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李克用后唐庄宗明宗 第一节李克用 李克用(856908),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勗之父,其祖先为西突厥别部, 因驻帐于沙陀碛(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自号为沙陀部,以朱邪为姓。 祖父朱邪赤心,随唐将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有功,被任为单于大都护、振武 军节度使,并赐姓为李,名国昌。李克用,别号李璠儿,一目失明,又号独 眼龙。他为李存勗称帝建国奠定了基础。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李国昌拒绝调任云州(今山西大同东北)刺 史、大同军防御使。当时任云州守捉使的李克用杀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占 据云州,自称留后。唐廷派兵镇压,结果反为所败。次年,僖宗即位,改用 招抚政策,任命李克用为大同军防御使。后来,李国昌父子又与朝廷发生摩 擦,几经胜败,一度逃亡鞑靼。中和元年(881),黄巢攻占长安,唐僖宗召 李克用入援。次年李克用等击败尚让于良田陂(今陕西华县西南),黄巢被 迫退出关中。李克用升任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为使相。 从此,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一带便成为他用兵的根据地。中和四年,李 克用率军在河南地区大败黄巢军,一直追到曹州冤朐(今山东定陶西)。返 回途中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发生上源驿事件,险些为朱温所杀,于是双方 结怨,形同水火。“僖宗和解之,用破巢功,封克用陇西郡王”°。此后李克 用利用各地军阀矛盾不断征战,进一步壮大了在河东地区的势力。光启元年 (885)底,曾出兵帮助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打败唐将 朱玫后一度攻入京城。唐僖宗辗转凤翔(今属陕西)、宝鸡(今属陕西)到 兴元(今汉中),两年后才回到长安。昭宗即位后,对李克用采取姑息态度, 但迫于朱温的压力,让宰相张濬带兵征讨,结果张濬战败,昭宗只得继续让 步,于乾宁二年(895)底进封他为晋王,成为唐末割据势力中被封王的第 人。次年正月,昭宗打算再次任命张濬为相,李克用上表说:“若陛下朝以 张濬为相,则臣将暮至阙廷!”‘吓得昭宗只好改变主意。当朱温进攻兖(今 属山东)、郓(今东平西北)的朱瑄兄弟时,他派兵前去援救,意在牵制朱 温向河北发展势力。此后为争夺河东、河北的南部地区而与朱温血战连年, 尽管一度居于下风,但他在太原地区的根基已经深不可摇。天复四年(904) 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改年号为天祐。李克用认为这是朱温的把戏,拒用 “天祐”而继续使用“天复”年号。三年后,朱温灭唐建梁,改元开平,李 克用不承认朱梁政权,才开始用天祐年号而称此年为天祐四年,表示他继续 奉唐朝正朔,与朱温势不两立。次年病死,终年53岁。 第二节后唐庄宗李存勗 百战平河北 李存勗(885-926),李克用长子。天祐五年(梁开平二年,908)正月, 《新五代史》卷4《唐庄宗纪》上。 《新五代史》卷4《唐庄宗纪》上
第三章 李克用 后唐庄宗 明宗 第一节 李克用 李克用(856—908),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勗之父,其祖先为西突厥别部, 因驻帐于沙陀碛(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自号为沙陀部,以朱邪为姓。 祖父朱邪赤心,随唐将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有功,被任为单于大都护、振武 军节度使,并赐姓为李,名国昌。李克用,别号李璠儿,一目失明,又号独 眼龙。他为李存勗称帝建国奠定了基础。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李国昌拒绝调任云州(今山西大同东北)刺 史、大同军防御使。当时任云州守捉使的李克用杀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占 据云州,自称留后。唐廷派兵镇压,结果反为所败。次年,僖宗即位,改用 招抚政策,任命李克用为大同军防御使。后来,李国昌父子又与朝廷发生摩 擦,几经胜败,一度逃亡鞑靼。中和元年(881),黄巢攻占长安,唐僖宗召 李克用入援。次年李克用等击败尚让于良田陂(今陕西华县西南),黄巢被 迫退出关中。李克用升任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为使相。 从此,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一带便成为他用兵的根据地。中和四年,李 克用率军在河南地区大败黄巢军,一直追到曹州冤朐(今山东定陶西)。返 回途中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发生上源驿事件,险些为朱温所杀,于是双方 结怨,形同水火。“僖宗和解之,用破巢功,封克用陇西郡王”①。此后李克 用利用各地军阀矛盾不断征战,进一步壮大了在河东地区的势力。光启元年 (885)底,曾出兵帮助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打败唐将 朱玫后一度攻入京城。唐僖宗辗转凤翔(今属陕西)、宝鸡(今属陕西)到 兴元(今汉中),两年后才回到长安。昭宗即位后,对李克用采取姑息态度, 但迫于朱温的压力,让宰相张濬带兵征讨,结果张濬战败,昭宗只得继续让 步,于乾宁二年(895)底进封他为晋王,成为唐末割据势力中被封王的第一 人。次年正月,昭宗打算再次任命张濬为相,李克用上表说:“若陛下朝以 张濬为相,则臣将暮至阙廷!”②吓得昭宗只好改变主意。当朱温进攻兖(今 属山东)、郓(今东平西北)的朱瑄兄弟时,他派兵前去援救,意在牵制朱 温向河北发展势力。此后为争夺河东、河北的南部地区而与朱温血战连年, 尽管一度居于下风,但他在太原地区的根基已经深不可摇。天复四年(904) 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改年号为天祐。李克用认为这是朱温的把戏,拒用 “天祐”而继续使用“天复”年号。三年后,朱温灭唐建梁,改元开平,李 克用不承认朱梁政权,才开始用天祐年号而称此年为天祐四年,表示他继续 奉唐朝正朔,与朱温势不两立。次年病死,终年 53 岁。 第二节 后唐庄宗李存勗 百战平河北 李存勗(885—926),李克用长子。天祐五年(梁开平二年,908)正月, ① 《新五代史》卷 4《唐庄宗纪》上。 ② 《新五代史》卷 4《唐庄宗纪》上
李克用病死,24岁的他袭位为晋王。二月即杀其觊觎王位的叔父李克宁以稳 定内部;四月又从潞州(今山西长治)前线调回周德威以麻痹梁军。他对诸 将说:“汴人闻我有丧,必谓不能兴师;又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 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岀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 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随即亲率大军分三路进 攻,李嗣源等率先破除梁军所建“夹城”,从东北面进入潞州城与守将李嗣 昭会师,杀梁兵万余,俘梁副招讨使符道昭等将领300人,取得了潞州解围 战的全胜。朱温闻讯慨叹不止。接着,李存勗又乘王建、李茂贞合攻朱梁大 安(今陕西勉县西南)之机,派周德威进攻晋州(今山西临汾),在神山(今 浮山南)大败梁军。 天祐六年,镇守同州(今陕西大荔)的后梁大将刘知俊叛附李茂贞,要 求增援,李存勗亲率大军到阴地关(今山西灵石南关),再次派周德威攻打 晋州,在蒙阬(今曲沃北)击败梁军。次年,朱温派王景仁攻打唐昭宗所封 赵王王镕的镇(今河北正定)、定(今属河北)二州,王镕向李存勗求援, 李存勗力排众议率兵往救,在赵州(今赵县)境内的柏乡(今属河北)一带 与梁军对垒。天祐八年正月,装备精良的梁军被打得大败,斩首2万,缴获 马匹300,辎重无数。经此柏乡之战,梁军元气大伤,被迫从深(今深县)、 冀(今冀县)二州撤退。晋军则接连南攻邢(今邢台)、魏(今大名北) 博(今山东聊城东)、卫(今河南汲县)等州,一直打到黄河北岸。次年, 梁军再次北攻,屠枣强(今河北枣强东),围蒨县(今景县),结果又被晋 军打得大败,朱温狼狈南撤。 正当李存勗南攻之时,幽州(今北京)一带的刘守光打算乘机谋取镇、 定二州。李存勗担心重蹈当年吴王夫差争黄池之会和楚项羽贪伐齐之利的覆 辙,回师对付刘守光。他先用骄兵之计,促使庸愚无赖的刘守光忘乎所以, 然后派周德威统兵3万联合镇、定二州之兵,围攻幽州。经两年作战,终于 俘杀了刘守光及其父刘仁恭。这样,幽冀一带也都处在李存勗的控制之下。 建后唐、灭后梁 天祐十二年(梁贞明元年,915),梁末帝乘魏博节度使杨师厚病死之机, 将其所辖六州分为两镇,以图削弱藩镇势力,结果引起魏博兵变。变兵请降 附晋,李存勗乘势占领魏州,杀变兵首领张彦,亲自兼领魏博节度使。接着 又攻取德州(今山东陵县)、澶州(今河南清丰西)。次年在大败梁援军之 后又攻取了卫州、磁州(今河北磁县)、洺州(今永年东南)、邢州。而相 州(今河南安阳)、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和贝州(今清河西)均不战而 取。这样,黄河以北除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一地外,尽为晋军所占。 天祐十四年李存勗攻占博州在黄河南岸的杨刘城(今山东东阿东北) 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并一度攻入郓州(今东平西北),胡柳陂(今 山东鄄城西南)一战,周德威战死,后反败为胜。次年,又在澶州之南夹黄 河筑德胜南北两城,并架浮桥相通,成为晋军南进的又一桥头堡。梁军多次 进攻均被击退,晋军势力大为发展。李存勗身为晋王,作战常身先士卒,喜 欢自引轻骑迫敌营挑战,因此常陷险境。有人劝他,他说:“定天下者非百 0《旧五代史》卷27《唐庄宗纪》
李克用病死,24 岁的他袭位为晋王。二月即杀其觊觎王位的叔父李克宁以稳 定内部;四月又从潞州(今山西长治)前线调回周德威以麻痹梁军。他对诸 将说:“汴人闻我有丧,必谓不能兴师;又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 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 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①随即亲率大军分三路进 攻,李嗣源等率先破除梁军所建“夹城”,从东北面进入潞州城与守将李嗣 昭会师,杀梁兵万余,俘梁副招讨使符道昭等将领 300 人,取得了潞州解围 战的全胜。朱温闻讯慨叹不止。接着,李存勗又乘王建、李茂贞合攻朱梁大 安(今陕西勉县西南)之机,派周德威进攻晋州(今山西临汾),在神山(今 浮山南)大败梁军。 天祐六年,镇守同州(今陕西大荔)的后梁大将刘知俊叛附李茂贞,要 求增援,李存勗亲率大军到阴地关(今山西灵石南关),再次派周德威攻打 晋州,在蒙阬(今曲沃北)击败梁军。次年,朱温派王景仁攻打唐昭宗所封 赵王王镕的镇(今河北正定)、定(今属河北)二州,王镕向李存勗求援, 李存勗力排众议率兵往救,在赵州(今赵县)境内的柏乡(今属河北)一带 与梁军对垒。天祐八年正月,装备精良的梁军被打得大败,斩首 2 万,缴获 马匹 3000,辎重无数。经此柏乡之战,梁军元气大伤,被迫从深(今深县)、 冀(今冀县)二州撤退。晋军则接连南攻邢(今邢台)、魏(今大名北)、 博(今山东聊城东)、卫(今河南汲县)等州,一直打到黄河北岸。次年, 梁军再次北攻,屠枣强(今河北枣强东),围蓨县(今景县),结果又被晋 军打得大败,朱温狼狈南撤。 正当李存勗南攻之时,幽州(今北京)一带的刘守光打算乘机谋取镇、 定二州。李存勗担心重蹈当年吴王夫差争黄池之会和楚项羽贪伐齐之利的覆 辙,回师对付刘守光。他先用骄兵之计,促使庸愚无赖的刘守光忘乎所以, 然后派周德威统兵 3 万联合镇、定二州之兵,围攻幽州。经两年作战,终于 俘杀了刘守光及其父刘仁恭。这样,幽冀一带也都处在李存勗的控制之下。 建后唐、灭后梁 天祐十二年(梁贞明元年,915),梁末帝乘魏博节度使杨师厚病死之机, 将其所辖六州分为两镇,以图削弱藩镇势力,结果引起魏博兵变。变兵请降 附晋,李存勗乘势占领魏州,杀变兵首领张彦,亲自兼领魏博节度使。接着 又攻取德州(今山东陵县)、澶州(今河南清丰西)。次年在大败梁援军之 后又攻取了卫州、磁州(今河北磁县)、洺州(今永年东南)、邢州。而相 州(今河南安阳)、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和贝州(今清河西)均不战而 取。这样,黄河以北除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一地外,尽为晋军所占。 天祐十四年李存勗攻占博州在黄河南岸的杨刘城(今山东东阿东北), 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并一度攻入郓州(今东平西北),胡柳陂(今 山东鄄城西南)一战,周德威战死,后反败为胜。次年,又在澶州之南夹黄 河筑德胜南北两城,并架浮桥相通,成为晋军南进的又一桥头堡。梁军多次 进攻均被击退,晋军势力大为发展。李存勗身为晋王,作战常身先士卒,喜 欢自引轻骑迫敌营挑战,因此常陷险境。有人劝他,他说:“定天下者非百 ① 《旧五代史》卷 27《唐庄宗纪》一
战何由得之,安可深居帷房以自肥乎?”0 天祐二十年(梁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勗在魏州称帝,以天祐二十 年为同光元年,国号不用晋而用唐,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继承人,以增强 反梁的号召力,史称后唐,李存勗庙号庄宗。 李存勗即位后,得知后梁郓州防守空虚,就派李嗣源乘虚而入,占领郓 州。这使后梁朝廷大恐,急派大将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率精锐沿河东下。 后唐军在德胜失守后坚守杨刘,李存勗亲率援军赶到,几度激战,终于保住 了杨刘并迫使梁军撤退。接着又趁梁军(时王彦章已被段凝取代)渡河北上 和各路梁军分兵作战导致汴梁地区防守空虚之机,决定不顾归路被断、后方 不稳等不利因素而直捣后梁首都开封,以李嗣源为先锋,接连获胜,擒王彦 章等梁将多人,轻骑兼程顺利攻入汴梁。梁末帝自杀,李存勗就此完成了灭 梁大业。废开封府为汴州,后定都东都洛阳(今属河南)。同光三年灭前蜀, 达到后唐全盛时期。 治国乏术 李存勗骁勇善战,胆略过人,战绩非凡,堪称杰出的军事家。但是他治 国乏术,用人无方,称帝三年而终至众叛亲离、身死族灭。 李存勖弊政之一是重用伶人和宦官。他幼善音律,常自傅粉墨与伶人共 戏,因而伶人们恃宠怙势,出入宫掖,侮弄朝臣。其中为害最烈的是伶官景 进,“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将相大臣都 因忌惮而去讨好他。 李存勗除了以伶人为耳目外,还用宦官为心腹。同光元年(923)十二月 定都洛阳后,恢复唐朝旧制,“诏天下访求唐时宦者悉送京师,得数百人 宦者遂复用事”2。于是宫内各执事和诸道监军都用宦官。他采纳宦官的建议, “分天下财赋为内外府,州县上供者入外府,充经费;方镇贡献者入内府, 充游宴及给赐左右。于是外府常虚竭无余而内府山积”③。唐代后期宦官跋扈 之势俨然重现,引起朝臣的不满。 李存勗弊政之二是允许皇后干政。他的皇后刘氏,本来不是元妃,是 个连亲生父亲都不肯相认的势利小人。因为有宠于李存勗,后来进封为皇后。 伶官如景进、降将如段凝、张全义、袁象先都通过厚赂刘氏而得到重用。同 光四年,因军粮不足军心动摇,宰相请发内库供应诸军,刘氏竟交出妆具银 盆两只和三名幼皇子,说宫中别无积蓄,让朝廷拿去卖了以充军需,吓得宰 相赶紧退出。大将郭崇韬于同光三年带兵伐蜀,仅用70天就迫使蜀主王衍出 降,立了大功。但他与宦官不合,宦官诬告他有异心,李存勗还在犹豫之际, 刘氏竟出手教,密令杀郭崇韬父子。后又牵连杀大将朱友谦及其部将史武等 7人,皆灭其族。 这些杀戮导致后唐功臣宿将人人自危,诸镇怨愤,流言四起。伐蜀建功 的骁将康延孝为郭、朱复仇而反唐,尽管很快兵败身死,但是魏博方面的兵 ①《资治通鉴》卷270,后梁贞明四年八月。 ①《新五代史》卷37《景进传》 ②《新五代史》卷38《宦者传》。 《资治通鉴》卷273,后唐同光二年二月
战何由得之,安可深居帷房以自肥乎?”① 天祐二十年(梁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勗在魏州称帝,以天祐二十 年为同光元年,国号不用晋而用唐,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继承人,以增强 反梁的号召力,史称后唐,李存勗庙号庄宗。 李存勗即位后,得知后梁郓州防守空虚,就派李嗣源乘虚而入,占领郓 州。这使后梁朝廷大恐,急派大将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率精锐沿河东下。 后唐军在德胜失守后坚守杨刘,李存勗亲率援军赶到,几度激战,终于保住 了杨刘并迫使梁军撤退。接着又趁梁军(时王彦章已被段凝取代)渡河北上 和各路梁军分兵作战导致汴梁地区防守空虚之机,决定不顾归路被断、后方 不稳等不利因素而直捣后梁首都开封,以李嗣源为先锋,接连获胜,擒王彦 章等梁将多人,轻骑兼程顺利攻入汴梁。梁末帝自杀,李存勗就此完成了灭 梁大业。废开封府为汴州,后定都东都洛阳(今属河南)。同光三年灭前蜀, 达到后唐全盛时期。 治国乏术 李存勗骁勇善战,胆略过人,战绩非凡,堪称杰出的军事家。但是他治 国乏术,用人无方,称帝三年而终至众叛亲离、身死族灭。 李存勖弊政之一是重用伶人和宦官。他幼善音律,常自傅粉墨与伶人共 戏,因而伶人们恃宠怙势,出入宫掖,侮弄朝臣。其中为害最烈的是伶官景 进,“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①。将相大臣都 因忌惮而去讨好他。 李存勗除了以伶人为耳目外,还用宦官为心腹。同光元年(923)十二月 定都洛阳后,恢复唐朝旧制,“诏天下访求唐时宦者悉送京师,得数百人, 宦者遂复用事”②。于是宫内各执事和诸道监军都用宦官。他采纳宦官的建议, “分天下财赋为内外府,州县上供者入外府,充经费;方镇贡献者入内府, 充游宴及给赐左右。于是外府常虚竭无余而内府山积”③。唐代后期宦官跋扈 之势俨然重现,引起朝臣的不满。 李存勗弊政之二是允许皇后干政。他的皇后刘氏,本来不是元妃,是一 个连亲生父亲都不肯相认的势利小人。因为有宠于李存勗,后来进封为皇后。 伶官如景进、降将如段凝、张全义、袁象先都通过厚赂刘氏而得到重用。同 光四年,因军粮不足军心动摇,宰相请发内库供应诸军,刘氏竟交出妆具银 盆两只和三名幼皇子,说宫中别无积蓄,让朝廷拿去卖了以充军需,吓得宰 相赶紧退出。大将郭崇韬于同光三年带兵伐蜀,仅用 70 天就迫使蜀主王衍出 降,立了大功。但他与宦官不合,宦官诬告他有异心,李存勗还在犹豫之际, 刘氏竟出手教,密令杀郭崇韬父子。后又牵连杀大将朱友谦及其部将史武等 7 人,皆灭其族。 这些杀戮导致后唐功臣宿将人人自危,诸镇怨愤,流言四起。伐蜀建功 的骁将康延孝为郭、朱复仇而反唐,尽管很快兵败身死,但是魏博方面的兵 ① 《资治通鉴》卷 270,后梁贞明四年八月。 ① 《新五代史》卷 37《景进传》。 ② 《新五代史》卷 38《宦者传》。 ③ 《资治通鉴》卷 273,后唐同光二年二月
变终于酿成了后唐历史上的重大事变。 魏博军队是后唐的一支精锐部队,攻灭后梁,屡建战功,却反而受到李 存勗的猜忌。同光四年(926)二月,戍守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南)的魏博 士兵期满回镇,到达贝州,接到敕令要他们就地留屯。于是人心浮动,发生 兵变,指挥使杨仁晸被杀。变兵奉赵在礼为帅,焚掠贝州后兼程南下,攻占 邺都(今河北临漳西南)。李存勗急派元行钦带兵进讨反为所败。危急之际, 不得已起用向来为之所猜忌的宿将李嗣源率侍卫亲军前去镇压。兵至邺都城 下,亲军哗变,拥李嗣源入城与赵在礼联军。李嗣源本无此意,但迫于内外 形势,在无以自明的情况下率变兵南下。李存勗得知情况大变,急忙率扈从 兵2.5万从洛阳东进大梁,途中得知大梁失守,只好下令回师,沿途士兵逃 亡一半。他再三抚慰士卒许以厚赏,士兵们说他赐与太晚,人亦不感圣恩。 好不容易回到洛阳,亲军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率众哗变,在混战中李存勗为 流矢射中身死,终年43岁。 李存勗能词,有3首传世。其《一叶落》云:“一叶落,搴朱箔,此时 景物正萧索。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著。”表明这位 能征惯战的代北健儿并非普通的一介武夫 第三节明宗李嗣源 善战建奇功 李嗣源(867-933),唐沙陀部人。本名邈佶烈。为李克用养子,改名 李嗣源。即帝位后又更名李璠,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本是李克用部将之子,生于应州金城县(今山西应县)。13岁丧 父,李克用收养为子。善骑射,“为人质厚寡言,执事恭谨”,上源驿事件 时,17岁的他在乱兵流矢中舍命保护李克用逾垣脱难,因而更受信任,掌亲 骑,为侍卫长。乾宁三年(896)李嗣源奉命率兵3000前去援救朱瑾,在任 城(今山东济宁)一举击败梁军,解了兖州(今属山东)之围,威名大振 李克用把他所率500骑兵命名为“横冲都”。光化三年(900)又在邢州青山 今河北邢台西北)大败乘胜追击的后梁名将葛从周,战场上他亲自冲锋陷 阵,身中四矢,从此“李横冲”的雅号名重四方。而他“每有战功,未尝自 伐”。“凡所赐与,分给部下。”诸将争功时,他从容说:“公辈以口击贼, 吾以手击贼!”于是众惭而止。 李存勗继位为晋王后,与朱温大战于柏乡(今属河北),面对装备齐整 的梁军赤、白两马队,李嗣源笑道:“彼虚有其表耳,翌日当归吾■中。” 战斗中他跃马挺身,直取梁军白马都,生擒二骑校而回。于是士气大振,取 得了柏乡之战的重大胜利。他因功而被任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 此后,他曾北伐幽州(今北京),逼降刘守光爱将元行钦。天祐十三年 (916)随李存勗东征,攻占后梁的磁(今河北磁县)、相(今河南安阳)等 州,因而改任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后又转任安国节度使(镇邢州,今 ①《新五代史》卷6《唐明宗纪》 ②《旧五代史》作300。今从《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卷35《唐明宗纪》
变终于酿成了后唐历史上的重大事变。 魏博军队是后唐的一支精锐部队,攻灭后梁,屡建战功,却反而受到李 存勗的猜忌。同光四年(926)二月,戍守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南)的魏博 士兵期满回镇,到达贝州,接到敕令要他们就地留屯。于是人心浮动,发生 兵变,指挥使杨仁晸被杀。变兵奉赵在礼为帅,焚掠贝州后兼程南下,攻占 邺都(今河北临漳西南)。李存勗急派元行钦带兵进讨反为所败。危急之际, 不得已起用向来为之所猜忌的宿将李嗣源率侍卫亲军前去镇压。兵至邺都城 下,亲军哗变,拥李嗣源入城与赵在礼联军。李嗣源本无此意,但迫于内外 形势,在无以自明的情况下率变兵南下。李存勗得知情况大变,急忙率扈从 兵 2.5 万从洛阳东进大梁,途中得知大梁失守,只好下令回师,沿途士兵逃 亡一半。他再三抚慰士卒许以厚赏,士兵们说他赐与太晚,人亦不感圣恩。 好不容易回到洛阳,亲军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率众哗变,在混战中李存勗为 流矢射中身死,终年 43 岁。 李存勗能词,有 3 首传世。其《一叶落》云:“一叶落,搴朱箔,此时 景物正萧索。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著。”表明这位 能征惯战的代北健儿并非普通的一介武夫。 第三节 明宗李嗣源 善战建奇功 李嗣源(867—933),唐沙陀部人。本名邈佶烈。为李克用养子,改名 李嗣源。即帝位后又更名李璠,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本是李克用部将之子,生于应州金城县(今山西应县)。13 岁丧 父,李克用收养为子。善骑射,“为人质厚寡言,执事恭谨”①,上源驿事件 时,17 岁的他在乱兵流矢中舍命保护李克用逾垣脱难,因而更受信任,掌亲 骑,为侍卫长。乾宁三年(896)李嗣源奉命率兵 3000②前去援救朱瑾,在任 城(今山东济宁)一举击败梁军,解了兖州(今属山东)之围,威名大振, 李克用把他所率 500 骑兵命名为“横冲都”。光化三年(900)又在邢州青山 (今河北邢台西北)大败乘胜追击的后梁名将葛从周,战场上他亲自冲锋陷 阵,身中四矢,从此“李横冲”的雅号名重四方。而他“每有战功,未尝自 伐”。“凡所赐与,分给部下。”诸将争功时,他从容说:“公辈以口击贼, 吾以手击贼!”③于是众惭而止。 李存勗继位为晋王后,与朱温大战于柏乡(今属河北),面对装备齐整 的梁军赤、白两马队,李嗣源笑道:“彼虚有其表耳,翌日当归吾■中。” 战斗中他跃马挺身,直取梁军白马都,生擒二骑校而回。于是士气大振,取 得了柏乡之战的重大胜利。他因功而被任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 此后,他曾北伐幽州(今北京),逼降刘守光爱将元行钦。天祐十三年 (916)随李存勗东征,攻占后梁的磁(今河北磁县)、相(今河南安阳)等 州,因而改任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后又转任安国节度使(镇邢州,今 ① 《新五代史》卷 6《唐明宗纪》。 ② 《旧五代史》作 300。今从《新五代史》。 ③ 《旧五代史》卷 35《唐明宗纪》一
河北邢台)。当契丹进攻幽州时,周德威告急,诸将认为契丹不可能持久, 食尽自还,到那时追击有利。李嗣源力排众议,认为“德威尽忠于家国,孤 城被攻,危亡在即,不宜更待敌衰”。请求立即派他前去援救,李存勗同意 后,李嗣源随即率部为前锋进到易州(今易县)。他分析敌我形势,采“潜 行溪涧,袭其不备”的战术,临阵与长子李从珂奋命血战,动员部属说:“为 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以身殉国,正在今日。诸君观吾父子与敌周旋! 2他挺身入阵,所向披靡,大败契丹,解了幽州之围。凯旋魏州(今大名北) 时,李存勗亲自郊迎慰劳,进位检校太保。 同光元年(923)李嗣源调任横海节度使(镇沧州,今沧州南)。当时的 战场形势对新建的后唐政权充满危险:梁、唐两军主力对峙于黄河沿岸, 路梁军正急攻泽州(今山西晋城),而唐将李继韬却以潞州(今长治)降梁, 这等于断了唐军的归路。在这危急关头,李嗣源欣然领命奇袭郓州(今山东 东平西北),并且击退了梁军的反扑,俘虏了梁将王彦章,大大改变了战场 上的形势。接着,他果决地提岀西攻汴州(今河南开封)的策略,并率千骑 为前锋一举攻占汴梁,梁末帝自杀,梁亡。李存勗喜不自禁,激动地说:“吾 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之。”°不久,进位兼中书令。 逆取顺守,革除弊政 灭梁后,李嗣源又曾受命北伐契丹,征讨潞州叛将,所向克捷,进位太 尉,移镇汴州成为蕃汉兵马总管。同光三年(925)再次领兵北破契丹,被调 任为镇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这时开始遭到李存勗的猜忌,有人告诫他 已经到了“德业振主者身危”的地步,要他“宜自图之 同光四年二月,赵在礼据魏州发动兵变,李存勗派元行钦前去镇压反为 所败,只好派李嗣源前往,结果李嗣源与变兵合流,率军攻回洛阳,结束了 李存勗的统治。李嗣源初入洛阳时称监国,几天后即位于李存勗的灵枢前, 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篡夺。 《旧五代史》对李嗣源的夺位多有粉饰回护,但其“逆取”的实质总是 难以尽掩。不过他即位后在革除弊政方面历来颇受史家肯定。首先是裁减宫 人、伶人和宦官。“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 悉归之有司”2。“量留后宫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鹰坊二十人,御 厨五十人,自余任从所适。诸司使务,有名无实者,皆废之。”以此来整肃 宫掖,经济上节省开支,政治上排除干扰。第二是诛杀宦官佞幸。“即位伊 始,下诏斩“直以聚敛为事”、“天下皆怨苦之”°的租庸使孔谦,废除其苛 敛之法。“又罢诸道监军使,以庄宗由宦官亡国,命诸道尽杀之。”“宦官 数百人,窜匿山林,或落发为僧,至晋阳者七十余人,诏北指挥使李从温悉 ①《旧五代史》卷35《唐明宗纪》 2《旧五代史》卷35《唐明宗纪》 3《旧五代史》卷35《唐明宗纪》 ①《旧五代史》卷35《唐明宗纪》 ②《新五代史》卷6《唐明宗纪》 《资治通鉴》卷275,天成元年四月。 《新五代史》卷26《孔谦传》
河北邢台)。当契丹进攻幽州时,周德威告急,诸将认为契丹不可能持久, 食尽自还,到那时追击有利。李嗣源力排众议,认为“德威尽忠于家国,孤 城被攻,危亡在即,不宜更待敌衰”①。请求立即派他前去援救,李存勗同意 后,李嗣源随即率部为前锋进到易州(今易县)。他分析敌我形势,采“潜 行溪涧,袭其不备”的战术,临阵与长子李从珂奋命血战,动员部属说:“为 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以身殉国,正在今日。诸君观吾父子与敌周旋!” ②他挺身入阵,所向披靡,大败契丹,解了幽州之围。凯旋魏州(今大名北) 时,李存勗亲自郊迎慰劳,进位检校太保。 同光元年(923)李嗣源调任横海节度使(镇沧州,今沧州南)。当时的 战场形势对新建的后唐政权充满危险:梁、唐两军主力对峙于黄河沿岸,一 路梁军正急攻泽州(今山西晋城),而唐将李继韬却以潞州(今长治)降梁, 这等于断了唐军的归路。在这危急关头,李嗣源欣然领命奇袭郓州(今山东 东平西北),并且击退了梁军的反扑,俘虏了梁将王彦章,大大改变了战场 上的形势。接着,他果决地提出西攻汴州(今河南开封)的策略,并率千骑 为前锋一举攻占汴梁,梁末帝自杀,梁亡。李存勗喜不自禁,激动地说:“吾 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之。”③不久,进位兼中书令。 逆取顺守,革除弊政 灭梁后,李嗣源又曾受命北伐契丹,征讨潞州叛将,所向克捷,进位太 尉,移镇汴州成为蕃汉兵马总管。同光三年(925)再次领兵北破契丹,被调 任为镇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这时开始遭到李存勗的猜忌,有人告诫他 已经到了“德业振主者身危”的地步,要他“宜自图之”①。 同光四年二月,赵在礼据魏州发动兵变,李存勗派元行钦前去镇压反为 所败,只好派李嗣源前往,结果李嗣源与变兵合流,率军攻回洛阳,结束了 李存勗的统治。李嗣源初入洛阳时称监国,几天后即位于李存勗的灵枢前, 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篡夺。 《旧五代史》对李嗣源的夺位多有粉饰回护,但其“逆取”的实质总是 难以尽掩。不过他即位后在革除弊政方面历来颇受史家肯定。首先是裁减宫 人、伶人和宦官。“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 悉归之有司”②。“量留后宫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鹰坊二十人,御 厨五十人,自余任从所适。诸司使务,有名无实者,皆废之。”③以此来整肃 宫掖,经济上节省开支,政治上排除干扰。第二是诛杀宦官佞幸。“即位伊 始,下诏斩“直以聚敛为事”、“天下皆怨苦之”①的租庸使孔谦,废除其苛 敛之法。“又罢诸道监军使,以庄宗由宦官亡国,命诸道尽杀之。”“宦官 数百人,窜匿山林,或落发为僧,至晋阳者七十余人,诏北指挥使李从温悉 ① 《旧五代史》卷 35《唐明宗纪》一。 ② 《旧五代史》卷 35《唐明宗纪》一。 ③ 《旧五代史》卷 35《唐明宗纪》一。 ① 《旧五代史》卷 35《唐明宗纪》一。 ② 《新五代史》卷 6《唐明宗纪》。 ③ 《资治通鉴》卷 275,天成元年四月。 ① 《新五代史》卷 26《孔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