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朱温灭唐建梁的“禅代之际,翔谋居多”,因而朱温称帝后,敬 翔格外受到重用。朱温把唐代向来由宦官掌权的枢密院改名为崇政院,任命 敬翔知院事。这是一个甚至比宰相更为重要的职务,可以“参谋议于禁中, 承上旨宣宰相而行之。宰相非进对时有所奏请,及已受旨应复请者,皆具记 事,因崇政院以闻,得旨则复宣于宰相”。敬翔因而“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自言惟马上得休息”a。乾化元年(911)进位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鸾 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 乾化二年六月,朱温病重,把敬翔召到病榻前受顾托命。“命敬翔出友 珪为莱州刺史,即令之官。已宣旨,未行敕”。此事由于朱友珪发动政变杀 父自立而罢。 朱氏老奴 朱友珪上台后,对敬翔有戒心,便以李振取代他为知崇政院事,任命敬 翔为宰相。敬翔则称病不参与政事。 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赵岩等人用事,敬翔受到排挤,更加郁郁不得志。 朱友贞昏庸无能,对内未能处理好魏博问题,引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 变;对外在与李存勗争战中,深处宫禁盲目指挥,强使刘浔速战而兵败,几 乎尽失河北各地。贞明三年(917)十二月,赵岩不顾环境紧迫,劝朱友贞行 郊天之礼。敬翔谏曰:“国家自刘浔失律以来,府藏殚竭,箕敛百姓,供军 不暇,郊祀之礼,颁行赏赉,所谓取虚名而受实弊也。况晋人压境,车驾未 可轻动。”可是朱友贞不予采纳。龙德三年(923),李存勗攻占郓州,后 梁情势更加危急,敬翔上书批评朱友贞“委蛇守文,以儒雅自喜,而遣贺瓌 为将,岂足当彼之余锋乎?”2并且自请上前线效力。赵岩等认为他是在发牢 骚,不用其谋 后来,后梁名将王彦章受挫于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前线,朱友贞听 谗言以“智勇俱无”的段凝取代了王彦章前线统帅地位。李存勗长驱奔袭汴 梁,朱友贞急召段凝回师援汴,可是段凝有异志,顾望不来。在此危急关头 朱友贞急请敬翔出主意。敬翔说:“臣受国恩,仅将三纪,从微至著,皆先 朝所遇,虽名宰相,实朱氏老奴耳!事陛下如事郎君,以臣愚诚,敢有所隐!” 接着说当初曾经极谏陛下慎于用人而不纳,现在纵张良、陈平复生也难以转 祸为福了,表示只好以死相殉。 李存勗攻陷梁都开封,招降梁臣。李振前去投降,敬翔得悉后说:“李 振谬为丈夫耳!朱氏与晋仇雠,我等始同谋画,致君无状,今少主伏剑于国 门,纵新朝赦罪,何面目入建国门也。”“随即自经而卒。数日后,其族被诛。 ①《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四月 2《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四月 ③《资治通鉴》卷268,乾化二年六月。 《旧五代史》卷9《梁末帝纪》中 《新五代史》卷21《敬翔传》 《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 《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
由于在朱温灭唐建梁的“禅代之际,翔谋居多”①,因而朱温称帝后,敬 翔格外受到重用。朱温把唐代向来由宦官掌权的枢密院改名为崇政院,任命 敬翔知院事。这是一个甚至比宰相更为重要的职务,可以“参谋议于禁中, 承上旨宣宰相而行之。宰相非进对时有所奏请,及已受旨应复请者,皆具记 事,因崇政院以闻,得旨则复宣于宰相”。敬翔因而“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自言惟马上得休息”②。乾化元年(911)进位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鸾 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 乾化二年六月,朱温病重,把敬翔召到病榻前受顾托命。“命敬翔出友 珪为莱州刺史,即令之官。已宣旨,未行敕”③。此事由于朱友珪发动政变杀 父自立而罢。 朱氏老奴 朱友珪上台后,对敬翔有戒心,便以李振取代他为知崇政院事,任命敬 翔为宰相。敬翔则称病不参与政事。 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赵岩等人用事,敬翔受到排挤,更加郁郁不得志。 朱友贞昏庸无能,对内未能处理好魏博问题,引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 变;对外在与李存勗争战中,深处宫禁盲目指挥,强使刘浔速战而兵败,几 乎尽失河北各地。贞明三年(917)十二月,赵岩不顾环境紧迫,劝朱友贞行 郊天之礼。敬翔谏曰:“国家自刘浔失律以来,府藏殚竭,箕敛百姓,供军 不暇,郊祀之礼,颁行赏赉,所谓取虚名而受实弊也。况晋人压境,车驾未 可轻动。”①可是朱友贞不予采纳。龙德三年(923),李存勗攻占郓州,后 梁情势更加危急,敬翔上书批评朱友贞“委蛇守文,以儒雅自喜,而遣贺瓌 为将,岂足当彼之余锋乎?”②并且自请上前线效力。赵岩等认为他是在发牢 骚,不用其谋。 后来,后梁名将王彦章受挫于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前线,朱友贞听 谗言以“智勇俱无”的段凝取代了王彦章前线统帅地位。李存勗长驱奔袭汴 梁,朱友贞急召段凝回师援汴,可是段凝有异志,顾望不来。在此危急关头, 朱友贞急请敬翔出主意。敬翔说:“臣受国恩,仅将三纪,从微至著,皆先 朝所遇,虽名宰相,实朱氏老奴耳!事陛下如事郎君,以臣愚诚,敢有所隐!” ③接着说当初曾经极谏陛下慎于用人而不纳,现在纵张良、陈平复生也难以转 祸为福了,表示只好以死相殉。 李存勗攻陷梁都开封,招降梁臣。李振前去投降,敬翔得悉后说:“李 振谬为丈夫耳!朱氏与晋仇雠,我等始同谋画,致君无状,今少主伏剑于国 门,纵新朝赦罪,何面目入建国门也。”④随即自经而卒。数日后,其族被诛。 ① 《资治通鉴》卷 266,开平元年四月。 ② 《资治通鉴》卷 266,开平元年四月。 ③ 《资治通鉴》卷 268,乾化二年六月。 ① 《旧五代史》卷 9《梁末帝纪》中。 ② 《新五代史》卷 21《敬翔传》。 ③ 《旧五代史》卷 18《敬翔传》。 ④ 《旧五代史》卷 18《敬翔传》
第二节张全义恢复洛阳经济 张全义(852-926),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初名 言,又作居言。降唐后唐昭宗赐名全义。唐亡后,在后梁做官,主动请求改 名,朱温赐名宗奭。后梁灭亡后,归降后唐,为讨好新朝,去后梁所赐名, 请准恢复原名全义。如此趋附权势而反复改名,史不多见。 张全义出生在“世为田农”的家庭。祖父张琏、父张诚都是农民。他自 己曾在县里做小吏,多次受到县令的困辱,于是就逃亡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 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主管大齐的 水运事务。黄巢失败时,他到河阳(今河南孟县)投降唐将诸葛爽,屡立战 功,诸葛爽表请唐廷任他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 光启二年(886)十月,诸葛爽病死,大将刘经与张全义立诸葛爽之子诸 葛仲方为留后。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今属河南) 战,刘经为李罕之所败,退守河阳。诸葛仲方年幼,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 张全义竟与李罕之结为同盟,调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他与李 罕之退保怀州(今沁阳),并向李克用求援。在李克用所派援军的联合进攻 下,刘经和诸葛仲方被迫逃往汴州投靠朱温。于是李罕之自领河阳节度使, 以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 当时的洛阳,经过多年战乱,仅存断壁残垣,破败不堪。张全义初到时, 那里“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全义麾下,才百余人,相与保 中州城。四野俱无耕者”。张全义从他的部下中选出18人为屯将,每人发给 面旗一张榜,到周围18县的残存墟落树旗张榜,招抚流散逃亡的民众,劝 耕农桑,恢复生产。张全义为政宽简,除杀人者要偿命处死以外,其余都从 轻处罚。“无严刑,无租税,民归之者如市,又选壮者教以战阵,以御寇盗 数年之后,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 土。”洛阳周围30里内,有蚕麦丰收的农家,他一定亲自到访,召来全家老 幼,赏给酒食衣料,表示慰劳。“民间言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 良麦佳茧则笑耳”。对于有田荒芜的,他就召集民众查问原因,有因为缺牛 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邻里负责助耕。“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 李罕之是张全义的“刻臂为盟,永同休戚”的患难之交,又是张的上级, 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因军中乏食而经常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及缣帛,次数多了,张全义不满。文德 元年(88)张全义于李罕之出兵攻打河东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新绛) 二州时,乘其后方无备,派兵袭取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无奈, 投奔李克用,讨得援兵3万回攻河阳,围困日久,城中食尽,张全义部“啖 木屑以度朝夕”,向朱温求救,朱温派兵救援才得解围。朱温安排大将丁会 守河阳,令张全义依旧担任河南尹。张全义感谢这一次救命之恩,从此听命 于朱温。 《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 ①《资治通鉴》卷257,光启三年六月 ②《旧五代史》卷15《李罕之传》 《五代史阙文》,引自《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注
第二节 张全义恢复洛阳经济 张全义(852—926),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初名 言,又作居言。降唐后唐昭宗赐名全义。唐亡后,在后梁做官,主动请求改 名,朱温赐名宗奭。后梁灭亡后,归降后唐,为讨好新朝,去后梁所赐名, 请准恢复原名全义。如此趋附权势而反复改名,史不多见。 张全义出生在“世为田农”的家庭①。祖父张琏、父张诚都是农民。他自 己曾在县里做小吏,多次受到县令的困辱,于是就逃亡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 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主管大齐的 水运事务。黄巢失败时,他到河阳(今河南孟县)投降唐将诸葛爽,屡立战 功,诸葛爽表请唐廷任他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 光启二年(886)十月,诸葛爽病死,大将刘经与张全义立诸葛爽之子诸 葛仲方为留后。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今属河南)一 战,刘经为李罕之所败,退守河阳。诸葛仲方年幼,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 张全义竟与李罕之结为同盟,调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他与李 罕之退保怀州(今沁阳),并向李克用求援。在李克用所派援军的联合进攻 下,刘经和诸葛仲方被迫逃往汴州投靠朱温。于是李罕之自领河阳节度使, 以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 当时的洛阳,经过多年战乱,仅存断壁残垣,破败不堪。张全义初到时, 那里“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全义麾下,才百余人,相与保 中州城。四野俱无耕者”。张全义从他的部下中选出 18 人为屯将,每人发给 一面旗一张榜,到周围 18 县的残存墟落树旗张榜,招抚流散逃亡的民众,劝 耕农桑,恢复生产。张全义为政宽简,除杀人者要偿命处死以外,其余都从 轻处罚。“无严刑,无租税,民归之者如市,又选壮者教以战阵,以御寇盗。 数年之后,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 土。”洛阳周围 30 里内,有蚕麦丰收的农家,他一定亲自到访,召来全家老 幼,赏给酒食衣料,表示慰劳。“民间言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 良麦佳茧则笑耳”。对于有田荒芜的,他就召集民众查问原因,有因为缺牛 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邻里负责助耕。“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 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①。 李罕之是张全义的“刻臂为盟,永同休戚”②的患难之交,又是张的上级, 因军中乏食而经常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及缣帛,次数多了,张全义不满。文德 元年(888)张全义于李罕之出兵攻打河东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新绛) 二州时,乘其后方无备,派兵袭取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无奈, 投奔李克用,讨得援兵 3 万回攻河阳,围困日久,城中食尽,张全义部“啖 木屑以度朝夕”③,向朱温求救,朱温派兵救援才得解围。朱温安排大将丁会 守河阳,令张全义依旧担任河南尹。张全义感谢这一次救命之恩,从此听命 于朱温。 ① 《旧五代史》卷 63《张全义传》。 ① 《资治通鉴》卷 257,光启三年六月。 ② 《旧五代史》卷 15《李罕之传》。 ③ 《五代史阙文》,引自《旧五代史》卷 63《张全义传》注
后梁封魏王 朱温挟唐昭宗东迁洛阳前,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殿,他十分卖力。朱温 打算篡唐时,他担心朱温对他不放心,就主动避让权位。朱温就调他为天平 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昭宗被杀后,又将他调回仍任河南尹, 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 朱温建梁称帝后,又令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赐名宗奭,想 是朱温要他以当年辅弼周天子的召公为榜样努力为后梁效劳。张全义则一直 小心谨慎,不但竭尽全力做好朱温的后勤供应,而且忍辱到了常人难以接受 的程度:乾化二年(912),“太祖兵败蓓县,道病,还洛,幸全义会节园避 暑,留旬日,全义妻女皆迫淫之。其子继祚愤耻不自胜,欲刹刃太祖,全义 止之曰:‘吾为李罕之兵围河阳,啖木屑以为食,惟有一马,欲杀以饷军, 死在朝夕,而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继祚乃止。”由此可见 张全义在梁尽管位极人臣,进爵封王,可还是靠卑身曲事以求保全。 后唐封齐王 后梁末帝朱友贞时,张全义未受信任,曾经请求到河北指挥作战,未被 采纳。后唐李存勗攻占梁都开封,他从洛阳赶去觐见,“泥首待罪”。由于 在后梁时他常通过其弟张全武秘密与太原方面交往,所以李存勗待他很客 气,“抚慰久之”°。张全义一方面表示自己“曾栖恶木,曾饮盗泉,实有瑕 疵”②,改去朱温所赐宗之名,并请李存勗到洛阳行郊天之礼,公开表示效忠 新朝;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系“厚赂”李存勗的皇后刘氏,竟至使刘皇后认他 为义父,真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因此,张全义在后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为 魏王,后改封为齐王,任命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可是他 处理政务很马虎,“凡百姓词讼,以先诉者为得理,以是人多枉滥,为时所 非”。另外,他与河南的一个县令罗贯有私愤,便通过刘皇后在李存勗面前 说罗贯的坏话,结果罗贯被杀,“冤枉之声,闻之远近” 后唐同光四年(926)二月,赵在礼据魏州发动兵变,李存勗打算亲自征 讨,大臣们则主张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勗本不答应,最后在张全义的力荐下 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后便与变兵合流。张全义闻变后,忧惧不食而死, 终年75岁,谥忠肃。 第三节王彦章 后梁勇将 王彦章(863—923),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 人。年轻时投在朱温部下,转战各地,以骁勇闻名。常持一铁枪冲锋陷阵, ①《新五代史》卷45《张全义传》。 ①《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 ②《齐王外传》,引自《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注 《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
后梁封魏王 朱温挟唐昭宗东迁洛阳前,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殿,他十分卖力。朱温 打算篡唐时,他担心朱温对他不放心,就主动避让权位。朱温就调他为天平 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昭宗被杀后,又将他调回仍任河南尹, 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 朱温建梁称帝后,又令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赐名宗奭,想 是朱温要他以当年辅弼周天子的召公为榜样努力为后梁效劳。张全义则一直 小心谨慎,不但竭尽全力做好朱温的后勤供应,而且忍辱到了常人难以接受 的程度:乾化二年(912),“太祖兵败蓨县,道病,还洛,幸全义会节园避 暑,留旬日,全义妻女皆迫淫之。其子继祚愤耻不自胜,欲剚刃太祖,全义 止之曰:‘吾为李罕之兵围河阳,啖木屑以为食,惟有一马,欲杀以饷军, 死在朝夕,而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继祚乃止。”①由此可见 张全义在梁尽管位极人臣,进爵封王,可还是靠卑身曲事以求保全。 后唐封齐王 后梁末帝朱友贞时,张全义未受信任,曾经请求到河北指挥作战,未被 采纳。后唐李存勗攻占梁都开封,他从洛阳赶去觐见,“泥首待罪”。由于 在后梁时他常通过其弟张全武秘密与太原方面交往,所以李存勗待他很客 气,“抚慰久之”①。张全义一方面表示自己“曾栖恶木,曾饮盗泉,实有瑕 疵”②,改去朱温所赐宗之名,并请李存勗到洛阳行郊天之礼,公开表示效忠 新朝;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系“厚赂”李存勗的皇后刘氏,竟至使刘皇后认他 为义父,真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因此,张全义在后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为 魏王,后改封为齐王,任命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可是他 处理政务很马虎,“凡百姓词讼,以先诉者为得理,以是人多枉滥,为时所 非”。另外,他与河南的一个县令罗贯有私愤,便通过刘皇后在李存勗面前 说罗贯的坏话,结果罗贯被杀,“冤枉之声,闻之远近”③。 后唐同光四年(926)二月,赵在礼据魏州发动兵变,李存勗打算亲自征 讨,大臣们则主张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勗本不答应,最后在张全义的力荐下 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后便与变兵合流。张全义闻变后,忧惧不食而死, 终年 75 岁,谥忠肃。 第三节 王彦章 后梁勇将 王彦章(863—923),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 人。年轻时投在朱温部下,转战各地,以骁勇闻名。常持一铁枪冲锋陷阵, ① 《新五代史》卷 45《张全义传》。 ① 《旧五代史》卷 63《张全义传》。 ② 《齐王外传》,引自《旧五代史》卷 63《张全义传》注。 ③ 《旧五代史》卷 63《张全义传》
奋疾如飞,军中号称王铁枪。后梁开平二年(908)十月,自开封府押牙、左 亲从指挥使授左龙骧军使。次年加授左监门卫上将军。乾化元年(911),改 行营左先锋马军使,又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朱友珪篡位时,加检校 司徒。朱友贞即帝位后,他先任濮州(今山东鄄城北)刺史,后调任澶州(今 河南濮阳)刺史,并进封为开国伯。 乾化五年(915)三月,朱友贞拟分魏(今河北大名东北)、博(今山东 聊城东北)等6州为2镇,担心魏军不从,就派王彦章率500精骑屯驻邺城 (即魏州)金波亭以防不测。魏军果然发动兵变,军校张彦等迫贺德伦投靠 晋王李存勗。兵变时,王彦章部遭到突袭被迫南撤,其全家被掳到晋阳(今 山西太原西南)。李存勗一方面厚待其家人,另一方面派使者去招降。王彦 章不为所动,杀使者以绝其念,几年后其家被害 贞明六年(920)正月,王彦章被正授为许州(今河南许昌)匡国军节度 使,进封开国侯。不久,改任北面行营副招讨使,移镇滑州(今滑县东), 调往河北的抗晋前线担当重任。 龙德三年(923)四月,晋王李存勗在魏州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改 当年为同光元年,派李嗣源率步骑5000偷袭并攻占郓州,从东面威胁后梁, 后梁朝廷内外大恐。宰相敬翔以死力谏请用王彦章,认为“事急矣,非彦章 不可”。五月,朱友贞任命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段凝为副。王彦章受命之 日立即启程赶赴滑台(今滑县东),从杨村砦浮河东下,水陆俱进,截断唐 军在德胜(今濮阳)南北两城之间的浮桥,一举攻占南城。李存勗得悉后说 此人可畏,当避其锋。”°唐军随即放弃北城,集中兵力退保德胜以东数百 里的博州黄河南岸的杨刘。王彦章率舟师而下,一路上与唐军乘编杙的步军 各沿黄河南北两岸东行,每到转滩汇水之处,两军就激烈交战,流矢如雨。 进至杨刘,交战百余次。王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打得唐军心惊胆颤 好多次险些被攻破,幸得李存勗亲率援军到达,才得勉强保住。两军在杨刘 相持数月,杨刘久攻不下。后梁朝中弄权的赵岩、张汉杰等因担心王彦章得 胜后回朝对他们不利,就联合早有异志的段凝在朱友贞面前中伤王彦章,诬 王“彦章使酒轻敌而至于败”。于是王彦章被罢职,由段凝取代。王彦章赶 回京师,“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赵岩又指使爪牙劾他不恭,被勒令 离开。 乱世死节 段凝“智勇俱无”,靠贿赂交结邀权,接任后形势急转直下。后梁左右 先锋指挥使康延孝降唐,向李存勗暴露了梁军內部虚实和战略意图,建议抓 住时机直捣防守空虚的汴梁。在此危急关头,朱友贞令王彦章前往东路抵敌。 这时后梁的精锐部队全在段凝的指挥下远在河北,汴梁只有新募来的500名 保驾的骑兵,把这支不能打仗的队伍交给王彦章统领,并由张汉杰为监军开 赴前线。王彦章在递坊(今地不详,当在山东境内)一战由于兵少战败,退 守中都县(今山东汶上),又遭失败,就率他的100多名牙兵作殊死战,结 ①《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①《旧五代史》卷21《王彦章传》 《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奋疾如飞,军中号称王铁枪。后梁开平二年(908)十月,自开封府押牙、左 亲从指挥使授左龙骧军使。次年加授左监门卫上将军。乾化元年(911),改 行营左先锋马军使,又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朱友珪篡位时,加检校 司徒。朱友贞即帝位后,他先任濮州(今山东鄄城北)刺史,后调任澶州(今 河南濮阳)刺史,并进封为开国伯。 乾化五年(915)三月,朱友贞拟分魏(今河北大名东北)、博(今山东 聊城东北)等 6 州为 2 镇,担心魏军不从,就派王彦章率 500 精骑屯驻邺城 (即魏州)金波亭以防不测。魏军果然发动兵变,军校张彦等迫贺德伦投靠 晋王李存勗。兵变时,王彦章部遭到突袭被迫南撤,其全家被掳到晋阳(今 山西太原西南)。李存勗一方面厚待其家人,另一方面派使者去招降。王彦 章不为所动,杀使者以绝其念,几年后其家被害。 贞明六年(920)正月,王彦章被正授为许州(今河南许昌)匡国军节度 使,进封开国侯。不久,改任北面行营副招讨使,移镇滑州(今滑县东), 调往河北的抗晋前线担当重任。 龙德三年(923)四月,晋王李存勗在魏州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改 当年为同光元年,派李嗣源率步骑 5000 偷袭并攻占郓州,从东面威胁后梁, 后梁朝廷内外大恐。宰相敬翔以死力谏请用王彦章,认为“事急矣,非彦章 不可”①。五月,朱友贞任命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段凝为副。王彦章受命之 日立即启程赶赴滑台(今滑县东),从杨村砦浮河东下,水陆俱进,截断唐 军在德胜(今濮阳)南北两城之间的浮桥,一举攻占南城。李存勗得悉后说: “此人可畏,当避其锋。”①唐军随即放弃北城,集中兵力退保德胜以东数百 里的博州黄河南岸的杨刘。王彦章率舟师而下,一路上与唐军乘编栰的步军 各沿黄河南北两岸东行,每到转滩汇水之处,两军就激烈交战,流矢如雨。 进至杨刘,交战百余次。王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打得唐军心惊胆颤, 好多次险些被攻破,幸得李存勗亲率援军到达,才得勉强保住。两军在杨刘 相持数月,杨刘久攻不下。后梁朝中弄权的赵岩、张汉杰等因担心王彦章得 胜后回朝对他们不利,就联合早有异志的段凝在朱友贞面前中伤王彦章,诬 王“彦章使酒轻敌而至于败”。于是王彦章被罢职,由段凝取代。王彦章赶 回京师,“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②。赵岩又指使爪牙劾他不恭,被勒令 离开。 乱世死节 段凝“智勇俱无”,靠贿赂交结邀权,接任后形势急转直下。后梁左右 先锋指挥使康延孝降唐,向李存勗暴露了梁军内部虚实和战略意图,建议抓 住时机直捣防守空虚的汴梁。在此危急关头,朱友贞令王彦章前往东路抵敌。 这时后梁的精锐部队全在段凝的指挥下远在河北,汴梁只有新募来的 500 名 保驾的骑兵,把这支不能打仗的队伍交给王彦章统领,并由张汉杰为监军开 赴前线。王彦章在递坊(今地不详,当在山东境内)一战由于兵少战败,退 守中都县(今山东汶上),又遭失败,就率他的 100 多名牙兵作殊死战,结 ① 《新五代史》卷 32《王彦章传》。 ① 《旧五代史》卷 21《王彦章传》。 ② 《新五代史》卷 32《王彦章传》
果王彦章重伤后被俘。 李存勗见到王彦章后,以胜利者的姿态问他是否心服,又问他向来善战 为何不守兖州(今属山东)而守没有壁垒的中都,意在诱使他投降。王彦章 拒绝正面回答。李存勗爱他骁勇,命人为他治伤,希望他能降唐。王彦章说, 我与你“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 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李存勗又令李嗣源去劝降 王彦章躺在病床上轻蔑地呼喊其小名说:“汝非邈佶烈乎?我岂苟活者!” 终于被杀。死年61岁。 欧阳修感慨地说:“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 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a 他在整个五代时期只筛选出三位“全节之士”,在《新五代史》中特设《死 节传》一卷,而这三人中他以王彦章为主,行文多有褒扬,认为是乱世里难 得的忠臣义士。 ①《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果王彦章重伤后被俘。 李存勗见到王彦章后,以胜利者的姿态问他是否心服,又问他向来善战 为何不守兖州(今属山东)而守没有壁垒的中都,意在诱使他投降。王彦章 拒绝正面回答。李存勗爱他骁勇,命人为他治伤,希望他能降唐。王彦章说, 我与你“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 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李存勗又令李嗣源去劝降, 王彦章躺在病床上轻蔑地呼喊其小名说:“汝非邈佶烈乎?我岂苟活者!”① 终于被杀。死年 61 岁。 欧阳修感慨地说:“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 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② 他在整个五代时期只筛选出三位“全节之士”,在《新五代史》中特设《死 节传》一卷,而这三人中他以王彦章为主,行文多有褒扬,认为是乱世里难 得的忠臣义士。 ① 《新五代史》卷 32《王彦章传》。 ② 《新五代史》卷 32《王彦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