释】1、义以为质:即“以义为质”,意谓“用义来做本质”,质,本质。此下三句,句法相同。2、行:实践。3、孙:今作“逊”,谦逊
1、君子之于天下也:君子对于天下。之,无义,介词。于,对于,动词。 2、适:音 dí,专主,即“绝对如此”。 3、莫:不肯,即“绝不如此”。 4、义之与比:谓依从义理。原文本当作“与义比”,意为“和义相依从”,为了强调 “义”,把“义”提为主语,成为“义与比”,再加“之”成“义之与比”。之,无义,介 词。比,音 bì,依从。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 理恰当,便怎样干。” 【析论】 做一个君子,内心应该是大公无私的,对于一切事情会要求合乎公理,合乎正义。所以想 做个君子的人,都会以公理、正义作为对待天下事的准则。但是这些人,却容易犯过于自 信、胸中先有成见的毛病。一旦有了成见,不管赞成或反对,他都会以为自己是择善固 执,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这种人自然不能称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要“无适”,就是遇 事不要绝对肯定;要“无莫”,就是不要绝对否定,一切要以公理、正义为依归,合于公 理、正义的才加以肯定;不合的,才加以否定。 研读此章要特别留意的是,君子是不是永远的“无适”、“无莫”?是不是对于任何事情都 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会变成乡愿。孔子说的“无适”、“无莫” 是指未经“义之与比”前应当如此,一旦“义之与比”之后,就需要“适”,需要“莫” 了。换句话说,未经以“义”为取舍之前,不能固执成见,既以“义”为依归,则要择善 固执了。 (八)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一五·一 八) 【章旨】 孔子言君子立身处世以义为本质,配合礼、逊、信三者去完成。 【注释】 1、义以为质:即“以义为质”,意谓“用义来做本质”,质,本质。此下三句,句法相 同。 2、行:实践。 3、孙:今作“逊”,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