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森制胜之道总部设在美国西稚图的波音飞机公司创建于1916年,是世界航空航天业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于20年代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航空邮政业务;30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全金属运输机系列;二次大战期间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立下了汗马功劳;二次大战后率先把喷气式客机送上了蓝天,波音公司取得了一个接一个骄人的成绩。到1991年,波音公司的销售额达293.14亿美元,利润额为15.67亿美元,雇员16余万,在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排名第三十二位。然而,在令世人瞩目的业绩背后却是披荆斩棘的历程,波音公司的事业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最让波音人刻骨铭心的是60年代末期。蒸蒸日上的波音事业开始由于日趋庞大的机构运转不灵了。当时仅总部机构就达2000多人,官像习气滋生,遇事互相扯皮,更糟糕的是公司领导人陶醉于已取得的赫赫成就,无视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益强劲的同行,躺在一两项大宗的官方合同上过舒服日子。很快惩罚来了,公司装配厂里摆满了卖不出去的喷气客机,曾有18个月公司竟无一张订货单。此时公司的老板们才惊恐地发现曾一度拥有的高效率已不存在。与此同时,世界飞机制造业的强手迅速掘起,特别是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和老对手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实力雄厚,相继推出先进的新型飞机,其势直逼波音,波音公司面临强劲的挑战。威尔森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波音公司的董事长。30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使他深谱企业面临危机的症结和回天之术。他一到任便使出了被人称为“威尔森五招”的措施,使波音公司迅速摆脱了困境,再次走向辉煌,1.精兵简政。“新官上任三把火”,威尔森到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力排众议,精兵简政。他从庞大的公司办事机构中调出1800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并把决策权逐级下放,将责权与各级主管负责人的经济利益挂勾。紧接着公司又大量裁减雇员,仅西雅图地区的10.5万雇员就裁掉3.8万人,这是一段至今仍使波音人回想起来心有余悸的历史。但这一做法立杆见影,公司的办事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2.研究与开发。为了振兴波音,公司在60年代末共投入了69亿美元的研究和开发经费;70年代后朝面临石油危机,威尔森不惜投入30亿美元研制出被认为是现代民航史上最经济、最省油、最安全的“波音757”、“波音767”两种新型客机。波音公司的R&D经费逐年提高,1988年为7.51亿美元,1989年为7.54亿美元,1990年为了开发产品和新技术投入了160百万美元的新仪器和设备费用以及8.27亿美元的科研开发费。1991年R&D经费增到14.17亿美元。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面前,波音公司把加强研究和开发放在了首位,力争走在同行的前面。3.质量就是生命。对于飞机制造业来说,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和前途,而且涉及到亿万乘客本身的生命和安全。因此,波音公司对产品质量格外重视。他们认为,从长远看,无论在哪个市场上,唯一经久不衰的价值标准是质量本身。公司要求每一个职员都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每一个工厂,每一部门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每一个部件、零件甚至每颗螺丝钉都以第一流的质量出厂。威尔森逢会必讲:质量是飞机的生命,质量不合格就意味着杀死人的生命
威尔森制胜之道 总部设在美国西稚图的波音飞机公司创建于 1916 年,是世界航空航天业 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于 20 年代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航空邮政业务;30 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全金属运输机系列;二次大战期间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立 下了汗马功劳;二次大战后率先把喷气式客机送上了蓝天,波音公司取得了 一个接一个骄人的成绩。到 1991 年,波音公司的销售额达 293.14 亿美元, 利润额为 15.67 亿美元,雇员 16 余万,在世界 500 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排名 第三十二位。 然而,在令世人瞩目的业绩背后却是披荆斩棘的历程,波音公司的事业 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最让波音人刻骨铭心的是 60 年代末期。蒸蒸日上的波 音事业开始由于日趋庞大的机构运转不灵了。当时仅总部机构就达 2000 多 人,官僚习气滋生,遇事互相扯皮,更糟糕的是公司领导人陶醉于已取得的 赫赫成就,无视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益强劲的同行,躺在一两项大宗的官方 合同上过舒服日子。很快惩罚来了,公司装配厂里摆满了卖不出去的喷气客 机,曾有 18 个月公司竟无一张订货单。此时公司的老板们才惊恐地发现曾一 度拥有的高效率已不存在。 与此同时,世界飞机制造业的强手迅速掘起,特别是欧洲“空中客车” 工业公司和老对手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实力雄厚,相继推出先进的 新型飞机,其势直逼波音,波音公司面临强劲的挑战。 威尔森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波音公司的董事长。30 多年的实际工作经 验使他深谙企业面临危机的症结和回天之术。他一到任便使出了被人称为“威 尔森五招”的措施,使波音公司迅速摆脱了困境,再次走向辉煌。 1.精兵简政。“新官上任三把火”,威尔森到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力排 众议,精兵简政。他从庞大的公司办事机构中调出 1800 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 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并把决策权逐级下放,将责权与各级主管负责人的经 济利益挂勾。紧接着公司又大量裁减雇员,仅西雅图地区的 10.5 万雇员就裁 掉 3.8 万人,这是一段至今仍使波音人回想起来心有余悸的历史。但这一做 法立杆见影,公司的办事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 2.研究与开发。为了振兴波音,公司在 60 年代末共投入了 69 亿美元的 研究和开发经费;70 年代后朝面临石油危机,威尔森不惜投入 30 亿美元研 制出被认为是现代民航史上最经济、最省油、最安全的“波音 757”、“波 音 767”两种新型客机。波音公司的 R&D 经费逐年提高,1988 年为 7.51 亿 美元,1989 年为 7.54 亿美元,1990 年为了开发产品和新技术投入了 160 百 万美元的新仪器和设备费用以及 8.27 亿美元的科研开发费。1991 年 R&D 经 费增到 14.17 亿美元。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面前,波音公司把加强研究和开 发放在了首位,力争走在同行的前面。 3.质量就是生命。对于飞机制造业来说,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 命”和前途,而且涉及到亿万乘客本身的生命和安全。因此,波音公司对产 品质量格外重视。他们认为,从长远看,无论在哪个市场上,唯一经久不衰 的价值标准是质量本身。公司要求每一个职员都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 点,每一个工厂,每一部门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每一个 部件、零件甚至每颗螺丝钉都以第一流的质量出厂。威尔森逢会必讲:质量 是飞机的生命,质量不合格就意味着杀死人的生命
此外,飞机飞行是否安全还取决于航空公司是否对飞机进行严格的定期检测和维修、机组人员是否严格地按规定操作以及天气恶劣的程度等。波音公司对可能的飞机事故高度重视,他们重新设计了生产程序,以杜绝隐患。在车间里,工程师们对每个工人的每项工作进行严格检查,公司对生产过程的各阶段进行监控,联邦航空局任命的检查员对每架飞机的检香多达800次。波音747一400型大型客机研制后接受了1500小时的飞行检验,1900小时的地面检验。这些检验涉及17000项不同功能,700多万个数据,如此严格的检测真是近乎“天衣无逢”。公司副总裁菲力普·康迪特先生说:“完全杜绝人为的错误事实上是难以办到的,但我们需要制定清楚的操作管理程序,发现错误马上改正,这是波音的传统。”4.重视推销。美国航空公司高级副总经理唐纳德·劳埃德曾说过:“从技术上说,波音公司是非常能干的,但洛克希德公司、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也非常能干,主要的区别是波音公司有独特的推销方法。杰出的推销艺术使买主感到波音公司能充分理解自己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强烈的信心,认为波音公司说话一定能够兑现并对顾客一视同仁。”多年来,为了保持世界上最大民航飞机制造商的地位,为了同日益强劲的对手争夺有限的新订单,波音公司在推销上竭尽全力,采取了灵活应变的致胜谋略。例如:为了将波音757S飞机推销给伊比利亚航空公司,波音公司签订了允许西班牙CASA公司为波音飞机生产零件的合同;作为对英航订购21架波音747一400S客机的回报,波音公司将一个零件仓库设在伦敦附近波音公司就是这样竭尽全力地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产品,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市场机会。如今波音公司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单独出口者,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售后服务。为全世界7000多架波音飞机提供维修服务,是波音公司的另一项重要业务。公司拥有一支效率高、技术硬的维修队伍,只要顾客需要,波音的维修人员将会以最快的速度从西雅图赶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不少买主赞叹:我们在星期一下午向波音公司说需要一个零件,我们在星期二上午就能得到这个零件。在波音没有“一锤子买卖”,公司在买主之中赢得了比合同和买卖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誉和信任。由于成功地运用了上述策略,波音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累累硕果,波音的事业持续繁荣。波音公司的历史启示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它娴于策略制定执行和管理过程,而且取决于它那永不松解的进取精神。点评:活力和进取精神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上富于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它与官僚习气格格不入。大企业在其长期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极易走向官僚和保守。这是企业家们必须时时警惕的事情。威尔森上台后的第一步一一精兵简政,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是他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是一个企业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不容丝毫松解。波音公司在威尔森的领导下,成功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而取得成功是毫不为怪的事了。同时,这个案例也使我们认识到,即使是波音公司这样树大根深的企
此外,飞机飞行是否安全还取决于航空公司是否对飞机进行严格的定期 检测和维修、机组人员是否严格地按规定操作以及天气恶劣的程度等。波音 公司对可能的飞机事故高度重视,他们重新设计了生产程序,以杜绝隐患。 在车间里,工程师们对每个工人的每项工作进行严格检查,公司对生产过程 的各阶段进行监控,联邦航空局任命的检查员对每架飞机的检查多达 800 次。波音 747—400 型大型客机研制后接受了 1500 小时的飞行检验,1900 小 时的地面检验。这些检验涉及 17000 项不同功能,700 多万个数据,如此严 格的检测真是近乎“天衣无逢”。公司副总裁菲力普·康迪特先生说:“完 全杜绝人为的错误事实上是难以办到的,但我们需要制定清楚的操作管理程 序,发现错误马上改正,这是波音的传统。” 4.重视推销。美国航空公司高级副总经理唐纳德·劳埃德曾说过:“从 技术上说,波音公司是非常能干的,但洛克希德公司、麦克唐纳·道格拉斯 公司也非常能干,主要的区别是波音公司有独特的推销方法。杰出的推销艺 术使买主感到波音公司能充分理解自己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强烈的信心,认 为波音公司说话一定能够兑现并对顾客一视同仁。” 多年来,为了保持世界上最大民航飞机制造商的地位,为了同日益强劲 的对手争夺有限的新订单,波音公司在推销上竭尽全力,采取了灵活应变的 致胜谋略。例如:为了将波音 757S 飞机推销给伊比利亚航空公司,波音公司 签订了允许西班牙 CASA 公司为波音飞机生产零件的合同;作为对英航订购 21 架波音 747—400S 客机的回报,波音公司将一个零件仓库设在伦敦附 近. 波音公司就是这样竭尽全力地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产品,绝不放弃任何 一个市场机会。如今波音公司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单独出口者,在美国的对外 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售后服务。为全世界 7000 多架波音飞机提供维修服务,是波音公司 的另一项重要业务。公司拥有一支效率高、技术硬的维修队伍,只要顾客需 要,波音的维修人员将会以最快的速度从西雅图赶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不少 买主赞叹:我们在星期一下午向波音公司说需要一个零件,我们在星期二上 午就能得到这个零件。在波音没有“一锤子买卖”,公司在买主之中赢得了 比合同和买卖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誉和信任。 由于成功地运用了上述策略,波音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累累硕 果,波音的事业持续繁荣。波音公司的历史启示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 取决于它娴于策略制定执行和管理过程,而且取决于它那永不松懈的进取精 神。 点评: 活力和进取精神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上富于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它与官 僚习气格格不入。大企业在其长期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极易走向官僚和保 守。这是企业家们必须时时警惕的事情。威尔森上台后的第一步——精兵简 政,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是他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技术创新、 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是一个企业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不容丝毫松懈。 波音公司在威尔森的领导下,成功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而取得成功是 毫不为怪的事了。 同时,这个案例也使我们认识到,即使是波音公司这样树大根深的企
业也不能有须更的急慢和松解,只有保持竞争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业也不能有须臾的怠慢和松懈,只有保持竞争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汉莎插上腾飞翅膀的卢瑙卢瑙是原联邦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总裁。作为一个稳健而又富有韬略的企业家,他为步履端蹦的汉莎公司装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汉莎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汉莎航空公司成立于1926年。13年后该公司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该公司停止营业10余年,1953年筹备重建,1955年4月正式恢复国内定期航线。目前,以白鹤作机尾标志的该公司飞机飞往70个国家和地区的125个城市,1982年累计运输货物40万吨和邮件6万吨,它拥有120架客机,大型波音747客机15架。汉莎公司身于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航空公司之列。但回首公司恢复之初的情形,亦是是一把鼻涕一把辛酸泪。汉莎公司恢复之初,正值航空业竞争激烈,技术设备处于新旧更换的转折关头。60年代初,汉莎公司刚刚购进螺旋飞机使用不久,就逐步遭到淘汰,被喷气式飞机取而代之,这不畜给还未站稳脚跟的汉莎公司当头一棒。加上公司一些不谨慎的风险投资,一时弄得焦头烂额,造成近十年的长期亏损局面。为了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公司的总裁、富有经营航空业经验的卢瑙提出新战略,即“发展现代化技术,控制风险投资,实现利润稳步上升”的“稳中求利”经营战略。为此,他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积极筹措资金,抓紧时间更新飞机以增强同行业的竞争能力;二是杜绝新的风险投资,没把握担风险的买卖绝对不做;三是组织各方面力量增开新的航线。从1959年开始,汉莎公司开辟法兰克福一一卡拉奇一一曼谷航线,这是公司开发远东航线的开端。在这条线上,公司获利甚丰。接着,公司又打通了飞往东京、北京、雅加达、吉隆坡、香港等远东地区的航线,仅此地区的收入每年就超过了11亿马克。由于上述种种措施,在公司成立10周年之际,才摆脱了沉重的亏损局面,开始走向繁荣。汉莎公司得以重振雄风之后,开始有计划地扩大公司规模,拓展公司业务。它成立了众多公司,广泛开展声势浩大的立体化服务,为公司广开客源,增加收入。所谓“立体化服务”,就是利用公司在世界各地星罗棋布的办事处与世界上200多个民航售票处建立业务联系,为顾客提供项目甚广的免费服务。例如,为方便富有的阿拉伯人到西德治病或休养,公司利用在中东的十几个办事处为顾客提供翻译、租用汽车、介绍疗养院、医院和旅游热点,甚至开设预约名医应诊的服务,免费服务招徕了众多的顾客。为了挖掘公司潜力,总公司鼓励开设各种专业服务性的公司。60年代末,为了适应世界旅游热的兴起,公司利用自己现有的一些旅馆、汽车的有利条件,在基本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成立了“协和航空服务公司”。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家涡轮喷气客机旅游服务公司,也是西德最大的包机公司。1982年乘坐该公司飞机旅游的人占西欧旅游总人数的20%。这家子公司主要是在夏季旅游旺季为顾客提供服务。每周从10个机场起飞51架次,共有1.05万个座位,每年乘客逾200万。专为旅游服务的客机与一般客机不同,它在时间安排上提供了诸多方便,很受旅游者欢迎。70年代末,汉莎公司又成立“汉莎服务公司”,它为100多家航空公司
为汉莎插上腾飞翅膀的卢瑙 卢瑙是原联邦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总裁。作为一个稳健而又富有韬略的 企业家,他为步履蹒跚的汉莎公司装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汉莎公司的发展立 下了汗马功劳。 汉莎航空公司成立于 1926 年。13 年后该公司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航空 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该公司停止营业 10 余年,1953 年筹备重建,1955 年 4 月正式恢复国内定期航线。目前,以白鹤作机尾标志的该公司飞机飞往 7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25 个城市,1982 年累计运输货物 40 万吨和邮件 6 万吨, 它拥有 120 架客机,大型波音 747 客机 15 架。汉莎公司跻身于世界上最大和 最重要的航空公司之列。但回首公司恢复之初的情形,亦是是一把鼻涕一把 辛酸泪。 汉莎公司恢复之初,正值航空业竞争激烈,技术设备处于新旧更换的转 折关头。60 年代初,汉莎公司刚刚购进螺旋桨飞机使用不久,就逐步遭到淘 汰,被喷气式飞机取而代之,这不啻给还未站稳脚跟的汉莎公司当头一棒。 加上公司一些不谨慎的风险投资,一时弄得焦头烂额,造成近十年的长期亏 损局面。 为了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公司的总裁、富有经营航空业经验的卢瑙提出 新战略,即“发展现代化技术,控制风险投资,实现利润稳步上升”的“稳 中求利”经营战略。为此,他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积极筹措资金,抓紧时 间更新飞机以增强同行业的竞争能力;二是杜绝新的风险投资,没把握担风 险的买卖绝对不做;三是组织各方面力量增开新的航线。从 1959 年开始,汉 莎公司开辟法兰克福——卡拉奇——曼谷航线,这是公司开发远东航线的开 端。在这条线上,公司获利甚丰。接着,公司又打通了飞往东京、北京、雅 加达、吉隆坡、香港等远东地区的航线,仅此地区的收入每年就超过了 11 亿马克。由于上述种种措施,在公司成立 10 周年之际,才摆脱了沉重的亏损 局面,开始走向繁荣。 汉莎公司得以重振雄风之后,开始有计划地扩大公司规模,拓展公司业 务。它成立了众多公司,广泛开展声势浩大的立体化服务,为公司广开客源, 增加收入。 所谓“立体化服务”,就是利用公司在世界各地星罗棋布的办事处与世 界上 200 多个民航售票处建立业务联系,为顾客提供项目甚广的免费服务。 例如,为方便富有的阿拉伯人到西德治病或休养,公司利用在中东的十几个 办事处为顾客提供翻译、租用汽车、介绍疗养院、医院和旅游热点,甚至开 设预约名医应诊的服务,免费服务招徕了众多的顾客。 为了挖掘公司潜力,总公司鼓励开设各种专业服务性的公司。60 年代 末,为了适应世界旅游热的兴起,公司利用自己现有的一些旅馆、汽车的有 利条件,在基本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成立了“协和航空服务公司”。它是当 时世界上第一家涡轮喷气客机旅游服务公司,也是西德最大的包机公司。1982 年乘坐该公司飞机旅游的人占西欧旅游总人数的 20%。这家子公司主要是在 夏季旅游旺季为顾客提供服务。每周从 10 个机场起飞 51 架次,共有 1.05 万个座位,每年乘客逾 200 万。专为旅游服务的客机与一般客机不同,它在 时间安排上提供了诸多方便,很受旅游者欢迎。 70 年代末,汉莎公司又成立“汉莎服务公司”,它为 100 多家航空公司
提供机上用餐、报纸、垫子、听音乐用的耳机及其它服务用品,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旅客的赞誉。同时还成立“汉莎咨询服务公司”,它向有兴趣的顾客,主要是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乘客出售技术知识,其内容包括培训飞行员、服务员、航空交通指挥人员和其它业务人员,承办设备维修、机场大楼规划、办理旅行手续的机构的规划等一切与航空业务有关的服务。从表面上看,公司的业务纷繁庞杂、分公司林立,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些服务公司都是在挖掘公司现有潜力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既不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也不用担太多风险,这实际上是卢瑙“稳中求利”经营战略的生动体现。汉莎公司在事业上的成功,与注重人才的培训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公司业务的开展,各类熟练的技术人员奇缺,因而培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汉莎公司于1956年创办了不莱梅航空驾驶学校,至今已培训出了1700多名驾驶员,120名领航员,100余名指挥调度员和29名飞行教员等。不久,公司又成立汉堡技术学校和法兰克福飞机乘务员学校,前者以培训地勤技术人员,如机械师和飞机制造人员为主,后者以培训乘务员和乘务长为主。1973年,又在泽海姆成立了管理和营业培训中心。该公司建立了相互配套的人才培训系统,公司人才济济,生机勃勃。卢瑙为此不无自豪地说:“人才是我们公司无与伦比的永不枯竭的最宝贵财富。”正因为如此,汉莎公司创造了一流的技术和服务,成为世界民航机失事最少、服务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目前,汉莎公司在卢瑙的领导下循着在稳健中求发展的原则继续开拓新的航空业务。例如,为适应亚太地区经济日益繁荣以及客运量有稳步增加趋势的需要,公司又增开了新航线或增加了部分航线的班次。如汉莎公司在北京至法兰克福航线上的客运量,从38%增至91%。卢瑙曾三次访问中国,与我国航空总局签订技术管理和人员培训等协议,还拟定办一家飞机检修和保养的合资企业,以便与我国共同开发亚洲航空市场。该公司还订购了22架西欧四国联合制造的“空中客车”,价值30亿马克,不久投入使用。卢瑙还透露,为使该公司飞机满载,决定将与拥有汉莎公司26%股份的德意志航空公司紧密合作,使用德意志航空公司经营的小型飞机来补充它的航线。卢瑙及汉莎公司希望他们的白鹤能够永远翱翔于广阔的蓝天之上。点评:1.稳中求胜是卢瑙重振汉莎公司的重要法宝。凭借雄厚实力,力争稳中求胜,似乎是德国的一个传统。不论是大师辈出的古典哲学时期的德国学术,还是现代足坛上德国队的赛场风姿,莫不使人对其稳健的作风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商战中,稳健与求新之间的优劣都是有条件的:在暮气沉沉的经营环境中追求创新,是脱颖而出、力挫竞争对手的重要法宝;在市场竞争激烈异常、经营环境变幻莫测中力求稳健,则是企业稳步发展,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的可行手段。2.发挥公司优势,挖掘公司潜力,开展立体化服务,是汉莎公司取得成功的基本手段。航空业竞争激烈,市场风险较大。与此同时,各航空公司大都规模巨大,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实力。因此,充分利用公司的主导业务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开辟第二战场,则既能分散市场风险,又能
提供机上用餐、报纸、垫子、听音乐用的耳机及其它服务用品,细致周到的 服务赢得了旅客的赞誉。同时还成立“汉莎咨询服务公司”,它向有兴趣的 顾客,主要是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乘客出售技术知识,其内容包括培训 飞行员、服务员、航空交通指挥人员和其它业务人员,承办设备维修、机场 大楼规划、办理旅行手续的机构的规划等一切与航空业务有关的服务。 从表面上看,公司的业务纷繁庞杂、分公司林立,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 就不难发现,这些服务公司都是在挖掘公司现有潜力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既 不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也不用担太多风险,这实际上是卢瑙“稳中求利”经 营战略的生动体现。 汉莎公司在事业上的成功,与注重人才的培训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公司 业务的开展,各类熟练的技术人员奇缺,因而培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汉莎公司于 1956 年创办了不莱梅航空驾驶学校,至今已培训出了 1700 多名驾驶员,120 名领航员,100 余名指挥调度员和 29 名飞行教员等。不久, 公司又成立汉堡技术学校和法兰克福飞机乘务员学校,前者以培训地勤技术 人员,如机械师和飞机制造人员为主,后者以培训乘务员和乘务长为主。1973 年,又在泽海姆成立了管理和营业培训中心。 该公司建立了相互配套的人才培训系统,公司人才济济,生机勃勃。卢 瑙为此不无自豪地说:“人才是我们公司无与伦比的永不枯竭的最宝贵财 富。”正因为如此,汉莎公司创造了一流的技术和服务,成为世界民航机失 事最少、服务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 目前,汉莎公司在卢瑙的领导下循着在稳健中求发展的原则继续开拓新 的航空业务。例如,为适应亚太地区经济日益繁荣以及客运量有稳步增加趋 势的需要,公司又增开了新航线或增加了部分航线的班次。如汉莎公司在北 京至法兰克福航线上的客运量,从 38%增至 91%。卢瑙曾三次访问中国,与 我国航空总局签订技术管理和人员培训等协议,还拟定办一家飞机检修和保 养的合资企业,以便与我国共同开发亚洲航空市场。 该公司还订购了 22 架西欧四国联合制造的“空中客车”,价值 30 亿马 克,不久投入使用。卢瑙还透露,为使该公司飞机满载,决定将与拥有汉莎 公司 26%股份的德意志航空公司紧密合作,使用德意志航空公司经营的小型 飞机来补充它的航线。卢瑙及汉莎公司希望他们的白鹤能够永远翱翔于广阔 的蓝天之上。 点评: 1.稳中求胜是卢瑙重振汉莎公司的重要法宝。凭借雄厚实力,力争稳 中求胜,似乎是德国的一个传统。不论是大师辈出的古典哲学时期的德国学 术,还是现代足坛上德国队的赛场风姿,莫不使人对其稳健的作风留下极其 深刻的印象。在商战中,稳健与求新之间的优劣都是有条件的:在暮气沉沉 的经营环境中追求创新,是脱颖而出、力挫竞争对手的重要法宝;在市场竞 争激烈异常、经营环境变幻莫测中力求稳健,则是企业稳步发展,在市场上 争得一席之地的可行手段。 2.发挥公司优势,挖掘公司潜力,开展立体化服务,是汉莎公司取得 成功的基本手段。航空业竞争激烈,市场风险较大。与此同时,各航空公司 大都规模巨大,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等实力。因此,充分利用公司 的主导业务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开辟第二战场,则既能分散市场风险,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