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文明的:中突与界秩字的更是 “赞美神!我们不再研究战争,因为不再有战争”。 冷战结束时的异常欢欣时刻产生了和谐的错觉,它很快就被 证明确实是错觉。世界交得不同于20世纪初了,但并不一定是更 加和平。变化是不避免的,进步却不是如此。20世纪的其他每 一场重大冲突结束时都曾流行类似的和谐错觉。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是创造-一个能保障民正国家安全的世界的 战争,就像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多边 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他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 是遭到失败的权术”。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有“-一个所有热爱和 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注)然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改变了持续了 一个世纪之久的走向民正制的趋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真正 的全球冷战。冷战结束讨的和谐错觉很快被下述情况所驱散:发 生了大量的种族冲突和“种族清洗”,法律和秩序陷于崩溃,出现了 国家之间联盟和冲突的新模式,新共产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开始 复活,宗教原教旨主义得到了加强,俄国结束了同西方关系的“微 笑外交”和“同意政策”,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 突,…个正在兴起的中国日益自我伸张。在柏林墙倒塌五年之后, 世界比冷战时代的任何五年都更频繁地听到“种族灭绝”一词。一 个和谐世界的范式显然距离现实太遥远,它不能对后冷战世界作 有用的指导。 两个世界:我们和他们。虽然在一些重大冲突结束时出现了 对·个世界的期待,但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两个世界思维模式的倾 向再次出现。人们总是试图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集团中的和集 闭外的,我]的文明和那些野蛮人。学者们曾根据东方和西方、南 方和北方、中心和外围来分析世界。穆斯林传统上把世界分为 Dar al-Islam和Dar al-Harb,即和平的住所和战争的住所。这
第一享世界攻治的新时代 13 区分在相反的意义上反映在冷战结束时美国学若把世界刘分为 “和平地带”和“动乱地带”。前者包括西方和日木,它拥有大约 15%的世界人1,后者包括其他所有的入(注8) 说世界是巾两部分组成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现实,这 取决于如何界定这两部分。出现在各种名称下的最普遍的划分是 富裕(现代的、发达的)儿国家和贫穷(传统的、不发达的或发展中的) 国家。从疗史上来说,与这种经济划分方法相关的是西方和东方 之间的文化划分方法,后者较少强调经济富裕程度的差别,较多强 调基本的哲学、价值和生活方式差别。(注9)这些形象中的每一种都 反映了现实的某些成份,但同时又有局限性。富裕的现代国家具 有一些使它们区分于贫困的传统国家的共同特征,后者也具有一 些共同的特征.财富的差别可能导致社会之的冲突,但是有证 据表明这主要发生在当富裕的、更强人的社会试图征服贫穷的或 更传统的社会,并使之殖民化时。西方在400年间就是这样做的, 然后一些殖民地开始造反,发动了反对殖民国家的解放战争,殖民 国家则很可能失去了建立殖民帝国的意志。在当代世界,已发生 了非殖民化,殖民地的解放战争被已获得了解放的民族之间的冲 突所代替。, 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能的,因为 除了特殊的环境以外,穷国缺乏向富国挑战的政治团结力、经济实 力和军事能力,亚洲和拉丁美关洲的经济发展正在模糊所有者和一 无所有者之间的简单的界限。富因可能彼此进行贸易战;穷国可 能彼此进行暴力战争:但是贫穷的南方种富裕的北方之间的国际 阶级战争几乎像一个幸福和谐的世界一样远离现实。 把世界在文化上划分为两部分更没有意义。西方在某种层面 上是-个实体,然而,非西方国家除了它们都是非西方的之外还 有什么共同性吗?H本、中国、印度、穆斯林和非洲文明在宗教、杜 会结构、体制和普遍价值观方面几平没有共同之处。非西方的统
14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鱼建 一和东西方的两分法是西方制造出来的神话。这些神话带有东方 主义的缺陷,对此爱德华·赛义德作了适当的批评,因为他宜扬了 “熟人(欧洲、西方、‘我们')同陌生人(地中海以东地区、东方、‘他 们')之间的差别”,而且假定前者天生优越于后者(注0)冷战时 期,世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沿着…个意识形态系列两极化的。 然衍,不存在…个单。的文化系列。“东方”和“西方”文化上的两 极化,部分是出于把欧洲文明称作西方文明的普遍的但却是不幸 的做法所致。代替“东方和西方”的,是“西方和非西方”这一较恰 当的提法,它至少暗示存在着许多非西方。世界太复杂,以致不能 简单地在经济上把它划分为南方和北方,或在文化上把它划分为 东方和西方,就大多数目的而言,这样的想象是毫无意义的。 或多或少184个国家。描绘后冷战世界的第三个地图产生于 常常被称为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的东西。根据这一理论, 国家是世界事务中主要的而且确实是唯·重要的活动者,国家之 间的关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为了确保自已的生存和安全,国家 总是试图尽量扩大它们的权力。如果一个倒家看到另一个国家正 在增强自已的权力,因而成为一个潜在的威助时,它就要试图通过 加强自已的权力,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结盟,来保护自身安全。冷 战后世界中或多或少有184个国家的利益和行为都可以根据这些 假设来预测(注》 这种关于世界的描述对于分析国际事务和解释许多国家行为 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起点。国家是而且仍将是世界事务中起支配 作用的实体。它维持军队,实施外交,谈判条约,控制国际组织, 影响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塑造生产和商业。各国政府把确保本国 的外部安全作为优先考虑(虽然它们可能常常把对付内部威胁以 确保政府的安全作为更优先的考虑)。从整体上说,这一国家主义 范式的确比一个世界或两个世界的范式更现实地反映了全球政治
第一章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15 的情况,并提供了这方面的指导。 然而,它也有严重的局限。 它假设所有的国家都以问样的方式看待自已的利益,并以同 样的方式行动。它简单地假定权力是理解国家行为的唯-一出发 点,但却没有达到深入的理解。国家根据权力,但除此之外也根据 许多其他东西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国家固然常常试图保持均势, 但如果这就是它们所做的一切,那么西欧因家也许就会在40年代 末与苏联携手反对美国了。国家主要对所察觉的威胁作出反应, 欧洲国家因此看到了来自东方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事的威胁。 它们用一种根据经典现实主义理论无法预测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 利益。价值、文化和体制深刻地影响国家如何界定它们的利益。 国家的利益不仅受其内部价值和体制的影响,也受国际规范和国 际体制的影响。在主要的安全关注之上和之外,不同类型的国家 用不同的方式来界定自己的利益。具有类似文化和体制的国家会 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民主国家同其他民主国家有共问性, 因此不会彼此发动战争。加拿大不必同另一个国家结盟来威慑美 国的侵略。 在基本层面上,国家主义的范式所作的假设在整个历史上一 直是有效的,但它因此无助于我们理解冷战后的全球政治如何不 同于冷战期间和冷战之前的全球政治。然而它们之间显然存在着 差别。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 它们同具有与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并常常同 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国家根据其他国家的意图来确定 威助,而这些意图以及看待它们的方式受到文化考虑的强大影响。 公众和政治家不太可能认为威胁会产生于他们感到能够理獬和可 信任的民族,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语言、宗教、价值、体制和文化。 他们更可能认为威胁会来自那样一些国家:它们的社会具有不同 的文化,因此他们对之不理解和感到不可信任。既然马克思列宁
16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主义的苏联不再构成对自由世界的威胁,美国不再构成对共产主 义世界的威胁,那么这两个世界中的国家就日益认为威胁会来自 文化不同的社会。 尽管国家仍然是国际事务中的主要活动者,它们却也正在某 种程度上失去主权、职能和权力。国际机构现在宣称拥有判断和 限制国家在自已领七范围内行半的权利。在一些情况下,最人 注目的是在欧洲,国际机构已承担起以前由国家来执行的重要职 能、强有力的国际行政机构已被制造出来,它们直接作用于公民个 人。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国家政府丧失权力的趋势,其过程也是通 过把权力下放给次国家的、地区的、省的和地方的政治实体。在许 多国家,包括那些发达世界,中的国家,存在着提倡实质的自主和脱 离国家的地区运动、,各国政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失去了控制资 金从他们的国家流入和流出的能力,而且越来越难以控制思想、技 术、商品和人员的流动。简而言之,国家边界已日益变得容易被渗 透。所有这些发展导致许多人认为坚硬互碰的“台球”式国家将逐 渐消失,这种国家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曾一直被有 意地当作规范(注2):现在,各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国际秩序的出现 已更州接近于中世纪时期的情况。 完全的混乱。国家的弱化和“衰败的国家”的出现,促使人们 勾画出第四个无政府状态下的世界的形象。这-范式强调:政府 权威的崩溃;国家的分裂;部落、种族和宗教冲突的加强;国际犯罪 组织的出现;避难者倍增至数千万人;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武 *【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是神圣罗马帝国皂帝及欧洲多数邦国代表达成的 -一批协议的总称,它结束了欧洲长期混战(包括西班牙荷兰80年战争和德意志30年战 争)的局面、树定了各国温域和确认了他们的主权。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标怎着当代 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一个转折点。一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