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考核及成绩评价标准 考核方式:考试 评价标准 成绩构成 评价方式 评价依据 作业 考查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每次作业单独评分,占平时成绩60%。 平时成绩(30%) 出勒及课贸 对学生的课堂话动评价,如参与课堂讨论、课堂发言 表现 的踊跃程度及正确率并结合出勤情况评分。占平时成 绩40%。 期末成结(70%) 闭卷老试 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语法分析题 等。其中,基础知识盟约占60%,能力题约占40%。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应的 章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课程目 课内 课后 语言学的对 了解什么是语言学:语言学 象、学科性 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 理论学 导言 、主要流 展阶段以及期间产生的主 阅读文 派及其在科 要流派:并了解语言字在 论 学体系中的前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学 地位 地位和重要作用 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第 一章 语言的社会 交际 是思维的工具 理论学 阅读文 语言的 功能和思维 4 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 习、讨 功能 动能 论 献 维功能。 了解什么是符号,什么是语 一当 语言的符号 阅读文 语言是 语 言符号:掌握语言结构的系 理论学 统1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习、讨 献、练 1、2、3 符号系 符号的系统 其是重点掌握组合关系 论 性 和聚合关系。 语产和音系 了解语音和音系以及音素 以及音素和 和音位的风别和联系:据 音位的区别 人米发 、准确掌握普通 和联系,从 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 笆一音 声学和发音 际音标:了解区别特征,并 理论学 阅读文 再音知 课 献、练 1、2 生理看人类 能够对具体语言中的音位 音系 进行分析:了解音系单位及 习 语语音,音 位和音系, 组织方式。 音位的聚合 和组合 第四章 语法单位 了解词和短语的结构:掌捏 语法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 10 理论学 阅读文 1、2、 语法的组合 习、讨献、练 3、4 17
17 4.考核及成绩评价标准 考核方式:考试 评价标准 成绩构成 评价方式 评价依据 平时成绩(30%) 作业 考查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每次作业单独评分,占平时成绩 60%。 出勤及课堂 表现 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评价,如参与课堂讨论、课堂发言 的踊跃程度及正确率并结合出勤情况评分。占平时成 绩 40%。 期末成绩(70%) 闭卷考试 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语法分析题 等。其中,基础知识题约占 60%,能力题约占 40%。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章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 应 的 课 程 目 课内 课后 标 导言 语言学的对 象、学科性 质、主要流 派及其在科 学体系中的 地位 了解什么是语言学;语言学 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 展阶段以及期间产生的主 要流派;并了解语言学在当 前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学科 地位和重要作用。 4 理 论 学 习 、 讨 论 阅 读 文 献 1 第一章 语言的 功能 语言的社会 功能和思维 功能 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 维功能。 4 理 论 学 习 、 讨 论 阅 读 文 献 1 第二章 语言是 符号系 统 语言的符号 性质,语言 符号的系统 性 了解什么是符号,什么是语 言符号;掌握语言结构的系 统性,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尤其是重点掌握组合关系 和聚合关系。 4 理 论 学 习 、 讨 论 阅 读 文 献 、 练 习 1、2、3 第三章 语音和 音系 语音和音系 以及音素和 音位的区别 和联系,从 声学和发音 生理看人类 语语音,音 位和音系, 音位的聚合 和组合 了解语音和音系以及音素 和音位的区别和联系;掌握 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 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 际音标;了解区别特征,并 能够对具体语言中的音位 进行分析;了解音系单位及 组织方式。 8 理 论 学 习 、 课 堂练习 阅 读 文 献 、 练 习 1、2、 3、4 第四章 语法 语法单位, 语法的组合 了解词和短语的结构;掌握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 10 理 论 学 习 、 讨 阅 读 文 献 、 练 1、2、 3、4
规则和聚合 则:堂挥语法意义、语法范 论 习 规则, 语法 畴、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等 意义、 语法 并能够结合具体语 形式、语法 进行分析:熟悉常见的语 手段和语 范畴,如性、数、格、体 范畴, 变换 时、态、人称、级等。 分析法 重点堂握基本词汇的特点, 词汇和词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同 句义。句子的话 第五章 义,词义的 义结构 句法语义范畴 理论学 阅读文 习、讨 献、练 1、2、 语义和 各种关系 4 3、4 语用 句义及其结 论 习 怩义素、语义场,并能使用 构,语用 义素分析法对具体语言现 象讲行分析 文字和语 了解汉字的特点,汉字和吧 言,文字的 语的关系: 了解文字的起 产生,文字 第六章 源、发展和改革,口语和书 理论学 的类型, 面语的关系。 文字 讨 阅读文 1、2 献 字的发展与 传播,书面 语 重点掌握语言发展的特点、 第七章 语言演变的 共同语和共同语的规范、社 理论学 语言演 原因和特 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话 阅读文 1、2、3 变与语 点,语言的 3 习、讨 献 言:掌握语言的分化和语言 论 言分化 分化 的统一。 了解借词和意译词、仿还词 第八章 牡会接触和 的区别: 语言接触 了解语言融合 理论学 阅读文 语言的 型 了解什么是双语现象 语言接触的 3 习、讨 1、2、3 接角触 以及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 论 类型 形式 洋还近、混合语 重点堂握语音系统的滴母 第九章 语音系统的 演变,语法 规律和历史比较法 语言 理论学 的演变,词 法、 词汇、语义演变的规律 4 、讨 阅读文 1、2、3 统的宿 汇和词义的 论 献 演变 合计 48
18 规则和聚合 规则,语法 意义、语法 形式、语法 手段和语法 范畴,变换 分析法 则;掌握语法意义、语法范 畴、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等 概念,并能够结合具体语言 进行分析;熟悉常见的语法 范畴,如性、数、格、体、 时、态、人称、级等。 论 习 第五章 语义和 语用 词 汇 和 词 义,词义的 各种关系, 句义及其结 构,语用义 重点掌握基本词汇的特点,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同 义词辨析,句义,句子的语 义结构,句法语义范畴,话 题和说明,焦点和预设;掌 握义素、语义场,并能使用 义素分析法对具体语言现 象进行分析。 4 理 论 学 习 、 讨 论 阅 读 文 献 、 练 习 1、2、 3、4 第六章 文字 文 字 和 语 言,文字的 产生,文字 的类型,文 字的发展与 传播,书面 语 了解汉字的特点,汉字和汉 语的关系;了解文字的起 源、发展和改革,口语和书 面语的关系。 4 理 论 学 习 、 讨 论 阅 读 文 献 1、2、 3、4 第七章 语言演 变与语 言分化 语言演变的 原 因 和 特 点,语言的 分化 重点掌握语言发展的特点、 共同语和共同语的规范、社 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 言;掌握语言的分化和语言 的统一。 3 理 论 学 习 、 讨 论 阅 读 文 献 1、2、3 第八章 语言的 接触 社会接触和 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的 类型 了解借词和意译词、仿译词 的区别;了解语言融合类 型;了解什么是双语现象, 以及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 形式——洋泾浜、混合语。 3 理 论 学 习 、 讨 论 阅 读 文 献 1、2、3 第九章 语言系 统的演 变 语音系统的 演变,语法 的演变,词 汇和词义的 演变 重点掌握语音系统的演变 规律和历史比较法;了解语 法、词汇、语义演变的规律。 4 理 论 学 习 、 讨 论 阅 读 文 献 1、2、3 合 计 48 --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基本信息 课程 课程 编号 B0320053 属性 必修☑选修口 学分 总学时64 理论 0 上机 。 实验 0 学时 学时 公共基础口综合素质口大类基础口院内平台口专业基础☑ 类 专业主干口 专业方向特色口 专业任选口 项峰课程口 先修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课号 开课 单位 文学院 适用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有 专业 课程负 张红翠 责人 撰写人 姜云鹂 审核人 张红翠 二、课程说明 1.课程介绍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 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文学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古 今中外的文学现象,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初步培养和提高运用文学理论去阅读、分 析和评价古今中外文学文本的能力,为其日后学习、研究中外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建立比 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素质。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is the Core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theory ofliterature understand the basic laws of literature,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literary phenomena of ancient and modem times,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view of art and aesthetics.To cuivat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sing literary theory to read,analyze and evaluat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ry textsand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quality for studying and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engaging in literary eriticism in the future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1)课程目标 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原理 目标2: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优秀成果,授课的同时向学生 们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目标3: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理论知识,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 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目标4: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文本以及文学现 象进行初步的研究。 19
19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一、基本信息 课程 编号 B0320053 课程 属性 必修☑ 选修□ 学分 4 总学时 64 理论 学时 0 上机 学时 0 实验 学时 0 课程 类别 公共基础□ 综合素质□ 大类基础□ 院内平台□ 专业基础☑ 专业主干□ 专业方向/特色□ 专业任选□ 顶峰课程□ 先修 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开课 单位 文学院 适用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课程负 责人 张红翠 撰写人 姜云鹏 审核人 张红翠 二、课程说明 1.课程介绍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 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文学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古 今中外的文学现象,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初步培养和提高运用文学理论去阅读、分 析和评价古今中外文学文本的能力,为其日后学习、研究中外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建立比 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素质。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is the Core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theory of literature, understand the basic laws of literature,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literary phenomena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view of art and aesthetic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using literary theory to read, analyze and evaluat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ry texts, and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quality for studying and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engaging i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future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1)课程目标 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原理。 目标 2: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优秀成果,授课的同时向学生 们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目标 3: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理论知识,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 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目标 4: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文本以及文学现 象进行初步的研究
(2)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排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 123 掌握系统的关于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 ● 理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 的了解 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哲学、历史、大连本土文 ● ● 学及其他人文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具有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 ● 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具备一定的外语阅读、翻译 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 能力 3.课程资源 (1)推荐参考救材及参考书目 类别 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参考教材 文学理论 童庆炳、李淮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9月 文学理论教程 参考书目 (第五版) 童庆炳 高等教有出版社 2015年6月 文学理论 勒内·韦勒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 (2)课程网站 http://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 4.考核及成绩评价标准 考核方式(考试) 评价标准 成绩构成 评价方式 评价依据 考勒 通过点名、课堂问答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以及 学习积极性。占平时成锁的20%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交流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 课堂交流 平时成绩 的理解掌握程度。占平时成绩的20% (40%) 拟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命题。要求学生围绕此命题完的 作业 篇小论文。占平时成绩的30% 期中考试 出一张试卷,考察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采用开卷考 试的形式。占平时成绩的302 期末成绩 主要圈型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 (60%) 闭卷考试 述题等。其中,基础知识题约占60%,能力题约占 40%
20 (2)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 课程目标 1 2 3 4 掌握系统的关于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 理论 ● ●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 的了解 ● ● 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哲学、历史、大连本土文 学及其他人文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 ● 具有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 ●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 ● ● ● 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具备一定的外语阅读、翻译 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 能力 ● ● 3.课程资源 (1)推荐参考教材及参考书目 类别 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参考教材 文学理论 童庆炳、李淮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9 月 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 (第五版)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年 6 月 文学理论 勒内·韦勒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年 1 月 (2)课程网站 http://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 4.考核及成绩评价标准 考核方式(考试) 评价标准 成绩构成 评价方式 评价依据 平时成绩 (40%) 考勤 通过点名、课堂问答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以及 学习积极性。占平时成绩的 20% 课堂交流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交流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 的理解掌握程度。占平时成绩的 20% 作业 拟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命题,要求学生围绕此命题完成 一篇小论文。占平时成绩的 30% 期中考试 出一张试卷,考察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采用开卷考 试的形式。占平时成绩的 30% 期末成绩 (60%) 闭卷考试 主要题型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 述题等。其中,基础知识题约占 60%,能力题约占 40%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 对应 章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方法和手段 的课 时 课内 课后 本节主要 讲述文学 理论的可 究对象 导言 性质和方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理解文 理论讲 查阅 2 相关 1 法以及教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材课本的 文献 指导思港 和罗辑纤 构 查阅 文学的性 文学的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 质 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6 理论计 质 相关 文献 2、3 了解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堂据文 第二 文学的的 文学的价 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 文 理论计 查阅 的真普美价值。了解文学功能的整 值与功能 值与功能 体性:重点掌握文学的认识与教 授 相关 1、2 文献 育、审美与娱乐等代表性功能。 第三章 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掌握文学创 理论计 查阅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作的心理机制、主体条件和追求 6 授 相关 文献 2、3 文学作品 的文本月 在把文学文本理解为一个独立自 次:文学 足的艺术世界的前提下,掌探其结 第四章: 形象的理 构层次的分析:重点掌握文学形象 论讲 查阅 1 文学作品 想形态 层的三种代表类型 一典型、煮 好 相关 2、3 文学作品 境、意象 了解各种不同类型和传 文献 的类型与 裁的作品的基本特征: 体裁 第五音 文学接 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文学接受的 理论讲 查阅 第一节: 文学接受 过程,重点掌握文学接受的创造性 相关 1、2 文学接受 以及文学经典的形成。 文献 的构成 第六章 掌握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 了解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能够运用 理论讲 查阅 1、 第一节: 文学批评 相关 合适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具体的文 文献 2、3 文学批评 本作品进行初步的分析
21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章节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 时 教学 方法和手段 对应 的课 程 目标 课内 课后 导言 本节主要 讲述文学 理论 的研 究对象、 性质和方 法以及教 材课本的 指导思想 和逻辑结 构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理解文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2 理论讲 授 查阅 相关 文献 1 第一章: 文学的性 质 文学的性 质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 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6 理论讲 授 查阅 相关 文献 1、 2、3 第二章: 文学的价 值与功能 文学的价 值与功能 了解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掌握文 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文学 的真善美价值。了解文学功能的整 体性;重点掌握文学的认识与教 育、审美与娱乐等代表性功能。 4 理论讲 授 查阅 相关 文献 1、2 第三章: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掌握文学创 作的心理机制、主体条件和追求 6 理论讲 授 查阅 相关 文献 1、 2、3 第四章: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 的文本层 次;文学 形象的理 想形态; 文学作品 的类型与 体裁 在把文学文本理解为一个独立自 足的艺术世界的前提下,掌握其结 构层次的分析;重点掌握文学形象 层的三种代表类型―――典型、意 境、意象;了解各种不同类型和体 裁的作品的基本特征; 12 理论讲 授 查阅 相关 文献 1、 2、3 第五章: 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 的构成 文学接受 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文学接受的 过程,重点掌握文学接受的创造性 以及文学经典的形成。 6 理论讲 授 查阅 相关 文献 1、2 第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掌握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了解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能够运用 合适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具体的文 本作品进行初步的分析。 6 理论讲 授 查阅 相关 文献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