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心理辅导室职能:1、通过心理调查、心理测试等,研究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教育对策2、指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开展力所能及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3、直接向全体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4、及时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并及时转介有关心理咨询治疗机构5、建立和营理好学生心理档案,每次团体或个别心理辅导后,心理教师必须做较为详细的书面记录6、组织进行学校心理辅导的科研工作(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守则1、热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愿意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奉献时间和精力,恪守心理咨询工作者的道德规范。2、守时守信,热情服务,让自已的工作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努力维护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声誉。3、心理辅导教师要遵循”尊重理解、真诚保密、助人自助”的辅导原则,认真做好来访者的接待工作,认真做好辅导谈话记录,多次谈话要建立咨询个案档案。4、心理辅导教师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对来访者有关资料、案例予以保密;单独保营,不列入学校有关档案,不将来访者的案例作为谈话资料。在因专业和教育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所有可能会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在得到来访者的书面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例外)。5、当心理辅导教师认为自已不适合对来访者进行辅导时,应对来访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本若对来访者负责任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或其他心理工作者。6、危机干预: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发现来访者有危害其自身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辅导教师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的上级主管部门)7、心理辅导教师应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与身心健康,在自身处于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避免接待来访者。8、心理辅导教师应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以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辅导技能和服务水平,并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三)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制度1、辅导室工作人员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到岗、按时下岗。2、辅导室卫生由当日咨询人员负责打扫,要求整洁舒适。3、辅导人员接待来访者时,必须热情周到,想人所及。4、辅导人员在咨询或者辅导时,须学会倾听,做好记录。5、辅导人员在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客观、仔细、耐心。6、辅导人员要及时整理来访者的材料,并做好分析与总结7、辅导人员要为来访者严守个人秘密,违者后果自负。辅导人员若不能当时解决问题,须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行约定时间解决。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向领导反映。8、辅导室在一定时期内要将咨询或者辅导情况归档,备以后查阅。9、辅导人员遇到确有心理问题严重到精神问题者可介绍到他处就医。10、辅导测量用表不可外借、复印,由咨询室统一营理使用。11、辅导人员要遵守管理制度,爱护室内公共财产,严格要求自已,做到爱室如家。12、对非工作人员,非辅导人员要阻挡入室。工作完毕,关好门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13、被辅导者应秉着三"诚”态度即:”诚实”、“诚尽”、诚心”。不得以随意的心态来对待。14、被辅导者在接受辅导人员的辅导过程中,应该虚心认真的和辅导人员进行交流,讲述自已即将或者要面临的困感和问题。第三节小学生心理评估:特点、过程与方法一、心理评估的基本知识心理评估是运用各种心理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量法等,围绕解决某一问题对学生心理所做的综合评价过程。在心理评估中,理解所拟评估的心理现象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从设计评价程序、选择测量工具到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家长或教师,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建议,每个环节都要求评估者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巧。(一)心理评估的模式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评估长期以来遵循差医学诊断模式,由于强调心理健康服务,心理疾病一直是评估的重点。这里评估即含有诊断的意义,通常要确定心理疾病的性质、程度以及起因,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现代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已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评估模式也逐步发展为一种更加整合的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最基本的工作都涉及到分类,即按照一套特殊的规则,将不同的心理现象放入不同的类别。分类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确定什么样的心理功能是变态的、偏常或需要治疗的,另一种是区别心理功能的类型或不同的维度
(一)小学心理辅导室职能: 1、通过心理调查、心理测试等,研究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教育对策 2、指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开展力所能及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 3、直接向全体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服务 4、及时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并及时转介有关心理咨询治疗机构 5、建立和管理好学生心理档案,每次团体或个别心理辅导后,心理教师必须做较为详细的书面 记录 6、组织进行学校心理辅导的科研工作 (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守则 1、热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愿意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奉献时间和精力,恪守心 理咨询工作者的道德规范。 2、守时守信,热情服务,让自己的工作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努力维护学校心理辅导 站的声誉。 3、心理辅导教师要遵循"尊重理解、真诚保密、助人自助"的辅导原则,认真做好来访者的接待 工作,认真做好辅导谈话记录,多次谈话要建立咨询个案档案。 4、心理辅导教师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对来访者有关资料、案例予以保密;单独保管,不列入 学校有关档案,不将来访者的案例作为谈话资料。在因专业和教育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 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所有可能会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在得到来访者的书 面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例外)。 5、当心理辅导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来访者进行辅导时,应对来访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本着 对来访者负责任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或其他心理工作者。 6、危机干预: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发现来访者有危害其自身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 辅导教师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的上级主管部 门)。 7、心理辅导教师应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与身心健康,在自身处于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避 免接待来访者。 8、心理辅导教师应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辅导技能和服务 水平,并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制度 1、辅导室工作人员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到岗、按时下岗。 2、辅导室卫生由当日咨询人员负责打扫,要求整洁舒适。 3、辅导人员接待来访者时,必须热情周到,想人所及。 4、辅导人员在咨询或者辅导时,须学会倾听,做好记录。 5、辅导人员在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客观、仔细、耐心。 6、辅导人员要及时整理来访者的材料,并做好分析与总结 7、辅导人员要为来访者严守个人秘密,违者后果自负。辅导人员若不能当时解决问题,须查阅 相关资料后再行约定时间解决。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向领导反映。 8、辅导室在一定时期内要将咨询或者辅导情况归档,备以后查阅。 9、辅导人员遇到确有心理问题严重到精神问题者可介绍到他处就医。 10、辅导测量用表不可外借、复印,由咨询室统一管理使用。 11、辅导人员要遵守管理制度,爱护室内公共财产,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爱室如家。 12、对非工作人员,非辅导人员要阻挡入室。工作完毕,关好门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13、被辅导者应秉着三"诚"态度即:"诚实"、"诚恳"、"诚心"。不得以随意的心态来对待。 14、被辅导者在接受辅导人员的辅导过程中,应该虚心认真的和辅导人员进行交流,讲述自己 即将或者要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评估:特点、过程与方法 一、心理评估的基本知识 心理评估是运用各种心理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量法等,围绕解决某一问题对学生 心理所做的综合评价过程。在心理评估中,理解所拟评估的心理现象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从设计 评价程序、选择测量工具到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家长或教师,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 方案或建议,每个环节都要求评估者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巧。 (一)?心理评估的模式 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评估长期以来遵循着医学诊断模式,由于强调心理健康服务,心理疾病一 直是评估的重点。这里评估即含有诊断的意义,通常要确定心理疾病的性质、程度以及起因,为心 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现代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已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评估模 式也逐步发展为一种更加整合的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最基本的工作都涉及到分类,即按照一 套特殊的规则,将不同的心理现象放入不同的类别。分类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确定什么样的心理功 能是变态的、偏常或需要治疗的,另一种是区别心理功能的类型或不同的维度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决定了心理功能分类系统并不完美。以尚不完美的分类随意为被评价者贴标签,尤其是对儿童,将会带来很大的危险。由于这一问题的污染效应许多专家强调了心理评估的个别化。他们认为,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心理功能的评价也应保持这种独特性,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应具有特异性,而不必与其他个体去比较或归入某一类别。其实,心理评价的一般性和特异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应当考虑的。心理正常或偏常、智商高或低总是相比较而言的,但每个个体的表现形式,不同问题的独特组合,不同心理功能的内部差异以及问题的成因却又是特殊的。因此,对学生的心理评价必须慎之又慎。分类是以特殊的规则或理论模式为基础的。临床心理学的分类模式至今仍影响若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评估。这些模式有医学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1.医学模式医学模式主要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产生的,它认为只要存在一种心理或精神疾病,就会有表明这种疾病存在的症状,诊断系统定义了哪些特征是诊断的指标。医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由于强调了心理障碍的核心症状,因而不同的诊断系统会因用于定义心理障碍的理论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第二,由于强调了病理学的内容,诊断系统在病与非病之间作了明确的划分,基本的假设就是有障碍与无障碍的个体间有质的区别。2.多元模式多元模式又称心理测量方法。在这种模式中,多元统计技术被用来分离出有内部联系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症状是用行为间或行为与协变量间的统计关系来定义的。如果行为间有高相关,那么这些行为就构成了一个症候群。决定行为间协方差关系的主要统计方法是因素分析。这种模式强调了量的差别。一旦行为症决通过统计分析被分离出来,那么儿童在行为客维度的机能水平就可确定了。行为症状是沿着正常到偏常的连续体被概化的。一般是将儿童与代表性常模样本相比较,在某些维度上如果远低于常模团体的平均水平,即被认为是偏常的。3.整合模式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正常与非正常间质的区别,而多元模式则过分依赖统计分析,又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都暴露出一些缺陷。儿童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现象可能是分布在一个正常的连续体上,而另一些可能适合于做质的区分。如果能够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心理评估的水平。现在,心理评估更多地强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与机能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二)心理评估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拉特(M.Rutter)和加米泽(N.Garmezy)在其发展心理病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发展心理病理学的一般原则,即儿童的情感和行为机能必须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同时也必须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学生的行为,同样也应是学校心理学中心理评估的普遍原则。心理评估中与发展有关的理念主要涉及发展常模、发展过程、发展的稳定性。1.发展常模在发展的背景下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首先要考虑发展常模。儿童的许多行为是随年龄变化的,在某一年龄段很普遍的行为,在其他年龄段可能相对就不普遍。如对黑暗和想象中的生物的恐惧在学前和低年级学龄儿童中相当普遍,但以后随年龄增长就减弱了。承认儿童行为的发展变化对于心理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同样的行为在某一年龄段属发展正常范围内的,而在另一年龄段却可能是病理的指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因而在选择评估工具时应当考虑评估工具是否提供了适当的、特定的年龄常模;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心理机能或行为在某些年龄段发展变化较快,而在其他年龄段变化却相对平稳,年龄常模中年龄组的划分应能体现这一特点;正确利用发展常模所提供的信息对评估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心理评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2.发展过程为了正确解释评估的结果,评价者还必须了解发展过程。发展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青少年的一般发展过程,一是每个评估对象独特的个人发展史。一般发展过程指年龄阶段的发展。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机能?如认知、情感、言语?或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或发展需要,这种独特的发展需要导致了与年龄相关的发展变化。仅把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与年龄常模比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行为在某些年龄段有明显的增多,不能确定它们究竞是正常发展过程的变形,或是与正常发展有质的偏离的病理发展过程的指标。例如,对权威的反叛和质疑是青少年拒绝父母或社会价值的表现,这是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过程中抗争的一种形式。当青少年第一次出现了这类行为问题时,最好把它看作是正常发展中的变形;而在前青少年期儿童表现出这些行为问题时,也许就是比较严重的病理征兆。一些研究表明,有些行为问题发生在青少年期很可能是短暂的,而发生在青春期前则可能是较为严重的或长期的。儿童的个人发展史应包括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如胎儿期、新生儿期、学龄期等?的一般发展状况,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个体独特的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探明心理问题形成的机制和原因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决定了心理功能分类系统并不完美。以尚不完美 的分类随意为被评价者贴标签,尤其是对儿童,将会带来很大的危险。由于这一问题的污染效应, 许多专家强调了心理评估的个别化。他们认为,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心理功能的 评价也应保持这种独特性,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应具有特异性,而不必与其他个体去比较或归入某 一类别。其实,心理评价的一般性和特异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应当考虑的。心理正常或 偏常、智商高或低总是相比较而言的,但每个个体的表现形式,不同问题的独特组合,不同心理功 能的内部差异以及问题的成因却又是特殊的。因此,对学生的心理评价必须慎之又慎。 分类是以特殊的规则或理论模式为基础的。临床心理学的分类模式至今仍影响着学校心理学中 的心理评估。这些模式有医学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 1.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主要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产生的,它认为只要存在一种心理或精神疾病,就会有表明 这种疾病存在的症状,诊断系统定义了哪些特征是诊断的指标。医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由 于强调了心理障碍的核心症状,因而不同的诊断系统会因用于定义心理障碍的理论不同而有很大的 差别;第二,由于强调了病理学的内容,诊断系统在病与非病之间作了明确的划分,基本的假设就 是有障碍与无障碍的个体间有质的区别。 2. 多元模式 多元模式又称心理测量方法。在这种模式中,多元统计技术被用来分离出有内部联系的行为模 式,行为的症状是用行为间或行为与协变量间的统计关系来定义的。如果行为间有高相关,那么这 些行为就构成了一个症候群。决定行为间协方差关系的主要统计方法是因素分析。这种模式强调了 量的差别。一旦行为症状通过统计分析被分离出来,那么儿童在行为各维度的机能水平就可确定 了。行为症状是沿着正常到偏常的连续体被概化的。一般是将儿童与代表性常模样本相比较,在某 些维度上如果远低于常模团体的平均水平,即被认为是偏常的。 3.整合模式 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正常与非正常间质的区别,而多元模式则过分依赖统计分析,又缺乏明确 的理论支持,都暴露出一些缺陷。儿童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现象可能是分布在一个正常的连续体上, 而另一些可能适合于做质的区分。如果能够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心理评估的水平。 现在,心理评估更多地强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与机能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 式。 (二)心理评估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拉特(M.Rutter)和加米泽(N.Garmezy)在其发展心理病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发展心理 病理学的一般原则,即儿童的情感和行为机能必须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同时也必须在发展的框 架内去评价。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学生的行为,同样也应是 学校心理学中心理评估的普遍原则。心理评估中与发展有关的理念主要涉及发展常模、发展过程、 发展的稳定性。 1.发展常模 在发展的背景下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首先要考虑发展常模。儿童的许多行为是 随年龄变化的,在某一年龄段很普遍的行为,在其他年龄段可能相对就不普遍。如对黑暗和想象中 的生物的恐惧在学前和低年级学龄儿童中相当普遍,但以后随年龄增长就减弱了。承认儿童行为的 发展变化对于心理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同样的行为在某一年龄段属发展正常范围内的,而在另 一年龄段却可能是病理的指标。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因而在选择评估工具时应当考虑评估工具是否提供了 适当的、特定的年龄常模;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心理机能或行为在某些年龄段发展变化较 快,而在其他年龄段变化却相对平稳,年龄常模中年龄组的划分应能体现这一特点;正确利用发展 常模所提供的信息对评估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心理评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2.发展过程 为了正确解释评估的结果,评价者还必须了解发展过程。发展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 青少年的一般发展过程,一是每个评估对象独特的个人发展史。 一般发展过程指年龄阶段的发展。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机能?如认知、情 感、言语?或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或发展需要,这种独特 的发展需要导致了与年龄相关的发展变化。仅把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与年龄常模比较,并不能解释为 什么一些行为在某些年龄段有明显的增多,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正常发展过程的变形,或是与正常 发展有质的偏离的病理发展过程的指标。 例如,对权威的反叛和质疑是青少年拒绝父母或社会价值的表现,这是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 过程中抗争的一种形式。当青少年第一次出现了这类行为问题时,最好把它看作是正常发展中的变 形;而在前青少年期儿童表现出这些行为问题时,也许就是比较严重的病理征兆。一些研究表明, 有些行为问题发生在青少年期很可能是短暂的,而发生在青春期前则可能是较为严重的或长期的。 儿童的个人发展史应包括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如胎儿期、新生儿期、学龄期等?的一般发展状 况,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个体独特的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探明心理问题形成的机制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