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鲍照及梁陈宫体诗人、咏物诗人全力发展诗歌形式美,他们 提倡“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利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 追新”●。“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即泥,不训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 0 《文心雕龙·明 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沈约与周颗等人全力探讨诗歌言律)。 美,揭示出“出有飞沉,响有双迭”的声律规律,更指明音律在诗歌● 的美学价值:“妙达此旨,始利言文”。巾国诗的主体样式一一五 心雕龙·勒 色》。 言、七言,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成立。然而,魏晋南北潮诗的发展,也 e 白有其曲折的-面:汉魏古诗以直抒胸臆见长,齐梁以刻画景物取 《宋书·谢灵运 传》。 胜;汉魏讲求风骨,齐梁讲求声律;汉魏“若秀才对附友说家常话”。, ● 齐梁讲求骈偶、典故、辞藻等人语言。两种风格的对立,显示出山诗 谢楝:《四误诗话》 评《古诗十九首》 歡对符合白身特质的恰当形式尚在深素中。 语a 唐入以一种经纬天地的博大气象来受容、改造汉魏六朝诗歌传 统。他敬慕建安诗歌的“风骨凛然”,向往建安情怀。李白《宜州 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言:“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 怀逸兴壮思飞,欲上肯天揽明月。”高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则 有:“感激建安时”之语。对风骨的自觉追求,使唐人的诗作自有一 番“骨气端翔”的内在气质。对这一点,盛唐股璠特别注重。他在 《河岳英灵集》中指出,唐代诗人的作品多具风骨,薛据,“为人骨 鲠有'魄,其义亦尔”。陶翰的作品“既多兴象,复备风骨”。昌龄 的诗“饶有风骨”,“多惊耳咳月之作”。崔煎的诗“晚节忽变常休,风 骨凛然”。唐代诗人也多以“建安风骨”作为批评标准评论他人作 品,如王组在《别禁毋潜》中称赞綦诗“弥1建安体”,高适在《淇上州 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川赞薛据诗“纵横建安作”。当然,中丁时代 差异及主体精神差异,唐代诗涵泳的风骨与建安诗的风骨面貌大不 相同。建安诗歌高昂激越,却有一种悲凉、愀怆情调,唐人诗浓烈壮 人削明朗昂扬,前者色调黯淡,后者色周鲜明。但两者对气势力量 的追求却是一脉贯通的。 唐代诗人推扬“质胜文”的汉魏占诗,却也决不排斥“文胜质”的 晋宋齐桬诗。李世民称赞陆机的“文藻宏丽”:“高词迥映,如朗月之 悬光:叠意问舒,若重岩之积秀。千条析理,则电坼相开;一绪连文, 《晋书·陆机传 则珠流壁合”●。魏征在《惰书·文学传序》中如肯定江淹、沈约等人论)。 第六章隋唐:陵盛时代473●
“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英华秀发,波喇壮阔,笔有余力,词 尢竭源”。颜延之精博爽丽、谢向城的疏散风流、鲍明远的清新俊 逸、庚了的轻清质厚、汀淹之韶妩、陶潜之淡远无不受到唐人的推 崇。串代诗人不仅诚倾慕六朝诗人,而且直接从六朝诗作采撷 0 营养。“唐储诗人,高者学陶、谢,下名学你、庚”0。“李、杜了征往 胡仔:《渔隐丛话)。 ⊙ 推重鲍、谢,用其个句甚多”®。“太白诗以骚为人游,全瓣示之 李梦阳:《章园饯会 渊放、景纯之俊上、明匹之驱迈、玄晖之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 诗引》。 焉"®。当然,唐人村六朝义风的吸取仍然是批判性的吸收,六朝诗 0 刘熙载:《艺橛·诗 的“轻靡”、“柔弱”被抛介,代之而起的上大的情调,是广阔社会人生 橛。 的投入。 编 唐人对汉魏、齐梁诗歌传统的涵容创造性消化,终于推出了 中 金光熠熔的唐诗。果说汉魏承风骨,齐梁重出律,挪么唐诗便是 “风骨与声津兼备”®。如果说汉魏诗“质胜文”,晋宋齐梁诗“文胜 殷瑁在《河岳萸灵 分 集》中说:“开元十 质”,那么唐诗便是“文质彬彬”。如果说汉魏诗以直抒胸臆见长,齐 五年后,声律风骨梁以摹与景物取胜,那么,唐诗便是情景父融。“因为有建安的风 始备矣。…言气 骨则建安为俦,论 骨,然后形成唐诗的遒动:有两背的意境,然后形成唐诗的高妙:有宋 宫商则太康不速”。齐的藻绘,然后形成唐诗的清丽;有齐梁的声病之论,然后形成唐诗声 韵的谐美;有梁陈的宫体,然形成唐诗的细蹴”。唐人对汉魏六朝诗 的“兼收并蓄”,将中国诗推入一个飞动比美、高度成熟的境地。 中国诗在唐代的高度成熟还体现在表现方法的多样化上。唐 代主要诗人在形式上各有其擅长的体制。如F维长于万绝五律,兼 及七绝:孟浩然长于五古五律;岑参、高适、李颀均擅七古;王吕龄以 七绝名世;李白除七律外,诸体皆佳:杜甫则除五绝稍弱外,各体均 胜。诚然,每-“诗人自有其大略风格特色,如“清水出关蓉,天然去 雕饰,此李所得也。或看翡兰艿上,未掣鲸碧海中,此老社所得 e 也”。。然而,李白不尽是浑成,杜甫亦非全属雕饰,其他诗人,情形 胡仔:《苕溪渔意丛 话前集》卷五,引王 池莫不相似。岑参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豪气高昂之吟, 安石语。 又有“心澹水木会,兴幽鱼鸟通”的幽淡之作。王维既有“新丰美酒 斗叶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浪漫豪情,又有“松风吹解带,!月照弹 琴”的宁静平淡。杜甫更是一位全能大帅。“在山林则山林,在庙堂 则庙堂,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 电474
或”0。因此,他的诗作慨有“感时花溅汩,恨别鸟惊心”的沉郁顿0 拌,又1“儒术于子我何有战,孔子瓷断俱尘埃”的家迈多;既有“两话》。 张戒:《岁寒堂诗 个黄鸭鸣柳,厅白鹭上青天”的泸丽,义有“自去自来堂上燕,朴 杀剂近水中碑,老妻而纸为棋同,椎子敲作钓钩”的澹泊然。诚 所判“街、上细、巧拙、新、险刿、浅深、浓淡、吧瘦,靡不毕共“®。@ 胡应镜:《诗蔹》内 “丁乳汇万状,兼片今有之”。 编卷四。 “诗全1甫,无体不备,无体不苦,”中国诗发展单博代,无论内® 《新廧书·杜甫传 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成为世不可企 货》。 及的典范。 2.李白、杜甫、王维-··三种人格精神 ]米论诗,以李1、村书、王绯为店代诗坛上比门而立的三大诗 人,打人称他们为诗仙、诗圣、诗佛,也有入称他们为天地人,或其普 美。在中国义化史上,他们确乎代表着三种人格精神。 李广1的性格频为复杂,有研究苦指H,李白的恐想实际上.是“以 儒为主,以道为辅,儒道释结合的杂家思想体系”。。清人龚自珍也 0 葛景春:《儒道释结 曾言:“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白白始也。”●然而,合熔铸素的开敬 人们谢慕的李白,不是一个积极用世、满怀拯世救物之心的李白,而型思想),《中州学 刊》198年第2期。 是天马行空、飘然不群、最“浪漫”、最“超脱”的天才诗人李白。确确 实:实,在中国士大夫中,李白是一一位傲岸不驯、恣意反抗的典范,他葬自珍:《最录李白 集》。 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尘:,饮酒赋诗,纵情欢乐。 “浪纵恣”之极,他敢于“天子呼米不上船,自称臣是酒小仙”,其至 让国舅磨墨,让得龙太监脱鞋。他的诗豪迈奔放,淋滴尽致。天 上白云,卷舒灭现,尤行定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 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在世须尽欢,莫使金樽空 对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 散发弄扁舟。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尝称人意,不能鸣笳按鼓戏沧流, 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锤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 鹉洲。 第六章隋青:整张时代475●
奔放不羁的歌唱,天真解放的情操,将《主子》的飘逸、屈斌的瑰丽天 地融为一体。《唐诗别裁集》说:“太台七言古,想洛天外,局外变 生,大江无风,波浪白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所 及。”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他人作时用笔想,太白但用胸门一喷 即是,此即所长。”李白的诗又有一种主体反抗客体、克服客体、战胜 客休并开倒一切的气势。且看他对大白然洪波射流、骇胆慑魂壮观 景象的描与:“簸鸿蒙,扇雷霆,斗转时天动,山摇而海倾”;“一风三 吹倒山,白浪高于乩宫”:“共工赫怒,天维中摧,鲲鲸喷荡,扬涛 激”;“钟山危波澜,倾倒骇奔鲸”:“三时大笑丌电光,倏烁晦莫起 风雨”。这些诗句九尤不充溢着力的奋发,力的博斗,是力的交响、力 绣 的克服。 李白执若个体情性的品性与无所羁勒的浪漫情调渗透了道家 中华文化历程 所标榜的理想人格精神,这就是逍遥无待,实践理之自然义,在个性 张扬中成就真人、圣人。 与李偏于表现“个性我”不同,杜甫倾向于对“社会我”的肯 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对君对国对民是何等一往情 深。朴甫-…生:遭际颇多悲愁,然而,他却将一已命运化入广阔的社 会人生,从而铸定了他的博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久为 后世传诵的名篇。天宗十四年(755年),杜甫返泰先县省亲,此时 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混税心见端倪。奉先县亦正处在饥荒之 中。当杜甫怀着“老妻寄异县,十山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机 渴”的心情返抵家门时,却“入门闻号跳,幼子饿已卒”。面对这种人 问间惨剧,杜甫哀痛欲绝。然而,他的沉哀深痛并未溺陷于个人遭际 不拔,而是中白我联想到比台☐更为不幸的同胞:“默思失业徒,因 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项洞不可掇。”其情至真,其哀博大,故人」 评此五白字“真恳切至,淋漓沈痛,俱是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亦从一己屋破之苦难出发,转而关注天下寒士共同的悲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痛切的呼喊,超越了对身家命运的自叹自怜而化为对社会民生的大 悲人痛。 476
以机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杜甫对 国不能自禁的深怙与博大的大爱,渗透了儒家汲汲追求的理想人格精 ,这就是以使命感立世,以评之应然义为思考、彳j动的原则,从而在 此岸成就人我的命。正是此种精神铸定了杜由j古不朽的伟大。 与李白相似,于维的性格也有多元的-面。他有“大漠孤烟直, 长落日园”、“关1正.飞雪,烽戍断尤烟”等十分出色的边寒吟,又 有“新十美酒斗「千,咸阳游伙多少年”、“孰1不向边庭苦,纵死犹 间伙骨香”的蒙颂,然而,维的总体性格却是一种“禅"的精神。 所谓“禅”的精神实际是-利以一切本空为世界观、以自然适 意为人生哲学、以清净解脱为生活情趣的精神系统,而于维的情调 正是此。他的诗极淡极简:“与世淡无事,白然江海人”。“我心素 已闲,清川淡此”。“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牛陂”。“泛泛登陂,折彼 荷花,净观素鲔,俯暎1沙”。“松风吹解带,1月照弹琴”。“兴米每 独往,胜事空臼知”。心态淡泊,意境淡泊,口吻淡,色调也淡泸。 他的小活十·分简淡:“并居蓝田,薄地耕,岁晏输税,以奉粢盛,宸 往东皋,草碎未晞,鞋看烟火,负来归。"●他的水器水“灭文章, 王维:《酬诸公见 散五彩”,同样以超脱而自然、简淡而清附为境界。正是任此种淡泊 的韵味,L维个人的全幅生命进入人天圆融契合的世界,化入无 言而又自足、素朴而又逍遥的纯粹境界。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土人人来说,王维的“禅”的精神问样是一· 种理想人格的典范,当他]入世不得,自信心与热情大为挫伤时,王 维式的“禅”的精神便成为他们化解屡遭忧患的愤懑和无可奈何情 绪的心理之盾,从而最终在淡泊中获得心理调节机制,恢复心理 ) 的平衡。因为如此,晚舟以后,十维的水墨画获得日益热烈的称 誉,王维本人也在明代被推奉为南宋文人画之祖。而维的诗“替 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人半以 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白然,他的长处短处都在这甲。”©是门三 闻一多:《说唐诗》, 维,而不是李广1也不是杜甫,在精神上更为深广地影啊后世中国十 见郑脑川辑《闻一 中 人,这上烂以和为美的中国文化特神所使然。 多论古典文学》,重 庆出版社1984年 3.唐诗之旅 版,第135页。 以“诗唐”名唐朝,不仅意味着叶国格律诗的发展至冉代达到空 ● 第六章啸唐:隆盛时代477